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大论二字,旧本误传四气调神下,今各改正。
  六节者,天以六为节,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六十日而甲子周,六六三百六十日,
  以成一岁,天有六六之节,地则以九九制会也。藏象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神藏五,
  开窍于耳目鼻口,形藏四,开窍于前后二阴,窍虽有九,其位惟六,又神藏形藏,合于三阳三阴之六气,
  犹之以六为节,以九制会,故曰藏象。此篇为《六微旨大论》提纲,故曰《六节藏象大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
  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阴阳之理,一奇二偶,合而为三。三而两之,为六。三而三之,为九。故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而
  人则以九九制会,周天三百六十五度,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人身之天地久矣。帝举以
  问,意欲详明天人相应之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
  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也。气数,二十四气之常数也。六六之节,九九制会,所以正天之度,正
  气之数也。故申明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而有迟速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而有生杀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
  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奇,音箕。日月阴阳之行于天地也,行有分野之纪,日月阴阳之周于天地也,周有南北道之理,日行迟,
  月行疾,故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日一岁周天,月一月周天,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
  成岁,今止三百六十日,复有小月,是以积气之余,而有盈闰矣。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上古树八尺之臬,度日影以正东西,是立端于始也,参日中之影,与极星以正南北,是表正于中也,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推日之行度,气盈五日有余,朔虚五日有余,以终一岁之数,
  是推余于始也,始中终,合气数以推之,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天度积气余而盈闰,气数则十五日为一气,一岁二十四气,无有所余,故问何以合之而成闰。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
  天度者,天之道,气数者,地之理,故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制会者,二九合三六,四九
  合六六,以成一岁,又四九合六六,又成一岁,其一九,则合六而余三,故两岁有余以成闰,此
  气数之合于天度,九九之制会于六六也。
  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天有十干之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此六六三百六十日之大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
  地之九州,人之九窍,皆通乎天气者,三才合一之道也,阴阳之理不外五行,故其生五,五行之
  理,通贯三才,故其气三,生五气三,上下相通,自古为然,此引生气通天论之言,以明三才合一,
  九九之制会于六六也。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
  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由生三气五而推论之,三才各具五行,故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以九而分应乎地,则为九野,九野,即九州也。以九野而复应乎人,则为九藏,九藏,即九州也。形藏
  四,谓膀胱,小肠,胃,大肠,所以藏有形之物,故曰形。神藏五,谓肝心脾肺肾,所以藏无形之气,故曰
  神。合为九藏以应之,谓膀胱小肠,前阴主之,胃大肠,后阴主之,是形藏四,而归窍于前、后二阴也。心
  肾主耳,肝主目,肺主鼻,脾主口,是神藏五而归窍于耳目口鼻也。藏虽有九,其位惟六,是九九制会于六
  六,以明六节藏象之意。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承气余盈闰之言而复问也。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天无言而四时成,此上帝所秘,惟古圣能阐明之,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言之。
  遂,犹直也。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五日谓之候,如立春五日,东风解冻,次五日,蛰虫始振,后五日,鱼涉负冰者是也;三候谓之气,一
  月凡二气,三候十五日为一气也∶六气谓之时,一月二气,三月,则六气而成时也;四时谓之岁,春夏秋
  冬四时,以成一岁也,一岁有一岁之主气,一时有一时之主气,而各从其主治焉。
  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
  甲乙之岁,土运治之,乙庚之岁,金运治之,丙辛之岁,水运治之,丁壬之岁,木运治之,戊癸之岁,
  火运治之,五运以次相袭,而一岁之中,各主时而皆治之。期,一岁也,至终一岁之日,则周而复始,时
  立气布,言一岁之中,四时立,节气布,更加环之无端也。候亦同法者,四时之岁,积候而成,与终期复
  始,同一法也。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此《灵枢·官针》篇之言,引之以明六气加临,而有盛衰虚实也。年之所加,随在泉之位,六气各有
  客气之相加也,气之盛衰,司天之气,有太过而盛,不及而衰也;虚实所起,因气之盛衰,而民
  病虚实,所由起也;必知此始为良工,如不知之,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
  承上文而问五运之周而复始,即如环无端,其运气有太过不及,则何如?
  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更,平声。五运化气,更立其岁,甲己土胜,乙庚金胜,丙辛水胜,丁壬木胜,戊癸火胜,故各有
  所胜,其中有盛衰虚实之变,此岁气之常理也。
  帝曰∶平气何如?
  无太过,无不及,谓之平气。
  岐伯曰∶无过者也。
  无过,不愆常候也,无过,亦无不及矣。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
  以盛虚之变为常,则太过不及,奈何?
  岐伯曰∶在经有也。
  太过不及,为运气之常,故在经有也。此篇乃岁运六气之提纲,下经岁运诸大论,皆论太过不及,淫
  胜郁复之气。
  帝曰∶何谓所胜?
  上文五气更立,各有所胜,乃五运化气,土金水木火相生,各
  主一岁,非胜克也,故复问之。
  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金匮真言论》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盖四时者,五行
  也,故曰得五行时之胜,由此言之,各以五行四时之气,而命其脏。盖一岁之中,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以
  主四时之气,各以四时五行相生之气,而命其脏,其中即有相胜矣。命脏者,如春胜长夏,是肝木胜脾
  土也,余脏仿此。
  帝曰∶何以知其胜?
  五行四时之胜,何以知之?
  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
  五运主岁,六气主时,求其主时之气至也,皆归于始春之初气,六元正纪大论云,六气者,常以正月
  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也。
  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
  未至而至,气候未至,主时之气先至也。故此谓太过,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薄所不胜,则制
  我者,而我薄之,寡于畏矣,乘所胜,则我制者而我乘之,亢则害矣,命曰气淫不分,言主气淫纵太过,正气
  混淆不分别也,五脏应四时,气淫不分,则邪僻内生,发为民病,工不能禁。
  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
  至而不至,气候已至,主时之气未至也。故此谓不及,不及则所胜妄行,如木气不及,则我胜之土气
  妄行矣,所生受病,则生我之水气受病矣,所不胜薄之,则我不胜之金气,薄而侮之矣。命曰
  气迫,言主气不及,则所胜所生所不胜之气,交相逼迫而为病也。
  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
  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申明所谓求其至者,乃四时气至之时,不但始春为然,谨候其春夏秋冬之时,则主时之六气,可与相期,
  若未至而至,至而不至,皆失时反候,则五行之主治不分,致邪僻内生,发为民病,工不能禁也。此复申明
  四时气候,各有主气,不必始春为然,所以补上文未尽之意。
  帝曰∶有不袭乎?
  四时六气,始于厥阴,终于太阳,相为承袭,即五运相袭而皆治之之义,故复问,有不袭乎?
  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苍天之气,不得无常,若主时之气,不相承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异而灾怪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
  非常则变,其变无穷,故复问之。
  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
  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重,平声。变至则病,病有微甚,如风木之气,变为骤注,则有土湿之病,木能胜土,为病则微,如风
  木之气,变为肃杀,则有燥金之病,土不胜金,为病则甚,斯时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变
  气之至,非其克我之时,则病微,当其克我之时,则病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非常而变,即以胜相加之义,帝故善之,气合而有形,有形之体,本于无形之气也,因变以正名,命名
  之正,因于物极之变也,天地之气运,阴阳之变化,其于草木昆虫之万物,有禀四时五行之
  一二气者,有禀四时五行之二三气者,有禀四时五行之全气者,其气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
  神灵问,请陈其方。
  度,入声∶量,平声。天体至广不可以度度之,地里至大,不可以量量之,天地阴阳万物诚大哉,
  神灵之问,请陈其方。方,略也。
  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胜,平声。竹类甚繁,有色有味。竹生五色,而万物莫不有色,故五色之变,不可胜视;竹生五味,
  而万物莫不有味,故五味之美,不可胜极;人之嗜欲不同,色味各有所通,盖五色通于神气,五味通于形藏也。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食,音饲。气为阳,主天,故天食人以五气;味为阴,阴主地,故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
  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藏,如字,下封藏同。气无形,故五气入鼻,气为阳,故藏于心肺,心荣色华于面,故上使五色
  修明,肺主气,出音声,故音声能彰,此气为阳而上通于神气也。味有形,故五味入口,味为阴,故
  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之气,气和而生,则有形之津液相成,津液相成,则神乃自生,此味为
  阴通于形藏,而复为神气之所资生也。
  帝曰∶藏象何如?
  形藏四,神藏五,其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心者,身之主,故为生之本,心藏神以应万事,故为神之变也,心合脉,其荣色,故其华在面,其
  充在血脉,心属夏火,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
  阴,通于秋气。
  肺者,脏之盖,受朝百脉,故为气之本,肺主气,而藏魄,故为魄之处也,肺合皮,其荣毛,故其华
  在毛,其充在皮,肺属秋金,故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肾者,受藏五脏六腑之精,如蛰虫周密,故主蛰封藏之本,而为精之处也,肾合骨,其荣发,故
  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肾属冬水,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
  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罢,作。阴中,旧本讹阳中,今改正。肝者,将军之官,如熊之任劳,故为极之本。肝藏魂,
  故魂之居也,肝合筋,其荣爪,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华爪充筋,血气乃行,故以生血气,
  酸,肝味,苍,肝色也,肝属春木,故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旧本混入下段,今改正。唇,音纯,即口唇,余篇仿此。《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故
  脾者,仓廪之本,消化水谷,谷消则脉道乃行,水化则其血乃成,故荣之居也,脾合肉,其荣唇,
  故其华在唇四白,四白,口四际之白肉也。肌,亦肉也,故其充在肌,甘,脾味,黄,脾色也,脾乃阴中之
  至阴,故为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此申明藏象,而为神藏五者如此。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形藏四,胃、大肠、小肠、膀胱也,四者皆藏有形之物,故名曰器,又言三焦者,肠胃膀胱,皆三
  焦之所主也,《灵枢·荣卫生会》论云,上焦出于胃上口,中焦亦并胃中,下焦别回肠,注于膀胱,而
  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
  焦,是上中下三焦之气,能化肠胃之糟粕,转味而入于肠胃,出于前后二阴者也,此申明形藏四,而禀气
  三焦者如此。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腑能藏物,亦谓之藏。胆为中正之官,决断所出,胆气升,则脏腑之气皆升,故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也,上文五脏五腑,今云十一脏,包络与心相合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
  有形之脏腑经脉,合无形之三阳三阴,三阳主六腑,六腑以胃为本,故人迎之脉,以候三阳,人迎,
  结喉两旁之胃脉也,经脉论云,胃足阳明之脉,下人迎,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少阳胆与三
  焦也,二盛病在太阳,太阳膀胱小肠也,三盛,病在阳明,阳明胃与大肠也,四盛以上为格阳,格阳者,终
  始篇所谓溢阳为外格也,此以人迎胃脉,而候三阳之六腑也。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
  三阴主五脏,五脏以肺为先,故寸口之脉以候三阴,寸口两手寸部之肺脉也,经脉论云,肺手太阴
  之脉,入寸口,盖寸口,谓之脉口,又谓之气口,脉口,气口,皆属太阴,终始篇云,人迎与太
  阴脉口俱盛,五脏别论云,气口亦太阴也,故寸口一盛,病在厥阴,厥阴肝与心包也,二盛病在少阴,少
  阴心肾也,三盛病在太阴,太阴脾肺也,四盛以上,为关阴,关阴者,终始篇所谓溢阴为内关也,此以寸口
  肺脉,而候三阴之五脏也。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赢,盈同。上文一盛二盛三盛,犹言一倍二倍三倍也,故人迎与寸口俱盛,至四倍以上,为内关外格,
  内关外格则亢盛盈满,无以复加,不能极于上天下地之精气,则死矣。此神藏形藏合于六
  气,六气贵得其平,经脉不宜亢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