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义]
  此为温中补虚、祛寒止呕之方。
  [主治]
  太阴、少阴、厥阴虚寒呕吐(包括干呕,吐涎沫,欲呕)、下利头痛(头顶痛)、烦躁等证。但必须兼有手足厥冷,不喜冷性饮食,脉沉、迟、弦、细、微、弱等现象。
  [药品]
  吴茱萸二至三钱人参一至二钱生姜一至二钱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吴萸、生姜温中散寒,以治吐利头痛;人参、大枣益气补中,以恢复肠胃之机能。
  [禁忌证]
  一切热证(如口苦、喜冷等)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此治少阳病头痛呕吐兼有寒热往来口苦之方。
  (2)茯苓四逆汤:此治阳虚、气虚兼有水邪,四肢厥逆,烦躁之方。
  猪肤汤方第八十九
  [方义]
  此治咽痛兼下利,养阴润燥和中、止痛止利之方。
  [主治]
  咽喉疼痛下利。但须具有心烦咽燥、脉细数等表现。
  [药品]
  猪肤四两白蜜三钱米粉四钱(炒熟)
  [煎服法]
  水六茶杯,煎至两茶杯,去滓,人白蜜、米粉,分两三次服之。
  [用药大意]
  猪肤、白蜜养阴润燥,以治咽痛心烦;米粉和中而止利。
  [禁忌证]
  兼外感证者,有痰证者,咽不干燥、脉不数者,手冷、脉微细者,均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通脉四逆汤:此治真寒假热,咽痛下利之方。
  桔梗汤方第九十
  [方义]
  此祛痰排脓,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之方。
  [主治]
  咽喉肿痛有痰涎者,或喉痈脓成将溃时期,用之有效。
  [药品]
  桔梗三钱至一两甘草五钱至一两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桔梗消炎,祛痰排脓,甘草清热解毒。
  按:此方一般咽痛初起时都宜随时取用。喉痈化脓将溃时,桔梗大量用之,有开破之效。
  [禁忌证]
  喉痛兼有发热恶风寒之表证,或兼有口苦喜冷之火证,不宜单纯使用本方。因药力较轻不能胜重任。
  [类似方剂参考]
  (1)养阴清肺汤:此治阴虚咽喉干痛夜间较重之方。
  (2)普济消毒饮、银翘散加马勃板蓝根汤:此都是治温热咽喉疼痛之方。
  苦酒汤方第九十一
  [方义]
  此清热祛痰,消肿解毒,治咽喉疼痛之方。
  [主治]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之证。
  按:此少阴病不是脉微细、但欲寐之证,乃专指邪热侵入咽喉之证而言,因咽喉系少阴经脉之所过也。此方对于一般热性咽喉红肿疼痛,有痰有热者都有效。
  [药品]
  生半夏一枚(研)苦酒(醋)一酒盅鸡子一枚(去黄留白)
  [煎服法]
  将半夏和醋放入鸡蛋壳内,用铁丝做成一个环,把鸡蛋壳放在环上,用火煎三沸,取起稍冷,少少含咽之。用砂锅煎之也可。
  [用药大意]
  半夏消肿去痰,开发声音;鸡子清、苦酒清热解毒,而治肿痛。
  [禁忌证]
  (1)咽喉干痛者不可用。因此为阴虚喉痛。
  (2)少阴寒证喉痛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桔梗汤:此清热消肿,治咽痛之方(但解毒力较差)。
  (2)养阴清肺汤:此治阴虚咽喉干痛之方。
  (3)通脉四逆汤:此治少阴寒证喉痛之方。
  半夏散及半夏汤方第九十二
  [方义]
  此散风寒、祛痰止痛之方。
  [主治]
  咽喉疼痛,必须具有外感风寒表证现象,兼有痰涎、不喜冷性饮食等症。
  [药品]
  半夏桂枝生甘草各等份
  [制服法]
  三味共研细末,每服一钱,开水送下。不能服散者,用水一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小冷,少少咽之。
  [用药大意]
  半夏去痰,桂枝散风寒,生甘草清火止痛。
  [禁忌证]
  有喜冷证者忌之,喉干无痰者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甘草汤:此清热,缓解咽喉疼痛之方。
  (2)桔梗汤:此祛痰清热,解毒排脓,治咽喉疼痛之方。
  (3)苦酒汤:此治咽喉肿痛有痰有热之方。
  (4)猪肤汤:此喉中干燥无痰兼下利之方。
  白通汤方第九十三
  [方义]
  此温中回阳,散寒止利,兼治头痛之方。
  [主治]
  少阴病下利厥逆,脉微头痛。但必须是寒邪直中之急性证,具有不喜冷性饮食及舌白而滑之表现。
  [药品]
  葱白一至二钱干姜二至三钱附子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姜、附回阳以止利,葱白通阳以治头痛。
  [禁忌证]
  没有头痛者不可用葱白;慢性下利较重者也不宜用,因葱白性散,防止虚脱也。
  [类似方剂参考]
  (1)四逆加人参汤:此治阳虚兼气虚之方。
  (2)附子汤:此回阳补气、利水养阴之方。
  (3)真武汤、茯苓四逆汤:此都是回阳止利之方。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第九十四
  [方义]
  此治阴盛格阳,热因寒用之方。
  [主治]
  少阴病,下利脉微,服白通汤后,利仍未止,反发现厥逆无脉,干呕烦躁之证。此阴盛格阳也,但必须是寒邪直中之急性证方宜。
  [药品]
  葱白一至二钱干姜二至三钱附子二至三钱童便半杯猪胆汁半枚至一枚按:本方加人参更效。[煎服法]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加入童便、猪胆汁温服。
  [用药大意]
  姜、附回阳止痢,葱白通阳治头痛,童便、猪胆汁救液消除烦躁。
  [禁忌证]
  无烦躁证不可用,因不是童便、胆汁的适应证;慢性者也不宜用。因葱白性散,恐致虚脱也。
  [类似方剂参考]
  (1)白通汤:此温中回阳,止利之方。
  (2)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此亦回阳救液之方。
  真武汤方第九十五
  [方义]
  此补阳利水之方。
  按:此方有人认为是强心利尿的方剂,我认为该提法不妥。这种心不强,是由于阳虚形成的,而不是由于阴虚、气虚、血虚形成的,此其一;在阳虚方面,也是兼有水气的心不强,而不是单纯的阳虚心不强,此其二。不然的话,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独参汤等治证都是心不强,为什么不用本方强心利尿,而要分别使用上述诸方呢?
  [主治]
  少阴病,阳虚水邪不化,或气喘不得卧,或咳嗽,或头眩,或肿满下利,以及热性病服清凉药后其病不解,或神昏谵妄,或斑点隐隐等证。但必须具有小便不利,或小便不多。或腹中有水声及不喜冷性饮食,脉沉而微。
  按:此证有时从表面上看去,好象是有恶热的热证现象,但细加诊察,其脉沉细而微,四肢厥逆,舌润不燥,这是真寒假热现象。
  [药品]
  茯苓二至三钱生杭芍二至三钱生姜一至二钱生白术二至三钱附子二至三钱
  [加减法]
  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小便利者去茯苓;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呕者去附子加生姜。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白术、茯苓利水补脾;生姜辛温暖胃散寒;附子回阳以助水气之吸收;芍药护阴以防辛热之劫液,或影响肝脏也。
  [禁忌证]
  凡是喜冷,口渴舌燥,及无水气证者,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五苓散:此是治寒性蓄水之方。
  (2)猪苓汤:此是治热性蓄水之方。
  (3)茯苓甘草汤:此是温散利水之方。
  (4)茯苓四逆汤:此是治阳虚气虚兼水气之方。
  (5)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此治太阳病偏重利水之方。
  (6)十枣汤:此是逐水之峻剂。
  乌梅丸方第九十六
  [方义]
  此治厥阴病,调和寒热之主方。
  按:祝味菊氏认为,此方不是治厥阴病之主方,而是治蛔厥之主方。根据实践,此方不但对蛔厥有效,而且对于厥阴病主证,如提纲所指出的证候,尤有特殊效果。
  [主治]
  厥阴病,消渴,气上冲胸,心中疼热,饥不能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蛔厥(包括肠寄生虫病);久利等。但必须具有寒热夹杂或上热下寒,寒证较多,脉象微弱。
  [药品]
  乌梅三十枚细辛六钱干姜一两黄连一两六钱当归四钱附子六钱蜀椒四钱(炒出汗)桂枝六钱人参六钱黄柏六钱
  [制服法]
  先将乌梅用醋浸一夜,去核置二两小米下蒸之,以米熟为度。去米同诸药焙干研为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米汤送下,忌生冷滑物臭食。
  [用药大意]
  附、姜、桂、辛、椒辛温祛寒;黄连、黄柏苦寒清热;人参、当归以补气血之虚;乌梅酸收,以敛厥阴之气。乌梅蒸于米下,和丸调以蜂蜜,服丸送以米饮,皆意在和中。总之,此方酸苦辛温,寒热并用,为治厥阴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主剂。
  [禁忌证]
  凡单纯寒证或单纯热证之消渴,气上冲,吐蛔,久利等,均不可服。证虽寒热夹杂,但热证偏盛者,亦须适当加减,不可照原方服,因方中热药较多故也。
  [类似方剂参考]
  (1)生姜、半夏、甘草三泻心汤:此三方虽皆系治寒、热、虚三方面夹杂之剂,但重点都在心下痞满一证。
  (2)椒梅汤:此系治暑邪深入厥阴寒热夹杂之方剂。
  (3)黄连汤:此系治上热下寒、呕吐腹痛之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第九十七
  [方义]
  此清热止吐,补虚开格,寒因热用之方。
  [主治]
  呕吐不止,饮食药品不能下咽。但必须具有口苦、喜冷的热证现象和脉虚的虚证现象,而且单用芩、连一类的寒性止吐药品完全不受。
  按:呕吐不只一证,胃气已伤,是须兼用人参温补的主证,但脉不虚者,仍有所顾虑,必兼见脉虚,在使用上方更为准确。
  [药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等分(一钱至二钱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徐徐服,一次服一口,后稍停,不吐时继续再服。如仍吐时,当减其量,或温饮之,以不吐为度。
  [用药大意]
  芩、连苦寒以泻胃热,人参甘温以补胃虚,干姜辛温以开寒格。
  [禁忌证]
  喜热性饮食之吐证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黄甘草汤:此治食已即吐之方。
  (2)连理汤:此治虚寒性呕吐,服温性药格拒不下,热因寒用之方。
  白头翁汤方第九十八
  [方义]
  此治热性痢疾之方。
  按:凡是痢疾,都是由于湿热形成的,所谓热性者,指热胜于湿而言,非单纯的热证。
  [主治]
  大便赤痢,里急后重。但必须具有喜冷恶热或渴欲饮水等热证现象。
  [药品]
  白头翁一至三钱黄连一至三钱黄柏一至三钱秦皮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一茶杯,去滓温服,不愈更服。
  [用药大意]
  白头翁治肠之湿热;秦皮清肠胃兼肝经之湿热;黄连、黄柏清肠胃兼肾经之湿热。湿热去而痢白止矣。
  [禁忌证]
  (1)不喜冷性饮食者不宜用。
  (2)喜冷性饮食,但兼有外感发热恶寒之表证者不可用。
  (3)白痢不宜用。因系湿胜于热偏于气分之热证也.,
  [类似方剂参考]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此《金匮要略》治产后痢疾之方。
  黄芩汤方第九十九
  [方义]
  此清热燥湿、止痛止利之方。
  [主治]
  泄泻或痢疾。但必须具有口苦、喜冷等热证现象。
  [药品]
  黄芩二至三钱甘草一至二钱生杭芍三至五钱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兼呕者,加半夏、生姜,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黄芩苦寒,清热燥湿以止泻痢;芍药逐血痹以治腹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兼理肠胃之虚。
  [禁忌证]
  一切喜热性饮食的寒证泻痢绝对禁用。
  [类似方剂参考]
  (1)葛根芩连汤:此治兼有表证之热性泄泻下利的方剂。
  (2)仓廪汤:此治兼有太阳少阳表证之下利的方剂。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第一百
  [方义]
  此清热燥湿,止痛止利,兼止呕之方。也系寒热并用。治泻痢兼呕吐的方法之一。
  [主治]
  泄泻或痢疾兼呕吐。但必须具有寒热证夹杂现象,如单用热药,则呕吐轻而下利重;反之,则下利轻而呕吐又重等。
  [药品]
  黄芩二至三钱生杭芍二至三钱炙草一至二钱大枣二至四枚半夏二至三钱生姜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黄芩汤治湿热泻痢腹痛,半夏、生姜治寒性呕吐。
  [禁忌证]
  一切单寒、单热之吐利证不可使用。
  [类似方剂参考]
  (1)黄芩汤:此治热性泻利之方。
  (2)生姜泻心汤:此治寒热虚夹杂吐利之方。
  (3)黄连汤:此治寒热虚夹杂腹痛呕吐之方。
  理中丸及理中汤方第一百零一
  [方义]
  此治太阴病肠胃虚寒之方。
  [主治]
  太阴病,吐利,腹满而痛。但必须具有腹不拒按、脉沉迟无力、口不干不苦、小便清长、不喜冷性饮食等现象。
  [药品]
  人参二至三钱炙草二至三钱生白术二至三钱干姜二至三钱
  [加减法]
  (1)脐上筑筑者,去术,加桂。脐上筑筑是脐上跳动,乃肾阳虚,水气不化而上逆之故。去白术,恶其补脾阳;加肉桂,取其温肾阳兼能降逆也。
  (2)吐多者,去术,加生姜。呕吐多由于胃气上逆,故去升补脾阳之白术,加温胃降逆之生姜。实践证明,如再加半夏,更有助于降逆止呕之作用。
  (3)下多者,还用白术。下多,是由于脾胃虚而兼湿,用白术升补脾阳以止利。实践证明,如下多而兼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更效。
  (4)悸者,加茯苓。心下悸,是水气凌心,加茯苓以利水,水行则悸愈。
  (5)渴欲饮水者,加白术。脾阳虚,则水不能吸收上输于肺,故渴欲饮水,加白术者,补脾阳以助其吸收也:、
  (6)腹中痛者,加人参。腹中痛而喜按,是里气虚,故加人参以补之。
  (7)寒者,加干姜,因干姜善治肠胃之寒。但寒甚者,桂、附也宜加入。
  (8)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腹满宜宽中理气,白术甘能令中满,故去之。
  整理者按:理中去术加附子,有四逆加人参汤意。
  [制服法]
  丸剂倍加约量。共研细末,蜜丸三钱重,早晚米汤送下;汤剂按照现拟的分量,用水二至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人参、白术、炙单补肠胃之虚,干姜去肠胃之寒。
  [禁忌证]
  喜冷者忌之(此系热证);腹拒按者也忌之(此系实证)。
  [类似方剂参考]
  (1)小建中汤:此治肠胃虚寒,补力较少之方。
  (2)附子理中丸:此治肠胃虚寒,热力较胜之方。
  四逆散方第一百零二
  [方义]
  此宣达阳气、解除肝郁之方。
  [主治]
  阳气被寒邪所郁,形成热厥,四肢厥逆,兼寒热往来。但必须具有胸胁满痛,心下拒按,或肝气郁滞,脉沉等。此方治肝气郁滞、寒热、腹痛拒按、脉沉者有效.痢疾兼有寒热证者也有效。
  按:仲景原文有“少阴病”三字,根据实践认为,绝不是真正阳虚的少阴病,乃貌似神非的证候。所以《医宗金鉴》云:“既无可温之寒,又无可下之热。”正说明这一点。
  [药品]
  炙草一至三钱柴胡一至二钱生杭芍二至三钱枳实一至二钱
  [加减法]
  咳及下利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白。
  [制服法]
  将以上四味药共为细末,作为散剂,每服一钱,每日服二至三次,开水送下。或以所加之药煎水送服。
  也可煎汤服: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柴胡升达阳气,故能治寒热往来,胸胁痛满,及由闭郁形成的厥逆证;芍药和肝,疏通血脉,故能治腹痛痢疾;枳实导滞,治心下拒按;甘草和中,以补正祛邪。
  [禁忌证]
  恶寒蜷卧、腹痛下利之四逆证忌之。因为这是四逆汤的症状。
  [类似方剂参考]
  (1)四逆汤:此治亡阳寒证、四肢厥逆之方。
  (2)治痢疾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泄利下重有互相启发之作用。
  四逆汤方第一百零三
  [方义]
  此温中回阳之方,专治阳虚内虚之证。所谓阳虚者,即体温低落、机能沉衰是也。
  [主治]
  (1)太阴病,肠胃虚寒,寒邪较重,下利清谷等证。
  (2)少阴病,亡阳,四肢厥逆。
  按:以上二病都必须具有脉沉而微、舌无苔而润、不喜冷性饮食等表现。
  .
  [药品]
  炙草一至二钱干姜一至三钱生附子一至五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附子回阳,以恢复其体温;干姜温中,以疗治其厥逆;炙草补中气,兼调和诸药。
  [禁忌证]
  (1)外感风寒开始,手足厥冷者,不可用。此阳气被外邪所郁,不得外达之证,脉必见浮紧。
  (2)麻疹初起,手足厥冷者,不可用。因阳气内郁,尚未达外。必见发热、咳嗽、喷嚏等症。
  (3)热性病,神识昏迷,手足厥逆,舌苔干燥,身冷脉微的手足厥冷证,更不可用。因为这是阳极似阴、真热假寒的证候,误用之祸不旋踵。
  [类似方剂参考]
  (1)通脉四逆汤:此治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方。
  (2)白通汤:此温中回阳兼治头痛之方。
  (3)四逆加人参汤:此治阳虚兼气虚之方。
  (4)真武汤:此回阳兼镇水之方。
  通脉四逆汤方第一百零四
  [方义]
  此回阳之方,治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或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即古人所谓“真寒假热”证,或“阴极似阳”证。
  [主治]
  少阴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或兼面赤(这是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症状),或兼身热,不恶寒(这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症状)。但必须具有脉微欲绝、舌润无苔、不喜冷性饮食或索冷水而不欲咽等表现。
  [药品]
  干姜二至三钱炙草一至二钱附子三至五钱
  [加减法]
  面赤者,加葱白一至二钱;腹痛者,去葱白加生杭芍一至三钱;干呕者,加生姜一至二钱;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至二钱;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三至五钱。
  按:本方根据柯氏之意加葱白、人参二味,不但符合方义,实际上比原方只加重干姜有效。我的看法认为,如果不是寒邪直中证,葱白也须慎用,因为葱白或多或少总是散药,对于阴极似阳一证,千钧一发,纯粹温补尚恐不及,岂可使用散药乎!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用四逆汤以回阳,加葱白、人参以通脉。面赤者,阳郁于上也,故加葱白以通之;腹痛者,寒痹于中也,故加芍药以行之;干呕者,胃寒上逆也,故加生姜以散之;咽痛者,寒痰结于上也,故加桔梗以开之;利止脉不出者,津液将绝也。故加人参以补之。
  [禁忌证]
  无外热现象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四逆汤:此治没有面赤身热等假热证之方。
  (2)四逆加人参汤:此治阳虚、气虚下利之方。
  (3)白通汤:此治寒邪直中下利之方。
  (4)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此治阴阳两虚证,寒热并用之方。
  人参四逆汤方第一百零五
  [方义]
  此回阳固脱、生津益血补气之方。
  按:此证较四逆汤证险恶。
  [主治]
  霍乱吐利,或利已止,而恶寒脉微、手足厥逆之症未罢,或吐利未止而身体素弱,或吐利时间较长,或吐泻次数较多。只要恶寒脉微肢厥、不喜冷性饮食等虚而兼寒之证俱见,便可使用本方。
  [药品]
  人参三至五钱炙草一至三钱干姜一至二钱附子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四逆汤回阳,人参大补元气。
  [禁忌证]
  凡单纯阳虚气不虚,或单纯气虚阳不虚者,均不可服。因用药上不够完全吻合。
  [类似方剂参考]
  (1)四逆汤:此治单纯阳虚里寒下利之方。
  (2)理中汤:此治肠胃虚寒下利之方。
  (3)白通汤:此治寒邪直中下利之方。
  (4)补中益气汤:此治单纯气虚下利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