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谓【正文】
四曰:
言者以谕意也。言意相离,凶也。乱国之俗,甚多流言,而不顾其实,务以相毁,务以相誉,毁誉成党,众口熏天①,贤不肖不分。以此治国,贤主犹惑之也,又况乎不肖者乎?惑者之患,不自以为惑,故惑惑之中有晓焉②,冥冥之中有昭焉③。亡国之主,不自以为惑,故与桀、纣、幽、厉皆也④。然有亡者国⑤,无二道矣⑥。
郑国多相县以书者⑦,子产令无县书⑧,邓析致之⑨。子产令无致书,邓析倚之⑩。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是可不可无辨也。可不可无辨,而以赏罚,其罚愈疾,其乱愈疾。此为国之禁也。故辨而不当理则伪,知而不当理则诈。诈伪之民,先王之所诛也。理也者,是非之宗也。
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夫伤忠臣者有似于此也。夫无功不得民,则以其无功不得民伤之;有功得民,则又以其有功得民伤之。人主之无度者,无以知此,岂不悲哉?比干、苌弘以此死,箕子、商容以此穷,周公、召公以此疑范蠡、子胥以此流,死生存亡安危,从此生矣。
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郑国大乱,民口喧哗。子产患之,于是杀邓析而戮之,民心乃服,是非乃定,法律乃行。今世之人,多欲治其国,而莫之诛邓析之类,此所以欲治而愈乱也。
齐有事人者,所事有难而弗死也。遇故人于涂,故人曰:“固不死乎?”对曰:“然。凡事人,以为利也。死不利,故不死。”故人曰:“子尚可以见人乎?”对曰:“子以死为顾可以见人乎?”是者数传。不死于其君长,大不义也,其辞犹不可服,辞之不足以断事也明矣。
夫辞者,意之表也。鉴其表而弃其意,悖。故古之人,得其意则舍其言矣。听言者以言观意也,听言而意不可知,其与桥言无择。
齐人有淳于髡者,以从说魏王。魏王辩之,约车十乘,将使之荆。辞而行,有以横说魏王,魏王乃止其行。失从之意,又失横之事,夫其多能不若寡能,其有辩不若无辩。周鼎著棰而龁其指,先王有以见大巧之不可为也。【解说】
所谓“离谓”,指的是言辞与思想相违背。本篇旨在论述“言意相离’’的危害。文章指出,言辞是表达思想的,如果“言意相离”,必定凶险。流言泛滥,随意毁誉,贤与不肖不分,这正是乱国之俗。文章以邓析为例,说明“辨而不当理则伪,知而不当理则诈”,只有杀掉像邓析那样的诈伪之人,国家才能治理好。文章最后以齐人不死于其君长为例,说明在“言意相离”的情况下,只凭言辞不足以决断,听其言而舍其意是胡涂的。只有“以言观意”,“得其意则舍其言”,才是正确的做法。【注释】
①熏天:形容气势之盛。熏,侵袭。
②惑惑:迷惑。
③冥冥:昏暗。
④皆:通“偕”。偕同,相同。
⑤昔:通“诸”。之。
⑥无二道矣:没有另外的途径了。意思是,被灭亡的国家,都是由于“不自以为惑”。
⑦相县以书:指把法令悬挂出来以示人。县,悬挂,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悬”。书,当指(竹刑)而言。按:据《左传》,鲁昭公六年,子产曾铸刑书于鼎;鲁定公九年,“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竹刑》后出,较子产所铸刑书为优,故人多悬之。《左传》杜注:“邓析,郑大夫,欲改郑所铸旧刑,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于竹简,故言《竹刑》。”
⑧子产:公孙侨,名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执政大臣,实行过一系列政治改革。
⑨邓析:春秋末期郑国人,做过大夫,曾作《竹刑》,宣传法制。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是名家的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著录《邓析》二篇,已亡佚。今本《邓析子》系后人伪托。致:细密。这里有修饰之意。
⑩倚:偏颇,邪曲。这里用如动词。
辨:辨别。
疾:猛烈。
辨:通“辩”。善辩。
知:聪明。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智”。
宗:根本。
洧(wěi)水:水名,即今双洎河,在河南省境内。
死:尸,尸体。
莫之卖:无处去卖尸体。
度:法度,准则。
以此死:因君主不辨忠奸而死。
箕子:纣之诸父,因劝谏纣而被囚禁。商容:商代贵族,相传被纣废黜。穷:困窘。
周公:即周公旦。召(shào)公:指召公奭(shì)。周公旦和召公奭都是周初大臣。武王死后,他们辅佐成王,管叔、蔡叔散布流言,他们因此而被怀疑。
范蠡、子胥以此流: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泛舟五湖,所以这里说“流”。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拒越求和,被赐死,死后其尸被装在口袋内流于江,所以这里也说“流”。
狱:狱讼。
襦(rú):短衣。袴(kù):胫衣,类似后来的裤子。“袴”的这一意义后来为“裤”所取代。
戮:陈尸示众。这里说子产杀邓析,与(左传)异。
诛:杀。
固:果真,诚然。
顾:反,反而。
是者数传:这样的话多次传述。是,此。传,传述。
悖:惑,胡涂。
桥:乖戾。择:区别。
淳于髡(kūn):战国时期齐国人,以博学著称,曾被齐威王任为大夫。
从:纵,即合纵(六国联合拒秦)。魏王:指魏惠王。
辩之:以之为辩,认为他说得好。
约军:套车。约,束。
有:通“又”,横:即连横(六国分别事秦)。
倕(chuí):相传为尧时的巧匠。龁(hé):咬。
见(xiàn):显示,显现。
淫辞【正文】
五曰:
非辞无以相期①,从辞则乱。乱辞之中又有辞焉②,心之谓也。言不欺心,则近之矣。凡言者以谕心也。言心相离,而上无以参之③,则下多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言也。言行相诡④,不祥莫大焉。
空雒之遇⑤,秦、赵相与约,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居无几何,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秦王不说⑥,使人让赵王曰⑦:“约曰:‘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约也。”赵王以告平原君⑧,平原君以告公孙龙,公孙龙曰:“亦可以发使而让秦王曰:‘赵欲救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
孔穿、公孙龙相与论于平原君所⑨,深而辩,至于藏三耳⑩,公孙龙言藏之三耳甚辩。孔穿不应,少选,辞而出。明日,孔穿朝,平原君谓孔穿曰:“昔者公孙龙之言甚辩。”孔穿曰:“然。几能令藏三耳矣。虽然难,愿得有问于君:谓藏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藏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将从难而非者乎?”平原君不应。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与孔穿辩。”
荆柱国庄伯令其父视曰,日“在天”;视其奚如,曰“正圆”;视其时,日“当今”。令渴者驾,曰“无马”。令涓人取冠,“进上”。问马齿,圉人曰“齿十二与牙三十”。人有任臣不亡者,臣亡,庄伯决之,任者无罪。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涂,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宋王谓其相唐鞅曰:“寡人所杀戮者众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鞅对曰:“王之所罪,尽不善者也。罪不善,善者故为不畏。王欲群臣之畏也,不若无辨其善与不善而时罪之,若此则群臣畏矣。”居无几何,宋君杀唐鞅。唐鞅之对也,不若无对。
惠子为魏惠王为法。为法已成,以示诸民人,民人皆善之。献之惠王,惠王善之,以示翟翦,翟翦曰:“善也。”惠王曰:“可行邪?”翟翦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故?”翟翦对曰:“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此其于举大木者善矣。岂无郑、卫之音哉?然不若此其宜也。夫国亦木之大者也。”【解说】
本篇旨在反对诡辩淫辞。文章指出,言辞是表达思想的,如果言辞与思想相背离。而君主又无法加以检验,那么下面的人就会“言行相诡”、“所言非所行”、“所行非所言”,这是最不吉祥的。文章列举的秦、赵相与约,孔穿、公孙龙相与论于平原君所等事例,都是为论证这一观点服务的。文章对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公孙龙、惠施持否定态度,这大概是由于名家学派怀疑和否定的风气与秦统一大业的时势不甚相合的缘故吧。【注释】
①相期:这里是互相交往的意思。期,会合。
②“乱”字涉上文而衍(依陈昌齐说)。
③参:检验,考察。
④诡:违,背离。
⑤遇:盟会。
⑥秦王:指秦昭王。说:高兴。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悦”。
⑦让:责备。赵王:指赵惠文王。
③平原君:即赵胜,战国时期赵国贵族,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为赵相,有门客数千人。
⑨孔穿:字子高,孔子的后代。
⑩藏三耳:《孔丛子·公孙龙》篇有“臧三耳”语。按:“藏”即“臧”之借字,“臧”通“牂”(zāng)。母羊。所谓羊三耳,当是名家论辩的命题:羊有耳是一个集合的概念,羊又有两耳,加起来是三个概念,所以说“羊三耳”。又《庄子·天下》篇讲惠施有“鸡三足”的命题,《公孙龙子·通变论》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三”。这些都属名家诡辩的概念游戏。
少选:一会儿。
柱国:也称“上柱国”,战国时期楚国官职名,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最高武官,其地位仅次于令尹。庄伯:人名。以下几句,文字难通,当有讹误。原文疑当作:“荆柱国庄伯令其父(父字疑误)视日,曰‘在天’;视其奚如,曰‘正圆”;视其时,曰‘当今’。令谒者驾,曰‘无马’。令涓人取冠,曰‘进上’。”(依陈昌齐、孙诒让说)这段文字义亦难晓。据上下文,讲的似乎都是所答非所问之事。庄伯前三问,其意都在问时辰早晚,而其父却以“在天”、“正圆”、“当今”回答。令渴者驾,是令其通报驾车者驾车,谒者误以为令己驾车,故以“无马”对。惟令涓人取冠事未详其义。
谒者:官名,负责为国君传达命令。
涓人:在君主左右掌管洒扫的人。
马齿:木指马的牙齿,由于牙齿的生长情况与年龄有关,所以齿又指年龄。这里“问马齿”是问马的年龄。
圉人:官名,掌养马刍牧之事。齿:门牙。牙:槽牙。马有齿十二个,牙十八个,合在一起共三十个。圉人不明庄伯问马年齿之意,而以马牙齿之实际数目作答,亦属答非所问。
任:担保。臣:奴隶,奴仆。亡:逃跑。
任者无罪:担保的人没有判罪。按:任者本应判罪,而庄伯断其无罪,可能是曲解了法律原文。但具体情况如何,则末洋。
澄子:人名。
亡:丟失。淄衣:用黑色帛所做的朝服,也用以指黑色衣服。
纺:纺帛,用纺丝的方法织成的丝织品。
禅(dān):单衣,无里的衣服。
得:合适,便宜。
宋王:指宋康王。唐鞅:宋康王相。
时:时常,经常。
惠子:即惠施。
翟翦:魏国人,翟黄(又作“翟璜”)之后。
舆謣(yū):他书或作“邪许(hǔ)”、“邪所”,抬举重物时所唱的号子声。
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期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
夫国亦术之大者也:意思是,治理国家也像举大木一样,自有其宜用之法,而惠了之法如同郑、卫之音,众人虽善之,但不可行于国。
不屈【正文】
六曰:
察士以为得道则未也①,虽然,其应物也,辞难穷矣。辞虽穷②,其为祸福犹未可知。察而以达理明义,则察为福矣;察而以饰非惑愚③,则察为祸矣。古者之贵善御也④,以逐暴禁邪也。
魏惠王谓惠子曰:“上世之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若先生,愿得传国⑤。”惠子辞⑥。王又固请曰⑦:“寡人莫有之国于此者也⑧,而传之贤者,民之贪争之心止矣。欲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惠子曰:“若王之言,则施不可而听矣⑨。王固万乘之主也,以国与人犹尚可⑩。今施,布衣也,可以有万乘之国而辞之,此其止贪争之心愈甚也。”惠王谓惠子曰:占之有国者,必贤者也。夫受而贤者,舜也,是欲惠子之为舜也;夫辞而贤者,许由也,是惠子欲为许由也;传而贤者,尧也,是惠王欲为尧也。尧、舜、许由之作,非独传舜而由辞也,他行称此。今无其他,而欲为尧、舜、许由,故惠王布冠而拘于鄄,齐威王几弗受;惠子易衣变冠,乘舆而走,几不出乎魏境。凡自行不可以幸为,必诚。
匡章谓惠子于魏王之前曰:“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奚故?为其害稼也。今公行,多者数百乘,步者数百人;少者数十乘,步者数十人。此无耕而食者,其害稼亦甚矣。”惠王曰:“惠子施也难以辞与公相应。虽然,请言其志。”惠子曰:“今之城者,或者操大筑乎城上,或负畚而赴平城下,或操表掇以善睎望。若施者,其操表掇者也。使工女化而为丝,不能治丝;使大匠化而为木,不能治木;使圣人化而为农夫,不能治农夫。施而治农夫者也,公何事比施于螣螟乎?”惠子之治魏为本,其治不治。当惠王之时,五十战而二十败,所杀者不可胜数,大将、爱子有禽者也。大术之愚,为天下笑,得举其讳。乃请令周太史更著其名。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士民罢潞,国家空虚,天下之兵四至,众庶诽谤,诸侯不誉。谢于翟翦,而更听其谋,社稷乃存。名宝散出,土地四削,魏国从此衰矣。仲父,大名也;让国,大实也。说以不听不信。听而若此,不可谓工矣。不工而治,贼天下莫大焉。幸而独听于魏也。以贼天下为实,以治之为名,匡章之非,不亦可乎!
白圭新与惠子相见也,惠子说之以强,白圭无以应。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取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竖子操蕉火而鉅,新妇曰:‘蕉火大鉅。’入于门,门中有歛陷,新妇曰:‘塞之!将伤人之足。’此非不便之家氏也,然而有大甚者。今惠子之遇我尚新,其说我有大甚者。”惠子闻之,曰:“不然。《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恺者大也,悌者长也。君子之德,长且大者,则为民父母。父母之教子也,岂待久哉?何事比我于新妇乎?《诗》岂曰‘恺悌新妇’哉?”诽污因污,诽辟因辟,是诽者与所非同也。白圭曰:惠子之遇我尚新,其说我有大甚者。惠子闻而诽之,因自以为为之父母,其非有甚于白圭亦有大甚者。【解说】
“不屈”是指言辞不可驳倒,难以穷尽。本篇论述名家学派诡辩之说的危害。文章指出,善于辨察的人未必“得道”,尽管他们应对事物言辞难以穷尽,但未必有利于国家。辨察如果用以“达理明义”,那就会带来幸福;如果用以“饰非惑愚”,那就会带来灾祸。文中列举的惠子应对几例就属于后者。惠子应对事物虽然总是振振有词,不可驳倒,但他的言论只是“以治之为名”,而“以贼天下为实”,其结果必然是使君主受辱,国家衰微。像惠子那样的人,对天下的危害是最大的,这就是本篇的结论。【注释】
①察士:明察之士,此指善辩之人。
②穷:穷尽。
③惑愚:惑弄愚笨的人。
④贵善御:看重善于驾车的。贵,用如意动,以……为贵。
⑤传:授,给与。
⑥辞:谢绝。
⑦固:坚决。
⑧之:此。
⑨不可而听:不可以听从。而,以。
⑩犹尚可:指尚且可以止贪争之心。
非独传舜而由辞也:大意是,不单单是尧把帝位传给舜而舜接受了,尧把帝位传给许由而许由谢绝了。
他行称此:其他的作为也与此相称。
惠王布冠而拘于鄄(juàn):指魏惠王穿上丧国之服自拘于鄄,请求归服齐国。布冠,丧国之服饰。鄄,魏邑名,在今山东省鄄城县北。
齐威王:田姓,战国时齐国君主,公元前356年—前320年在位。
舆:车子。
几不出乎魏境:意思是说,几乎在魏国境内遇难。乎,于。
不可以幸为:不可凭侥幸之心去做。
匡章:战国时齐将,齐威王、宣王、滑王时均有战功。
螟:一种吃植物心的害虫。
惠子施:当是惠王对惠施的尊称。公:指匡章。
筑:捣土的杵。
表掇:他书或作“表缀”,本指用来表示分界的挂有毛皮的直木,因其为分界的标准,引申而有仪范、楷模、标志等意义。睎望:远望,观望,此指观望方位的斜正。晞,望。
而:乃。
螣(tè):食苗叶的害虫。
不治:不能治理好。
大将爱子有禽者:据《史记·秦本纪》,魏惠王九年,魏相公孙痤为秦所虏。又据《史记·六国年表》,魏惠王九年,与秦战于少梁,魏太子被虏。又据《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年,太子申与齐人战,败于马陵,太子申被擒,将军庞涓死。而惠王三十一年,魏将军公子卬为秦所虏。又本书《自知》言伐齐之役死者尚有钻茶。所以这里说“大将爱子有禽者”。禽,俘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擒”。
讳:所隐讳的事情,此指过错。
更著其名:魏惠王尊惠子为仲父,这里的“更著其名”指更改其仲父之名。
罢潞:疲惫羸弱。罢,通“疲”。潞,通“路”。疲劳,羸弱。
兵:指救邯郸之兵。
谢:道歉。
说以不听不信:指以不可听不可信之言游说惠王。
强:强力,此指使国家强大。
取:娶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娶”。
安矜:安稳持重。烟视:微视。人在烟中目不能张,故用以形容目微视之状。媚行:徐行。
竖子:童仆。蕉火:通“爝火”。小火把。鉅:大。
大(tài):后来写作“太”。
歛(hān):疑为“欿”字之误(依毕沅校说)。欿(kǎn),通“坎”。坑。
之:于。家氏:夫家。
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泂酌》。“恺悌”作“岂弟”。
诽:责难。因:凭靠。
辟:邪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僻”。
其非有甚于白圭亦有大其者:大意是,其错误比白圭说的太过分了还要严重。有,通“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