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谨奉天道,请言真要。此篇论六气司天,六气在泉,有正化,有胜复,
有标本寒热,有调治逆从,五味阴阳,制方奇偶,谨奉天道,合于人身,故曰《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更,平声,下同。盈虚,即太少也。五运与六气交合,甲、丙、戊、庚、壬为太,主盈;乙、丁、
己、辛、癸为少,主虚;子、寅、辰、午、申、戌为太,主盈;丑、卯、巳、未、酉、亥为少,
主虚。五气交合,盈虚更作,《六元正纪》详论之,故曰余知之矣。
其六气不与五运交合,分治以司天地者,其至何如?此承上编六十岁之纪,而问一岁之六气也。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六气分治,以司天地,此天地之大纪,至神之理,通于人身,乃人神之通应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天地大纪,人神通应,故愿闻人之上合天之昭昭,下合地之冥冥。
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天地之理,备于人身,此道之所主,而为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愿闻上下相合之道。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
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
三阴三阳六气司天,各有风热湿火燥寒之化也。以所临藏位者,天气之所临。合于人之形藏,各有其
位也。如厥阴合肝,少阴合心肾,太阴合肺脾,少阳合三焦、胆,阳明合大肠、胃,太阳合小肠、膀
胱,各有上下形藏之位。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天气所临,合于形藏,而有风热湿火燥寒之病也。
帝曰∶地化奈何?
六气本化上临,乃司天之化,故问地化奈何?
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
间,去声,下同。地化与司天同候,其左右之间气,亦同候也。
帝曰∶间气何谓?
间气同候,何谓?
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
《五营运大论》云∶随气所在,期于左右。故司上下之左右者,
是谓间气也。间气司上下之左右,当与司天在泉同候矣。
帝曰∶何以异之?
间气与司天在泉之气,何以异之?
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
主岁者,司天在泉之气也,司天在泉,主一岁之气,故主岁者纪岁。间气者,上下左右之气也。上下左
右,分主六十日之一气,故间气者纪步也。《六微旨大论》云∶步者,六十度而有奇。六十度,即六十日也。
帝曰∶善。岁主奈何?
主岁者纪岁,故问岁主奈何?
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
动化。
司天在泉,司气间气,皆为岁主,伯故类举以对。阳为气,司天为阳,故厥阴司天为风化。厥阴司天,
巳亥岁也。阴为味,在泉为阴,故厥阴在泉为酸化。厥阴在泉,寅申岁也。司气,司岁之运气也。丁壬木运,
本于天之苍气,故司气为苍化。间气,上下左右之气也。《五营运大论》云∶上见太阳,则左厥阴,上
见少阴,则右厥阴;太阳在下,左厥阴,少阴在下,右厥阴。辰戌子午,厥阴居司
天之左右,丑未卯酉,厥阴居在泉之左右,故间气为动化。动,风之摇动也。
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
子午之岁,少阴司天为热化。卯酉之岁,少阴在泉为苦化。戊癸化火,少阳司气,少阴君火,不司
气化。所以然者,六气之中有二火。少阳相火,合司气之化,而君火之尊不与也。少阴不司气化,
而间气则居,故居气为灼化。灼,火之灼燔也。盖上见厥阴,左少阴;上见太阴,右少阴;厥阴在下,左少
阴;太阴在下,右少阴。巳亥丑未,少阴居司天之左右;寅申辰戌,少阴居在泉之左右也。
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化,间气为柔化。
丑未之岁,太阴司天为湿化,辰戌之岁,太阴在泉为甘化。甲己化土,本于天之化,故司气为化。
盖上见少阴,左太阴;上见少阳,右太阴;少阴在下,左太阴;少阳在下,右太阴。子午寅
申,太阴居司天之左右;卯酉巳亥,太阴居在泉之左右,故间气为柔化。柔,土之濡弱也。
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
寅申之岁,少阳司天为火化,巳亥之岁,少阳在泉为苦化。戊癸化火,本于天之丹气,故司气为丹化。
上见太阴,左少阳;上见阳明,右少阳;太阴在下,左少阳;阳明在下,右少阳。丑未卯酉,
少阳居司天之左右;辰戌子午,少阳居在泉之左右,故间气为明化。明,火之光明也。
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
卯酉之岁,阳明司天为燥化;子午之岁,阳明在泉为辛化。乙庚化金,本于天之素气,故司气为素化。
上见少阳,左阳明;上见太阳,右阳明;少阳在下,左阳明;太阳在下,右阳明。寅申辰戌,
阳明居司天之左右,巳亥丑未,阳明居在泉之左右,故间气为清化。清,金之清肃也。
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
藏,如字。辰戌之岁,太阳司天为寒化,丑未之岁,太阳在泉为咸化。丙辛化水,本于天之玄气,故
司气为玄化。上见阳明,左太阳;上见厥阴,右太阳;阳明在下,左太阳;厥阴在下,右太阳。
卯酉巳亥,太阳居司天之左右;子午寅申,太阳居在泉之左右,故间气为藏化。藏,寒之凝敛也。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六气各有所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之分治,其中复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苍丹素玄五色,故必明五味
五色所生,而合于五脏之所宜,然后乃可以言六气化之盈虚,病生之端绪也。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同化之行也何如?
上文岐伯云∶地化与司天同候。是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厥阴在泉,其化亦以风也,帝故举而问之。
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
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厥阴在泉,故风行于地。六气为本,故所谓本也。不但风气为然,其热湿火燥寒之气皆然,故余气
同法。六气司天而本乎天者,即天之气也。六气在泉而本乎地者,即地之气也。司天在泉,皆本
六气。故天地合气,一岁六分之,故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六节之气,各有所宜,不宜则病,故曰∶谨
候气宜,无失病机。即此六节分而万物化生之谓也。
帝曰∶其主病何如?
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是六气为万物之主,不宜则病,故问主病何如?
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
司岁,五运五行主岁也;备物,随五行所主之运,备五行所属之物也。随司岁之气以备物,则
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故无遗主矣。
帝曰∶先岁物,何也?
五运五行,六岁始复,先备其物,以候其用,故问先岁物何也?
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
万物之性,不外五行,五行之气,各主一岁,随五行所主之气,备五行所属之物,乃得天地之专精也。
帝曰∶司气者何如?
五运五行,六气亦五行,故问司气者何如?
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
六气合五运。司气者,必与主岁同,谓之专精。然司气者,多不能尽与主岁同,而有有余不足也。
六十年中惟乙卯乙酉,丙辰丙戌,丁巳丁亥,戊子戊午,戊寅戊申,己丑己未十二年,司气与主岁同。
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
非司岁所备之物,何以不专精,故又问之。
岐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薄浓,性用有躁静,
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非司岁所备之物,其气散也,故秉质同而等级异也。所谓异等者,气味有薄浓,薄则不足,浓则有余;
性用有躁静,躁则劣,静则优。自气味薄浓性用躁静推之,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即此质同异等之谓也。
帝曰∶岁主藏害,何谓?
害,犹病也。五运五行,谓之岁主。五运五行,合于五脏,不
和则病,故问岁主藏害何谓?
岐伯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
水火金土木,相为胜制,受制则不胜,不胜则病,故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藏害之大要也。
帝曰∶治之奈何?
藏害,而治之奈何?
岐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
司天在泉之理,备于人身,故举上下外内,以明藏害之治。上淫于下,谓司天之气,淫胜其在下
之运气,当以所胜平之。如少商金运,火热司天,平以咸寒之类。外淫于内,谓在泉之气,淫胜其
在内之运气,当以所胜治之。如少宫土运,风木在泉,治以辛凉之类。曰平曰治,言治之而得其平,平之
而得其治也。
帝曰∶善。平气如何?
无上下外内之胜制,谓之平气,平气何如?
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人身之气,合于天地,故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和之,大要以平为期。正者正治,言阳盛治阳,阴盛
治阴,正治而得其平也。反者反治,言阳虚而阳反盛,阴虚而阴反盛,无容正治,当反治而得其平也。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
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
上文岐伯云∶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灵枢·禁服》论云∶人迎主中,寸口主外,两者相应若
引绳,小大齐等。如是者名曰平人。帝并举其言,谓寸口,乃脉之大会,而阴之所在寸口何如?阴,少阴也。
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
五运之中,戊癸化火,以戊癸之岁为南政,甲乙丙丁己庚辛壬之岁为北政。故视岁之南北,可知其政矣。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
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
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甲乙丙丁己庚辛壬北政之岁,如卯酉阳明司天,而少阴在泉,少阴君火不司气化,则不与岁运相通,
故寸口之脉,不应君火之气也。少阴不司气化,而左右之间气则居。如当厥阴在泉,则少阴居厥阴之右,故
右不应,言右位之少阴,不应于寸口;当太阴在泉,则少阴居太阴之左,故左不应,言左位之少阴,不应于
寸口也。戊癸配地支,南政之岁,如子午少阴司天,少阴君火不司气化,故寸口之脉,不应于君火之气也,如
居左右之间气,而厥阴司天,则右位之少阴,不应于寸口;太阴司天,则左位之少阴,不应于寸口。
《六微旨大论》云∶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是少阴居厥阴之右,太阴之左,故厥阴
则右不应,太阴则左不应也。不应者,少阳相火,应在中之运,而少阴君火之尊,不司气化。不司
气化,故不见于寸口也。《五营运大论》云∶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故申明诸不应者,不当求之于
诊,若反其诊而求之,则可见矣。反,犹离也。由此观之,则阴之所在寸口,当明其义,而不诊其脉也。
帝曰∶尺候何如?
因寸而问及于尺也。
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
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
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上文北政之岁,三阴在泉,则寸不应,故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也。以寸推尺,如三阴在
上,则尺不应,一如其寸也。上文南政之岁,三阴司天,则寸不应,故曰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
应也。以寸推尺,如三阴在泉,则尺不应,一如其寸也。凡
此不应,但论少阴。今曰三阴,以少阴居厥阴之右,少阴居太阴之左,是左右同。左右同者,以太厥之左右而
论少阴也。故引《六元正纪大论》之言,谓知其要者,举一可以类推,故一言而终,不知其
要,则流散无穷,即此尺候之谓也。
帝曰∶善。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
上天下地之气,胜其运气,内淫而发为民病,何如?承岐伯上
淫于下,外淫于内之意,而复问也。
岐伯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
洒洒振寒,善申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
膈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数,音朔,下同。厥阴在泉,寅申岁也。厥阴主风,风淫所胜,则尘土飞扬,故地气不明。地气不明,则
平野昏昧。风动发陈,故草乃早秀。《灵枢·经脉》论云∶胃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申数欠。脾脉上
膈挟咽。病则食不下,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乎厥阴之脉,循胸出胁,病则
胸胁支满心痛,此厥阴风胜,而胃土脾土受病也。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
热皮肤痛,目瞑齿痛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
处,去声,下命处之处同;,音拙;恶,去声,下同;藏,如字。少阴在泉,卯酉岁也。少阴主热,
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焰浮川泽,则阴处反明。《灵枢·四时气》论云∶腹中常鸣,气上冲
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寒热皮肤痛者,肺病也。目瞑齿痛肿,恶寒发热如疟者,阳明病也。少腹
中痛腹大,蛰虫不藏者,少阴火热之气也。民病如是,火淫金病也。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
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嗌肿喉痹,阴病见血,少
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
以回,如结,如别。
,音纯;折,音舌;见,音现,下见同。回,犹曲也。太阴在泉,辰戌岁也。太阴,土
也,土生万物,故草乃早荣。太阴主湿,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谓尘埃岩谷,皆昏昧也。湿淫水溢,故土
色之黄,反见其黑,水土皆为至阴,黄反见黑,乃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土湿而火寒也。经脉论云∶三焦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咽肿喉痹。此三焦火气虚也。阴病见血,脾络虚也。少腹痛肿,不得小便,水道不
行也。又云∶膀胱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如结,如裂。此太阳水寒
病也。民病如是,乃土湿火寒,土胜水病也。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
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
溺,鸟去声,下同。少阳在泉,巳亥岁也。少阳主火,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火胜则热,热极生寒,故
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液,皆少阳三焦火热病也。少阳少阴,
皆属于火,火淫金病,与少阴同候。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
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阳明在泉,子午岁也。阳明主燥,燥淫所胜,则雾清瞑。雾清瞑秋金之气也。胆病者呕宿汁。《经脉》
论云∶胆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者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
民病如是,乃金淫木病,胆属木也。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
睾,音高,下同;见,如字。太阳在泉,丑未岁也。太阳主寒,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邪气脏
腑病形论》云,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经脉》论云∶小肠是动则病嗌痛颔肿。小肠者,
心之腑,故上肿心痛,血见。民病如是,水淫火病也。
帝曰∶善。治之奈何?
六气淫胜,发为民病,治之奈何。
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上文诸气在泉,如风淫于内,木气胜也,金能平之,故治以辛凉。辛凉太过,则佐以苦,辛凉不及,
则佐以甘。盖苦胜金而甘生金也。木气急而虚,则以甘缓之,风邪胜而实,则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热淫于内,火气胜也。水能平之,故治以咸寒。咸寒太过,则以甘苦;咸寒不及,则佐以苦。盖甘胜
水而苦助寒也。火气急而虚,则以酸收之,火生于木,补其母也。火邪胜而实,则以苦发之,
苦性,虽寒,本于火味,故曰发。发,犹散也。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淫于内,土气胜也。湿为阴,故治以火味之苦热。苦热不及,则佐以酸;苦热太过,则佐以淡。盖
酸生火而淡泄火也。土气虚而阴湿,则以苦燥之。土气滞而不行,则以淡泄之。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火淫于内,热气胜也。水能平之,故治以咸冷。冷,犹寒也。咸冷太过,则佐以苦;咸冷不及,则佐
以辛。盖苦味生土,能制其水,而辛能生水也。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与上文热淫于内,同一义也。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淫于内,金气胜也。火能平之,故治以苦温。苦温太过,金气不足,则佐以甘辛,盖甘
生金而辛助金也。苦温不及,金气犹盛,更以苦下之。下,犹制也。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寒淫于内,水气胜也。土能平之,火能温之,故治以甘热。甘热太过,水气不足,则佐以苦辛,盖
苦性寒而助水,辛属金而生水也。甘热不及,水气犹盛,则以咸泻之。申明佐以苦辛,辛为金味
以生水,乃以辛润之,苦为寒性以助水,乃以苦坚之。凡此佐治之
法,义各不同,学人当随其所宜,以为佐治可也。
帝曰∶善。天气之变何如?
上文论在泉之气,此复问天气之变何如?
岐伯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
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
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
强,去声,下同。厥阴司天,巳亥岁也。风淫所胜,则太虚如尘埃之昏昧,云物以扰而不宁。冬寒
春风,寒生春气,本于寒而生春气之风也。风性挠动,故流水不冰。《经脉》论云∶脾脉属脾
络胃,上膈挟咽,其支者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食不下,心下急痛,
溏泄瘕水闭。民病如是,乃风淫木胜,脾土病也。蛰虫不去者,蛰虫藏于中土,土气不舒,故不去也。去,
犹出也。凡此皆病本于脾。若阳明胃脉之冲阳绝,则死不治。冲阳,在足跗上动脉应手者是也。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满,皮肤痛,
寒热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肿,肩背
臂及缺盆中痛,心痛,肺,腹大满,膨胀而咳喘,病本于肺。尺泽绝,死不治。
少阴司天,子午岁也。热淫所胜,则怫热至,而火行其政。怫,犹郁也。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满,
皮肤痛,寒热咳喘,火盛而肺金病也。大雨且至,言怫热之时,且有大雨之至,雨虽至而
火气盛,故唾血血泄鼽衄,火淫其血液也。嚏呕溺色变,火淫其水津也。甚则疮疡肿,火淫其肌肉也。
《经脉》论云∶肺脉起于中焦,循臂内。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气盛则肩背
痛,风寒汗出,气虚则肩背痛寒,溺色变也。凡此民病,皆本于肺。若肺脉之尺泽绝,则死不治。尺泽,
在时内廉大纹中,肺之合穴也。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肿骨痛阴
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
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太溪绝,死不治。
太阴司天,丑未岁也。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沉阴布而雨降,则雨变。枯槁,言草之枯槁,因雨湿
而滋润也。《灵枢·五邪》篇云∶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
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又《经脉》篇云∶肾是动,则病饥不饮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也。凡此,肿骨
痛诸病,皆本于肾。若肾之太溪脉绝,则死不治。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之动脉也。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
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肿,腹满
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天府绝,死不治。
恶,去声。少阳司天,寅申岁也。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受火淫,故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
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火淫肺金也。五邪篇云∶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者是也。色变
黄赤,即上文溺色变也。传而为水,言色变黄赤,乃火淫水热,传为水病也。身面肿,腹满喘息,泄注
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即上文疮疡肿,咳喘唾血,血泄鼽衄,胸中热烦之病,故
病亦本于肺,火淫金病也。若肺脉之天府绝,则死不治。天府,在腋下三寸,动脉应手者是也。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
病左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
溏,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
尘,腰痛,丈夫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疡,疮痤痈,蛰虫未见,病本于肺。太冲绝,死不治。
未,旧本讹来,今改。阳明司天,卯酉岁也。燥淫所胜,金胜木虚,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肝血不
荣养其筋骨,而筋骨内变,则民病左胁痛。寒清之金气客于中,则感而为疟。春行秋令,则
大凉革候,革候则病咳,腹中鸣,注泄溏矣。木乃晚荣,则名木敛而生气郁于下,草乃晚生,则草焦上首
而瘁于上。经脉论云∶胆是动,则病心胁痛,不能转侧。肝是动,则病嗌干面尘,腰痛,丈夫疝,妇人
少腹肿也。目为肝窍,故目昧。胆脉起于目锐,故疡。疮疵痈者,肝血虚也。蛰虫未见者,蛰虫见于春,
今草木晚发,故蛰虫未见。而病本于肝,若肝脉之太冲绝,则死不治。太
冲,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肝经之俞穴也。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
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时
挛腋肿,心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
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
太阳司天,辰戊岁也。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反至者,非其时也。水且冰者,冻已解而水冰也。寒气凝
敛则血变于中,而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善悲,时眩仆者,《五邪》篇云∶邪在心,则病心
痛喜悲时眩仆也。血变于中,外不发为痈疡,则内呕血,而血泄鼽衄,此寒胜火郁之病也。若运火炎烈,
而寒气上淫,则雨暴乃雹。火受水制,则胸腹满。经脉论云∶心主包络是动,则病手心热,臂
时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大动,面赤目黄。又云∶心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
甚则色,火从水色也。凡此诸病,乃水淫火郁,皆本于心。若心脉之神门绝,死不治。神门,
在掌后锐骨端,心之俞穴也。
所谓动气,知其脏也。
总结上文而言脾之冲阳,肺之尺泽、天府,肾之太溪,肝之太
冲,心之神门,皆动脉应手。所谓动气,诊其动气,而知其五脏之死生也。
帝曰。善。治之奈何?
司天气胜,发为民病,治之奈何?
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
之,以酸泻之。
外淫于内,所胜治之,故上文在泉曰治,上淫于下,所胜平之,故此司天曰平。平,犹治也。风淫所
胜,木气胜也,金能治之,故平以辛凉。辛凉太过,则佐以苦,辛凉不及,则佐以甘,盖
苦胜金而甘生金也。木气急而虚,则以甘缓之,风邪胜而实,则以酸泻之,以明不但金味能泻,而木之
本味,亦能泻也。泻,犹达也,达之所以散之也。
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热淫所胜,火气胜也,水能治之,故平以咸寒。咸寒太过,则佐以苦甘,甘为土味以胜水,苦为火
味以平寒也。咸寒不及,则以酸收之,收之而助其咸寒也。
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
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湿淫所胜,土气胜也,湿气为阴,火能治之,故平以火味之苦热。苦热不及,则佐以酸苦热太过则佐
以辛,盖酸为木味以生火,辛为全味以生水也。土气寒湿,以苦燥之,土气炎燥,以淡泄之。
泄,渗泄也。寒类于湿,燥类于热,湿上甚而热,是寒热相兼,既湿且燥,宜从外解,故治以苦温,苦温所以
散寒湿也。佐以甘辛,甘辛所以滋燥热也。必以汗,为复其故,而病可止。此土淫所胜,而有寒湿燥热之气也。
火淫所胜,平以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
咸冷,旧本讹酸冷,今改。火淫所胜,热气胜也,水能治之,故平以咸冷。咸冷太过,则佐以苦甘,
苦为火味以平冷,甘为土味以胜水也。咸冷不及,则以酸收之,收之而助其咸冷也。火淫而热
气过盛,以苦发之,发之而热气内减,仍以酸复之。此以苦发之,
以酸复之,上文热淫所胜,未之言也,故复言热淫同。
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燥淫所胜,金气胜也,火能治之,故平以苦温。苦温不及,则
佐以酸,苦温太过,则佐以辛,盖酸生火而辛生水也。燥淫而全气过盛,则以苦下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寒淫所胜,水气胜也,燥火能治之,故平以燥气之辛,火气之热。辛热不及,则佐以甘苦,甘生金
而苦助火也。辛热太过,则以咸泻之。凡此佐平之法,味各不同,理无不合,学人当随其所宜,以为佐平可也。
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
上文治之平之,是以所胜气味,治平淫胜,倘气味太过,则邪
气反胜,故承上文之意而复问之。
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先举在泉之胜气以明之。上文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是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清气反胜,今当治
以酸温,酸生火,温胜清也。酸温不及,清气犹胜,则佐以苦,苦助温也。酸温太过,金气过虚,则佐以
甘,甘生金也。凡此治佐,以金之清气反胜,味属于辛,乃以辛而如是以平之。上文在泉气胜则曰治,司
天气胜则曰平,今论在泉亦曰平,以明治之,即所以平之,平之即所以治之,故
于此复言平之。下文司天邪胜,并不言平也。
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上文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是热司于地反胜之,寒气反胜,今当治以甘热,甘胜水,热胜寒
也。甘热不及,寒气犹胜,则佐以苦,苦生甘也。甘热太过,水气过虚,则佐以辛,辛生水也。
凡此治佐,以水之寒气反胜,味属于咸,乃以咸而如是以平之。
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
上文云∶湿淫于内,治以苦热。是湿司于地,热反胜之,热气反胜,今当治以苦冷,苦性寒而冷胜
热也。苦冷不及,热气犹胜,则佐以咸,咸助冷也。苦冷不过,热气过虚,则佐以甘,甘胜水
也,凡此治佐,以火之热气反胜,味属于苦,乃以苦而如是以平
之。
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上文云∶火淫于内,治以咸冷。是火司于地,寒反胜之,寒气反胜,今当治以甘热,甘胜水而热温
寒也。甘热不及,寒气犹胜,则佐以苦,苦助热也。甘热太过,寒气过虚,则佐以辛,辛生水
也。凡此治佐,以水之寒气反胜,味属于咸,乃以咸而如是以平之。
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以辛平之,以和为利。
辛寒,旧本讹平寒;辛平,旧本讹酸平,今改。上文云∶燥淫于内,治以苦寒。是燥司于地,热反胜之,
热气反胜,今当治以辛寒,辛生水,而寒胜热也。热反胜而金气犹盛,则佐以苦,苦胜金也。热反胜,而金
气过虚,则佐以甘,甘生金也。凡此治佐,以燥司于地,味属于辛,乃以辛,而如是以平之。上文所佐之味,
皆因反胜之味,有太过不及而佐之,此所佐之味,不因辛寒之太过不及,仍因燥金之太过不及,是佐司地之
味,不佐所胜之味也。至以辛平之,亦言司地之味,不言所胜之味,是佐虽不同,大要以和为利
尔。盖治所胜之味,未得其平,佐之得宜,则司地之气自和。司地之气,未得其平,佐之得宜,则所胜之
气亦和。凡此乃以和为利,贵学人之能善悟也。
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上文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是寒司于地,热反胜之,热气反胜,今当治以咸冷,咸助水而冷胜热
也。咸冷太过,则佐以甘,甘胜水也。咸冷不及,则佐以辛,辛生水也。凡此治佐,以火之热
气反胜,味属于苦,乃以苦而如是以平之。
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
其司天邪胜,治之何如?
岐伯曰∶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
上文云∶风淫所胜,平以辛凉。是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清气
反胜,今当治以酸温,佐以甘苦,与司地邪胜同一义也。
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
上文云∶热淫所胜,平以咸寒。是热化于天,寒反胜之,寒气反胜,今当治以甘温。甘温不及,
则佐以苦酸,苦生甘而酸生热也。甘温太过,则佐以辛,辛生水也。
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上文云∶湿淫所胜,平以苦热。是湿化于天,热反胜之,热气
反胜,今当治以苦寒。苦寒不及,则佐以苦,助其寒也。苦寒太过,则佐以酸,酸生火也。
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上文云∶火淫所胜,平以咸冷。是火化于天,寒反胜之,寒气反胜,今当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与司地邪胜,同一义也。
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上文云∶燥淫所胜,平以苦温。是燥化于天,热反胜之,热气
反胜,今当治以辛寒,佐以苦甘,与司地邪胜,同一义也。
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上文云∶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是寒化于天,热反胜之,热气
反胜,今当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上文司地,佐以甘辛,盖苦能生甘,其义一也。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
上文邪胜,乃气味太过,故复有六气相胜之问。
岐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大风数
举,虫不滋,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膈咽不通。
厥阴之胜,风气胜也。风胜则耳鸣头眩,鸣眩无定,则愦愦欲吐,欲吐不吐,则胃膈如寒,凡此鸣眩
欲吐如寒,皆火风数举之所致也。风者木也,木克其土,则虫不滋。不滋,燥而不润也。木
气内逆,不能枢转从外,则胁气并,化而为热,热郁于下,则小便黄赤;热郁于上;则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胁;热滋于下,不和
于中,则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热郁于上,不和于中,甚则呕吐,膈咽不通。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
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齐”,脐同。少阴之胜,热气胜也。热胜则心下热而善饥,热胜于上,不足于下,则脐下反动。
脐下,相火之所居也。脐下反动,则气游三焦。三焦,少阳也。少阴少阳,两火相合,气如炎暑,
故炎暑至。至,极也。炎暑已极,则木乃流津,草乃焦萎。少阳三焦不和则呕逆,少阳心肾不交则躁烦,君
相二火,逆于中土,不能外出,则腹满痛溏泄,甚则传为赤沃。赤沃,血液也。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胁,甚则
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
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乃息,少腹满,腰重强,内不便,
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肿,饮发于中,肿于上。
息,旧本讹见,今改。太阴之胜,湿气胜也。湿胜,则火郁,故火气内郁。火郁,则疮疡于中,从中而
流散于皮肤之外,其疮疡在胁之皮肤,故曰病在胁。若疮疡于中,不能流散于外,甚则
心痛而热格矣。热格于上,则头痛喉痹项强。此火气内郁而有如是之病也。若非火气内郁,而太阴之气独胜,
则湿气内郁。湿气为寒,故寒迫下焦。太阴主湿,太阳主寒,寒迫下焦,则太阳之气,不能从经脉而开于外,
故痛留巅顶,而互引眉间。盖太阳之脉,起于目内,从眉间而上额交巅也。湿气内郁,则太阴之气,不能从
经脉而开于内,故胃满。雨湿之气数至,而燥化乃息。盖太阴之脉,属脾络胃,此脾胃不和,燥湿之气不相
交济而然也。少腹满,腰重强,内不小便,善注泄,此太阳寒水之为病也。足下温,头
重,足胫与皆肿,饮发于中,而肿于上,此太阴湿土之为病也。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
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
赤白。
少阳之胜,火气胜也。火胜,故热客于胃。胃络通心,故烦心痛。火热上炎,则目赤。火热在中,
则欲呕,呕酸善饥。水阴不濡空窍,则耳痛。火热之气,下行水府,则溺赤。水火阴阳,不相交济,则善惊谵
妄。暴热而消烁万物,则草萎水涸,金类之介虫乃屈。火热之气,伤其血液,则少腹痛,下沃赤白。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
疝,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便,平声,下同。阳明之胜,金气胜也。金胜,故清发于中。金胜木虚,故左胁痛。清发于中,故
大便溏泄。塞,干塞也。疝,犹疝也。《经脉》论云∶肝是动病,丈夫疝,甚则嗌干,此
肝木受病,故内为嗌塞,外发疝。金气胜,故大凉肃杀,则草之华英改容,木类之毛虫
乃殃经脉,不能从肝贯膈,上注于肺,故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太阳之胜,凝栗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痔疟发,寒厥入
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
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痞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
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泻。
泣,音涩。痞,批,上声。下同。囟,,同,音信。太阳之胜,寒气胜也。寒胜则凝栗且至,
有非时之水冰。水寒气胜,火热受制,故火类之羽虫,后时生化。寒胜火郁,则痔疟乃发。痔与
疟,皆寒胜火郁之病也。寒胜厥逆而入于胃,则内生心痛。心痛。胃脘当心声痛也。寒入阴中,则阴中乃
疡。阴中乃疡,则隐曲不利,从阴中而互引阴股,则筋肉拘苛。筋挛急曰拘,肉暴痛曰苛,
内则血脉凝泣,外则络满色变。《通评虚实论》,帝有经虚络满之问。或为血泄,血脉凝涩而下泄也。皮
肤痞肿,络脉色变,而外浮也。皮肤痞肿,则腹满食减。或为血泄,则热反上行,则头顶,囟顶,
脑户中皆痛。甚则目如脱。《经脉》论云,足太阳之脉,病冲头痛,目似脱,痔疟,头囟项痛,若寒入
下焦,决渎有乖,则传为濡泻。
帝曰∶治之奈何?
六气相胜,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
甘者,土之味,清者,金之气。土金相生,以治厥阴风本之胜。佐以苦辛者,苦为火味以生土,辛为金味
以制木。所以助其甘清也。木性条达,酸主收敛,反其性而敛之则泻,故以酸泻之。
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
辛者金之味,寒者水之气。金水相生,以治少阴火热之胜。佐以苦咸者,苦虽火味,其气则寒,咸为
水味,所以助其辛寒也。火性急速,反其性而缓之则泻,故以甘泻之。
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
咸者水之味,热者火之气。太阴土燥,咸以治之。太阴土湿,热以治之。佐以辛甘者,土气有余,辛
以散之,土气不足,甘以资之。土性喜温,反其性而寒之则泻;土性喜润,反其性而燥之则泻,苦为火味,
性燥而寒,故以苦泻之。土位中央,灌溉四旁,气贵和平,故其治佐如此。下文阳明之胜,亦言以苦泻之,其义
一也。
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
少阳之治,与少阴同。苦为火味,故不曰佐以苦咸,而曰佐以
甘咸。甘为土味,以生金。所以助其辛寒也。
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
酸为木味,温为火气,木火相生,以治阳明金气之胜。阳明有燥金之气,有清金之气。燥气有余,故佐辛
以散之。清气不足,故佐甘以滋之。以苦泄之,而同于太阴也。不曰泻而曰泄者,以明泻
之乃所以泄也。
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苦酸,以咸泻之。
苦,旧本讹辛,今改。甘为土味,热为火气。火土相生,以治太阳寒水之胜。佐以苦酸者,木火相生,
所以助其甘热也。水性善下,反其性而凝之则泻,故以咸泻之。
帝曰∶六气之复,何如?
有六气之胜,即为六气之复,故复问之。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
飞沙,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
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冲阳绝,死不治。
始焉受制,既乃复也。其气虽复,经脉未和,故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风气盛,故偃木飞
沙。木盛土衰,故虫不荣。厥心痛者,《灵枢·厥论》篇云∶厥心痛,色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
息,肝心痛也。汗发,风伤肌腠也。呕吐,肝气逆也,肝气逆,故饮食不入,入而复出也。筋骨掉眩,风
气盛也。清厥,手足清冷厥逆也,甚则木克其土,病入于脾,故食痹而吐。痹,闭也,上闭不
达,故吐也。若木盛土衰,至胃脉之冲阳绝,则死不治。
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嗌燥,分
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暴喑,心痛,郁冒不
知人,乃洒淅恶寒,振栗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
膈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
虫不复,病痱疹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天府绝,死不治。
便如字。受制而复,经脉未和。故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烦躁鼽嚏。少阴从下而上,故少腹绞痛,上
合君火,故火见燔,嗌燥。热气下逆,则分注,分小便之水津,从大便而如注也。时止者,时注时止,
止而复注也。气动于左,少阴之肾气也。上行于右,上乘于肺也。上乘于肺,故咳,皮肤痛。肺主声,肺病,
故暴喑。心属少阴,热气有余,故心痛,痛极,则郁冒不知人。热气内郁,则生外寒,故外乃洒淅恶寒,内
则振栗谵妄。若寒已而热,则渴而欲饮;若妄已,则少气;振栗已,则骨痿。阴阳水火不交会
于中土,则膈肠不便,外则发为浮肿。土气并虚,故或哕或噫。少阴之气,先郁后复,先郁则赤气后化,
后复则流水不冰,而热气大行,金类之介虫不复。热行于外,则病痱疹疮疡痈疽痤痔。热甚入
肺,则咳而鼻渊。若火盛金衰,至肺脉之天府绝,则死不治。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
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
掉螈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太溪绝,死不治。
太阴受制,则湿气不变不举。今太阴之复,湿变乃举,受制而复,经脉未和,故体重中满,食饮不化。湿
为阴气,阴气上厥,则胸中不便。便,犹利也。胸中不便,则饮发于中,而咳喘有声矣。大雨时行,土
之湿也,鳞见于陆,土湿水讯也。湿伤太阳之经脉,则头顶痛重,而掉螈尤甚。湿伤阳明之经脉,则呕而
密默,唾吐清液,甚则湿邪入肾,而窍泻无度。前后二阴者,肾之窍,前阴水
窍,俱从大便而出,故曰窍泻。若土盛水衰,至肾脉之太溪绝,则死不治。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介虫乃耗,惊螈咳衄,心热烦
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螈,火气内发,上为
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饮水浆,色变黄
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
便,如字。少阳受制,则热气不行,今少阳之复,大热将至。热将至,则枯燥燔。金受火刑,则介
虫乃耗,民病惊螈咳衄,火刑肺金之病也。心热烦躁,火气乘心之病也。少阳三焦之气不和,则
小便数而外憎风。便数憎风,则厥气上行,厥气上行,则面如浮埃,目乃螈,此少阳厥气上行,而生阳
之气,不荣于面目也。若火气内发,则上为口糜,中为呕逆,下为血溢血泄,此少阳火气内发,而三焦之气
不和于上中下也。少阳之气,发为疟病,则恶寒鼓栗,寒极反热,热则嗌络焦槁,渴饮水浆,溺色变为黄
赤,此少阳疟发之病也。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肿,此少阳元真之气内
虚也,甚则邪火入肺,咳而血泄,致火盛金衰,而肺脉之尺泽绝,则死不治。
阳明之复,清气乃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胁,气归
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膈
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治。
阳明受制,则清气不举。今阳明之复,则清气大举,木受金刑,则森木苍干,毛虫乃厉。厉,犹病也。
病生胁,气归于左,肝木病也。善太息,胆木病也,甚则清气太过,而心痛,以及痞满腹
胀而泄。阳明气逆,则呕苦,肺胃不和,则咳。胸有固寒,则哕。胃络不通于心,则烦心,而病在膈中。
厥阴肝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脉病,故头痛,甚则金气入肝,而惊骇筋挛。若金盛木
衰,至肝脉之太冲绝,则死不治。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
不利,心痛痞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
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
厥气,寒气也。太阳受制,则寒气不行。今太阳之复,寒气上行,寒气上行,则水凝雨冰。水胜火灭,
故火类之羽虫乃死。寒气盛,故心胃生寒。心胃生寒,故胸膈不利。胸膈不利,故心痛痞
满。太阳经脉,上行于头,故头痛。阴气盛,故善悲,头痛,则时眩仆。中土虚寒,则食减。太阳经脉不
和,则腰反痛,而屈伸不便。寒气已极,则地裂冰坚,而阳光不治。寒气在下,则少腹控
睾,由下而中,则引腰脊,由中而上,则上冲心。寒气上冲,则唾出清水,及为哕为噫。哕噫者,火土
不相生也。甚则寒气入心,故善忘善悲。若水盛火衰,至心脉之神门绝,则死不治。
帝曰∶善。治之奈何?
六气之复,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治复之法,但当助其本气,惟热燥之气有余,或当折之,或当助之也。酸者,木之味,寒者,水之气,
治以酸寒,助木气也。恐
寒气之过甚,则佐以甘,恐酸味之过甚,则佐以辛,夫治以酸寒者,乃以酸泻之。泻,舒也。下泻仿此。佐
以甘辛者,乃以甘缓之。酸寒而但曰酸,甘辛而但曰甘,省文也。此治厥阴之复,助之而不折之也。
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之。
咸者,水之味;寒者,水之气。治以咸寒,折火气也。火气过虚,则佐以苦,苦为火味,以助火也。火
气过盛,则佐以辛,辛为金味,以生水也。或以甘泻之而平其水,或以酸收之而生其火。夫
佐以苦辛者,辛苦乃所以发之;治以咸寒者,乃以咸折之。此治少阴热气之复,或助之而或折之也。
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
苦为火味,热为火气,治及苦热,助土气也。火气不足,则佐以酸,木生火也。火气过甚,则佐以辛,
金生水也。夫治以苦热者,乃以苦泻之,以热燥之,土湿则燥之,土燥则泄之。此治太阴之复,
助之而不折之也。
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之,以酸收之,辛苦
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
治以咸冷,折火气也,火气过虚,则佐以苦,火气过盛,则佐以辛,或以咸之而泄其火,或以酸收之
而生其火。夫佐以苦辛者,辛苦乃所以发之。辛,金味也;苦,火味也。申明辛苦发之,乃发不远热也。发不
远热,则用其热以助火。无犯温以凉治之法,少阳少阴,皆属于火,故此治佐之法,与少阴同。
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甘补之。
甘补之甘,旧本讹酸,今改。辛为金味以助金。温为火气以折金。治以辛温,金气平矣。苦为火味以
折金,甘为土味以生金。佐以苦甘,金气平矣。或金气有余,则但以苦泄之,以苦下
之。金气不足,则但以甘补之。此治阳明燥气之复,或折之而或助
之也。
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
咸为水味,以助水;热为火气,以温寒。治以咸热,助水气也。水气盛,则佐以甘;水气虚,则
佐以辛。水得其平,无容补泻,则但以苦坚之,水寒而济以火味,水火既济,则坚固也。此治太阳之
复,助之而不折之也。
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
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
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强,如字。总结上文诸胜复之治,而言治之大体如是也。
帝曰∶善。气之上下,何谓也?
承上文胜复,而问胜气居上,复气居下,气之上下,在于人身,发为民病,何谓也。
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
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故上胜而下俱病者,
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复至,则不以
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
分,去声。《阴阳系日月》论云∶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天为阳,地为阴。正月六月,主
足之少阳;二月五月,主足之太阳;三月四月,主足之阳明。是人身三阳之气,主岁半以上,故曰身半以
上,其气三矣。天为阳,乃天之分也。天分,则天气主之。又云∶七月十二月,主足之少阴;八月十一月,
主足之太阴;九月十月,主足之厥阴。是人身三阴之气,主岁半以下。故曰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为阴,
乃地之分也。地分,则地气主之。身半以上之三气,名曰少阳太阳阳明;身半以下之三气,名曰少阴太阴厥
阴。是以三阳三阴之名,而命身半以上,身半以下之气也。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足太阳之脉,起于
目内;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中。是
三阳者,天之分也。其经脉之气,皆起于上。足少阴之脉,起于足小趾之下;足太阴之脉,起于足大趾之
端;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丛毛之际。是三阴者,地之分也。其经脉之气,皆起于下。是以在上在下之气,
而命经脉循引之处也。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后可言其内外上下之病。人身天枢之穴,居脐之上,对腰之
中,故申明身半以上,身半以下之半者,所谓天枢也。故身半以上之阳气胜,而身半以下俱病者,其病在地。
以地名之。身半以下之阴气胜,而身半以上俱病者,其病在天,以天名之。夫气胜之时,复气屈而不
伸,故所谓胜至,其报复之气,尚屈伏而未发也。如复气既至,则无分上下,故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
法也。下文云,有胜则复,无胜则痞,是复有一定之成法也。
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
承复气为法之意,问胜复之动,一岁六时,有常数乎?所胜之气,有可必乎?
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
一岁六时,始于厥阴,终于太阳。时有常位,而气之胜复,则因胜以复,无可必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时有常位,则气有常胜。有常胜,则有常复,故愿闻胜复之常道也。
岐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
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痞。
春夏为阳,阳者天气也。故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先胜后复,胜气常在岁半之上。故为胜之常也。
秋冬为阴,阴者地气也。故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气常在岁半之下。故为复之常也。有
胜则有复,无胜则无复,此为胜复之常,而胜复之变,不可为期。
帝曰∶善。复已而胜,何如?
有胜则复,理之常也。复已而又有所胜,则何如?
岐伯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
害,此伤生也。
数,如字,下无问其数之数同。至,犹极也。其复也,胜极则复,复无常数也。复气自衰,方乃止耳,
衰乃止,则复已,复已而又有所胜。若复已,而所胜不复则害。不复则害,此伤生也。如水
胜火屈,火复则伤金。火气已,金气又当复胜,如不复胜,则金受火害,不能相生,余气仿此。
帝曰∶复而反病,何也?
不复则害,复而反病,则又何也?
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所谓火燥热也。
胜气在岁半之上,复气在岁半之下。如燥气之复,当少阳相火之四气;风气之复,当阳明燥金之五
气;火气热气之复,当太阳寒水之终气。皆居非其位。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始胜终复,虽大复
其胜,则主时之气胜之,故反病也。居非其位者,火气热气,居太阳寒水之位,燥气居少阳相火之位。
所谓火燥热也。例而推之,风木之气,居阳明燥金之位,亦在其中,土湿之气,主于四时,故不与也。
帝曰∶治之何如?
复而反病,治之何如?
岐伯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
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六气之胜有微甚,六气之复有和暴。夫气之胜也,胜气微者,随顺以治之;胜气甚者,制伏以治之。
气之复也,复气和者,平以治之。复气暴者,夺以治之。胜气固胜,而复气犹胜,治之之法,
皆随其胜气,以安其屈伏,无问气味多寡之数,大要以平为期,此其治之之道也。
帝曰∶善。客主之胜复奈何?
一岁之中,有加临之客气,有六位之主气。或主气胜客气,或
客气胜主气,有胜则复,帝故问之。
岐伯曰∶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
合六气而论之,有胜则有复。而客主之气,同时同位,主气一定,客气变迁,故但有胜而无复也。
帝曰∶其逆从何如?
主气客气,彼此相胜,有胜之而逆,有胜之而从,故问逆从何如?
岐伯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
六气主岁,每岁皆同,气之常也。加临客气,随司天在泉而迁转,气之暂也。常可屈而暂不可屈。故
主气胜客气,则为逆。而客气胜主气,则为从。此因司天而有客气之胜,故曰天之道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
主客之气,有胜无复,然皆发为民病,故问其生病何如?
岐伯曰∶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
客胜主胜,胜气虽有不同,而人身经脉之病,皆应司天之气。下文在泉,亦有主客胜气之不同,而下体
经脉之病,皆应在泉之气也。厥阴司天,初之客气,阳明燥金;二之客气,太阳寒水;三之客气,厥阴风木。
客胜者,凡此三气,皆可胜也。耳鸣掉眩,风动之病也,甚则肝气上逆而咳。主胜者,初之气,厥阴风木,
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太阴湿土,凡此三气,皆可胜也。三气主时,每岁皆然,下俱仿此。胸胁痛,
肝木之病也。舌难以言,嗌干而舌难言也。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
热,耳聋目瞑,甚则肿,血溢疮疡,咳喘。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
少阴司天,初之客气,太阳寒水;二之客气,厥阴风木;三之客气,少阴火热。凡此客气,皆可胜
也。少阴肾气虚于上,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阴心气虚于内,则少气,发热,耳
聋、目瞑,甚则肿。少阴热气,伤其血分,不充肤腠,则血溢、疮疡,咳喘。若主时之气胜,则少阴心肾
不交,故心热烦躁,甚则病及心包,而胁痛支满。
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肿,呼吸气喘。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
太阴司天,初之客气,厥阴风木;二之客气,少阴君火;三之客气,太阴湿土。凡此客气,皆可胜也。
首面肿,湿淫病也。呼吸气喘,太阴病也。若主时之气胜,则脾胃之气不和,而胸腹满。
瞀,目垂貌,食已而瞀,转输不捷也。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疮疡,呃逆喉痹,头
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螈。主胜,则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热。
胗,疹同。音飘。少阳司天,初之客气,少阴君火;二之客气,太阴湿土;三之客气,少阳相火。
凡此客气,皆可胜也。丹疹外发,及为丹疮疡,火气外淫也。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火
气内逆也。热伤血分,则血溢,血不荣筋,则内为螈。若主时之气胜,则少阳三焦之气不和,故胸满,咳,
仰息。始则火热伤气,既则伤其血分。故甚而有血,不但病足之经脉,兼病手之经脉,故手热,盖手之
三阳,从手走头也。
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膈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阳明者,清气也。清复内余,言阳明司天,受客气主气之胜,则阳明清气,郁而不舒,故司天于上,而
复有余于内也。清复内郁,则金气不伸,故咳衄嗌塞,心膈中热。白血,肺脏之血也。若咳不止,而白血出,
则肺气并伤,故死。不言客胜主胜,但言清复内余,以明六气虽有客主之胜,而皆病司天之气,乃举一以例
其余。下文太阳在泉亦然。
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主胜,则喉嗌中鸣。
太阳司天,初之客气,少阴相火,二之客气,阳明燥金;三之客气,太阳寒水。凡此客气,皆可胜也。
胸中不利,寒气内隔也。出清气,皮毛不利也。感寒则咳,寒气外感于皮毛,则肺受之而病咳也。若主时
之气胜,则太阳寒水上逆,故喉嗌中鸣。鸣,水声也。
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螈,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
繇,摇同。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厥阴在泉,四之客气,阳明燥金;五之客气,太阳寒水;终之客
气,厥阴风木。凡此客气,皆可胜也。大关节不利,大筋拘急也。痉强拘螈,筋不和于内也;不便,乃举止
不快,筋不和于外也。主胜者,四之气,少阳相火;五之气,阳明燥金;终之气,太阳定水。凡此三气,皆
可胜也。三气之胜,下文皆同。筋骨摇并,犹之内为痉强拘螈也;腰腹时痛,犹之外为不便也。
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足病,瞀热以酸,肿不能久立,溲便变。主胜,
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膈中,众痹皆作,发于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便,如字,下便具同。酸,同。藏,如字。少阴在泉,四之客气,太阳寒水;五之客气,厥阴风木;
终之客气,少阴君火。凡此客气,皆可胜也。腰者,肾之外候,腰痛,肾虚也。少阴之脉,从足而上,腰痛,
则尻股膝髀足皆病矣。垂目曰瞀,瞀热以酸,言火气上淫,目热以酸,则垂目也。心膂曰,心气虚寒,
故肿,不能久立,骨虚也。溲便变,肾虚也。若主时之气胜,则少阴厥气上行。厥气上行,内外不合,则
心痛发热。心痛发热,阴阳不和,则膈中众痹皆作。夫厥气上行,则不能枢转,故病发于胁。
心痛发热,则阳气外浮,故皮毛之魄汗不藏,膈中众痹皆作,则气机尽郁,故四逆而起。
太阳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
泻,及为肿隐曲之疾。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
泻,泄通。下便泻之泻仿此。太阴在泉,四之客气,厥阴风木,五之客气,少阴君火;终之客气,太
阳湿土。凡此客气,皆可胜也。足痿下重,足太阴之脉,不能循经而上也。便溲不时,小便
频数而短少也。若太阳湿气,客于下焦,则发为大便之濡泻,濡泻,溏泄也。及为肿隐曲之疾,言隐曲之处,
发为肿疾,亦湿客下焦之所致也。主胜,则寒湿之气,内逆中满,脾不转输,而食饮不下,甚则土受木刑而为疝。
少阳在泉,客胜,则腰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主胜,
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少阴同候。
少阳在泉,四之客气,少阴君火;五之客气,太阳湿土;终之客气,少阳相火。凡此客气,皆可胜也。
少阳,初阳之气,不能自下而上,则腰腹痛;不能自内而外,则反恶寒;甚则下焦虚寒,而
下白溺白。下白,大便白也,溺白,小便白也。主胜,则君相二火交炽,故热反上行,而少阳火气,上客于
心,故心痛发热,心痛发热,则火气格中而呕。相火君火而上行,则君火亦可合相火而下盛,故少阴同候。
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主胜,
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溏,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
数,音朔。,音务。阳明在泉,四之客气,太阴湿土;五之客气,少阳相火;终之客气,阳明燥金。
凡此客气,皆可胜也。客胜,则阳明清肃之气动于下,清气下动,则少腹坚满,始虽坚满,继而数便泻,
便泻,大便溏泄也。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亦清气之下动也,始则少腹生寒,而下为溏,则寒厥
于肠,而上冲胸中,上冲胸中,甚则为喘,不能久立。
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
太阳者,寒气也。寒腹内余,言太阳在泉,受客气主气之胜,则太阳寒气,屈而不舒,故寒气在泉于下,
而复有余于内也。寒腹内余,则太阳经脉不舒,故腰尻痛,屈伸不利,而股胫足膝中痛。不
言客胜主胜,但言寒复内余,乃举一以例其余,以明六气虽有客主胜,而皆病在泉之经脉也。
帝曰∶善。治之奈何?
客胜主胜,经气受病,治之奈何?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
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得其中矣。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得其平矣。佐以所利,和以所宜,顺其性也。
然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调其味也。同者,主气清寒,加以清寒之客气;主气温热,加
以温热之客气。此为过盛,故当逆之,逆之者,抑之折之也。异者,主气清寒,加以温热之客气,主气温热,
加以清寒之客气。此非过盛,故当从之,从之者,举之补之也。
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已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
承上文,寒热逆从之治,而问主客之正味也。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同而相得者逆之,气异而不相得
者从之。上文言之,故已知之,然非气运本位之正味,故问其正味何如?
岐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
六气主时之位,不外木火土金水之五行。主位者,气之常,故先泻后补。加临者,气之客,故先补后
泻。初之气,厥阴风木,木位之主,木气胜也。木胜曰发生,酸则反其性而收之,故其泻以
酸。辛则助其上达,故其补以辛。
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
二之气,少阴君火,火位之主,火气胜也。火胜曰赫曦,甘则反其性而缓之,故其泻以甘。咸能坚,
助其畅达,故其补以咸。少阴少阳,皆火位之主,少阴如是,则少阳亦如是也。
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
三之气,太阴湿土,土位之主,土气胜也。土胜曰敦阜,苦则反其性而泄之,故其泻以苦。甘则助其
和缓,故其补以甘。
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
五之气,阳明燥金,金位之主,金气胜也。金胜曰坚成,辛则
反其性而散之,故其泻以辛。酸则助其凝敛,故其补以酸。
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
终之气,太阳寒水,水位之主,水气胜也。水胜曰流衍,咸则
反其性而凝之,故其泻以咸。苦则气寒,助其寒水,故其补以苦。
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此六气客胜,其补泻之味,一如上文之主胜也。上文木位之主,其补以辛,其泻以酸,此厥
阴之客,补泻相同。以甘缓之者,《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
上文火位之主,其补以咸,其泻以甘,此少阴之客,补泻相同。以咸收之者,《藏气法时论》云∶“
心欲,急食咸以之”。之即所收之。故此言收,下文少阳则言也。
太阳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
上文土位之主,其补以甘,其泻以苦,此太阴之客,补泻相同。以甘缓之者,《藏气法时论》云∶“脾
欲缓,急食甘的缓之”。
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之。
少阳少阴皆属于火,同一义也。
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
上文金位之主,其补以酸,其泻以辛,此阳明之客,补泻相同。以苦泄之者,《藏气法时论》云∶“肺苦
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上文水位之主,其补以苦,其泻以咸,此太阳之客,补泄相同。《藏气法时论》云∶“肾欲坚,急食苦
以坚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此以苦坚之云云,其义一也。
凡此,皆主气客气之正味也。
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上文岐伯云∶“身半以上,其气三矣。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帝举以问,谓阴阳止有少太,何以有三?
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阴阳之气,由少而太。太,多也;少,少也。阴阳之气,有多少之异用也。
帝曰∶阳明何谓也?
太多少少,则阳明何谓?
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有少阳之阳,有太阳之阳,两阳相合而明,则中有阳明也。
帝曰∶厥阴何也?
太少之中有阳明,何以厥阴不居二阴之中,故问厥阴何也?
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从少而太,则中有阳明,由太而少,则终有厥阴,有太阴之阴,有少阴之阴,两阴交尽,而有厥阴也。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
两阳合明,阳之多也,两阴交尽,阴之少也。阴阳之三,仍属气之多少,故举气有多少,而探病之盛
衰,以及治之缓急,方之大小,期于约言不繁,故愿闻其约。
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气有多少者,气有高下也。谓阳气多而居高,阴气少而居下。病有盛衰者,病有远近,证有中外也。谓
病久远而在中则盛,病新近而在外则衰。治有缓急者,治有轻重也,谓缓病之治宜轻,急病
之治宜重,更当适其病至之所,为复其故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
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
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奇,音箕,下同。方有大小者,大要∶君一臣二,合而为三,乃阳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合而为六,
乃阴偶之制也。奇数之大,则君二臣三,亦奇之制也。偶数之大,则君二臣六,亦偶之制也。品数少而分
两多,故曰君。品数多而分两少,故曰臣。方之奇偶,因病之远近以为用,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谓近
病为阳,宜用奇方以治之;远病为阴,宜用偶方以治之。发汗为阳,攻下为阴。汗则从阴出阳,地气升而为
云为雨,故汗者以偶不以奇;下则从阳入阴,天气降而能泻能输,故下者以奇不以偶。治之缓急,因病之上
下以为用,病在上而补上治上,则制方以缓;病在下而补下治下,则制方以急。制以急,则气味宜浓,气
味浓,则能下行也。制以缓,则气味宜薄,气味薄,则能上行也。上文云∶治有轻重,适其
病至之所,故曰适其至所,即此缓急浓薄之谓也。
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
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
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
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重,平声。下同。药味入口,先归中道,然后行于上下,故服药先后,制方大小,皆以病之上下远近
为法也。病所远者,在上在下之病,而远于中道也。而中道气味之者,气味先归中道也。食而过之者,以食
之先后,使药之过于上下也。如病在上而远于中,则先食后药,使过于上;病在下而远于中,则先药后食,
使过于下,此服药先后之法,无越其制度可也。服药先后,以病之上下远近为法,则制方用药,正气自平。
是故平气之道,其病在上而近,而用奇偶之方,则制小其服也。其病在下而远,而用奇偶之方,则制大
其服也。大则分两多而品数少,气味专而能远也。小则分两少而品数多,气味薄而易散也。奇数终于九,故
数多则九之,无以加矣。偶数始于二,故数少则二之,无以减矣。奇偶虽殊,合而并用,故
奇之而病不去,则偶之,先奇后偶,是谓重方。若偶之而病仍不去,则反佐以取之。反佐以取者,以寒治
寒,以热治热,以温治
温,以凉治凉,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而取治之也。此制方大小以病之上下远近为法者如此。
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
风热湿火燥寒六气,所谓本也。上文详言之,故曰∶病生于
本,余知之矣。三阴三阳之气为标。故问生于标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病反其本,中标之病,治反其本,中标之方。
如太阳以寒为本,以热为标。病反其本寒,中标阳之热病,则不治其寒,而治其热。故治反其本,中标
之方。六气标本之治,仿此类推,然从本从标,复有不同,有如下文所云也。
帝曰∶善。六气之胜,何以候之?
六气者,五行也。五行者,五脏也。气胜则脏病,故问六气之胜,何以候之?
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
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
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
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
生病也。乘年之虚,则邪甚也。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
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候之之法,当乘其气至之时而候之也。如清气大来,燥金之胜也,金刑其木,风木受邪而肝病生焉
矣。热气大来,火刑其金,则肺病生焉矣。寒气大来,而心病生。湿气大来,而肾病生。风气大来,而脾
病生,皆受制生病,所谓感邪而生病也。邪之感也,如主岁之气不及,而乘年之虚,则邪甚也。主时之气不
及,而失时之和,亦邪甚也。主日之气不及,而遇月之空,亦邪甚也。年之虚,时之失,月之空,有一于
此,则病。若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此皆有胜之气而为病,须知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帝曰∶其脉至何如?
六气之胜,必形于脉,故问其脉至何如?
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
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阴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
厥阴属木,故其脉弦;少阴属火,故其脉钩;太阴属土,故其
脉沉;少阳属火,故大而浮;阳明属金,故短而涩,太阳属水,为诸阳主气,故大而长。
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和,调和也。六脉之至,至而调和,则为平脉。甚,过盛也。六脉之至,至而过盛,则为病脉。春弦夏
钩秋浮冬沉,春得秋脉,夏得冬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至而反时者病。时至而脉不至者病。时未至而
脉先至者病。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见阴脉,秋冬见阳脉,是为阴阳易。阴阳易者危。
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
三阴三阳六气之标也,风火湿热燥寒,六气之本也。标本阴阳不同,则所从亦不同。帝故问之。
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
从本者,从风热湿火燥寒之气也。从标本者,或从三阴三阳之
气,或从风热湿火燥寒之气也。不从标本者,从中见之气也。
帝曰∶愿卒闻之。
从本,从标本,不从标本,愿卒闻之。
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
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气有从本者,少阳太阴是也。少阳之气惟火热,太阴之气惟阴湿,皆从本气以为生化也。气有从标
本者,少阴太阳是也。少阴本热标阴,太阳本寒标热,有寒热阴阳之气,故从本从标,以为生化
也。气有不从标本者,阳明厥阴是也,两阳合明,阳之极矣。无取乎燥,从中见太阴之气,以为生化,两
阴交尽,阴之极矣。无取乎风,从中见少阳之气,以为生化也。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
承上文三阴三阳之脉而复问也。上文云∶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
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脉从阴阳而病相反,则诊之不易,故举以问。
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三阳之脉,脉至而从,脉虽见阳,必按之不鼓,按之不鼓,病必相反。诸阳脉而病反者皆然也。
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
阳脉按之不鼓,诸阴之反,其脉何如?
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脉至而从,三阴脉也。脉虽见阴,按之必鼓甚而盛,所以诸阴之脉,而病反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
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故曰∶
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间。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
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
承脉从病反之义,而推言百病之起,有生于本气者,有生于标气者,有生于中见之气者,因其所生,
取而治之,始得其真。然取治之法,又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取而得则逆取,正为
顺也,若不逆取而顺,反为逆也。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间,即此脉从病反之谓
也。苟不知此以诊,是为迷诊乱经,《大要》云云,其粗工之龟鉴欤。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
与本,易而弗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易,去声。承上文而言标本之道,至精至微,所该者广,故要
而能博,小而能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也。故一言标与本,则施治平易而弗之损,察一本与标,
则六气虽病而可令调,知标本则知胜复,可为万民之式,而上天之道毕矣。
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
承明知胜复之言,而探胜复早晏之变。
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夫所
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
胜者复之基,夫所胜者,胜气至,则已病。病方已,中犹愠愠之时,而复气已萌也。故夫所复者,必胜
气尽而复始起,得位而复方甚。然所胜之气有微甚,则所复之气有少多,故胜和而复亦和,
胜虚而复亦虚,此天之常数为然也。
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
当,去声。帝必欲详明胜复早晏之变,故复问之。动不当位,气之早也。后时而至,气之晏也。
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
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
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
差,音雌。下同。一岁四时,春温夏暑,秋凉冬寒,万物生化,有盛有衰。故夫气之生物,与其化物,
有衰盛之异也。气之寒暑温凉,为生化盛衰之用。生化盛衰,其在气交之四维。四维者,冬春之交,春冬之
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也。气交先期而甚,则胜复早而盛,气交后期而微,则胜复晏而衰。故阳之动始于
春气之温,盛于夏气之暑。阴之动始于秋气之清,盛于冬气之寒。春夏秋冬,四维之交,或先或后,各差
其分。分,犹度也。差其分,而胜复有早晏也。故举《脉要精微论》之言。《大要》曰∶彼春之暖,
而为夏之暑;彼秋之忿,而为冬之怒。由此言之,则当谨按气交之
四维。气交之候,犹斥候也。谨按四维,则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即此胜复早晏之谓也。
帝曰∶差有数乎?
春夏秋冬,各差其分,则差有数乎?
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三十度,一月也。十二月而得春气,三月而得夏气,六月而得秋气,九月而得冬气,其气至早,所差凡三
十度。正月未温,犹得冬气;四月未夏,犹得春气,七月未秋,犹得夏气;十月未秋,犹
得秋气。其气晏至,所差亦三十度,故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
春夏秋冬,有四时之气,则有四时之脉,今差其分,则其脉应皆何如?
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
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
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静
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盖以四时正气之法揆之,则知其差,故曰差同正法也。待时而去者,四维之交,待主时之气至而后去
也。如春受冬气,夏受春气,秋受夏气,冬受秋气,气相通也。故脉之大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
涩,秋不数。前气不交于本位,是谓四塞。夫气不相通,四塞者病。若其气之交,交而太过者亦病。故春脉
沉甚曰病,夏脉弦甚曰病,冬脉涩甚曰病,秋脉数甚曰病。参见者,春初之脉,沉弦并见,夏初之脉,弦数
并见之类。复见者,主时之脉已去,非其王时而复见也。未去而去者,后气未交,未当去而先去
也。去而不去者,后气已交,应去而犹不去也。脉气如是,皆谓之病。反者,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
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脉非其时,反受克贼,已病而见此脉者死。故曰∶气之相守
而司于脉也,如权与衡之不得相失也。故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
治,不清静而动乱,则苛疾起,即此相守司而不得相失谓也。
帝曰∶幽明何如?
一岁四时,有阴有阳,秋冬为阴,幽也。春夏为阳,明也。故问幽明何如?
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秋清冬寒,两阴交尽而始春,故曰幽。春温夏暑,两阳合明而
始秋,故曰明。日月营运,一寒一暑,故幽明之配,乃寒暑之异也。知寒暑之往来,则知一岁之幽明矣。
帝曰∶分至何如?
承寒暑之意,问一岁之中,二分二至何如?
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夏至则夏气已至,冬至则冬气已至,故气至之谓至。春分则与冬气分,秋分则与夏气分,故气分之谓
分。夏至气同于夏,冬至气同于冬,故至则气同。春分与冬气分,秋分与夏气分,故分则气
异。二分在仲春仲秋,二至在仲夏仲冬,非若四维之季孟相交,此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
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
上文岐伯云,阳之动始于温,阴之动始于清,是春秋之气始于前也。阳盛于暑,阴盛于寒,是冬夏之气
始于后也。然春夏秋冬六气往复以主岁,是主岁之气不常也。其补泻之味奈何?
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
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
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一岁之中,司天在泉,上下所主,自有常气。当随其所利而正其味,则其补泻之火要也。上下止
二气,合上下之左右而六气周,
故曰左右同法。六气补泻正味,上文言之详矣。上文云,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故少阳主治之
味,大要先甘后咸。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故阳明主治之味,大要先辛后酸。水位
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故太阳主治之味,大要先咸后苦。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故厥阴主
治之味,大要先酸后辛。少阴之主,与少阳同。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故太阴主治之味,大要先苦
后甘。六气补泻之正味如此,尤必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工巧
神圣,可得闻乎?
,污同。百病之生,不越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变化。补泻施治,未能十全,必治之十全,而要
道可行。桴鼓相应,犹刺虽久而可拔,污虽久而可雪,工巧臻于神圣,不同方士,帝故问之。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一岁六气,各有所宜,变化为病,各有其机,故当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即神圣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病机无穷,审察不易,故愿闻之。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螈,皆属于心。
心,旧本讹火,今改。有病无形之气,而内属于形藏者。有病有形之本,而内属于气化者,皆病机也。
如诸风而头目掉眩,病皆属于肝,风气通于肝也,诸寒而经脉收引,病皆属于肾,寒气通于
肾也。诸气而胸膈忿郁,病皆属于肺,诸气通于肺也。诸湿而身体肿满,病皆属于脾,湿气通于脾也。诸
热而目瞀经螈,病皆属于心,热气通于心也。此病无形之六气,而内属于有形之形藏也。
诸痛痒疮,皆属于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
于上。
火,旧本讹心,今改。诸痛痒疮,皆属于手少阳三焦之火。诸寒厥而固泄,皆属于下。下,下焦也。
诸痿痹而喘呕皆属于上;上,上焦也。是三焦火热之气有余,则诸疮痛痒而病于外;三焦火热之气
不足,则诸厥固泄,诸痿喘呕,而病于内;以明三焦之气游行于上下,出入于内外也。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瞩于火。
禁,作噤。丧,去声。诸口噤无言而身鼓栗,如丧神明,失其
内守,乃手少阴心经之病。心者火也,故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痉,手足搐搦也。诸痉急而项背强,乃足太阳膀胱之病。膀胱者,水湿之府,故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气逆而冲于胸膈之上,乃手厥阴心包之病。心包者火也,故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胀满而腹大,乃足太阴脾经之病。热湿相蒸,脾土受病,故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躁扰不宁,狂烦越度,乃足阳明胃经之病。阳明者,燥热之气也,故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一时卒暴,筋强而直,屈伸不能,乃足厥阴肝经之病。厥阴主风,故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而鼻息有声,气上行而鼓动之,如鼓声者然,乃手太阴肺经之病。肺主气,气为阳,故皆属于热。
诸病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酸,同。肿,肉肿也,肉肿则疼酸,气机不顺,则惊骇,
乃手阳明大肠之病。阳明者,燥热之气也,故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戾,了戾也。诸转反戾,则溲便不利,溲便不利则水液混浊,
乃手太阳小肠之病。太阳者,阳热之气也,故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水液澄澈清冷,则下焦虚寒,乃足少阴肾经之病。肾主水寒,故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呕吐酸水,暴注下迫,乃胆足少阳之病。少阳者,火也,故皆
属于热。此病有形之形藏,而内属于无形之六气也。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承上文而总结之。以明审察之法也。上文诸病,有属于肝心脾肺肾者,有属于风火热湿寒者,故大要曰,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属形藏之有形者,当求之而得其真;有属气化之无形者,亦当求之而得其真有余而
盛者,不得其平,故当责之。不及而虚者,不得其平,亦当责之。必先知五行之胜。若胜,则当疏其血气,
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即此有无求之,盛虚责之之谓也。
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必有五味阴阳之用,故相继而问之。
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
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五味阴阳之用,彼此相济以成。如辛主发散,从内而外,必济以甘,故辛甘之味,为能发散而属乎阳。
苦主涌泄,从中上涌,从中下泄,必济以酸,故酸苦之味,为能涌泄而属于阴。咸味润下,主能下泄,
能下泄,即能上涌,故咸味涌泄为阴。五味之外,复有淡味,淡主渍渗,能渍渗,即能行泄,故淡味渗泄
为阳。此辛甘酸苦咸淡六者,气味虽殊,功用相济,或收或散者,收而能散,散而
能收也。或缓或急者,缓而能急,急而能缓也。或燥或润者,燥而能润,润而能燥也。或或坚者,
而能坚,坚而能也。此五味阴阳相济,以为功也。各以所利而行之,疏其血气也。调其气,令其
调达也。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故曰使其平也。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
承调气使平之言,而复问也。谓非调气而得,则当以药治之。药
之有毒无毒,调治何先何后,必有其道,故愿闻之。
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治病各有其主,药之有毒无毒,以所治之病为主,更适方之大小以为制,此其道也。
帝曰∶请言其制。
请言大小之制。
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
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
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制方之道,君一臣二,无庸佐使,制济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剂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剂之大
也。制小制中制大,大要,病寒者热治之,病热者寒治之,病微者逆治之,病甚者从治之,
病坚者消削之,邪客者除去之,劳虚者温以治之,结聚者散以治之,留着者攻以治之,燥热者濡以治之,急疾
者缓以治之,耗散者收以治之,损伤者益以治之,逸置者行之,惊骇者平之,或举而上之,或推而下之,或膏
以摩之,或汤以浴之,或缓治以薄之,或急治以劫之,或开导之,或发散之。凡此皆各适其事之所宜,为复其故。
帝曰∶何谓逆从?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何谓?
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小从多,观其事也。
逆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是为正治。从者,以热治热,以
寒治寒,是为反治。制方小大,从小从多,则观其事之所宜也。
帝曰∶反治何谓?
正治者,治之正,反治者,治之反,故问反治何谓?
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
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反治之道,必以热治热,服药宜凉,是热因寒用也。以寒治寒,服药宜温,是寒因热用也。补药治
中满,是塞因塞用也。攻药治下利,是通因通用也。此寒热通塞之治,后必伏其所主之病,而
先其所因以投之,热治热,寒治寒,塞用塞,通用通,是其始则同。热者寒,寒者热,塞者通,通者塞,是
其终则异。塞因塞用,则正气自强,故可使破积,可使溃坚。通因通用,则邪不能容,故
可使气和,可使必已。此反治之道也。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
上文论反治,帝欲详明正治,故问气调而得,何如?
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气调而得,正治之法也。上文云,逆者正治,故逆之乃所以从之。逆治而从之,若从治而反为逆
之矣。逆治之道,即上文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义。故曰∶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中,犹内也。病有从内而外者,有从外而内者,故复问病之中外,以悉其机。
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
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
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治病必求于本,故从内之外者,当调其内;从外之内者,当治
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亦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
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亦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内病于脏腑,故曰调,外病于肌腠,故曰治。内
病在内,外病在外,中外不相及,则但治其主病。
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
承上文内外之病,而问寒热似疟,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在中在外何如?
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
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火热而复恶寒,恶寒而复发热,此为胜复之气;或一日发,或数日发,此为会遇之时;寒热有盛衰,发
日有远近,此胜复之气,会遇之时,而有多少也。间数日发者,病气在阴,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间数日
而远;一日发者,病气在阳,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一日而近。此即胜复之气相薄,而有盛
衰之节也。虽寒热有如疟状,究之疟亦同法。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
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
此复举寒热而探其治也。上文岐伯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故问,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
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然寒热相兼,有病热者,先寒之而热∶有病寒者,先热之而寒,寒之热
之,二者皆在,寒之而热,热之而寒,则新病复起,何如以治?
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诸寒之而热者,以寒为本,故取之阴,当以热药治之。诸热之而寒者,以热为本,故取之阳,当以寒药
治之。夫寒之而热,治之以热,热之而寒,治之以寒,所谓求其属以治之也。
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
承上文之意而复问也。服寒治热,而反热;服热治寒,而反寒。新病复起,其故何也?
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王,去声。下同。春温夏热秋清冬寒,四时之王气也。王气当
顺之,若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治其王气,是以反热反寒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
有不治王气,而反热反寒者何?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故,旧本误攻,今改。不治王气,而五味之属,有以治之也。夫五味入胃,从胃而各归其所喜,故
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咸味先入肾。味久而增其藏气,乃物化之
常也,藏气增而日久,则此胜彼衰,乃夭之由也。所以反热反寒,而病不愈也。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
五味不可偏胜,故方制君臣,帝相因而问之。
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
使,去声。主病之药,多其分两,谓之君。佐君之药,少其分两,谓之臣。应
臣之药,分两更少,谓之使。非神农所取上中下三品之谓也。
帝曰∶三品何谓?
神农三品,何谓?
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恶,如字。神农本经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上品一百二十五种为君,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
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上品无毒,主养命延年,益气轻身。中品或有毒或无毒,主流通经脉,
祛邪治病。下品有毒或大毒,主破坚积,除痼疾。三者之中,气味
善恶,补泻虽殊,理复通贯,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以三品之药,治中外之病,何如?
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
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
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别,音逼。以药治病,乃调气之方,故必别其在阴在阳,定其在中在外,各守其所在之乡,而内者
治内,外者治外。正气微者调补之,其次平定之,邪气盛者辟夺之,或汗之,或下之,或寒热温
凉,衰之以属,逆治从治,各随其所利而行之,谨道如法,万举万全,使气血中正和平,而长有其天命矣。
帝曰∶善。
详明天道,合于人身,反复言之,诚为至真要论,帝故善之,不复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