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十章
第一明明德
康诰①曰:“克②明德。”大甲③曰:“顾諟④天之明命。”帝典⑤曰:“克明峻⑥德。”皆自明也。
【注释】
①康诰:书经尚书篇名。
②克:能也。
③大甲:书经尚书篇名。
④諟:古“是”字。
⑤帝典:即书经虞书尧典。
⑥峻:大也。
【译文】
书康诰篇有说:“要能够彰明我自己本来清明的德性。”大甲篇有说:“要常看到天所赋予本来清明的气禀。”书尧典篇有说:“要发扬我自己本来崇高的德性。”这三篇上的话,都是说要使自己彰明那本来清明的德性啊!
第二新民
汤①之盘铭②曰:“苟③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④新民⑤。”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⑥。”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⑦。
【注释】
①汤:商之开国君主。
②盘铭:刻戒于盘也。盘,沐浴之盘也。
③苟:诚也。
④作:鼓舞也。
⑤新民:自新之民也。
⑥维新:乃新也。
⑦极:尽也。
【译文】
商汤盥盘上的铭词说:“假如今天把污垢洗净了而更新,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净,新而又新,继续不断,每天把污垢洗净,新之不已。”书经康诰篇有说:“要人民做成一个新的人。”诗经大雅文王篇有说:“周虽是个旧的国家,但是传到文王,他的政令和诰命却是崭新的。”所以有道的国君,没有一件事不尽心竭力去做。
第三止于至善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①。”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②。”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④,菉竹⑤猗猗⑥;有斐⑦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⑧僩兮⑨,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⑩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①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见诗经商颂玄鸟篇。邦畿,王者之都也。止,居也。
②缗蛮黄鸟,止于丘隅:此乃诗经小雅缗蛮篇之句。缗蛮鸟声。丘隅,山中树木茂盛之一角也。
③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此乃诗经大雅文王篇之句。穆穆,深远庄重之貌。缉熙,光明也。敬止,言无不敬而安所止也。
④淇澳:淇,水名。澳,崖岸内侧也。
⑤菉:绿也。
⑥猗猗:美盛貌。
⑦斐:文彩貌。
⑧瑟:严密之貌。
⑨僩:武毅貌。
⑩:忘也。
道学:朱注:“道,言也。学,谓讲习讨论之事。”
恂慄:容貌严肃也。
于戏:鸣呼也。
【译文】
诗经商颂玄鸟篇有说:“一千里大的都城,是人民所乐于居住的地方。”诗经小雅蛮篇有说:“小黄雀蛮地叫着,栖息在山的一角。”孔子说:“小黄雀还知道选择一个适当的地方来栖息,做一个人,可以连一个小黄雀都不如吗?”诗经大雅文王篇有说:“德行好深远的文王,能够继续不断地明其明德,敬其所止,必于至善。”所以做国君的人,要把仁爱的心尽用到人民身上;做臣子的人,要把恭敬的心尽用到国君身上;做子女的人,要把孝顺的心尽用到父母身上;做父母的人,要把慈爱的心尽用到子女身上;和国人交际往来,就要把诚信的心尽用到所交际的朋友身上。
诗立风淇澳篇有说:“看那淇水的边上,碧绿的竹子那样美盛!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指卫武公)他那研求学问的勤勉,如同切骨一般,切过了再切;如同磋角一般,磋过了再磋。也如同雕玉似的,雕过了再雕;也如同磨石似的,磨过了再磨,使它成为美器。”所以武公的学问,里面又细密又严谨,外面又威武,又强毅。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到底叫人不能忘记。这首诗上如切如磋的意思,是说武公研求学问的工夫;如琢如磨的意思,是说武公自己修身的工夫;瑟兮倜兮的意思,是说武公战兢恐惧的内心;赫兮兮的意思,是说武公可敬可畏的仪表;有斐君子终不可兮的意思,是说武公的品德极高志行极善,人民实在忘不了他。诗经说:“唉!从前的文王武王,真教人难忘!”后代的贤人君子,尊敬他所尊重的贤人,爱所当爱的人,老百姓也就乐其所乐,利其所利,各得其所。所以前王虽然殁世了,世人终不能忘记他的。
第四本末
子曰:“听讼①,吾犹人②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③者不得尽其辞④,大畏民志⑤:此谓知本。
【注释】
①听讼:审判狱讼也。
②犹人:与人同也。
③情:实情。
④辞:虚假之言也。
⑤民志:社会之制裁也。
【译文】
孔子说:“听断讼案,我也和别人没有两样;但是一定要使不愿意涉讼才好啊!”要使没有实情的人,不敢以不实不尽的言辞来渎陈。使一般人畏惧社会的制裁,不敢以虚辞诬控他人,这叫做“知本”。
第五格物致知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第一句程子谓为衍文。第二句朱熹指其上面别有阙文,故“所谓致知在格物者”以下,乃朱菉取程子之意补撰,用以解释格物致知的义理。“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①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知其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②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③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注释】
①即物,即就也。物,事也。
②豁然:开通貌。
③大用:最大之作用。
【译文】
经文上说的致知在格物,是说要想推极我自己的知识,就是对每遇到的事情去考究它的性理。因为人心的灵敏,都是有知的,而天下的事物,也没有一样不具有性理的;只有在事物的性理上不曾用心穷究,那他的知识就很有限。不能彻底明白。所以大学开始教人,必使学者对着天下一切的事物,都要依自己粗浅的道理去穷究它,以求能到达它的极点。等到用力穷究的时间久了,自会有一天能心窍开朗,对一切道理都能贯通,那么,天下一切事物的外表和里面,精细和粗浅,就没有不通达的人,而且心中的全部体制和最大作用,也就没有不明白的了。这就叫做穷究事物,也叫做知识的极诣。
第六诚意
所谓“诚其意①”者,毋自欺②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③。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④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⑤,掩⑥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⑦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
①诚其意:朱注:“自修之首也。”
②毋自欺:禁自我欺骗也。
③自谦:谦,足也。言自足也。
④閒居:独处也。
⑤厌然:闭藏之貌。
⑥掩:掩饰也。
⑦严:畏之甚也。
【译文】
经文上所说诚其意的意思,是说自家不要欺骗自家。要厌恶那腐坏的气味,要像爱好那美丽的颜色一般真切。这才算得上自家快活受用哩。所以君子一定要小心谨慎自家一人独处的时候。小人平常在家里,做不好的事,没有一样事,他不做到最坏的;见到君子,然后再遮遮掩掩的样子,隐藏他那坏处,故意显示他的好处。却不知别人看他自己,同看见他的肺肝一样,他那种做法,又会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诚实在里面的,总要表现到外面来,所以君子一定要小心谨慎自己一人独处的时候。
曾子说:“好像有十只眼睛在注视着,有十只手在指问着自己,好可怕!”有钱的人,会光彩他的房屋;有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内心的意念都能真实无妄。
第七正心修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②;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①忿懥:怒也。
②不得其正:朱注:“盖是四者八指忿忆、恐惧、好乐、忧患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译文】
经文上所说“修身在正其心”的意思,是说心有了忿怒,心就不得端正;心有了恐惧,心也不得端正;心有了好乐,心也就不得端正;心有了忧患,心也就不得端正。心有了忿怒,恐惧、好乐、忧患等影响着,就同不在自己身上一样;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吃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修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
第八修身齐家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①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②而辟焉,之其所敖惰③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④。”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释】
①辟:偏也。
②哀矜:怜悯也。
③敖惰:骄傲怠慢。
④硕:肥大也。
【译文】
经文上所说“齐其家在修其身”的意思,是说人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就一味偏着心亲爱他,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就一味偏着心厌恶他,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就一味偏着心敬畏他,对于自己所怜悯的人,就一味偏着心怜悯的,对于自己所傲惰的人,就一味偏着心傲视怠慢他。因此好人亦要知道他的坏处,恶人亦要知道他的美处的,这种人天下就很少了。俗语说:“人都是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坏处,不满足自己稻苗的长而大。”所以说身修不好,就不能整齐自己的家。
第九齐家治国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①。”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②贪戾③,一国作乱;其机④如此。此谓一言偾事⑤,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⑥,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⑦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⑧,其叶蓁蓁⑨,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⑩,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①赤子:婴儿也。
②一人:谓国君也。
③贪戾:贪欲暴戾也。
④机:动机,本由也。
⑤债事:覆败事情也。
⑥有诸己:诸,之于也。言有善于己也。
⑦喻:使人明白也。⑧夭夭:少好貌。
⑨蓁蓁:美盛貌。
⑩忒:差错也。
正:匡正也。
四国:四方之国。
【译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家的意思,就是说自己的家人都教不好,而能够去把别人教好的,简直没有这事。所以君子能够不出家门,而能把他的教化推行于全国。孝顺的人,必能事奉君长。友爱兄弟的人,必能事奉长辈。能慈爱晚辈的人,就能够指挥群众。书经康诰篇上说:“爱护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内心很真诚的这样去追求着,虽然不完全达到目的,但也相差不远了。所以从来没有一个不先把抚养孩子的方法学会而就嫁出去的啊!
做国君的能在家中行仁,那么整个国家也要跟着行仁了。国君若能使一家人互相谦让。那么一国人也要跟着谦让起来。做国君的若是贪欲暴戾,那么整个国家的人都要起来作乱了。一切事的起因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所谓的一句话就能败坏事物,一个人就能安定其国。唐尧和虞舜以仁德来引导天下,因而人民都依从他。夏桀和商纣以暴虐来统治天下,人民却也依从他。如果国君所发号的政令与他所爱好的不同,那么人民就不会依从他了。所以有道的国君,为善先要求之于己,而后求之于人;先要自己没有过错,然后才能批评别人。假使自己所做的全不宽恕公道,却要使众人了解不加反对,那是从来没有的事。
诗经上说:“桃花美丽而茂盛,桃叶繁密而丰富。这女儿正是出嫁的时候了,做个和顺的妻子。”而后才可以使国人做为榜样。诗经上又说:“兄弟和睦”,只有这样兄弟和睦,才是做别人的榜样。诗经上又说:“礼仪一致,正是四正国家的原则的。”这样的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然后国民都隐该效法他们。所以说,治理国政的根本必先家庭祥和。
第十治国平天下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①而民兴②孝;上长长③而民兴弟;上恤孤④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⑤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⑥彼南山,维石岩岩⑦;赫赫师尹⑧,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⑨则为天下僇⑩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