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皮部,皮之十二部也。手足三阳三阴。十二经络之脉,皆在于皮,各有分部。故曰十二经络脉者,
  皮之部也。部有左右上下,复有外内浅深。百病之生,先于皮毛,由皮毛而腠理,腠理而络脉,
  络脉而经脉,经脉而腑脏。腑脏之气,亦通于皮,亦有分部,其腑脏之气,不与于皮,而生大病矣。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
  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量,平声。别,音逼。皮主通体,分属经脉,各有其部,故皮有分部。周身脉道,有径直之经,横
  络之纪,故脉有经纪。《灵枢·经筋》十三,各有所结,间有所络,故筋有结络。骨度长短不同,不可以度而
  量之,故骨有度量。皮脉筋骨,生病不同,故生病各异。凡此,当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
  而知病之始终,故举以问。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皮有分部,乃以经脉而分其部,故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
  十二经皆然。诸,十二也。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
  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
  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蜚,飞同。经脉之气,从内达外,由阖而枢,枢而开。故首论阳明之阖,次论少阳之枢,终论太阳
  之开。阳明之阳,行身之前而主阖。阖则不开,有害于飞,故名曰害蜚。蜚,犹开也。上下,犹
  手足也。无分手足,皆为害蜚,故上下同法。但视其阳明部中,皮内有浮络者,皆手足阳明之络也。其浮
  络之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若青黑黄赤白,五色皆见,则寒热互呈
  也。皮络之邪过盛,则入客于经。盖络为阳,主外,经为阴,主内也。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
  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少阳之阳,行身之侧,而主枢,故名曰枢持。持犹主也。无分手足,皆为枢持,故上下同法。但
  视其少阳部中,皮内有浮络者,皆手足少阳之络也。皮部之邪过盛,则入客于经。络为阳,主外,
  络盛客经,则阳气内入,故在阳者主内。经为阴,主内,阳气内入,则阴气外出,故在阴者主出。出而复
  入,以渗于内。此阴阳经络,外内出入,不独手足少阳为然,而诸经皆然。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阳之阳,行身之背,而主开,故名曰关枢。关,犹系也。枢转始开,开之系于枢也。无分手足,
  皆为关枢,故上下同法。但视其太阳部中,皮内有浮络者,皆手足太阳之络也。皮络之邪过盛,则入客于经。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
  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
  阴内注于骨。
  经脉之气,有阳有阴,枢为之主。故先论少阴之枢,次论厥阴之阖,终论太阴之开。少阴之阴,从
  而上,注胸中而止,枢转神机,区别水火,故名曰枢儒。儒,犹区也。手足少阴,皆为枢
  儒,故上下同法,但视其少阴部中,皮内有浮络者,皆手足少阴之络也。皮络之邪过盛,则入客于经。
  其入经也,从浮络之阳部而注于经,有入则有出。其出者,少阴在内,从至阴之内,注于骨中而始出也。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心主手厥阴心主包络也。手足无分、上下同法,故举手之厥阴以明之。心主之阴,起于胸中,而主阖,
  阖则不能外任,故名曰害肩。肩,犹任也。手足厥阴,皆为害肩,故上下同法,但视其心主
  部中,皮内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是足之厥阴,亦同于手之厥阴也,皮络之邪过盛,则入客于经。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阴之阴,循足胫,交出厥阴之前,而主开,故名曰关蛰。蛰,犹藏也。藏而后开,开之关于蛰也。
  手足太阴,皆为关蛰,故上下同法。但视其太阴部中,皮内有浮络者,皆手足太阴之络也。
  皮络之邪过盛,则入客于经,凡络盛客经,言从络脉而至于经脉,以明络脉之部,即经脉之部也。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通承上文而言手足三阳三阴。凡十二经络脉者,在于通体,而为皮之部也。此一节,言手足三阳
  三阴,十二经络之脉,皆在于皮,以皮部而知经络,即以经络而分皮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
  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中,去声。部有左右上下、复有外内浅深。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由皮毛而入于腠理。
  故邪中之,则腠理开。由腠理而入于络脉,故开则入客于络脉。由络脉而入于经脉,故留而不
  去,传入于经。由经脉而入于腑,故留而不去,传入于腑。肠胃为
  土腑,万物之所归,故廪于肠胃。廪,仓廪,言聚藏也。
  邪之入于皮也,溯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
  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施骨消,闪烁破,毛直而败。
  复从上文之意而推论之,又言邪之始入于皮也。溯然起毫毛,由毫毛而入于腠理,故开腠理。其从腠
  理而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而色变。其从络脉而入客于经也,则感经脉之虚,而邪乃陷下。其从
  经脉而不入于腑则伤脏气。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施骨消,甚至虚于内而绝于外,闪烁
  破,腠理绝矣,毛直而败,皮毛绝矣。毛内筋骨,脏气主之,此言从皮毛而入脏也。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伯言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故问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
  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
  经脉络脉之部,皆在于皮。故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
  满,则邪注于经脉。经脉满,则邪入舍于腑脏也。是知病之生也,始于皮毛,各从其部由浅入深,而舍于腑脏也。
  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与,去声。此后申明生病之意。腑脏之气,通于皮中,故皮者各有分部。若腑脏之气,不与
  于皮,而生大病也。
  帝曰∶善。
  部有左右上下,复有外内浅深,而皮部之邪,入腑入脏。腑脏之气,出于皮中,帝故
  善之。此一节,言皮部有皮毛腠理络脉经脉
  之浅深,而腑脏之气,皆当于皮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