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苟【正文】
  一曰:
  贤者之事也①,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②,必中理然后动③,必当义然后举④。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之所不说。非恶其声也。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福亦异。异,故子胥见说于阖闾,而恶乎夫差;比干生而恶于商,死而见说乎周⑤。
  武王至殷郊,系堕⑥。五人御于前⑦,莫肯之为⑧,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⑨,右释黄钺⑩,勉而自为系。孔子闻之曰:“此五人者之所以为王者佐也,不肖主之所弗安也。”故天子有不胜细民者,天下有不胜千乘者。
  秦缪公见戎由余,说而欲留之,由余不肯。缪公以告蹇叔。蹇叔曰:“君以告内史廖。”内史廖对曰:“戎人不达于五音与五味,君不若遗之。”缪公以女乐二八与良宰遗之。戎王喜,迷惑大乱,饮酒昼夜不休。由余骤谏而不听,因怒而归缪公也。蹇叔非不能为内史廖之所为也,其义不行也。缪公能令人臣时立其正义,故雪殽之耻,而西至河雍也。
  秦缪公相百里奚。晋使叔虎、齐使东郭蹇如秦,公孙枝请见之。公曰:“请见客,子之事欤?”对曰:“非也。”“相国使子乎?”对曰:“不也。”公曰:“然则子事非子之事也。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今子为非子之事!退!将论而罪。”公孙枝出,自敷于百里氏。百里奚请之。公曰:“此所闻于相国欤?枝无罪,奚请?有罪,奚请焉?”百里奚归,辞公孙枝。公孙枝徙,自敷于街。百里奚令吏行其罪。定分官,此古人之所以为法也。今缪公乡之矣。其霸西戎,岂不宜哉?
  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衰曰:“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邰子虎。”文公召郤子虎曰:“衰言所以胜邺,邺既胜,将赏之,曰:‘盖闻之于子虎,请赏子虎。”’子虎曰:“言之易,行之难,臣言之者也。”公曰:“子无辞。”邵子虎不敢固辞,乃受矣。凡行赏欲其博也,博则多助。今虎非亲言者也,而赏犹及之,此疏远者之所以尽能竭智者也。晋文公亡久矣,归而因大乱之余,犹能以霸,其由此欤?【解说】
  本篇论臣下应持的操守。从文章所举具体事例看,作者所谓的“不苟”有两个含义:一是笃行礼义,即“必中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举”。五人之佐不肯为武王系、蹇叔不肯为穆公出不义之谋、赵衰辞赏三例都是说明这一点的。二是谨守分职,不得越职而行。这一点集中体现于公孙枝请见客一事。可以看出,作者这两个主张是互相矛盾的。前者是儒家“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翻版,后者则是法家“治不逾官”思想的体现。这种杂糅众说的痕迹,说明了本书对各个学派的批判改造尚不彻底。【注释】
  ①事:做事。
  ②听:被听信。阿:私。
  ③中(zhòng):符合。
  ④当:适合。
  ⑤死而见说(yuè)乎周:武王灭商后,曾封比干之墓以表彰他的忠义,所以说“死而见说乎周”。
  ⑥系:带子,这里指袜带。
  ⑦五人:周武王的五个辅臣,即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高、苏公忿生。御:侍。
  ⑧莫肯之为:意思是没有人肯为他系上袜带。
  ⑨白羽:用白色羽毛装饰的旗帜。
  ⑩黄钺:用黄金作装饰的大斧。白羽、黄钺都是古代的仪仗。
  勉:努力。
  由余:祖先为晋人,亡入西戎,后归附秦穆公,辅佐穆公霸西戎。
  内史廖:名字叫廖的内史。内史,官名,周代开始设置,掌管爵禄赏罚。
  达:通晓。
  遗(wèi):赠送,送给。
  二八:二列,每列八人。
  骤:屡次。
  其义不行:遗女乐良宰使戎王迷乱,并使其君臣不和,这是不义的事,所以蹇叔不做。
  时:时时。
  雪殽之耻:秦穆公三十六年(公元前624年,秦晋殽之战后三年),秦伐晋,取晋地,并埋葬死于殽的秦军尸骨,起土为坟。“雪散之耻”即指这件事。雪,洗刷。
  河雍:指古雍州,包括今陕西、甘肃两省大部及青海省一部分地区。由于古雍州东界到西河(黄河在山西、陕西两省交界处南北流向的一段),所以称为“河雍”(参用藤田丰八说,见《国译吕氏春秋》)。秦故地原来只限于陕西中部,穆公统一西戎后,疆土向西大规模扩展了。
  叔虎:晋大夫,即下文的卻子虎。姓郤,名豹,字叔虎。东郭蹇:齐大夫,姓东郭,名蹇。
  公孙枝:秦大夫,字子桑,曾向秦穆公举荐百里奚。
  子事非子之事:第一个“事”字为动词,做。第二个“事”字为名词,指按职分应做的事。
  僻陋戎夷:指处于戎夷所居的僻陋之地。
  事:政事。服:使用,任用。其任:指适于担任各种政事的人。
  论:评判善恶以进行赏罚。而:你。
  敷:陈说。
  请之:为他求情。
  徙:指离开百里奚处。
  街:四通八达的道路,这里指闹市。
  行:施行。罪:惩罚。
  分(fèn)官:名分职守。
  乡(xiàng):向,趋向。
  邺:春秋卫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
  赵衰:晋大夫,曾从晋文公出亡,谥成子。
  本:根本,这里指提出胜邺之术的人。
  末:末节,这里指遵照命令去实施的人。
  骑乘者:车兵,这里泛指将士。
  因:接续,承袭。
  赞能【正文】
  二曰:
  贤者善人以人①,中人以事②,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③;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授之④,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⑤?
  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鲍叔曰:“吾君欲霸王⑥,则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桓公曰:“夷吾,寡人之贼也⑦,射我者也⑧,不可。”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而臣之,则彼亦将为君射人。”桓公不听,强相鲍叔。固辞让⑨,而桓公果听之。于是乎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雠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鲁君许诺⑩,乃使吏鞹其拳,胶其目,盛之以鸱夷,置之车中。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祓以爟火,衅以牺猳焉,生与之如国。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顾而命管子闩:“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受令而出。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赏矣。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解说】
  “赞能”即进能,也就是举任贤能。本篇从举荐人才的角度阐述任贤的思想。文章强调了得贤对于成就王霸之业的决定性作用,着重陈述了鲍叔牙和沈尹筮举贤的坚决和热忱,旨在倡导为臣者以举贤为己任,同时也是提醒君主重视延揽人才。【注释】
  ①善:亲善。以人:指根据这个人的仁德。人,通“仁”。
  ②事:事功。
  ③欧冶:春秋时冶工,善铸剑。
  ④授:任用。
  ⑤岂有里数哉:得圣人即可得天下,而天下土地不止千里,所以说“岂有里数哉”。
  ⑥霸王:成就王霸之业。
  ⑦贼:杀人者。
  ⑧事在春秋鲁庄公九年乾时之役,详参本书《开春论·贵卒》。
  ⑨固:坚决。
  ⑩鲁君:指鲁庄公。
  鞹(kuò):皮革,这里用如动词,用皮革套住。
  鸱(chī)夷:大的皮门袋。
  朝车:重臣朝见君主所乘的车。
  祓(fú):举行仪式以去灾祈福。爟(guàn)火:祭祀时点的火炬。
  衅:血祭。牺猳(jiā):祭祀用的纯色的公猪。
  生:上文桓公使人告鲁“愿得之而亲加手焉”,这里用“生”字强调桓公实际不想杀管仲,告鲁的话只是为保全管仲性命,使他免遭鲁国杀害而已。国:国都。
  除:扫除。筵:竹席。几(jī):设于座侧供凭倚的矮桌。这里“筵几”用如动词,设置筵几(供神坐和凭依)。
  荐:进献。
  还(xuán)走:逡巡退避,表示惶恐。
  沈尹茎:与他篇的“沈尹筮”、“沈尹蒸”、“沈尹巫”等实为一人。
  问:通“闻(wén)”。名声。
  修行:好的品行。
  义:道理。
  方、术:都是道的意思,指主张和学说。信:确实。
  耦、接:都是合的意思。
  调均:调和。
  期思:春秋楚邑,在今河南固始县西北。鄙人:等于说草野之民。鄙,边邑。
  王舆:王车,君主乘的车。
  自知【正文】
  三曰: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①;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②,设师保③,所以举过也。夫人故不能自知④,人主独甚。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尧有欲谏之鼓⑤,舜有诽谤之木⑥,汤有司直之士⑦,武王有戒慎之鞀⑧,犹荼恐不能自知。今贤非尧舜汤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⑨,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⑩,宋、中山不自知而灭,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钻、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败莫大于不自知。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恶人闻其过尚犹可。
  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于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于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座以为上客。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上顺乎主心以显贤者,其唯翟黄乎?【解说】
  本篇规劝君主要听取直言,了解自己的过失。文章认为,人要做到自知很难,君主尤其如此。而自知又是存亡安危的关键,“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文章以掩耳椎钟的比喻,批评了君主恶闻其过的自欺欺人的行为。同时指出,“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认为直士就如规矩准绳那样,可以矫正君主的过失。最后,通过翟黄“上顺乎主心以显贤者”的做法,说明向君主进谏时宜讲求方法。【注释】
  ①准绳:水准和墨线,测量、确定水平和直线的工具。
  ②辅弼:辅政大臣,古代有天子“左辅右弼”之说。弼,辅佐。
  ③师保:负责教养、辅导帝王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④故:本来。
  ⑤欲谏之鼓:供想进谏的人敲击的鼓。
  ⑥诽谤之木:供书写批评意见所立的木柱。诽谤:批评指责。
  ⑦司直之士:主管匡正错误的官吏。司,主管。直,匡正。
  ⑧戒慎之鞀(táo):供想劝戒君主使之谨慎的人摇的鼓。鞀,长柄的摇鼓。
  ⑨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楚成王不听令尹子上的劝谏,立商臣为太子,后又欲废黜商臣,结果被商臣率兵包围,逼其自杀。齐庄公与其臣崔杼妻私通,后为崔杼所杀。
  ⑩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吴王夫差伐越后头脑膨胀,伍子胥多次劝谏不听,终为越所灭。参本书《贵直论·知化》。智伯瑶刚愎自用,与韩、魏围赵襄子于晋阳,后赵与韩、魏暗中联合,灭了智伯。
  宋、中山不自知而灭:宋康王狂乱暴虐,为齐所灭,参本书《贵直论·壅塞》等篇。中山国君荒淫无道,为魏文侯所灭,参本书《先识览先识》。
  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晋惠公背信弃义,在韩之战中被秦俘虏,参本书《贵直论·原乱》。赵括,战国赵人,名将赵奢之子,性高傲,尚空谈,赵孝成王时代廉颇为将,与秦战于长平,全军覆没。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战败被杀,与这里被俘的记述不同。
  钻荼、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钻荼、庞涓都是魏惠王将。太子申,魏惠王太子。据《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魏伐赵,齐救赵击魏,太子申等与齐战于马陵,大败,太子申被俘,庞涓被杀。
  范氏:指范昭子,名吉射(yì),春秋末年晋六卿之一。亡:出亡,逃亡。范吉射于晋定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90年)为赵简子所伐,出亡齐国。一说亡为灭亡,晋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智伯与韩、赵、魏共分范氏地,范氏于是灭亡。
  椎(chuí):木槌。
  况然:形容钟声很响。况,击钟的声音。
  燕:通“宴”。
  或言君之智也:此处疑有脱文。《太平御览》六二二引作“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智”(依毕沅校说)。
  任座:魏文侯臣。
  知:表现,显露。
  反:返,用如使动。
  远:离开。
  终座:终座之身,直到任座死。
  微:如果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