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脏气,五脏之气也。法时,法天之四时也。天行四时,地生百物。人备五脏,皆合五行。天有一岁之五
行,有十干之五行,有一日之五行;地有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百药,各具五味,各有五行;人
之五脏五行,合于天地。合天,则有五色六气之上承,合地,则有五苦五欲之下应,故曰脏气法时也。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合人形通体经脉,外而皮毛,内而腑脏,以法天地之四时五行而延医之,何如?则法天地而从,何如?
则不法天地而逆,反逆为从则得,反从为逆则失,愿闻从逆得失之事,而探诸岐伯也。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
生之期也。
更,平声,间,去声,下间甚同。四时之气,不外五行,五行
者,金木水火土也。贵者,水旺于春,火旺于夏;贱者,水败于秋,火灭于冬。更贵更贱者,生化叠乘,
寒暑往来也。以更贵更贱之理,以知病之死生,以决治之成败,而五脏之旺气可定,病之间甚,死生
之期,皆可定也。
帝曰∶愿卒闻之。
卒,犹尽也。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心脾肺肾,人之五脏也。于脏为肝,于时为春,故肝主春。足厥阴,乙木也,足少阳,甲木也,故春
时而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主春木有生阳渐长之机,若急而不和,肝所苦也,治之
之法,当急食甘味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手少阴,丁火也,手太阳,丙火也,故夏时而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主夏火,有炎上迅速之
机,若缓而不速,心所苦也,治之之法,当急食酸味以收之。酸收者,助心气而使之上炎也。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足太阴,己土也,足阳明,戊土也,故长夏而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属阴土,籍阳明燥气
以相资,若湿而不燥,脾所苦也,治之之法,当急食苦味以燥之,苦为火味,故能燥也。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手太阴,辛金也,手阳明,庚金也,故秋时而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主秋金,有收敛清肃之
机,若气上逆,肺所苦也,治之之法,当急食苦味以泄之,苦寒注下,故能泄也。上文言苦燥,
此言苦泄,盖禀君火之气而味苦,则燥,禀寒水之气而味苦,则泄,于物性之运气推之,则得矣。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足少阴,癸水也,足太阳,壬水也。故冬时而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水王于冬,肾气主之,
燥而不润,肾所苦也,治之之法,当急食辛味以润之,夫辛主发散,何以能润?以辛能开腠
理,致在内之津液而通气于外,在下之津液而通气于上,故能润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肝,木也,夏,火也,火为木之子,故病在肝,愈于夏。子气王而病不愈,至秋则金克木而病甚矣。秋
不死,持于冬,水生木也。至春则木气复王,故起于春。风气通于肝,故禁当风。此藏气法一岁之四时也。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肝病愈在丙丁,即上文病在肝愈于夏也。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即上文夏不愈甚于秋也。庚辛不死,
持于壬癸,即上文秋不死,持于冬也。起于甲乙,即上文起于春也。此藏气法十干之四时也。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慧,爽慧也。静,安静也。平旦乃木王之时,平旦慧,即上文起于春、起于甲乙之意也。下晡乃金
王之时,金克木,故下晡甚,即上文甚于秋,加于庚辛之意也。夜半乃水王之时,水生木,故夜
半静,即上文持于冬、持于壬癸之意也。此藏气法一日之四时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病则木郁,故肝欲散,治之之法,当急食辛味以散之,辛主散也。肝气郁而欲散,散之即所以补之,
故用辛补之。夫辛散为补,则酸收为泻,故酸泻之。此藏气法地之五味也。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心,火也。长夏,土也。土为火之子,故病在心,愈在长夏。子气王而病不愈,至冬则水克火,而
病甚矣。冬不死,持于春,木生火也。至夏则火气复王,故起于夏。火气通于心,故禁温食热衣。
此藏气法一岁之四时也。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心病愈在戊己,即病在心,愈在长夏也。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即长夏不愈,甚于冬也。壬癸不死,持
于甲乙,即冬不死,持于春也。起于丙丁,即起于夏也。此藏气法十干之四时也。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日中乃火王之时,故日中慧,即起于夏,起于丙丁也。夜半乃水王之时,水克火,故夜半甚,即甚
于冬,加于壬癸也。平旦乃木王之时,木生火,故平旦静,即持于春、持于甲乙也。此脏气法一日之四时也。
心欲软,急食咸以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心病则火炎,故心欲。治之之法,当急食咸味以之,咸能坚也。心气炎而欲,之即所以
补之,故用咸补之。咸为补,则甘缓为泻,故甘泻之。此藏气法地之五味也。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湿食饱食、湿地濡衣。
湿食,旧本误温食,今改。湿食,水湿也。濡衣,濡润之衣也。脾,土也,秋,金也。金为土之子,
故病在脾,愈在秋。子气王而病不愈,至春则木克土,而病甚矣。春不死,持于夏,火生土也,
至长夏则土气复王。故起于长夏。湿气通于脾,故禁湿食饱食,湿地濡衣。此藏气法一岁之四时也。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脾病愈在庚辛,即病在脾,愈在秋也。庚辛不愈加于甲乙,即
春不死持于夏也。起于戊己,即起于长夏也。此藏气法十干之四时
也。
脾病者,日慧,日出甚,下晡静。
,音迪。,昃也。日乃午后未分,土王之时,故曰慧,即起于长夏,起于戊己也。日出乃
木王之时,木克土,故日出甚,即甚于春,加于甲乙。下晡乃申酉金王之时,土生金,故下晡静。
以肝心为例,当日中火王而静,今下晡静者,以明子母气王,皆能静也。此藏气法一日之四时也。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脾病则土不柔和,故脾欲缓。治之之法,当急食甘味以缓之,甘能缓中也。脾气欲缓,苦泄则泻,故
用苦泻之。苦泄为泻,则甘缓为补,故甘补之。此藏气法地之五味也。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肺,金也,冬,水也,水为金之子,故病在肺,愈在冬。子气王而病不愈,至夏,则火克金而病甚矣。
夏不死,持于长夏,土生金也。至秋而金气复王,故起于秋。饮冷形寒则伤肺,故禁寒饮食
寒衣。此藏气法一岁之四时也。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肺病愈在壬癸,即病在肺,愈在冬也。壬癸不愈,加于丙丁,即冬不愈,甚于夏也。丙丁不死,持
于戊己,即不死,持于长夏也。起于庚辛,即起于秋也。此藏气法十干之四时也。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下晡,乃金王之时,故下晡慧,即起于秋,起于庚辛也。日中乃火王之时,火克金,故日中甚,即
甚于夏,加于丙丁也。夜半,乃水王之时,金生水,故夜半静,亦子气王而安静也。此藏气法一日之四时也。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肺病则气散,故肺欲收,治之之法,当急食酸味以收之。酸主
收也,肺气散而欲收,收之即所以补之,故用酸补之。酸收为补,则辛散为泻,故辛泻之。此藏气法
地之五味也。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之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淬HT热食、温炙衣。
淬,音翠,余篇同。HT,音衰。淬HT热食,火燔之食也。温炙衣,火焙之衣也。肾,水也,春,
木也,木为水之子,故病在肾,愈在春。子气王而病不愈,至长夏,则土克水而病甚矣。长夏不
死,持于秋,金生水也。至冬,则水气乘王,故起于冬。肾为水脏,燥而不润,肾所苦也,故禁犯HT热
食,温炙衣。此藏气法一岁之四时也。
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加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肾病愈在甲乙,即病在肾,愈在春也。甲乙不愈,加于戊己,即春不愈,甚于长夏也。戊己不死持
于庚辛,即长夏不死,持于秋也。起于壬癸,即起于冬也。此藏气法十干之四时也。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夜半,乃水王之时,故夜半慧,即起于冬,起于壬癸也。四季,乃辰戌丑未,土王之时,土克水,
故四季甚,即甚于长夏,加于戊己也。下晡,乃金王之时,金生水,故下晡静,即持于秋,持
于庚辛也。此藏气法一日之四时也。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肾病则水汛,故肾欲坚,治之之法,当急食苦味以坚之,苦为火味,故能坚也。肾濡欲坚,坚之即所
以补之,故用苦补之。苦坚为补,则咸为泻,故咸泻之。此藏气法地之五味也。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
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总结上文之义,上文病肝心脾肺肾,皆邪气之客于身,故曰∶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乃以胜相加。如燥
金伤肝,寒水凌心,风木
乘脾,火热烁肺,濡湿侵肾是也。上文病五脏而能愈,皆至其所生而愈也。病五脏而致甚,皆至其所不胜
而甚也。五脏病甚而能持,皆至于所生而持也。持而能起,皆自得其位而起也。决其间甚死
生,必诊脉而知之,故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其间甚之时,以及死生之期。有如上文之所云尔。
此一节,言五脏之气,法天之四时,地之五味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
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音荒,余篇同。厥阴肝脉布胁肋、抵小腹,故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怒者肝之情,肝病故令
人善怒。若肝气内虚,不能上升,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生气不达,则善恐,如人将捕
之,而有惊骇之状,取其厥阴与少阳之经,而治之。盖少阳者,厥阴中见之气也。若肝气上逆,则头痛
颊肿,耳聋不聪,当取厥阴少阳之经而出其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
舌下血者。其变病,刺中血者。
甲,胛同。此论心病,而言心包之经脉,以明心不受病也。《灵枢·经脉》论云∶心主包络之脉,起
于胸中,循胸出胁,故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又云∶循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太阴,
肺也,少阴,心也,故膺背痛而病心,肩胛痛而病肺。又云∶入肘中,下臂,故两臂内痛。心火内虚,土
无所生,则腹大连胸,故虚则胸腹大。经脉不能循胸出胁,循胁出背,故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取其少阴太阳之经而治之,少阴者心也,心气和,则心包亦和,太阳者,心为阳中之太阳也。舌下血者,取
心之开窍,而刺出其血也。其变病者,言始病心包之经脉,今变病太阳之孙络。当刺
中,而取其血者,中,足太阳之委中,乃中央之合穴也。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脚下痛。虚则腹
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周身肌肉,脾土主之,故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痿,犹痹也。脾足太阴之经脉,起于足大趾,循经
上膝,脾病,故足不收,行善,脚下痛。脾土内虚,不能四布,则腹满。土气虚寒,则肠
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脉而治之,则在太阴阳明。兼及少阴者,火土相生之火。血者,通其经脉也。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
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尻,考平声,余篇仿此。肺气不利,则喘咳逆气。肺之经脉不和,则肩背痛、汗出。太阳合肺,行于
皮毛,太阳经脉,从腰脊,贯臀入,至端抵足,今太阳之气,不和于肺,故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厥阴之脉,贯膈注肺,今肝气内虚,不能贯膈注肺,故少气不能报息。息,呼吸也。从厥阴而出
于肺,故曰报也。肝木之气,不能上升则耳聋嗌干。取其经脉而治之,则在太阴,太阴者肺
也。又曰∶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者,言尻阴股膝髀足皆痛,乃病足太阳之经脉于外。少气不能报息,
耳聋嗌干,乃病足厥阴之经脉于内。在外者治其外,在内者治其内。血者,通其经脉也。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肾为水脏,水逆于下,故腹大胫肿。肾为生气之原,奔气上迫,故喘咳。生阳之气,不周于身,故身
重。寝则阳气归阴,阴虚故汗出。汗出故憎风。肾气虚微,心肾不交,则胸中痛。胸者,心
之宫城也,大腹属坤土,小腹主生阳,生阳气虚,不温其土,故大腹小腹皆痛。阴寒盛,阳气虚,故清厥。
清厥微冷,厥,逆也。心有所忆,谓之意,心肾不和,故意不乐。取其经脉而治之,则在少
阴太阳。少阴者,肾也,太阳者,心为阳中之太阳也。血者,通其经脉也。
此一节,言五脏病气在于经脉,当取三阴三阳之经脉而治之。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此举五谷五畜五果五菜,以明上文五苦之意。肝主春,其色青。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宜食甘。
稽其谷畜果菜,而合于甘之味,则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心主夏,其色赤。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故宜食酸。稽其谷
畜果菜,而合于酸之味,则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肺主秋,其色白。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故宜食苦。稽
其谷畜果菜,而合于苦之味,则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脾主长夏,其色黄。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夫脾苦湿,亦苦燥,若脾苦燥,则宜食咸。稽其谷畜
果菜,而合于咸之味,则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诸脏皆合上文,脾脏不合者,以上文两言苦味,
一言苦以燥之,一言苦以泄之,盖苦味主泄,未必能燥,故此则曰宜食咸,咸以泄之也,宜食咸必脾脏之
苦燥矣。脾脏属土,贵得其平,既苦湿,亦苦燥,故彼此更易其辞,圣人立教之旨,贵学人之能悟也。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肾主冬,其色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故宜食辛。稽其谷
畜果菜,而合于辛之味,则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毒药攻邪。
此举药之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以明上文五欲之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故辛散;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故酸收;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甘缓;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故苦坚;
心欲,急食咸以之,故咸。夫谷畜果菜,皆有辛酸甘苦咸之味,而散收缓坚,莫若毒药,其力乃
倍,以明上文诸急食者,急以毒药攻邪,得其平也。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
以补精益气。
五谷,所以养五脏者也,故五谷为养;五果,所以助五脏者也,故五果为助;五畜,所以益五脏者
也,故五畜为益;五菜,所以充五脏者也,故五菜为充。谷果畜菜有气有味,味入口,气归鼻,气
味合而服之,可以补有形之精,益无形之气,而不同于毒药也。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
坚或,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此谷果畜菜药五者,皆有辛酸甘苦咸之味,五味合五脏,故各有所利。利,犹宜也。或肝欲散,或
肺欲收,或脾欲缓,或肝苦急,或肾欲坚,或心欲,此散收缓坚,五脏之所欲也。五脏各
有所欲,各有所苦,或急者,肝苦急也。兼言或急,则心或苦缓,脾或苦湿,肾或苦燥,肺或苦气上逆
,皆在其中。天行四时,人具五脏,地生五味,四时五脏之病,随五味所宜,以为脏气法时也。
此一节,言谷畜果菜药,各有五味之五行,以明藏气法天之四时,更法地之五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