先识【正文】
  一曰:
  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①,古今一也。地从于城②,城从于民,民从于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哉③?得其要而已矣④。
  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⑤,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⑥。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⑦,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⑧,自归于商。”
  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⑨,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⑩。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
  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曰:‘是何能为?’又示以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服,贤良不举。曰:‘是何能害?’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故臣曰晋先亡也。”居三年,晋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对曰:“中山次之。”威公问其故,对曰:“天生民而令有别,有别,人之义也,所异于禽兽麋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淫昏康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屠黍不对。威公固问焉,对曰:“君次之。”威公乃惧,求国之长者,得义莳、田邑而礼之,得史璘、赵骈以为谏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对曰:“其尚终君之身乎!”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威公薨,舜肂月不得葬,周乃分为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
  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谓五尽?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中山、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解说】
  《先识览》八篇,主要论述辨察事物的道理和方法,从知贤、任贤的角度阐发为君之道。本篇着重从反面论述了君主知贤任贤的重要,说明君主只有得到贤者的辅佐,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保住城邑和土地的道理。
  文章指出:“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全文就是从这一观点出发展开论述的。文中列举的夏太史令终古“出奔如商”、殷内史向挚“出亡之周”、晋太史屠黍“归周”等事例都说明,有道者之所以“出亡”,是由于他们的忠言不被采纳,预见到国家必亡的缘故。文章从反面论证了君主求贤的必要,并告诫君主要重视“有道者之言”,要把“善听”作为治国的要务。【注释】
  ①去:离开。
  ②地从于城:意思是,城存则地存,城亡则地亡。
  ③足行其地:指亲自到那里去。说:劝说。
  ④要:关键。
  ⑤太史令:官职名。掌典册、祭祀、天文历算等。终古:人名。图法:图录和法典。
  ⑥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传说桀凿池为夜宫,男女杂处,三旬不理朝政。终古执其图法泣谏,桀下听,终古遂出奔商。如,到……去。
  ⑦穷:用如使动,使……困窘。
  ⑧守法之臣:指夏太史令终古。守法,掌管法典。
  ⑨内史:官职名。掌著作简册、策命官爵等。向挚:人名。
  ⑩之:到……去。
  沈于酒德:沉湎在饮酒之中。沈,溺于所好。酒德,以酗酒为德,指酒后昏乱。
  辟:躲避。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
  爰:乃。姑:妇女,指宠妃。息:小儿,这里指男宠。
  妲(dá)己:纣的宠妃。
  方:法则,原则。
  法式:法度,法则。
  杀三不辜:指剖比干之心,折材士之股,刳(kū)孕妇而观其胞胎。不辜,无罪的人。
  周国:周的国都。
  屠黍:晋幽公的太史。
  周威公:战国时小国西周国君。焉:之,代屠黍。
  比(bì):近来。
  天妖:不吉祥的天象。妖,不祥的征兆。
  不当:指不合度次。
  曰:主语是晋公。
  是何能为:这能怎么样?意思是没有关系。
  晋果亡:这里指晋幽公遇乱而死。
  中山:春秋时白狄别支鲜虞族建立的国家,战国时改称中山,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偏西一带。
  人之义:指人伦。
  切(qiè)倚:耳鬓厮磨,互相偎依。形容十分亲昵。他书或作“切踦”。切,贴近。倚,依。
  固:坚持,持续。
  中山果亡:指为魏文侯所灭。
  长者:指德高望重的人。
  义莳、田邑:都是当时的贤人。
  史、赵骈:都是当时的正直之人。
  物:事。
  其:表委婉的语气词,有“大概”、“恐怕”的意思。
  曰:主语是屠黍,下文是进一步论述,故又用一“曰”字。
  极言:尽言,敢于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
  薨(hōng):古代专指诸侯死。
  肂(sì):暂殡,把棺柩暂时埋在地中待以后安葬。
  周乃分为二:周威公死后,小国西周分裂为西周、东周二小国。
  饕餮(tāotiè):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钟鼎彝器上常铸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
  报更:报偿。这句的意思是说,“周鼎著饕餮”寓告诫之义,象征残害人者立刻得到报应,正如饕餮食人,尚未及咽,其身已残亡。
  白圭;魏人。中山:指赵武灵王所灭的中山,与上文中山当属二国。
  齐王:指齐涽王。
  之:此。
  所学:等于说“所闻”。
  必:相信。
  无幸:无可幸免。
  五割而与赵:指中山国五次割地给赵国。
  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指齐涽王率领齐国全部军队在济水一带抵御以燕国为首的五国军队的进攻。距,通“拒”。抵御。
  所以存:用以使自己生存的东西,指上文的信、名、亲、财、功。
  造:至,到。
  观世【正文】
  二曰:
  天下虽有有道之士,国犹少①。千里而有一士,比肩也②;累世而有一圣人③,继踵也④。士与圣人之所自来,若此其难也,而治必待之,治奚由至⑤?虽幸而有,未必知也,不知则与无贤同。此治世之所以短,而乱世之所以长也。故王者不四⑥,霸者不六⑦,亡国相望,囚主相及⑧。得士则无此之患。此周之所封四百余⑨,服国八百余,今无存者矣。虽存,皆尝亡矣⑩。贤主知其若此也,故日慎一日,以终其世。譬之若登山,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视,尚巍巍焉山在其上。贤者之所与处,有似于此。身已贤矣,行已高矣,左右视,尚尽贤于己。故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也。
  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而佞进,今之世当之矣。故欲求有道之士,则于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幸于得之矣。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也。
  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曰:“嘻!”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邪?”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讥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俗人有功则德,德则骄。今晏子功免人于厄矣,而反屈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则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先见其化而已动,达乎性命之情也。【解说】
  本篇阐明君主必须求贤的道理。文章指出,有道之士与圣贤之人极其难得,即使有,而君主又往往不了解他们,这是世道混乱、“亡国相望,囚主相及”的根本原因。因此,君主必须致力于访求有道之士,“得士则无此之患”。“得士”的关键在于君主要了解他们,使贤者居上位。只有这样,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文章以晏子救人于厄为例,具体说明对待贤士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文章最后举列子谢绝子阳之粟一例,意在赞扬有道之士的“先识”,赞扬他们能够预见到事物的发展变化,通晓“性命之情”,这与上篇“先识”之意是相通的。【注释】
  ①国:疑当作“固”(依王念孙说)。
  ②比肩:并肩,肩靠着肩。
  ③累世:连续数代。
  ④继踵:接踵,脚挨着脚。这句极言有道之士稀有难遇。如果纵横千里有一贤士,就可称得上是贤士“比肩”了;如果接连几代出一圣人,就可称得上圣人“继踵”了。
  ⑤奚:何。由:从。
  ⑥王者不四:称王的君主没有出现四个。这是对“三王”而言。
  ⑦霸者下六:称霸的诸侯没有出现六个。这是对春秋“五霸”而言。
  ⑧囚主相及:被囚禁的君主一个接一个。
  ⑨封;指分封诸侯。
  ⑩尝:曾经。
  巍巍焉;高峻的样子。焉,词尾。
  累:牵累。
  刬(chǎn):铲除,消灭。
  休息:停止。
  而佞进:疑当在上文“贤者在下”之下(依王念孙说)。佞,奸佞小人。进,受到举用。
  滋泉:水名。疑即今陕西渭水。
  齐民:平民。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大夫,后继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反裘:翻穿皮衣。古人穿皮衣一般是毛朝外,这里的“反裘”指毛朝里穿、为的是爱惜毛。刍(chú):喂牲口的草。涂:道路。
  齐人累之:大意是,给齐人为奴。累,通“缧”。本指拘系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
  越石父(fú):人名。
  遽:立刻。骖:驾车时辕马两旁的马。
  舍:馆舍,招待宾客的地方。
  绝:断绝交情。
  未:未可。
  不己知:不了解自己。“己”是“知”的宾语。下句“己知”,即知己之意。
  向:刚才。
  察实者不留声:考察人的功实,不留意人的名声。留,留意,这里有察的意思。
  讥:察,查问。辞:言辞。
  辞:谢罪。弃:被动用法,被拒绝。
  客:指上宾。
  德:用如动词,自认为有德。
  厄:困境。
  令功:据《晏子春秋》、《新序》当作“全功”。
  子列子:即列子,列御寇,战国时郑人,道家人物。子,“夫子”之意,冠于列子之前,是对列子的尊称。
  子阳:郑相。
  无乃……乎:表揣测的习惯说法,相当于“恐怕……吧”。
  秉:古量名,十六斛为一秉。
  再拜:一拜而又拜,表示恭敬的礼节。
  望:怨。拊心:手拍胸膛,表示气愤。
  过:访,探望。
  已而:不久,表示时间短暂。
  有:通“又”。
  死无道:为无道之人而死。
  先见其化:事先预见到事情的发展变化。
  已:通“以”。动:采取相应的行动,指谢绝子阳的馈赠。
  知接【正文】
  三曰:
  人之目,以照见之也①,以瞑则与不见②,同③。其所以为照、所以为瞑异④。瞑士未尝照⑤,故未尝见。暝者目无由接也⑥,无由接而言见,⑦。智亦然。其所以接智、所以接不智同,其所能接、所不能接异。智者,其所能接远也;愚者,其所能接近也。所能接近而告之以远,奚由相得⑧?无由相得,说者虽工⑨,不能喻矣⑩。戎人见暴布者而问之曰:“何以为之莽莽也?”指麻而示之。怒曰:“孰之壤壤也,可以为之莽莽也!”故亡国非无智士也,非无贤者也,其主无由接故也。无由接之患,自以为智,智必不接。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由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齐鄙人有谚曰:‘居者无载,行者无埋。’今臣将有远行,胡可以问?”桓公曰:“愿仲父之无让也。”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刀、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竖刀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常之巫审于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孰谓仲父尽之乎”于是皆复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刀、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有一妇人逾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妇人曰:“吾无所得。”公又曰:“我欲饮。”妇人曰:“吾无所得。”公曰:“何故?”对曰:“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刀、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故无所得。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公慨焉叹,涕出曰:“嗟乎!圣人之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以见仲父乎?”蒙衣袂而绝乎寿宫。虫流出于户,上盖以杨门之扇,三月不葬。此不卒听管仲之言也。桓公非轻难而恶管子也,无由接也。无由接,固却其忠言,而爱其所尊贵也。【解说】
  “知接”是智力所及的意思。本篇就是论述智力所及与知贤的道理的。文章指出,人的才智彼此有差别,聪明的人能够预见未来,愚笨的人却不能。凡国家灭亡,并非国家没有智士,没有贤人,而是由于君主智力不及,无法接触、了解他们的缘故。君主智力不及,却反而“自以为智”,像这样,‘‘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如果能够“自知弗智”,举用贤人,采纳忠言,就不会有“亡国”、“危君”了。文章以管仲有疾,桓公去探望一例赞扬了管仲“先见其化”的远见,指出桓公正是由于智力不及,却又自以为智,“不卒听管仲之言”,终于酿成了他晚年的悲剧。【注释】
  ①照:昭,明亮。
  ②瞑:闭着眼睛。这里是失明的意思。与:疑是衍文(依陶鸿庆说)。
  ③同:指看见或看不见眼睛都是相同的。
  ④其所以为照、所以为瞑异:大意是,其接触外物,或明亮、或失明则是不同的。
  ⑤暝士:即下文“暝者”,指失明的人。
  ⑥无由接:没有办法接触外物。
  ⑦:同“谎”,诬妄,欺骗。
  ⑧奚由:何由。
  ⑨工:指善辩。
  ⑩喻:用如使动,使……明白。
  暴(pù):晒。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曝”。布:麻布。
  为:这里是织的意思。莽莽:长大的样子。
  孰:何。壤壤:纷乱的样子。
  仲父: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病:病重。病危。
  鄙人:乡野之人。
  居者:指家居之人。载:车载之物。
  埋:指埋藏之物。管仲引此俗谚意在说明,自己病危将死,不能再考虑其他无关的事情了。
  远行:指死。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无:通“毋”。
  常之巫:巫者。他书或作“堂巫”。启方:卫国的公子,在齐国做官,齐桓公的宠臣之一。他书或作“开方”。
  慊(qiè):惬意,满足。这里用如使动。
  忍:狠心。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式,“其子”是“忍”的宾语,“之”复指前置的宾语。下文“其身之忍”、“其父之忍”句式与此句同。
  何有于君:对您又能怎么样呢。
  宫:阉割。
  苛病:指鬼降给人的疾病。
  失:指精神失其守。
  任:听凭。
  肃:整饬。
  尽:指尽可听从。
  反:返,用如使动,让……回来。
  矫:假称,假托。
  垣:墙。
  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社,把社内人名登录在册,称之书社。下卫:降卫。
  涕:泪。
  袂(mèi):衣袖。绝:气绝身亡。寿宫:宫中寝室。
  虫:尸虫。
  杨门:当是门名(依高诱说)。
  三月不葬:据《史记·齐世家》、《左传》记载,当作“三月不殡,九月不葬”。殡,停枢。
  轻难(nàn):轻视灾难。
  固:通“故”。却:弃,不采纳。
  所尊贵:指易牙、竖刀、常之巫、卫公子启方等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