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读古人之书,尤其是医书,不可拘于章句,应分别地加以选择,进行归类分析,然后根据实践加以条理化。古人的东两,应该经过我们的再实践加以验证,有效的加以肯定,无效的给以否定,未经验证过的,不能否定,留待今后实践之。既不可教条地迷信古人,也不可无原则地一笔抹煞,因为社会是发展的。一切事情都不能割断历史,都是从古至今逐渐地发展起来的,我们今天的各种总结,也是为后人奠定基础的.
  212.学习古典医学,要重点记忆,全面理解,融汇贯通,并通过临床实践加以验证.以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补充完善.
  213.作为一个医生,必须具备辨证的基本功。例如望神,什么是神,如何体现,正常人喜怒忧思,表情各有不同,可以从望而知之。这就是基本功,没见过濒死状态的人,病已垂危而不自知,这就是基本功的问题。所以,平时对各方面要多加留意,久之自然通达,这就是经验,这是书本上找不到的,
  214.要想做到方药丝丝入扣,必须熟记数千方,数百药,否则是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的
  215.研究处方,以胃苓汤为例,要注意它的配伍应用。方中之厚朴有人认为足通阳,那么要问:通阳为什么要用厚朴?用其他药行不行?根掘经验,厚朴的主要作用是除胀满,问题在于厚朴有降的作用,对泄泻不宜,故用量宜小。假如腹胀拒按,则不妨多用,甚则枳实、大黄亦可加入。如虚的方面显著。则白术须多用,甚则还须加人参。寒的方面较著,则桂枝可多用,甚则还须加干姜。这样研究,处处结合实际,一通八达,又易理解,又易记忆,而且实用。
  216.学习方剂,不但要从其正面、反面体会,而且要注意区別同类方的细微差别.举承气为例,研究大承气时,必须把小承气、调胃承气的应用一同加以区别,更须把备急、温脾的区别弄清楚,进一步再弄清黄龙汤、增液承气汤的不同用法,然后才能应用自如,取效如响。
  217.研究药物,应从它的实际性能作用上入手,从它与其他药物的配伍上深究。这也是临床应用的关键。如人参配当归以补血,配黄芪以补气,配石膏、知母治热盛伤津,配干姜、附子治气虚亡阳,配厚朴治虚胀等等。只要把这种精神掌握住,临床应用还有什么问题呢?
  218.下利一症,有需利尿法治之,有需消导疏通法,有需开提法。究竟什么情况下应使用哪种方法,这就要从正确的诊断上,从药物的选择上分析之。如因表证失于表散而有内陷之机引致的下泄,必须用升提之法;如腹痛拒按,有积滞者,必须兼用疏通之法。余者类推,可于临床上体会其精神。阅书时,亦须处处以临床应用的观点去体会之。
  219.认真地作科学检查对于诊断是最正确的一种方法,对于治疗也有很大的帮助,不然的话,治好了病也拿不出成绩来。
  220.继承老中医的经验,不仅是要记住老中医几个秘方、验方,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老中医的治学方法与诊疗思路,临床上如何辨证,如何分析病情,如何处方用药,甚至于在用药的剂暈上、服用方法上,都应细心留意,才能达到真正继承其学术经验的目的。因为宝贵的经验并不在几个所谓的秘方、验方上面。后记
  李翰卿先生(1892~1972)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8年了。对于其学术经验的全面整理、专册出版这还是第一次。此次整理发端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的世纪性选题。李翰卿资料的整理受到山西省卫生厅、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的高度重视,责成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具体承担完成。此次整理的基础有三:
  一、李翰卿现存于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资料笔记等总凡277册(其中包括1960年《伤寒论一百一十二方临床使用经验》的手稿,由于体例、字数所限,这部分内容以“精要”的形式出现,全书留待日后出版)。应当说明的是,这些资料仅是李翰卿当年为完成其“病证方药医学体系”而搜集的全部资料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资料在文革中散失了、文革末期原基本理论研究室贾得道主任责成陈重光先生专职整理李翰卿遗稿,十年磨一剑,稿成盈尺,然未能出版,事亦中辍,实为遗憾。需要说明的是,陈重光先生对当时所能征集到的李翰卿资料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类编号,这是占有和驾驭资料的基础性工作,对维护李翰卿现有资料的完整什和条理性起别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份珍贵的遗产是此次整理的主要依据。
  二、1992年山西省卫生厅主编的《山西名老中医经验汇编》,该情收录了山丙近现代中医名家38人的临床经验,其中首位为李翰卿,由朱进忠撰文;1995年朱进忠主编的《山两省中医药研究院名医精华汇萃》(又名《中医精粹汇集》),该书收录了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14位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其中第3篇为“宫外孕非手术疗法的创立者、内科医家李翰卿”,由朱进忠、平全意、杨鸣一撰文.以上二书均部分收载李翰卿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但因字数、体例所限,仅能窥其一斑。以上二篇虽未能反映出李老学术经验之全貌。但此次整理于其间论说可取之处酌情采录,特此说明,并对原作者丧示感谢.此外,前人撰写、见诸报刊杂志的相关文章,此次整理也有部分引用,但由于年代久远、收集未全。暂不附其洋细名目。
  三、一年多来专程采访知情人士了解的情况和收集的资料。由于人已隔代,多所不便,此间委曲,难以尽述,但更多的是无私帮助、慷慨奉献,这让我们无法忘怀。谨将主要访询过程罗列如下:
  1999年10月30日下午拜访陈重光(以后曾多次拜访)。
  1999年lO月31日下午拜访李翰卿之女李映贞(以后曾多次拜访)。
  1999年~2000年间多次拜访李翰卿的弟子平全意、王立华主任医师。
  1999年~2000年间多次拜访历史见证人马宁启老先生。
  2000年2月16日请侯振民来讲述有关情况。据侯老云李翰卿关于内科、妇科和中草药方面已经有成文的资料(内科、妇科资料今未见)。侯老并提供《杂病百证举要》(新拟名)的手抄本。(以后曾多次拜访。)
  2000年3月9日下午到北京拜访安邦煜。安提供1963年4月15日中医带徒调查登记表一份,表中说明1959年安邦煜拜李翰卿为师,主攻内科、妇科。
  21)00年3月13日到北京拜访金赫炎。金给于载畿教授写信推荐造访。
  2000年3月15日上午拜访于慎中。于提供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科普委员会1984年12月出版的内部参考“机密”资料《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汇编》(第一集),其中第95篇论文为李翰卿、于载畿、药朝昕等11人合作撰写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方法治疗宫外孕的研究”。
  2000年3~4月间门诊上拜访陈友葵大夫。陈谈当年宫外孕研究小组合作情况。
  2000年3月21日第一次拜访于载畿教授。于讲李老生平故事和合作经过.
  2000年4月4日第二次拜访于载畿教授。于讲宫外孕的治疗并提供病案7则。
  2000年4月18日朱进忠提供山西医学院中医教研组1974年9月油印的《中医临床资料》,其中有李翰卿的5份文稿:关于阳虚、我对阴虚病的研究、不寐的原因、泻下剂应用的经验、杂病百证举要(凡164条)。
  2000年6~7月间到李老原籍灵丘县调研,县医院中医科刘志伟大夫提供《灵丘民间故事》《灵丘县县志》等二书,其中有李翰卿资料若干。
  2000年8月20日拜访韩履祺大夫。韩无偿提供1959年1月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内部出版的油印本《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一书。
  2000年9月9日拜访张才。张说李翰卿有关于伤寒用药的专稿,曾经出版有“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一个小册子。
  2000年1O月10日拜访李翰卿之四子映源。
  2000年10月18日拜访山西省政协原副秘书长贺德宏老先生,核准部分历史年代。贺老提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历届常委简志》,该书60页有李翰卿简介。
  此次整理。山西省卫生厅厅长李俊峰任名誉主编,原山西省卫生厅厅长赵震寰、山西省中医药学会秘书长齐炳义任顾问,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名誉所长朱进忠、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李先荣任主审,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王象礼、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赵通理任主编.乔连厚、文渊、任光荣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王象礼整理大部分杂病、语录、诊余漫话,并为全书统稿;任光荣整理部分杂病及语录等;王红梅整理宫外孕、湿病、温病等;赵怀舟整理伤寒部分;薛勤梅整理妇科部分;何小明起草医家小传,并整理部分语录、专病等;李庭凯整理阴虚、阳虚等;李映贞负责年谱和后记的审阅。此外,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许逸民大夫参与了李翰卿部分资料的收集和历史照片的复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特此致谢。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所涉及药物计量单位,除《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及部分原方叙述等处维持原貌,仍使用两、钱、分等计量单位外,余皆按一钱相当于3克进行了统一换算,这是符合李老用药习惯的。另外,基于尊重原始资料的考虑,书中犀角、虎骨等现在禁用的药品仍有出现,请读者留意这些药品,临证时注意使用代用品。回顾一年多来经历的坎坷挫折,不免感慨万千.实际上这短短一年的上溯路程凝聚了整整28个春秋的因缘。亲眼目睹了多少白发老人的默默奉献,亲耳聆听了多少医学前辈的奋斗经历,亲身感受了多少是是非非的悲壮凄凉,一位名医的百年历史渐渐清晰,一位智者的言谈举止渐渐生动,一位老人的血肉情怀渐渐丰满,一位学者的思想智慧渐渐重现,唯独他视之重于生命的书籍和手稿散失较多,未及充分利用。实为憾事。此次整理虽极尽搜求之勤,且集众人之力,然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恳请知情者不吝赐教,庶几一家之学粗完。是为后记。
  编者2000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