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卷一
  一
  《诗》始于虞舜,编于孔子。吾儒不奉两圣人之教,而远引佛老,何耶?阮亭好以禅悟比诗,人奉为至论。余驳之曰:“《毛诗三百篇》,岂非绝调?不知尔时,禅在何处?佛在何方?”人不能答。因告之曰:“诗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诸身而足矣。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又曰:‘诗可以兴。’两句相应。惟其言之工妙,所以能使人感发而兴起;倘直率庸腐之言,能兴者其谁耶?”
  二
  李玉洲先生曰:“凡多读书,为诗家最要事。所以必须胸有万卷者,欲其助我神气耳。其隶事、不隶事,作诗者不自知,读诗者亦不知:方可谓之真诗。若有心矜炫淹博,便落下乘。”又有人问先生曰:“大题目用全力了却,固见力量;倘些小题,亦用长篇,岂不更见才人手段?”先生笑曰:“狮子搏兔,必用全力:终是狮子之愚。”
  三
  同一乐器:瑟曰鼓,琴曰操。同一著述;文曰作,诗曰吟。可知音节之不可不讲。然音节一事,难以言传,少陵“群山万壑赴荆门”,使改“群”字为“千”字,便不入调。王昌龄“不斩楼阑更不还”,使改“更”字为“终”字,又不入调。字义一也;而差之毫厘,失以千里。其他可以类推。
  四
  沈云椒侍郎未遇时,馆于陈梅岑家;其时梅岑尚髫也。然梅岑诗笔清新,实为先生传授。谚云:“开口乳要吃得好。”此之谓也。梅岑尝诵先生《午日秦淮》云:“菖蒲绿映石榴红,罂盎东西放几丛。不辨谁家妆阁底,远山多在画屏中。”“阑干影里绮疏横,艾酒齐酣笑语迎。楼上衣风楼下水,一帘香雾不分明。”“丹符风飑佛幡如,扇影参差漾碧虚。一片湖光星万点,家家水阁上灯初。”“柳阴槛外泊船头,都向尊前听短讴。却到中流清景好,蒋王山上月如钩。”《晚过枫桥》云:“雨不成丝柳带烟,暮天远水正无边。客愁最怕钟声搅,不向枫桥夜泊船。”《泛舟城北》云:“最是长条柳,依依一怆情。芦花犹未白,已解作秋声。”
  五
  郑玑尺先生咏《镜》云:“朱颜谁不惜?白发尔先知。”可谓佳矣。后闻俞鹤龄秀才咏《镜》有“白发朱颜管一生”,七字尤佳。其妙处在一“管”字。
  六
  赵云松《过苏小坟》云:“苏小坟邻岳王墓,英雄儿女各千秋。”孙九成《过琵琶亭》云;“为有琵琶数行字,荻花枫叶也千秋。”句法相似。
  七
  近日有巨公教人作诗,必须穷经读注疏,然后落笔,诗乃可传。余闻之,笑曰:且勿论建安、大历,开府、参军,其经学何如,只问“关关雎鸠”、“采采卷耳”,是穷何经、何注疏,得此不朽之作?陶诗独绝千古,而“读书不求甚解”;何不读此疏以解之?梁昭明太子《与湘东王书》云:“夫六典、三礼,所施有地,所用有宜。未闻吟咏情性,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诰》之作。‘迟迟春日’,翻学《归藏》;‘湛湛江水’,竟同《大诰》。”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故为此语以晓之。
  八
  人问:“杜陵不喜陶诗,欧公不喜杜诗:何耶?”余曰:“人各有性情。陶诗甘,杜诗苦,欧诗多因,杜诗多创:此其所以不合也。元微之云:‘鸟不走,马不飞,不相能,胡相讥?”’
  九
  宋人《渔父》词云:“归来月下渔舟暗,认得山妻结网灯。”又云:“不愁日垂还家错,认得芭蕉出槿篱。”二语相似。余寓西湖德生庵,夜深断桥独步,常恐迷路,紧望僧庵灯影而归,方觉二诗之妙。
  一O
  凡菱笋、鱼虾,从水中采得,过半个时辰,则色味俱变;其为菱笋、鱼虾之形质,依然尚在,而其天则已失矣。谚云:“死蛟龙,不若活老鼠。”可悟作诗文之旨。然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作者难,知者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