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易经》确实太广太大了!其功能到达的范围,以远来说,则扩展到没有止境的无限远;以近来说,则完全静止不动,端正而且明确;以天地之间来说,则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森罗万象,无不具备。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以《易经》中最重要的“乾”与“坤”,说明《易经》的广大。“乾”亦即天的作用,静止时专一,没有其他;变动时,正直而不屈折;由此产生了伟大的宇宙。“坤”亦即地的作用,静止时,包容地上的一切;变动时,则是开放的,承受一切而不拒绝;由此产生了广大的万物。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由“乾”产生大,由“坤”产生广,《易经》的广大,与天地一致;因应变化,与四季循环类似;阴阳交替的规律性,与日月运行相当;容易、简易的完美性,与天地至高无上的德行相配合。
以上第六章,阐释《易经》的广大。
第七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孔子说:“《易经》的道理,已经达到极致了!”《易经》本来是圣人用来提高自己的德行,扩大自己的事业的。提高德行,必须增进智慧;扩大事业,必须由谦卑的礼仪着手;崇高的智慧,应当效法高高在上的天;谦卑的礼仪,需要效法低而且广的大地。天地的位置,既经设定,《易经》的道理,就可以在天地之间实行了。人性得自天赋,将这一天赋的人性,不断地持续再持续,就进入了道义的门户,这是完成德业的根本。
以上第七章,说明《易经》是人类道德的根源。
第八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圣人看到天下万物的繁杂,而要模拟天下万物的容貌,以象征万物应有的形象;所以称作“象”。圣人看到天下万物的变动,于错综复杂的变化中,观察到融会贯通的道理,当作处理事物的常规,将此常规,用文字写出,附在后面,以判断吉凶,所以称作“爻”。爻是效,是效法事物的变化的意思。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象”所描绘的,是天下最繁杂的事物,但经过整理,不会使人厌烦。“爻”所叙述的,是天下最剧烈的变动,但在变动中,各有其规律性,不会使人混乱。“象”是经过模拟之后,再发表成为言论;“爻”是经过议论之后,所做的变动;经过模拟与议论,“象”“爻”所象征的变化,就能够契合事物的变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以下引用若干“爻辞”,以说明“象”“爻”经过拟议,契合万物的变化。
中孚卦“九二”的“爻辞”:“鹤在日荫鸣叫,小鹤应和;我有好酒,我与你同杯分享。”以象征在冥冥中,一切都有感应。孔子引申说:“君子在私室说的话,如果是好的言论,在千里之外,也会使人感动,产生共鸣,更何况近在身边的人呢?相反的,如果是不正当的言论,在千里之外,也会引起人的反驳,更何况近在身边的人呢?言论由自己口中发出,在民众身上造成影响;行为在近处发生,在远处产生作用;言论与行为,对君子来说,象是门的轴,弩箭的扳机,门轴与弩机,一旦发动,就已经主宰了荣誉或耻辱。君子的言论与行为,足以动摇天地,怎么能够不谨慎呢?”
“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同人卦“九五”的“爻辞”:“与人合同,先号啕大哭;而后又大笑。”孔子引申说:“君子所走的道路,或者入世,服务人群;或者隐居,独善其身;或者保持沉默;或者发表言论;看上去好象不同,实际上则完全一致。二人的意志相同,其锋利足以切断金属;意志一致的言论,会象兰花一般,气味芬芳。”
“初六,借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借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大过卦“初六”的“爻辞”:“祭器的下面,铺以白色的茅草,没有过失。”孔子引申说:“祭器本来可以放在地上,现在却在下面铺上洁净的茅草,哪里会有过错?这是极端的慎重。茅草虽然不是贵重的物品,但铺在祭器的下面,功用就非常重要了。对重大事项,只要象这样小心谨慎的处理,就不会有失败的情形了。”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谦卦“九三”的“爻辞”:“勤劳而且谦逊的君子,终久会吉祥。”孔子引申说:“勤劳而不自夸,有功绩而不自满,这是极其厚道,有功绩仍然对人谦逊。德说盛大,礼说恭敬,谦逊就是致力于恭敬,以保存应有的地位。”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这一乾卦“上九”“爻辞”的说明,与乾卦“文言传”的文字,完全相同,也许是重复。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节卦“初九”的“爻辞”:“不出门庭,不会有过失。”孔子引申说:“所以发生变乱,言语是最初的阶梯。君主言语不慎密,轻率的喋喋不休,就会失去有才能的臣子;臣子言语不慎密,就会多言招祸,丧失了生命;机密的大事不慎密,就会造成灾害。所以,君子应言语慎密,不可以随便发言。”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孔子说:“《易经》的作者,难道知道强盗的动机吗?解卦‘六三’的‘爻辞’:‘背负财物的人却乘坐车辆,以致招来强盗,’背负财物的人,身份低贱;乘坐的车辆,是高贵的人用的工具;身份低贱,而车辆高贵,与身份不相称,当然强盗就要夺取了!就象君王傲慢,臣子横暴,当然强盗就要侵犯了!财物不隐密收藏,是教唆偷窃;容貌妖冶,是教唆淫乱;《易经》说:‘背负财物的人,却乘坐车辆,以致招来强盗。’这是说强盗是自己招来的。”
以上第八章,说明“卦”与“爻”的效用。
第九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这一段,说明占筮中所用的数字,是以天地为依据。数字在我国古代,并不认为只是机械的、抽象的,而是有生命的,神秘的,象征天地生生不息的活动。数字有奇数与偶数,奇数属于阳,偶数属于阴。天是阳,地是阴,以奇数的一、三、五、七、九代表天,偶数的二、四、六、八、十代表地,由一至十,象征天地阴阳的自然现象。五个代表天的奇数,五个代表地的偶数,可以和谐的,各自以一个奇数与一个偶数,配合成五组,例如一与二、三与四、五与六、七与八、九与十;或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与九、五与十。代表天的奇数,合计为二十五;代表地的偶数,合计成三十;天地的数字,总计五十五;以这些数字,构成宇宙间各种变化的象征,就能如同神鬼般,神奇的推算判断未来了。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而后挂。
这一节,说明占筮的方法,宇宙大变化的推演数字,为五十。关于五十的内容,说法各有不同,一说,为十干、十二支、二十八宿;一说为太极、两仪、日月、四季、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气;一说,为天五地十相乘;总之,是说占筮使用的五十根蓍草,是依据天地大变化的数据而来。在占筮时,实际只用四十九根,有一根不用,象征太极。将四十九根蓍草,任意分握于两手,以象征天地两仪。从右手中取出一根,“挂”即挟在左手的小指中,象征天、地、人三才。再将左右手的蓍草,每四根一数,象征四季。最后余下的蓍草,挟在左右手无名指与中指,每四指,及中指与食指之间,以象征闰月。农历五年闰月两次,在占筮中也分为五个步骤,其中两次有余数。即第一步,由右手中取一根蓍草;挟在左手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第二步,将左手的蓍草,每四根一数;第三步,将数完余下的一、二、三或四根,挟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中间;第四步,将右手的蓍草每四根一数;第五步,将数完余下的一、二、三或四根,抉在左手中指与食指中间;然后再第二次占筮(参考“叙论”的“占筮方珐”)。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策”为推算时蓍草的根数。占筮时,由每四根一数的结果,得到乾爻或坤爻。乾以九代表,每次数四根,乘以四为三十六,全部六爻都是乾,再乘以六,即二百一十六。坤一一以六代表,每次数四根,乘以四为二十四,全部六爻都是坤,再乘以六,即一百四十四。合计为三百六十,相当于一年的日数。《易经》上下篇,共有六十四卦,阴爻、阳爻各一百九十二,各乘以三十六与二十四,合计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相当于万物。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一段,说明《易经》的变易。卦爻的第一变,经过四十九根蓍草,分成左右的第一营,取出一根,挂在左手小指中的第二营,四根一数的第三营;与余下的不足四根或四根的第四营,这样重复三次,亦即三变,得到一爻。再经过六爻共计十八变,得到一卦。卦由下方开始,一爻一爻的算出,经过九变,得到三画的卦,也就是八卦,这是第一阶段的小成果。再将八卦重叠引伸,得到六画的六十四卦,附有“卦辞”“爻辞”,则天下事物的变化,已经尽在其中了。更进一步,将阴爻与阳爻互变,依类别推演扩大,即可做无限的应用,则天下可能发生的一切变化,就完全包括在内了。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易经》的“卦辞”“爻辞”,指示人应当走的道路,使其明显;《易经》的数字变化,教导使人的德行,与神相等。亦即,人的行为,如果依循《易经》的理数实行,就能与神的决定相同。因而《易经》可与任何需求相应对,可以协助神的功能了。孔子感叹的说:“了解《易经》的变化道理的人,岂不就能知道神的所作所为了吗!”
以上第九章,说明占筮方法的数字与应用的道理。
第十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易经》中,包括四项圣人应用的方法。用来议论时,崇尚《易经》的文辞;用来行动时,崇尚《易经》的变化;用来制造器具时,崇尚《易经》的形象;用来卜筮时,崇尚《易经》的占断。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所以,当君子将有所作为,有所行动时,向《易经》探问,就会依所问的,给以回响。不论远近、隐微、深沉,都能得知未来事物的变化。如果不是天下最精微的道理,又怎能如此呢!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参伍”是交互参考的意思,在此处,指阴阳爻相互置换,由此发生的变化。将数字交错综合,了解其中的变化,就可以完成说明天地变化的文辞;究极数字的变化,就可以决定天地变化的形象。如果不是天下最奥妙的变化,又怎能如此呢!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易经》本身,没有思考,没有作为,寂静没有行动;但只要能够感应,就能贯通天下一切的道理。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奇的道理,又怎能如此呢!
由这一段“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说法,可见受老子“无”与“静”哲学的影响。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易经》圣人用来究极事理的深奥,研判事机的微妙。由于究极事理的深奥,所以能贯通天下人的心志;由于研判事机的微妙,所以能成就天下的事务。由于如此神奇,所以,看不到快速,却能快速,看不到进行,却能达到目的。孔子赞叹说:“《易经》中,包含了辞、变、象、占,这四种圣人应用的方法。”就是指此而说的。
以上第十章。说明《易经》的“系辞”“变化”“象征”“占卜”四种应用方法。
第十一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孔子说:“为什么制作《易经》?《易经》本来是开启智慧,成就事业,包藏天下一切道理的书;不过如此而已。所以,圣人以《易经》沟通天下人的意志,奠定天下的事业,判断天下的疑问。”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所以,占卜用的蓍草,功能圆滑,变化神奇;卦的作用,方正有一定的形象;六爻的意义,则以变易告知吉凶。圣人应用以上三种功能,洗涤自己的意识,退藏于精密的天道中,与一般人共同为吉凶担忧。《易经》的能够预知未来变化的道理;《易经》的智慧,足以包藏以往的知识经验,除此之外,又怎能如此呢?惟有古代聪明有智慧,不平凡、勇武而又不嗜杀的人,才能如此吧?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所以,明白天的道理,察知民众的事故,制作了神奇的占筮,以在民众行动之前,判断未来,趋吉避凶。因而,圣人在占筮时,必定先斋戒,将《易经》的功能,看成神明了!
是故,合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合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易经》以六爻的变易,告知吉凶,其中包含阴、阳、变、通、象、器、法、神八种道理。例如:关起门来,幽静阴暗,收敛包容,就是“坤”,亦即“阴”。将门打开,大放光明,对外积极行动,就是“乾”,亦即“阳”。正如门的开闭,或者成为阴,或者成为阳,由此产生“变”。阴阳变化,无穷无尽,就是“通”。变通的结果,显现可以看到的,就成为“象”。由现象产生一定的形状,就成为“器”。制定制造使用器物的法则,就称作“法”。民众使用器物,犹如出入门户,遵循法则却不知道,就是“神”。
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大极”也称“太极”,是阴阳未分,天地浑沌的时期,宇宙万物由此创始,称作“太极”,是大到极点的意思。由“太极”阴阳分离,形成天地,称作“两仪”;仪是仪容的意思。由“两仪”产生“四象”;对“四象”的注释,说法不一,一说为四时;又说是金、木、水、火;也说指阴、阳、刚、柔;或指代表“两仪”的符号——,组合而成的老阳、老阴、少阳、少阴,称作“四象。但在《礼记》“礼运篇”中,有“礼,本来是以大一为基础,分为天地,转为阴阳,变为四时……”这一段“系辞”,也许就是由此引用。以单纯的对比来说,“四象”也应当是指四时,不过含义更广,不仅指四时而已。
由“四象”产生象征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涵盖宇宙万象,由此断定吉凶。趋吉避凶,伟大的事业,就由此产生。
这一节,可以说是《易》的宇宙论。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所以,能够取法的现象,没有比天地更伟大的了。能够变化通达的,没有比四季更伟大的了。能够高悬而且显明的,没有比日月更伟大的了。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没有比富贵更伟大的了。能够为人民准备必需的物资,设置完备的器械,谋求天下福利的,没有比圣人更伟大的了。能够探求繁杂的现象,追索隐秘的事理,钩取深沉的法则,获致远大的成就,断定天下的吉凶,指示正确的目标,促成天下人勤勉努力的,没有比占卜使用的蓍草、龟甲,更伟大的了。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所以,天生神奇的蓍草、龟甲,圣人用来建立占卜的法则。天地产生各种变化,圣人效法建立《易经》的原理。天显示风雨、干旱、日蚀、月蚀、彗星等天象,为吉凶的前兆,圣人取法用来占断吉凶。古时,黄河出现背上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背上有图形的神龟,是祥瑞的征兆,伏羲依据“河图”,画出八卦,大禹依据“洛书”,制订“九畴”,亦即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易经》依据以上这些原理制作,以老阳、老阴、少阳、少阴的四象,指示问卜该当的爻,并各附有文辞,以告知未来,判定吉凶,裁断疑难。
河图洛书,早已失传,后人根据古籍记载,将宇宙构造,以数字绘成简图,虽仅有数字,都配置极其巧妙,附录以供参考。图中以白点表示奇数的阳数,以黑点表示偶数的阴数。
河图,一与六在下方,二与七在上方,三与八在左方,四与九在右方,五与十在中央。以方位来说,人面对南方站立,所以上方是南,是火;下方是北,是水;左方是东,是木;右方是西,是金;中央是土。各相对两数的差,都是五。除了中央的五以外,奇数一、三、七、九,偶数二、四、六、八,都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共有十数,合计为五十五。
洛书,奇数的五在中央,一在北方,三在东方,九在南方,七在西方。偶数分占四角,除了中央的五以外,相对两数的和都等于十,共有九数;合计为四十五。由东北角起,一、三、四、九与河图横列的数字相同;二、七、六、一与河图纵列的数字相同。
以上第十一章,说明占筮的原理。
第十二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这一段解释“大有”“上九”的爻辞,但放在此处,前后都不关连,应当放在第二章或第八章的最后,比较适当。
《易经》中有“由天保佑,吉祥没有不利”的说法。孔子解释说:“佑是助的意思。天所帮助的对象,是顺从天道的人;人所帮助的对象,是诚信的人。履行诚信,处处想到顺应天道,又能礼遇贤能的人,天才会保佑,吉祥没有不利。”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孔子说:“以文字写成的书,无法完全表达所谓说的话;言语也不能完全表达心中所想的意念;然而,难道圣人的心意,就不能了解吗?”孔子又说:“文字语言所能表达的,确实肤浅,但象征的意义则深刻。因而,圣人建立卦象,以象征的方式,表达无法传达的深意;设置六十四卦,将宇宙万物复杂变化的真伪,尽情显示;而且附加文辞,以尽量表达所要说的话;又使其变化流通,将其利点尽量发辉;并且以其道理,鼓舞群众,坚定信念,以尽量发挥其神奇的作用。”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惟有乾坤两卦,充实了《易经》的内容吧?《易经》作用,完全在阴阳,乾卦代表所有的阳,坤卦代表所有的阴,以乾坤二卦,象征天地,上下排列,则《易经》象征的天地造化,才能在其中成立。如果乾坤两卦毁灭,天地的秩序被破坏,则《易经》的作用也就消失了;如果《易经》消失了,则天地阴阳的变化,恐怕也几乎就终止了。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所以,抽象超出形体之上的,称作“道”,道是路、历程,指事理、方法。具体有形体可见的,称作“器”,即器具、工具;器具与道理不可分离,譬如弓箭、车马是器具,没有弓箭、车辆的器具,则射箭、驾御的道理,也不存在了。将抽象的道理与具体的器具,适当变化剪裁,以达到应用的目的,称作“变”;穷则变,变则通,即变通的意思。进一步的推演,使其实行,发挥作用,称作“通”,即通达;融会贯通的意思。然后,倡导设置以供天下人民使用,称作“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所以,《易经》中所说的“象”,是圣人将看到的天下繁杂的变易现象,模拟形容,适当的象征,因而称作“象”。圣人将看到的天下的一切活动,观察其融会贯通的法则性,归纳出经常性的规范,并附加说明的文辞,以判断吉凶,因而称作“爻”。极尽天下一切繁杂的现象,都存在的《易经》的“卦”中;鼓动天下一切的活动,使其蓬勃生动的,都存在于《易经》的“爻辞”中;将其适当变化剪裁,发挥作用的,都存在于“变化”中;将其推演实行的,都存在于“贯通”中;但能否明察其中的神秘奥妙,而能有效的发挥,就在于人的运用;在默默中就能有所成就,不必说明就能取信于人,就在于德行了。
以上第十二章,说明《易经》将言语、论理无法完全表达的事理,以象征的方法显示;而《易经》的领会与运用,其关键则在于人的品格与德行。系辞下传
第一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如上传所述,《易经》由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