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篇中大旨,论六气升降不前,不迁正,不退位,及化运刚柔失
  守,民病疫疫,帝谋诸岐伯,欲预救生灵,详其刺治之法,以除民病,故曰《刺法论》。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何如预救生灵,可得却乎?
  六气以次主岁,有升有降,若升降不前,则气交有变,变则暴
  郁而为民病。帝欲详明刺治,以救生灵故问。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巨闻夫子言,即明天元,须穷
  刺法,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
  天元,天元纪大论也。夫子,鬼臾区也。天元纪大论帝曰,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
  而鬼臾区详悉言之,故曰闻夫子言,既明天元,而预救生灵,须穷刺法可除斯苦也。
  帝曰∶愿卒闻之。
  愿闻刺法。
  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
  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
  六气以次相并,若升之不前,即有甚凶。如辰戌之岁太阳司天,则厥阴木气为司天左间,木欲升,
  而逢天柱之金星窒抑之,则木郁矣。郁而欲发,亦须待时,待时,待居位时也。欲扶运折郁以
  却其病,当刺足厥阴所出之井。
  火欲升,而天逢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
  巳亥之岁厥阴司天,则少阴火气为司天左间,丑未之岁太阴司天,则少阳火气为司天左间。火
  欲升,而逢天蓬之水星窒抑之,则火郁矣。郁而欲发,亦须待时,待居位时也。欲扶运折郁以却其
  病,则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当同刺包络所淄之发。
  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
  俞音输,下同。
  子午之岁少阴司天,则太阴土气为司天左间,土欲升,而天冲木星窒抑之,则土郁矣。
  郁而欲发,亦须待土气居位时。若扶运折郁,以却其病,当刺足太阴所注之俞。
  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故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
  寅申之岁少阳司天,阳明金气为司天左间,金欲升,而天英火星窒抑之,则金郁矣。郁而欲发,亦
  须待金气居位时。若扶运折郁以却其病,当刺手太阴所行之经。
  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卯酉之岁阳明司天,则太阳水气为司天左间,水欲升,而天芮土星窒抑之,则水郁矣。郁而
  欲发,亦须待水星居位时。若扶运折郁,以却其病,当刺足少阴所入之合。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
  升之不前,则先郁后发,各有取刺,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先
  防乎?
  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
  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
  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
  间去声,余及下编同。
  惟左位升之不前,则右位降之不下,故皆可先治也。如丑未之岁太阳在泉,厥阴木气降为地之左间,
  木欲降,而地晶金司窒抑之,则降而不入,降而不入则木抑矣。抑之而郁发,必金气散而可得位,抑之郁
  发,散可得位,是降而郁发也。上文欲发其郁亦须待时,此降而郁发,其气之暴,亦如上文天间之时也。如
  当降而终不降,是降而不下矣,降而终不下,则不能待时,郁可速发矣。其发虽速,不可折之,必待降时,
  可折其所胜也。治之之法,当刺手太阴肺金所出之井,肺为脏,手阳明大肠为之腑,故更刺手阳明所入之合。
  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
  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
  寅申之岁厥阴在泉,少阴火气降为地之左间,火欲降而地玄水司窒抑之,则降而不入矣。火抑之
  而郁发,必水气散而可矣,斯时当折其所胜之水,可散其所郁之火,当刺足少阴肾水所出之井,肾
  为脏,足太阳膀胱为之腑,故更刺足太阳所入之合。
  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
  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
  卯酉之岁少阴在泉,太阴土气降为地之左间。土欲降而地苍木司窒抑之,降而不下则土抑矣。抑
  之郁发,必木气散而土可入,斯时当折其所胜之木,可散其所郁之土,当刺足厥阴肝木所出之井,
  肝之脏,胆为腑,故更刺足少阳所入之合。
  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
  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心包络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
  巳亥之岁,少阳在泉,阳明金气降为地之左间。金欲降,而地彤火司窒抑之,则降而不下矣,火
  抑之而金郁发,必火气散而金可入。斯时当折其所胜之火,散其所郁之金,当刺心包络火气所出之
  井,包络三焦相为表里,故更刺手少阳所入之合也。
  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
  折其土,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子午之岁,阳明在泉,太阳水气降为地之左间。水欲降,而地阜土司窒抑之,则降而不下矣。土抑之
  而水郁发,必土气散而水可入,斯时当折其所胜之土,散其所郁之水,当刺足太阴脾土所出之
  井,脾为脏,胃为腑,故更刺足阳明所入之合。上文升之不前,皆取本气之郁而刺治之,此降之不下,
  皆取所胜之气而刺治之,是皆立教之法,以明刺治之不可执也。
  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
  上文木火土金水论上下左右升降不前,故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上下升降,左右往来,有所承制而
  抑郁之,因各有刺,可得闻乎刺法之义乎?
  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
  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六元正纪大论》云∶折其郁气,资其化源,化源,生化之源,故曰当取化源也。是故太过则取之,
  不及则资之。太过取之者,乃以次而抑其郁,取其五运之化源,令折其郁气也。不及资之者,
  乃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下《本病论》岐伯有注玄珠密语之云,故曰资取之法会出《密语》。
  以上论上下左右间气升降不前,各有刺法也。
  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
  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
  上文论升降不前各有所刺,故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每岁司天,当其时而未得迁正,使司化失其五常之
  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时既不正,然必与民为病,欲济群生,故复问之。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
  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
  帝念慈悯群生,探其至理,伯因赞美而申陈之。
  太阳布复,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上,当泻足厥阴之所流。
  巳亥厥阴司天,上年司天则辰戌太阳也。一岁既终,太阳有余复布,即厥阴不迁正矣。不迁正则木气
  塞于上,厥阴之气郁而不伸,故当泻足厥阴之所流。人身经气出于井,淄于荥,注于俞,行
  于经,入于合。流,谓荥俞经也,下流仿此。
  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持正,即气留于上,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
  子午少阴司天,上年司天则巳亥厥阴也。一岁既终,厥阴有余复布,则少阴不迁正矣。不迁正即火
  气留于上,少阴之气郁而不伸,故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
  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留于上,当刺足太阴之所流。
  丑未太阴司天,上年子午少阴有余复布,则太阴不迁正矣。不迁正则土气留于上,太阴之气郁而不伸,
  故当刺足太阴之所流。
  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
  寅申少阳司天,上年丑未太阴有余复布,则少阳不迁正矣。不
  迁正,则火气塞而未通,郁而不伸,故当刺手少阳之所流。
  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当刺手太阳之所流。
  卯酉阳明司天,上年寅申少阳有余复布,则阳明不迁正矣。不迁正则阳明金气未能通上,郁而不伸,
  故当刺手太阴之所流。手太
  阴,金也。
  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辰戌太阳司天,上年卯酉阳明有余复布,则太阳不迁正矣。不迁正则上年终气之太阳,与本年司天
  之太阳,复塞其气。复,重复也。太阳重郁,故当刺足少阴之所流,足少阴水也。
  帝曰∶迁正不前,已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
  上文论迁正不前,帝更欲详明不退之义。
  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使地气不得后
  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
  不退位者,乃气过于有余,下年复作布政,是名不退位也。天气不退,使地气不得后化以迁正,地气不
  得后化,故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其故也。是知不退位,乃所以不迁正,不迁正,乃所以不退位也。
  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入。
  如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不退位,则子午云
  岁犹尚治天,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厥阴之气有余也,当刺足厥阴所入之合穴以泻之。
  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当刺手厥阴之所入。
  凡本年司天之气,有余不退,则下年司天未得迁正,下义俱仿
  此。手厥阴,心包络也,刺之所以泻火热之有余。
  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当刺足太阴之所入。
  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当刺手少阳之所入。
  气同少阴。上文君火相火,同刺包络,至此则异,穴虽不同,
  理则一也。
  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
  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
  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
  总结上文,言六气不迁正,不退位,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
  以法刺之,可平也。以上论上下在中正位迁退失时,各有刺法也。
  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
  上文升降迁退,乃司天之六气也,帝又问天干之气,有刚柔以
  化五运,如刚柔二干失守,使司天五运之气皆虚乎?真而为病,可得平乎?
  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叠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五运六气,乃天地叠移也。与民为病,是三年化疫也。三年化
  疫,是谓根之可见也。必有逃门,可得而平也。
  假令甲子,刚柔矢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
  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
  刺,刺之,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又有下位己
  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其法补泻,一如甲子同法
  也。其刺以毕,又不须夜行及远行,令七日洁,清净斋戒。所有自
  来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
  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甲丙戊庚壬为刚干,乙丁己辛癸为柔干,子寅辰午申戌为刚支,丑卯巳末酉亥为柔支。此以下论刚柔
  二干,以甲丙庚壬戊五干,为在天上位,刚也。甲与己合,丙与辛合,庚与乙合,壬与丁
  合,戊与癸合。以己辛乙丁癸,为在地在位,柔也。其六气,则以
  子寅辰午申合五刚干,子司天则卯在泉,寅司天刚巳在泉,辰司天则未在泉,午司天则酉在泉,申司天则
  亥在泉。既以子寅辰午申为司天上位,合卯己未酉亥在地下位,六气合五运,丑戌不与焉。时
  序不令,天时失守则三年化疫也。地时失守,则三年作疠,各有补泻之治法。
  干支首立甲子,假令甲子司天,则甲为土运,甲与己合,甲为刚己为柔也。子午少阴司天,则卯酉
  阳明在泉,如甲己子卯,刚柔失守,刚未正则柔孤立有亏,致时序不令,即五音之太少,六律之
  阴阳,不与岁运相合,故曰非从。岁运如此,则甲乙丙三年当变大疫,而为民病也。详其郁之微甚,察其病
  之浅深,病欲至而可刺,刺之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所以然者,丙为水运,故补肾俞,
  甲为土运,故补足太阴也。甲与己合皆为土运,子午司天则卯酉在泉,故兼论下位之己卯。下位,在泉之
  位也,刚柔失守者,又有下位己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则作土疠,天气病则为疫,地气病则为疠,
  疫病气而疠病形也。其补泻刺治之法,一如甲子先补肾俞,后刺足太阴,所谓同法也。刺毕又不须夜
  行及远行以养身,令七日洁清净斋戒以养心。夫疫疠之病皆乘虚入,故曰所有自来也∶若其人肾有久病者,
  又有导引吐纳之法,以补刺法之所不及也。
  假令丙寅,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中水运
  非太过,不可执法而定之,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
  律吕音异,如此即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详其微甚,差有大小,
  徐至即后三年,至甚即首三年,当先补心俞,次五日,可刺肾之所
  入。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巳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即刺法皆如此
  矣。其刺如毕,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意,即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心欲实,令少思。
  丙刚于也,寅刚之也。假令丙寅,丙为水运,与辛相合,寅申少阳司天,则巳亥厥阴在泉。如刚柔失
  守,夫上刚于既失守,则下柔干不可独主之而亦失守矣。丙为阳水之运,理应太过,今上刚失
  守,则中水运非太过矣。夫丙为刚干,而水运非太过,是不可执法而定之也。布天,司天也,寅年司天,则
  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如是则天地之气,不相和合,即阳律阴吕之音亦乘异矣。司天五运
  如此,即天运失序,则其后丙丁戊三年,民变疫病。详其病之微甚,大则甚,小则微,而病瘥有大小,其
  病徐至,即后三年至戊也,甚而即至,则首三年丙也。戊为火运,故当补心俞,丙为水运,故
  次五日可刺肾之所入也。下位,司地之位也,寅申司天则巳亥在泉。丙与辛皆为水运,故又有下位地甲
  子辛巳,柔不附刚,亦名失守,所谓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者是也。如此则司地与代运
  皆虚,后三年民病变为水疠,即刺法与丙寅同,故曰皆如此矣。其刺如毕,当慎其大喜,并慎欲情于中。
  如不意,虽补心俞即其气复散也,亦必令静七日。如心气欲实,当令少思,思伤心也。
  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庚全运,故非相召,布天未退,中运胜来,
  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如此则天运化易,三年变疫。详其大数,瘥有微甚,
  微即微,三年至,甚即其,三年至,当先补肝俞,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刺毕,可静神七日,慎
  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天运孤主之,三年变疠,名
  曰金疠,其至待时也,详其地数之等差,亦推其微其微甚,可知迟速尔。诸位乙庚
  失守,刺法同,肝欲平,即勿怒。
  假令庚辰干支皆刚,而庚与乙合,庚为刚乙为柔,刚柔失守,谓上位刚干失守,则下位柔干亦无合。是
  乙庚金运,而故非相招也。上年布天未退,则中运胜来,盖布天未退,而上年己卯司天之气未
  退也。己为土运在中,而中运又胜辰年太阳之水,到上下相错而失守。姑洗,阳律也,林钟,阴律也。庚
  为金运,其音商,上下相错,是以阳律阴律,而商音不应也。如此,即天运化易,言司天岁
  运变化易常也,庚辛壬三年变大疫矣。详其天数,瘥有微甚之不同,天气微者,民病即微,气病虽微,三
  年必至。天气甚者,民病即甚,气病虽甚,亦三年至。壬年运木,故当先补肝俞。庚年运金,
  故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行,经穴也。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矣。又或在下地甲子乙
  未失守者,乃庚与乙合,辰水太阳司天,则未土太阴在泉也。庚为刚于即乙为柔干,刚柔失守,
  即上庚独治之,而乙干之柔亦名失守者。即在地之未,与乙之代运,孤主之矣。至三年,民变疠,名曰金
  疠。三年至,故其至待时也。详其地数之等差,亦可推其病之微甚,微则病迟,甚则病速,
  故可知迟速耳。诸在地之位,若乙庚失守,其刺法同于上,所谓慎勿大怒者,三年交壬,壬为木运,肝气
  主之,肝欲平,即勿怒也。
  假令壬午,刚柔失守,上壬未迁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上下失守,
  相招其有期,瘥之微甚,各有其数也,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微甚如见,
  三年大疫,当刺脾之俞,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出也。刺毕,静神七日,勿醉歌乐,其气复
  散,又勿饱食,勿食生物,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
  宜食甘淡∶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气不当位,下不与壬奉合者,亦名
  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刚,即地运不合,三年变疠,其刺法一如木疫之法。
  当,去声。
  假令壬午干支皆刚,而壬与丁合,壬为刚丁为柔,刚柔失守,刚失守则上壬未迁正,柔失守则下丁亦
  独然之。夫刚干合阳支,是为有余,柔干合阴支是为不及。即虽阳年与亏及不同,而上下既失
  守,则病之相招其有期也,相差之微甚亦各有其数也。阳律阴吕皆应角木,今律吕二角失而不和,虽同音有
  日,而此时失守之微甚则如见焉。三年之内当大疫矣,三年壬癸甲也。甲为土运,故当刺脾之俞以平土,次
  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以平木也。刺毕须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致其气复散,又勿饱食,勿食生食,欲令
  脾实,须气无滞饱也。久坐而食则四肢不运,故无久坐食。酸为木味,大酸则木盛土虚,故无大酸。生
  物伤脾,故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以养之。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木运有亏,未得中司,即上天
  气不当位,而下地不与壬运奉合者,亦名失守。不失守则上下合德,失
  守则非名合德矣。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刚,即下地中运不合,三年变疠,其刺法一如壬干木疫之法也。
  假令戊申,刚柔失守,戊癸虽火运,阳年不太过也,上失其刚,柔地独主,其气不正,
  故有邪干,叠移其位,差有浅深,欲至将合,音律先同,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
  至矣,当刺肺之俞。刺毕,静神七日,勿大悲伤也,悲伤则肺动,而真气复散也,人欲
  实肺者,要在息气也。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即柔失守位也,
  即上失其刚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运与地虚,后三年变疠,即名火疠。
  假令戊申,干支皆刚。戊与癸合,戊为刚,癸为柔,刚柔失守,戊癸火运,申为阳年,今既失守,不
  太过也。上司天之阳即失其刚,则在地之柔独主之矣。上失刚地独主,则其气不止,其气不
  正故有邪干,且叠移其位。邪干移位,差有浅深矣。凡上下之气欲至将合,音律先同,今也不然,如此则司
  天中运失时,三年之中,大疫至矣。三年戊己庚也。庚为金运,故当刺肺金之俞,刺毕,静
  神七日勿大悲伤也,申明悲伤即肺动,肺动而其气复散也。由是而知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息犹止也。
  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癸为柔干,亥为柔之,即柔失守位也。柔失守位,亦即上失其
  刚之义也。戊癸相合,今失守,失刚,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
  不相合德,即中运与在地皆虚矣,后三年民病变疠,戊癸运火,即名火疠。
  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穷法刺。于是疫之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也,
  穷归一体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是总其诸位失守,故只归五行而统之也。
  总结上文,言六气在天,地支主之,五行在地,天干主之。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刚柔之失守也,以穷
  治法之所刺也,于是知疫之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也。虽有疫疠刚柔之名,穷究其极,总归
  一体也。所谓一体者,即刺疫之法,只有五法,而刺疠之法同于疫也。以上失守,俱
  曰假令,是六十年中,总其诸位之失守,故此只
  归五行而统之也。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
  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时疫之病,传染移易,如何救疗,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瓦斯,天牝从
  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
  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
  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
  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
  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
  天牝即玄牝,人身真元之气也。天牝从来,从鼻息而下丹田,得其从来,复得其往,合五脏元真之
  气,上出头脑,然后可入疫室。盖邪之所至,其气必虚,真气内存,发见于外,则邪不能入,疫可却矣。
  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
  所以清其胃脘也。
  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
  所以通其肌表也。
  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
  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宾不用炉,不须药制,
  用火二十斤之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
  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
  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紫金,紫色金也。合,盒也。固,以泥封固之也。了地,入地也。地宾,地穴也。顺日,就日,犹向
  日也。冰水,冷水也,小金丹,所以镇腑脏而和三焦也。以上言三年化疫,疠亦随之,与民为
  病,各有逃门,是以刺法之外,更有却疫之方也。
  黄帝问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
  全真?愿闻刺法。
  承上下失守之意,问人虚则神游失守,何以全真,不致夭亡。
  岐伯稽首再拜曰∶昭乎哉问!谓神游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
  神游失守,虽本体内虚,然不致死,复有邪干,则夭寿矣。如下文三虚相搏,各有刺法。
  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即魂游于上,
  邪干厥大气,身温犹可刺之,刺其足少阳之所过,复刺肝之俞。
  厥阴,司天之气也。如厥阴失守,则天以虚,人气肝虚而感天之虚,是谓重虚。肝藏魂,即魂游于上。
  重虚而外邪干之,是为三虚。邪干,即病厥,厥,厥逆也,大气,肝气上逆也。身温,热气
  外浮也。邪干致病,犹可刺之,刺其足少阳之所过,以治身温。复刺肝之俞,以治厥气。少阳所过,
  刺其原也,六腑有原。《九针论》云∶所过为原。下过义俱仿此。
  人病心虚,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遇火不及,
  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可刺手少阳之所过,复刺心俞。
  人病心虚,心脏虚也,又遇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司天失守,天气虚也。重虚感邪而三虚。火气不及,
  水制其火,故有黑尸水鬼犯之,令人暴亡,而有取刺之法也。
  人脾病,又遇太阴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土不及,青尸鬼
  邪犯之于人,令人暴亡,可刺足阴明之所过,复刺脾之俞。
  人虚天虚而感邪,是为三虚。木克土,故青尸鬼邪犯之,病之所在,即取刺之,下肝肾二段,其义一也。
  人肺病,遇阳明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金不及,有赤尸鬼
  于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阳明之所过,复刺肺俞。
  火克金,故犯赤尸鬼。
  人肾病,又遇太阳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遭水运不及之年。
  有黄尸鬼干犯人正气,吸人神魂,致暴亡,可刺足太阳之所过,复刺肾俞。
  黄尸鬼,土克水也,所谓三虚相搏为暴疾,此之谓也。
  黄帝问曰∶十二岁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园,恐邪于犯,治之可刺,愿闻其要。
  十二经脉,脏腑主之,腑能藏物,皆谓之藏。神游旋转则神彩周园,否则恐邪于犯,刺治何如?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究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
  帝屡问详悉,皆至理至道之真宗,人身气神合于天道,故曰契符上天。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
  合下十二官,解见《灵兰秘典论》。心为君主,出神明,故刺手少阴之源。手少阴,心也。上文
  升降之刺,有刺其流者,合溜注行而总摄之,则曰流。此则刺其源,盖出者入之基,入者出之本,
  合出入而总摄之,则曰源,下源俱仿此。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可刺手太阴之源。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刺足厥阴之源。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可刺足少阳之源。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之所流。
  手少阴心,既刺其源,故心包络刺其所流。
  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可刺脾之源。
  《灵兰秘典》合脾胃而总言之,故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此
  则分言之,故如此云云。磨运输散,犹谏议也,藏意藏智,智之周也,又土灌四旁也。
  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可刺大肠之源。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肠之源。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肾之源。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刺膀脱之源。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十二官各有所司,相为传使,故不得相失,解见《灵兰秘典》。
  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
  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
  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r刺法论附图pt20a2.bmpr
  刺法,所以全神养真也,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焉,亦其法有修真之道焉,非但治疾
  也。非治疾,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常存则补神固根,能如是也,则精气不散,而神守不分。然
  即神守而疾虽不去,亦全真矣。所以然者,重内守之神,非治疾也。苟人神不守,非能达乎至真,以
  至真之要,在乎天玄,不在形身也。神守而天息根据,复入本元,命曰归宗。刺法有修真之道,有全神
  养真之旨,其洵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