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宜二一
人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关键性、决定性的时刻或机会,得之则成,失之则败。这里就告诉你一个如何捕捉良机并得而不失几种办法。
【经文】
夫事有趋同而势异者,非事诡也,时之变耳。何以明其然耶?昔秦末,陈涉起蕲民至陈。陈豪杰说涉曰:“将军披军执锐,帅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功德宜为王。”陈涉问陈余、张耳两人,两人对曰:“将军嗔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贼。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以私。
愿将军无王,急引兵而进,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如此野无交兵,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
及楚汉时,郦食其为汉谋挠楚权,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候社稷,灭亡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诫能复立六国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以行,陛下南面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
张良曰“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良因发八难,其略曰:“昔者,汤伐桀,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褒贤者之闾乎?其不可二也;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以赈贫民。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其不可三也;殷事已毕,偃草为轩,倒载干戈,示天下不复用武。今陛下能偃武修文,不复用兵乎?
其不可四也;放马华山之阳,示无所为。今陛下能放马不复用乎?其不可五也;休牛桃林之野,示天下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也;且天下游士,离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者,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余无复立者,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亲戚,反故旧,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楚惟无强,六国去者复挠而从之[惟当使楚无强,强则六国从之也],陛下安得而臣之哉?其不可八也。诚用客之谋,则大事去矣。”时王方食,吐哺,骂郦生曰:“坚儒!几败我事!”
趣令销印,此异形者也。
[荀悦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势、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者,三术不同也。初,张耳说陈涉以复六国后,自为树党,郦生亦用此说。汉王所以悦、者,事同而得失异者,何哉?当陈涉之起也,天下皆欲亡秦,而楚、汉之分未有所定。今天下未必欲亡项也。且项羽力能率从六国,如秦之势则不能矣。故立六国,于陈涉所谓多己之党,而益秦弊也。且陈涉未能专天下之上也,所谓取非其有,以德于人,行虚惠而收实福也。立六国,于汉王所谓割己之有而以资敌,设虚名而受实祸也。此事同而异形者也。]
【译文】
许多事情的趋向虽然很相似,但实际却迥然不同。这并不是事情本身奇特怪异,而是由于时势变化所造成的。用什么来说明这一原因呢?从前,秦朝末年陈胜发动蕲地(今安徽宿县)民众起义,队伍攻占了陈地。陈地的豪杰父老们建议陈胜说:“将军你披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锋利的武器,率领土卒讨伐无道的暴秦,重新恢复楚国的社稷,以将军你的功劳和德望应该成为帝王。”陈胜征求陈余、张耳两人的意见,他们两人回答说:“将军你怒目张胆,义愤不平,挺身而出,多次历经生命危险却不为自己的生命安全考虑,替天下人清除残暴的君主。现在刚刚攻下陈地便要称王,这就向天下人显示出了自己追求富贵利益的私心。希望将军最好现在不要称王,迅速率兵前进,派人扶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王室的后代,为自己树立朋党。如果能这样,就用不着在辽阔的原野进行大规模的战斗,讨伐残暴的秦皇,占据咸阳,来号令诸侯,那么你的帝王之业便能成就了。现在你只是在陈地自立为王,恐怕天下人便涣散了。”
等到楚、汉相争的时候,郦食其为汉王刘邦谋划如何削弱楚国的势力,说道:“从前商汤讨伐夏桀,推翻夏朝后封夏桀的后代在杞地(今河南杞县)。
周武王讨代殷纣,推翻商朝以后,封纣王的后代在宋地(今河南商丘县南)。
现在秦皇丧失仁德,侵夺了诸侯各国的社稷,残害六国诸候的后代,使得他们没有立锥之地。陛下你如果真能重新扶立六国诸侯的后代,那么六国君臣以及百姓一定感激陛下的恩德,都会闻风仰慕,愿做大王的臣民。你的恩德与仁义一旦得到推行,陛下就可以称霸诸侯,项羽一定会恭恭敬敬地臣服了。”
张良知道这件事情后,对汉王说道:“如果真的采纳郦食其的计策,那么陛下你的大事将会失败。”汉王说道:“什么道理呢?”张良因此提出八条不可以扶立六国后人为王的理由,他说道:“从前商汤讨伐夏桀,之所以把夏桀的后人封在杞地,是因为他预计能够制夏桀于死命。现在陛下能制项籍于死命吗?这是不可以的第一条;武王攻伐殷纣,马上用特殊的标志把商容的里门标示出来,以示对贤者的尊敬;又把箕子从囚徒队里放出来,整修比干的坟墓。现在陛下你能够去整修圣人的坟墓,标出贤者的里门,到智者的门前去致敬吗?这是不可以的第二条;周武王把殷纣存积在巨桥仓的粮食,储积在鹿台库的钱货,赐给贫穷的百姓。现在陛下你能够把你府库里的粮食,钱财散给穷人吗?这是不可以的第三条;伐殷的战事业已结束,把战车改为普通官车,把兵器倒转,头朝下放置在仓库中,告示天下不再用兵动武去打仗了。现在陛下你能够放弃武装去从事文德化教,不再用兵发动战争了吗?这是不可以的第四条;把战马放到华山的南坡下,告示天下人再不乘马打仗了。现在陛下你能够放马南山而再不用马打仗了吗?这是不可以的第五条;把牛群放归林野,向民众表示不再运输军需、屯聚粮草了。现在陛下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吗?这是不可以的第六条;况且天下的谋臣说客,别离亲人,离开祖坟,告别朋友故人,来追随你的原因,不过早晚盼望获得一小块封地。现在如果恢复六国的旧秩序,立韩、魏、燕、赵、齐、楚六国的后代,那么天下四方来的谋士说客,一定会各自归回老家去侍奉他们自己的主人,跟他们的亲人团聚,返回他们的朋友故人那里。这样,还有谁来帮你取天下呢?这是不可以的第七条;况且楚国目前是无敌于天下的,你立的六国又被它削弱而去附庸它。只有使楚国的力量弱小时才可如此,否则,楚国强大,六国一定会附庸他。陛下你又如何能使楚国来臣服你呢?这是不可以的第八条。假如你真用了郦食其的计谋,那么你的大事就完了!”这时汉王正在进餐,听了张良的论谈,中止进食,把吃下去的食物吐了出来,大声骂郦食其:
“臭儒生,几乎把我的大事都搞糟了!”即刻下达命令,把那些准备为复立六国的印信销毁。这正是形势与陈涉之时不同所导致的。
[汉献帝时的荀悦说:“确定策略、决定胜负的要则有三,一是“形”,二是“势”,三是“情。”所谓“形”,是指大致对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等现实情况所进行的衡量对比。所谓“势”,是指具体事件发生时对当事者前进还是后退时机的把握。所谓“情”,是指当事者内心的情态。因此尽管是策划同一类事情,必须考虑到三个不同的要素。当时,张耳劝说陈胜重新复立六国的后代,为自己树立朋党。郦食其也采用这一主张游说汉王,是因为他认为二者是相类似的事情。可结局是前者可能成功,后者必定失败,这是为什么呢?当时,陈胜起事的时侯,天下人都渴望灭亡暴秦,而且楚、汉相争的局面还没有出现。现在,天下人不一定都想灭亡项羽,况且项羽的能力可以统领六国之众,使六国的诸侯都跟随听从于他,像秦朝那样的局势却不可能统领六国。所以扶立恢复六国的诸侯,对于陈胜来说,所谓既增加自己的党援又加速了秦朝的失败。又何况陈胜当时还没有占据全天下的地盘,这正是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来给别人施恩德,施舍空头的恩惠却获得真正的利益。对于汉王来说,如果也要这样做的话,这是所谓分割自己的所有去资助敌人,虽设置了虚名却受到真正的祸害呀。以上所说的是相类似的事情却具有不同的情况。]
【按语】
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决策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建立在对敌我情况分析对比的基础之上的。郦食其简单地效仿商汤、周武王分封亡国之后的历史故事,劝说刘邦扶立六国之后,说明他没有认识到由于时代的不同造成具体情况的差异,因而他的错误结论被张良正确细致地分析结果所否定。
这里举一个与文中相类似的例子。曾经纵横欧洲的拿破伦提倡主动出击,他的战略战术可归纳为“攻势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法国军队一直模仿着拿破仑的用兵“版本”,提出除“攻击外不知其它。”直到一战开始,法军仍主张:“遇敌即须攻击”,由于当时具体情况已发生变化,那时是机关枪称王的时代,防守者依托阵地发扬火力明显地比运动中占优势,这使法国的“攻击万能论”在战争伊始就碰了钉子。于是法军的作战思想又转变为“防御万能”的军事方针。
到了二战开始后,因循守旧的法军统帅部,还不能正视现代攻击战术的进步,他们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马其顿防线上,结果造成了败军亡国的惨剧。可以看出,法军所犯的错误和郦食其一样,他们都是单纯以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依据,不能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现状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但有一点要注意,我们在总结他们的教训时,并不是否否认前人的经验,而是要防止不分时间、地点、敌情,我情,一味照搬、复制前人或前次的具体做法。
【经文】
七国时,秦王谓陈轸曰:“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曰救之便,或曰匆救之便,寡人不能决,请为寡人决之。”轸曰:“昔卞庄子方制虎,管竖子止之,曰:‘两虎方食牛,牛甘必争,争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刺之,一举必有两虎之名。’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必是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卞庄刺虎之类也。”惠王曰:“善。”
果如其言。
初,诸侯之叛秦也,秦将军邯围赵王于钷鹿。楚怀王使项羽、宋义等北救赵。至安阳[今相州安阳县也],留不进。羽谓义曰:“今秦军围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虱。[虻喻秦也,虱喻章也。喻今将兵,方欲灭秦,不可尽力与章邯即战也]。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疲,我承其弊;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义矣。故不如斗秦、赵。夫击轻锐,我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我。”羽曰:“将军戮力而攻秦,久留而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半菽[士卒食蔬菜,以菽杂之半],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并力击秦,乃曰‘承其弊’。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弊之承?且国兵新破,王不安席,扫境内而属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循私,非社稷臣也。”即夜入义帐中斩义。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示士卒必死,无还心,大破秦军。此异势者也。
[荀悦曰:“宋义待秦、赵之弊,与卞庄刺虎事同而势异,何也?施之战国之时,临国相攻,无临时之急,则可也。战国之立,其来久矣,一战之胜败未必以亡也。其势非能急于亡敌国也。进则乘利,退则自保,故蓄力待时,承弊然也。今楚赵新起,其力与秦势不并立,安危之机,呼吸成变,进则定功,退则受祸,此事同而势异也。”]
【译文】
战国时侯,秦惠王对陈轸说:“韩国和魏国互相攻伐,战事已一年多了,还没有解除。有人告诉我解救他们比较好,有人告诉我不解救他们比较好。
寡人不能决定,希望你为我出个主意。”陈轸回答说:“从前卞庄子要刺杀猛虎,旅舍中有一位童子阻止他说:‘那两只老虎正要吃牛,吃得痛快时必定会引起争夺。如果发生争夺,就必定会争斗。一争斗,那么大老虎便会被咬伤,小老虎便会被咬死。这时你再将那只受伤的老虎刺杀,这样一举必可得到刺杀双虎的名声。’如今,韩、魏两国互相攻伐,战事已连续一年还不停止。这样一定会使大国损伤,小国破灭。那时大王再讨伐受伤的国家,便可一举灭掉两国,这和卞庄刺老虎是一样的道理啊。”秦惠王说:“好。”
于是采纳了陈轸的意见,结果完全和陈轸预料一样。
当时,诸侯们反叛秦王朝。秦朝的将军章邯率兵把赵王包围在钜鹿。楚怀王派遣项羽、宋义[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等人率兵到北方去解救赵王。出兵之后,行军到了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停留不再前进。项羽对宋义说:“现在秦军在钜鹿围住赵王,我们应该尽快地带兵渡河,楚兵从外围攻打进去,赵兵在钜鹿城中作内应,内外夹攻,一定能击破秦军!”宋义说:
“不是这样,要拍死牛背上大的虻虫,不可以杀牛身上小的虮虱。(虻虫用来比喻秦王朝,虮虱用来比喻章邯。比喻现在统率军兵是将要灭亡秦朝,而不可以全力与章邯打仗。)现在秦军正在全力地围攻赵国,如果秦军取得胜利,那么就一定会疲惫不堪。我们就正好趁他们的疲惫之际来灭亡秦朝;如果秦军失败,那么我们就直引大军擂鼓长驱西进,这样就一定会实现我们灭秦的大业了!所以为今之计,不如先让秦赵相斗,我们等待取利。若论身披甲胄,手持兵器,冲锋陷阵,我宋义不如你。但坐下来运用谋略,你就不如我宋义了。”项羽说:“您奉命率军全力攻秦,但却久久按兵不肯前进,而且今年收成又不好,百姓穷困,因此我们的士兵都吃杂有豆类的蔬菜,士兵们吃的蔬菜,其中一半参杂着豆类。军中没有半点存粮。尽管这样,您还要饮酒大会宾客,不肯引兵渡河去赵国取得食粮,和他们合力攻打秦军,却说:
‘等着趁秦军疲败’。像秦军那样的强盛,攻击新建立的赵国,由情势上看,一定能攻破赵国,赵国破亡而秦朝更加强盛,还有什么秦军疲败的机会可乘!
况且我们楚军新近失败,楚怀王坐不安席,把境内全部的兵力全数交属上将军一人独自统领,国家的安危,就在此一举了。现在上将军不顾念国家,不体恤士卒,而竟徇私[指宋义派自己的儿子去齐国为相],你不是能够安定社稷的巨子。”于是项羽当晚便闯入宋义的大帐杀了宋义,然后统领全部的军兵渡过漳河。军兵过河之后,便把船敲破,沉入水中,又把饭锅和蒸饭的瓦甑都打碎,用以向士兵表示,如果失败,就没有逃生的希望,因此军士都没有后退之心。于是项羽率军大破秦军。以上所说的是相类似的事情却具有不同的形势和时机。
[荀悦说:“宋义等着秦、赵双方疲惫破败,这件事与卞庄刺虎一事看似相同,其实二者的形势是不同的。为什么呢?在战国时候,临近国家互相攻打,暂时没有危急,当然是可以采取卞庄刺虎的办法。战国时七国已经形成很久了,某个国家并不会因为一次战役的失败而遭致亡国。这种趋势并不能使敌对的国家一下子灭亡。进取则有可能乘机得利,退后则可能保全自己。
所以说储存实力以等待时机,趁敌人疲惫破败之时。而当今楚国和赵国是新形成的国家,他们的实力和秦国相比,情势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处于这样一个危险的时机,哪怕是一呼一吸这么短的一个时间也会发生很大变化,进取就会取得成功,退后就会遭受祸害。这便是说相类似的事情却存在着不同的形势和时机啊!”]
【按语】
文中所提到的卞庄刺虎的故事,众所周知,俗语又称“坐山观虎斗”,这一故事比喻对别人的相互斗争暂取旁观态度,等到他们两败俱伤的时侯,再从中取利。其实,寓言本身有其局限性。二虎相斗,必然会出现一死一伤的结果,但在人事活动中,往往有时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双方相互斗争的结果并非一死一伤,而是一方战胜并吞并或挟持了另一方,其实力得到加强,那么最初旁观的第三方将面临更加强大的敌人。秦末的势态已不同于战国时期,项羽透过事物的表象清楚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秦军一旦战胜赵军,那么秦军的实力将更加强大,己方的处境将更加危险。因此,项羽果断地斩杀宋义,破釜沉舟,大败秦军,章邯归降项羽,项羽的实力进一步加强,从而为推翻秦王朝打下了基础。
在世界现代史上,美国有着传统的孤立主义,一贯奉行“不干涉”,“不卷入”,保持“中立”的外交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双方是以英、法、日等国组成的“协约国”与以德、奥等国组成的“同盟国。”开战以来,美国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政策,迟迟没有参战。直到战争将要结束时,协约国一方的优势显示出来,它才加入协约国一方时同盟国宣战。参战前,美国打着“中立”的旗号充当双方的“兵工厂”,大做军火买卖,从中渔利。战争结束后,它又以战胜国的地位分享胜利果实。到了30年代,美国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中立法,使之成为美国政府遵循的对外政策准则。但是30年代时,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世界处于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形势之下,形势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明显不同,美国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野心认识不足,仍保持“中立”的态度,以某种绥靖的办法安抚侵略者例如,日本早在30年代初就开始侵略蚕食中国,美国却力图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日本掠夺中国的诸多资源后,军事实力得到加强,它终于在1941年偷袭珍珠港,使得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美国自食“中立”政策的恶果。这一恶果的产生正是由于美国没有认清形势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