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④,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⑤。诚宜开张圣听⑥,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⑦,不宜妄自菲薄⑧,引喻失义⑨,以塞忠谏之路也⑩。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伟,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瞥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伟、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注释】
①先帝:指刘备。崩殂(cù促的第二声):封建时代指帝死亡。
②疲敝:弱小,贫乏。
③秋:时候。
④卫之臣:侍候、保卫皇帝的人。
⑤陛(bì)闭)下:对皇帝的尊称。
⑥开张圣听:指君主广泛听取意见。
⑦恢弘:发扬光大。
⑧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⑨引喻失义:比喻失宜。这是诸葛亮劝告刘禅不要自比庸主。
谏(jiàn渐):旧时臣子规劝君主改正错误。忠诚:忠诚规劝。
宫中府中,这里指皇宫内和丞相府内的官员。下文所说的“内”、“外”即指宫中、府中。
陟(zhì)治):提升。罚:处罚。臧(zāng脏):善。否(pǐ匹):恶。臧否:褒贬。陟罚臧否:升迁、责罚和褒贬一个人。
作奸:做坏事。犯科:违犯法令。
有司,官吏,这里指主管赏罚的官吏。
昭:显示。平明之理:公正严明的法治。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这体现了诸葛亮不分亲、疏、贵、贱,信赏必罚的执法精神。它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儒家思想是根本对立的。
侍中、侍郎:官名。都是在宫内侍从,保卫皇帝的官。郭攸之、费伟(yī医)是侍中;董允是侍郎。
良实:善良诚实。
志虑忠纯:思想纯正。
简拔:挑选、提拔。
愚:对自己的谦称。
悉:都,咨,询问。
稗(bì币):补救,稗补缺漏:补救欠缺遗漏。
淑均:贤良公正。
晓畅:精通。
举:推举。督:都督,主管军事的官职。
行(háng杭):队伍。阵:阵容。
贤臣:这里指厉行法治的官吏。小人:这里指弄权乱政,祸国殃民的儒家门徒。先汉:西汉又叫前汉。后汉:东汉。倾颓:倾覆衰败。诸葛亮在这段话里,用两汉兴衰的经验教训,指明了实行“任人唯贤”路线的重要性。
桓、灵:即桓帝刘志,灵帝刘宏。这两个东汉后期的皇帝,推行儒家路线,任用宦官、外戚,政治极端腐败。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都居官名。这里是用官名代人名。侍中:指郭攸之、黄伟;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yī意);参军:指蒋琬。
贞良死节之臣:坚贞忠良、能以死报国的臣子。
布衣:没有官职的人,当时通称为布衣。
躬耕:亲自:耕种。南阳:这里指,隆中。隆中当时属南阻郡邓县。
苟全:苟且保全。
闻:扬名。达:做官。
.卑鄙:这里指地位低贱。
猥(wěi伟)自枉屈: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
驱驰:奔走效劳。
后值倾覆:后来遭到失败。指公元二○八年(建安十三年)刘备在长坂坡(今湖北省当阳县境内)被曹操击败一事。
尔来:到现在。二十有一年:从公元二○七年刘备访诸葛亮到公元二二七年写《出师表》时,共二十一年。
寄:托付。大事:指公元二二三年(蜀章武三年)刘备临死时托付诸葛亮辅助刘禅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
夙(sù诉)夜:早晚。
明:知人之明。
泸(1ú炉):水名,即金沙江。五月渡泸:公元二二五年(蜀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五月渡过金沙江,七月入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西昌地区一带),平定了少数民族中上层分子的扰乱。
不毛:这里指荒野的地方。
三军:上、中、下三军,即全军。
中原:主要指今河南中部,这里指魏国。
庶:希望.竭,尽力。驽(nú奴):劣马。钝:刀不锋利。庶竭驽钝:希望能竭尽我低下的才能,即竭尽全力。
攘除:消除。
旧都,指汉朝的都城长安或洛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里诸葛亮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以实现他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封建正统观念。
职分:职责和本分。
斟酌(zhēnzhuó真茁):对事情反复考虑。损益:应兴应革的政事。
慢:怠慢,这里指不忠于职守的过失。
诹(zōu邹):询问、咨询,咨诹善道:征求好的意见。
雅言:正确合理的建议。
诏(zhaò照。)旧时皇帝所发的命令。遗沼:皇帝临死时所发的诏书。
涕零:流泪。
不知所言:谦词,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译文】
先帝开创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弱小贫乏,这真是生死存亡的关头。然而,侍卫陛下的群臣在内毫不懈怠,忠心耿耿的将士在外舍身奋战,他们都是为了追念先帝的优待,而报答陛下。陛下应当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便光大先帝的优良德行,发扬志士的英勇气概,不要轻看自己,比喻失宜,以致堵塞忠诚建议的道路。宫内府内,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厚此薄彼。如有违法乱纪或尽忠立功的人,应交有关官吏评断赏罚,以表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法治,不应当有偏向和私心,使朝廷内外执法不一。
侍中郭攸之、费伟,侍郎董允等都是善良诚实、思想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遗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无论大小,都应该和他们商议,然后施行,这样必定能够弥补缺漏,获得更多的好处。将军向宠,贤良公正,精通军事,过去试用他时,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为都督,我认为,军中的事,都要和他商议,这样定能使军内团结,优劣人才安排得当。亲近贤臣,疏远小人,是前汉兴旺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是后汉衰败的根源。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此事,总是叹息痛恨桓、灵二帝。侍中郭攸之,费伟,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都是坚贞忠良,能以死报国的臣予,希望陛下亲信他们,这样,蜀汉的兴隆,就为期不远了。
我本是个“布衣”,在南阳种田,在那动乱的年代里我只求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做官扬名。先帝不嫌我低践,宁肯降低身分,三次亲临草庐,征求我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因此,我受恩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我军遭受挫折,在那战败、危急的紧要关头,我接受先帝的命令(出使东吴,联吴抗曹),至今已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临终时把统一大业托付给我。自从接受先帝托付以来,我早晚忧虑,唯恐辜负先帝的期望,损伤先帝知人之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沪水,深入荒野地带。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械已经充足,应当奖励和统率三军,北定中原,竭尽全力,铲除奸凶,复兴汉室,重返旧都,这就是我报答先帝和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斟酚情况改革朝政,进尽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伟、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请求陛下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重任交给我,不成功,就治我的罪,以告先帝之灵。假如没有革新朝政的忠言,那就肯罚郭攸之、费伟、董允等人的怠慢,以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当深谋远虑,征求和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地回想先帝的遗诏,我受恩深重,不胜感激。现在我就要出征远离陛下,当写表时,禁不住流下眼泪,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答法正书
这是诸葛亮给法正的一封信。法正,字孝直,蜀郡太守。公元二十四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取得益州。为了巩固新建政权,诸葛亮厉行法治,打击益州的豪强势力。这不仅遭到了豪强地主的反对,而且连积极为刘备出力的法正也不理解,他用汉高祖刘邦初入关时为保护新兴地主阶级而实行“约法三章”的历史事实,劝诸葛亮对益州豪强地主缓和刑法,放松禁令。为了驳斥法正的错误观点,诸葛亮给他写了这封信,信中体现了诸葛亮坚持法治的政治态度。
【原文】
君知其一①,未知其二。秦以无道②,政苛民怨③,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④,可以弘济⑤。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⑥,文法羁縻⑦,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⑧,君臣之道,渐以陵替⑨,宠之以位⑩,位狈财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停》裴松之注引郭
冲述诸葛亮五事之一)
【注释】
①君:对别人的尊称,这里指法正。
②秦:指赵高篡权后的秦朝(诸葛亮在《论让夺》中说:“秦王以赵高丧国”)。
③政苛:政令苛刻。
④因:依据。之:代词,指“秦以无道,政苛民怨”。
⑤弘:大,这里有宽大的意思。济:成事。弘挤:指刘邦初入关时采用“约法三章”而取得成功的事。刘邦的这个法,是保护其地主阶级专政,反对奴隶主复辟的法,但同时也是地主阶级压迫农民的工具。诸葛亮错误地认为这是宽法,实际上是对地主阶级宽,对农民则只有压迫和剥削。诸葛亮的这种看法,是其地主阶级的局限性的反映。
⑥焉:刘焉,刘璋的父亲,公元一八八年领益州牧(益州的军,政长官)。累世:几代。刘焉、刘璋父子相传,所以说是“累世”。恩:这里指对豪强的宽纵。
⑦文法:文书、法令。羁(jī机):马的笼头。縻(mí迷):牛的鼻绳。羁縻:牵制,指表面上的从属关系。
⑧自恣(zi自):随心所欲。
⑨陵:丘陵,土岗。替:衰颓。陵替:象土岗那样往下倾钭,比喻上下关系松弛。
宠(chng虫的第三声):爱,这里指笼络的意思。
贱:轻视。
竭:尽。慢:轻慢。
爵(jué决):爵位,官位。
斯:这。著:显明。
【译文】
你只知道(要宽法的)一面,而不知道(现在为什么要严法的)另一面。秦二世荒淫无道,政令苛刻,人民怨恨,一个普通老百姓一声号召发动起义,秦朝就土崩瓦解了。汉高祖刘邦根据这种情况,(在初入关时,)是可以采用某些宽大的措施取得成功的。刘璋昏庸无能,从他父亲刘焉统治益州以来已有两代了,只能靠文书法令的书面往来,维护上下关系,不能推行好的政令,不能执行严格的刑法。益州豪强专权,为所欲为,上下关系,日益松弛;用官位去笼络他,官位给高了,反而不觉得可贵;用恩惠去拉拢他,恩惠给多了,反而不知道好处。所以造成种种弊病,原因扰在这里。我现在对他们实行严格的法治,法洽推行了,他们就知道恩惠,对他们依据功劳奉加升官位,官位和升,了,他们就知道荣耀,有赏有罚,相辅相成,上下就有了秩序。法治的要领,就在这里显示出来了。绝盟好议①
这是诸葛亮驳斥与东吴绝交的错误主张的一段议论。公元二二九年(蜀建兴七年),孙权称帝。对此,有人认为承认孙权称帝,有损于蜀汉的正统地位,同时认为东吴不能协力抗曹,因此主张与吴绝交。诸葛亮从统一全国的长远利益着眼,坚持联吴抗曹的一贯主张,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深刻地分析了同东吴断交的危险性和继续联吴的必要性。
【原文】
权有僭逆之心久矣②,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③,求掎角之援也④。今若加显绝⑤,仇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伐,与之角力⑥,须并其土⑦,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⑧,未可一朝定也粤⑨。顿兵相持,坐而须老⑩,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若太军致讨,彼高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之罪,未宜明也。
(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注释】
①绝:断绝。盟好:同盟友好。议:议论。
②僭:超越本分。逆:叛逆。
③略:忽略。这里作暂时不追究解。衅(xìn信):争端,挑衅。衅情,指挑衅的行为。
④掎(jǐ几)角:意思是前后牵制夹击敌人。求掎角之援:求得东吴的援助,是为了协力对付魏国。这里体现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策略思想。
⑤显:明显,这里作公开解。显绝:公开绝交。
⑥角(jué决):斗争。用刀:较量武力。
⑦并:兼并,其土:指东吴国土。
⑧缉穆(jímù及牧):和睦。
⑨朝(zhāo招):早晨。定:平定。
须:等待。老,长时间,困倦。坐而须老:坐等头发白。
算:计划。非算之上者:不是很好的计划。
孝文:西汉文帝刘恒。卑辞:卑屈的词句。公元一七四年刘恒为了与匈奴和亲,用过分谦逊的词句向匈奴奴隶主贵族头子单于写信。匈奴:当时我国北方的一个奴隶制军事政权,拥有几十万骑兵,是北方的一霸。
优:优厚。先帝优与吴盟:刘备用优厚条件与吴国结盟。公元二一五年(建安二十年)孙权派吕蒙攻取荆州的长沙等三郡,刘备统兵五万下公安,命关羽入益阳。吴蜀即将开战,曹操却在那时攻取汉中,严重威胁益州。刘备为了抗击曹兵,就把荆州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割归孙权,与东吴重新和好。
应权通变: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而制定相适应的策略。
弘思:弘大的谋略,深思远虑。远益:长远利益。
忿(fèn奋):愤怒。
议者,议论的人。这里指主张与吴绝交的人。咸:都。鼎足:鼎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有三足,这里比喻三方并立。
志望:志向和愿望。
无上岸之情:当时魏吴以长江为界,这里指孙权没有渡江攻魏的打算。
侔(móu谋):齐,相等。智力不侔:愿望和力量不相称。
致讨:指蜀国出兵攻打魏国。
彼:这里指东吴。其地:指魏国领土。后规:然后再作打算。
略民广境:指吴国乘蜀魏战争的时机,夺取魏国的劳力和财物,扩大自己的领土。
河:黄河。河南之众:指魏国黄河以南的军队。
【译文】
孙权称中的野心由来已久了,我国所以没有追究他的挑衅行为,是为了求得他的援助,前后牵制夹击敌人。现在如果公开与东吴断绝友好关系,它必然十分仇视我们,那么,就应当移兵东伐,同他较量,等平定吴国之后,才谈得上进攻,中原的事。孙权手下有才干的人还多,将相之间团结和睦,(同他较量)只能一朝一夕决定胜负。长期屯兵相持,就会使曹魏得计,不是上策。过去孝文帝同匈奴和亲,先帝以优厚条件与东吴联盟,都是适应客观形势,考虑长远利益而制定的策略,同那些目光短浅,发泄私愤的人不一样。现在有人认为孙权利于三国鼎立,不能同我们齐心并力,况且愿望已经满足,没有渡江攻魏的打算,考察这类说法,都是似是而非的。为什么呢?孙权是愿望大而力量不足,所以只能隔江自保,孙权不能越过长江,好比魏国不能渡过汉水,都不是力量雄厚而有利不取啊。一旦我们大军讨伐魏国,东吴如采取上策,扰会同时出兵分割魏国领土,再图后计,其次也会乘机取利,骚扰魏国边境,向国内显示武力。总之,他是会有行动的。即使他端坐不动,只要跟我们和好,我们北伐时,就没有东顾之忧,而魏国黄河以南的军队(为了防御美国)却不能全部调往西边,这样,对我们的好处也就很大了。所以,孙权称帝的罪行,不宜于公开揭露。
论曹军①
这是诸葛亮在说服孙权联合抗曹时,分析曹军的一段话。公元二○八年(建安十三年),刘备被曹军大败于长阪坡,情况十分危急,诸葛亮亲自到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东吴内部的一批儒生主张投降。诸葛亮从实际情况出发,深刻地分析了曹军的各种不利因素,预言曹军必败,终于说服了孙权。这一分析,体现了诸葛亮敢于以弱胜强的军事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原文】
豫州军虽败于长阪②,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⑤。故兵法忌之⑥,曰“必蹶上将军”⑦。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⑧。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⑨,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⑩,在于今日。
(见《三国志·蜀志·诸葛壳传》)
【注释】
①标题是注释者加的。
②豫州:指刘备,曾任豫州牧。长阪(bǎn版):地名,在今湖北省当阳县境内,豫州军虽败于长阪:公元二○八年(建安十三年),曹操领兵进攻荆州,荆州牧刘表刚死,次子刘琮(cónɡ从)领荆州牧,背着刘备向曹操投降。刘备见势危急,便从樊城向江陵退却,到当阳长阪,被曹军打败。
③刘琦:刘表的长子,江夏(今湖北随县以南,汉水以东)郡太守。
④疲敝:疲劳。
⑤弩(nǔ努):古代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末:终了,最后。势:力量。鲁缟(gǎo稿):鲁国生产的薄绸子。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见《汉书·安国传》。意思是,强力的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见《汉书·韩绸子也无力穿透了。这里比喻强大的曹军从中原远征到江南,战斗力大大减弱。
⑥忌:禁忌,禁止。
⑦蹶(jué决),跌倒。这里当挫折、失败讲。上将军:这里指善战的将帅。
⑧附操:随附曹操。逼:强迫。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这里诸葛亮强调了人心的向背对战争胜败所起的重要作用。
⑨规:谋划。协规同力:合谋协力。
机:时机,关键时刻。
【译文】
豫州的军队虽然败于长阪,现在重新汇集的战士和关羽的精锐水军共有万人,刘琦集合的江夏战士也不下万人。曹操的军队远征疲劳,听说追刘豫州,轻骑兵一日一夜赶三百多里,这好比“强弩射到了尽头,就连鲁国的薄绸也穿不透了。所以兵法上禁止这样做,说:“就是善战的将帅也定遭挫败”。况且北方兵,不习惯水上作战,加上荆州民众随附曹操是追于势力,并不是心悦诚服,现在将军真能命令猛将领几万战士,和刘豫州同心协力,打败曹军是毫无疑义的。曹军败后,必定退还北方,这样,荆州、东吴的势力扰会强盛起来,三足鼎立的局势就形成了。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
殚廖立表①
这是诸葛亮为弹劾廖立给刘禅的公文。诸葛亮在立行法治过程中,遭到豪强地主势力的反对,廖立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极力反对诸葛亮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当诸葛亮积极准备北伐,力争统一全国时,他寻找种种借口,横加阻挠,散布流言蜚语,制造思想混乱,攻击蜀国执行法家路线的文武官员。诸葛亮上表后,刘禅下令撤销了廖立的职务。本表写作时间当在公元二二四年(建兴二年)。
【原文】
长水校尉廖立②,坐自贵大③,臧否群士④,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⑤,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⑥。诽谤先帝,疵毁众臣⑦。人有言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⑧,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⑨,“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胜数。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⑩,中人以下识真伪耶?(见《三国志·蜀志·廖立侍》)
【注释】
①殚:弹劾(hé核),即检举违法的官吏。
②长水校尉:统领部分禁卫军的官员。
③坐自贵大:狂妄自大。
④臧:善。否:恶。臧否:褒贬,这里是议论、诽谤别人的意思。
⑤贤达:有德有才的人士。廖立所谓的贤达是指那些反动儒生。俗吏:庸俗的官吏。这是廖立攻击出身低微,不学儒家经典的官员。
⑥率(shuài帅),同“帅”。万人率,统领万人的将帅。诸葛亮厉行法治,任人唯贤,不讲门第,廖立却恶毒攻击诸葛亮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咒骂统率万人的都是“小子”。这反映了当时儒法两家在组织路线上的一场尖锐斗争。
⑦疵(cì刺读第一声):毛病。毁:诋毁。疵毁众臣:污蔑和攻击众臣。
⑧部伍:部队。分明:纪律严明。
⑨愤咤(zhà炸):发怒叫骂。
托在大位:身为离官。
【译文】
长水校尉廖立,狂妄自大,肆意指责文武百官,公开叫嚣国家不任用有德有才的人士却任用不读诗书、出身低微的俗吏又骂统领万人的将帅都是些小子。污蔑先帝,攻击群臣。有人称赞国家部队精干,纪律严明时,廖立把头一扬,望着屋顶,怒气冲冲地叫嚷:“何值一谈!”象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羊乱了群,还能造成危害,何况廖立身为高官,一般人怎么能识破他的真面目呢?
黜来敏教①
这是诸葛亮于公元二二七年(建兴五年)为惩罚反动儒生来敏所写的一个文告。来敏的祖先来歙(shè舍)是皇亲,父亲来艳为东汉司空,是东汉末年的世家豪族。来敏,坚持儒家立场,极力反对诸葛亮推行的法家路线,在群众中肆意制造混乱。诸葛亮对他长期容忍,但,他并不改悔,于是上表刘禅,撤消了他的一切职务。这说明,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
【原文】
将军来敏对上官显言②:“新人有何功德而夺我荣资与之耶③?诸人共憎我,何故如是?”敏年老狂悖④,生此怨言。昔成都初定,议者以为来敏乱群⑤,先带以新定之际,故遂含容⑥,无所礼用。后刘子初选以为太子家令⑦,先帝不悦而不忍拒也。后主(上)即位,吾暗于知人,遂复擢为将军、祭酒⑧,违议者之审见⑨,背先帝所疏外,自谓能以敦厉薄俗⑩,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见《三国志·蜀志·来敏传》裴松之注)
【注释】
①黜(chù处):罢免或降职。
②上官:上级官员。显言:扬言。(一说上官显是人名)
③新人:新提拔的后辈,指董允。荣资:荣誉和职位。董允原任侍郎,由于他年青有为,执行法家路线,诸葛亮提拔他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率皇宫卫士的长官),取代了来敏的职务,所以来敏说夺了他的“荣资”。
④狂悖(bèi背),狂妄无理。
⑤乱群:在群众中制造混乱。来敏乱群,实质是破坏法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⑥含容:包含,宽容。
⑦刘子初:即刘巴,蜀国的大臣。家令:主管太子仓谷饮食的官员。
⑧擢(zhuó酌):提拔。将军:这里指辅军将军。祭酒:军祭酒,参与军事的高级参谋。诸葛亮任命来敏为辅军将军、军祭酒,二者都没有实权。
⑨审见:正确的见解。
敦;督促。厉:改变。薄俗:不好的风俗,这里主要指用儒家观点攻击法治路线的歪风邪气。
帅:率领,引导。义:正义,这里指法家的道德标准。
愆(qiān千):罪过,过失。
【译文】
将军来敏在上层官员中扬言:“新提拔的后辈有什么功劳、德行,却把我的荣誉和职位夺去给他呢?许多人都恨我,这是为什么呢?”来敏年老,狂妄无理,竟然发出这样的怨言。过去我们刚占领成都的时候,有人议论来敏专在群众中制造混乱,先帝考虑到局势才安定,所以就宽容了他,也没有重用。后来刘子初选他做太子家令,先帝虽不乐意,但也不好拒绝。皇上继位后,我对这个人认识不透,又提拔他做了将军、祭酒,这既违背了人们的正确意见,又违背了先帝疏远来敏的一贯态度,我以为这样做,能够引导他走上正路,从而达到改变社会不良风气的目的。现在既然不能做到这些,只好上表请求撤他的职,让他好好检查自己的过失。
论来敏
这句话是诸葛亮于公元二二七年(建兴五年),对来敏的一个总评定,它揭露了来敏乱群的严重性。诸葛亮同来敏的斗争,与曹操同孔融的斗争一样,实质是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