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在写给尊唐的沈德潜的信中分明为厉鹗弁护,対沈德潜的专主唐音表示不满,而在给宗宋的施兰坨的信中又否认自己是宗宋者,表明了贬抑宋诗之立场。袁枚与“浙派”晚期代表厉鹗虽是博学鸿词科的同征友,但绝无往来。若说与厉鹗之间是由于年龄相差悬殊的话,那么,和“浙派”诗社―“南屏诗社”的另一重要成员汪启淑(1728~1799)―和袁枚的姻戚振绮堂汪氏同出安徽,称飞鸿堂汪氏,是著名的藏书家―之间也绝无往来就颇能说明一点问题了。
  前面说过,不管袁枚是不是出于有意识的选择,乾隆元年离开杭州,等于从此放弃了在故乡杭州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即使在乾隆三十四年和三十七年风伝要被逐出南京时,他选择的二次居留地依然不是杭州。但是,随着袁枚在乾隆诗坛领袖地位的取得,以及他这一代人逐渐成长为政治权力结构中的中坚力量之后,通过同学、同年、姻戚等社会关系,在杭州也同样建立起一个交游网络,利用不定期回杭州祭扫祖坟等机会,尤其是在晚年,通过上述两次湖楼诗会的文化表演,在大张闺阁诗派的话语背后,获得穏固其社会地位的权力支持,逐渐重整了在杭州的社会基盘,而在重整杭州社会基盘的意义中,有一部分可能是为了他的子孙后代。
  袁枚一家虽然住在南京,但籍贯依然是杭州。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是根拠地区分配的,为了防止其他地区的士子占用本地名额而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规定外出士子应该回到原籍参加考试。袁枚的嗣子袁通是堂弟袁树(字香亭)之子,袁枚曾让他在上元県参加県试,不料被当地诸生以冒籍告到官府。袁树因此愤愤不平,准备提出诉讼。袁枚为此事写了一封信给袁树劝他平息纷争,并在信中流露了不欲让子孙后代忘却杭州乃袁氏之根的思想:
  阿通年十七矣,饱食暖衣,读书懒惰。欲其知考试之难,故命考上元以劳苦之,非望其入
  学也。如果入学,便入江宁籍贯,祖宗丘墓之乡一旦捐弃,揆之齐太公五世葬周之义,于
  我心有戚戚焉。两儿俱不与江宁人联姻,正为此也。不料此地诸生,竟以冒籍控官,我不
  以为怨,而以为德。(注69)
  而且在留给两个儿子的《遗嘱》中再次明确表明了这种思想,“我替汝二人娶妇在故乡者,专为此也”(注70)。中国人的这种“和宗族、祖产、祠堂所在的故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观念,被马克思?韦伯认定是中国城市之所以难以获得西方城市所获得的自由的根源(注71)。
  【注】
  1《小仓山房(续)文集》卷二十七‘先妣章太孺人行状’。
  2《小仓山房诗集》卷十‘秋夜杂诗’。
  3《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二‘陶氏义庄碑记’。
  4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曾下诏开博学鸿词科。袁枚所参加的预考,便是为这次应诏选拔人才而举行的。但雍正皇帝即于是年八月驾崩。乾隆皇帝即位后,下诏于乾隆元年(1736年)重开鸿博科。
  6《随园诗话》卷十四?二九条。
  6《随园诗话》卷十二?四八条“余少时气盛跳荡,为吾名宿所排”。
  7《小仓山房诗集》卷十八‘哭柴耕南’。
  8《随园诗话》卷十二?四五条。
  9《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三‘例有所避将迁滁州留别随园四首’。
  10《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六‘赠抚军王味隒先生’。
  11《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八‘寄怀陈药洲观察’“曾蒙草奏牧秦邮,回首恩门感未休。(自注)枚牧高邮,先中丞所荐”。
  12《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五‘寄怀阿雨窓转运’。
  13《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四‘越溪舟中喜晤李晓园太守’。
  14《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六七条。
  16《小仓山房尺牍》卷五‘答孙碧梧夫人’。
  16《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四‘二闺秀诗’。
  17《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二一条。
  18张秉彝‘蒙随园先生招集湖庄’“夫子声名盛,文章老更忙。公卿争款洽,桃李走门墙。……父执颜初识,(自注)先人静山公与先生总角之交。儿曹鬓已苍”。
  19《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四四条。
  20《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二‘答碧梧夫人’。
  21《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二‘庚戌春暮寓西湖孙氏宝石山庄,临行赋诗纪事’。
  22《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六‘湖上杂诗’。
  23同注21。
  24《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一九条“闺秀吾浙为盛。庚戌春,扫墓杭州,女弟子孙碧梧邀女士十三人,大会于湖楼,各以诗画为贽。余设二席以待之”。
  26《随园女弟子诗选》卷一孙云凤‘湖楼送别序’。
  26《随园诗话补遗》卷一?六二条。
  27《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六‘喜老七首’。
  28《续同人集?闺秀类》。
  29合山究‘袁枚と女弟子たち’,九州大学教养部“文学论辑”第三十一号,137页。
  30《小仓山房尺牍》卷八‘答奇方伯’“明春倘蒙福荫,老物犹存,将践孙令宜廉使同游天台之约”。
  31《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四‘二月二十八日出门重游天台’。
  32《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四‘到杭州’。
  33《随园女弟子诗选》卷三孙云鹤‘随园先生再游天台归,招集湖楼送别,分韵得临字’“斯楼曾宴集,此日复登临”诗后自注曰“庚戌先生来杭,亦以是日宴于此楼”。
  34《小仓山房尺牍》卷八‘寄明希哲太守’。
  36《随园诗话补遗》卷七?一八条。
  36《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五‘寄怀前杭州太守明希哲先生’。
  37同注19。
  38《续同人集?闺秀类》潘素心‘湖楼即事呈随园夫子’自注“诗会闺秀十五人,来者七人”。又,从明保遣人送玉如意7枝这个细节上也可以判断出正确人数。
  39《续同人集?闺秀类》潘素心‘又作四绝’。
  40《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二‘哭钱屿沙先生有序’“四月十六日,余将还山,行李已发,念屿沙先生之病,绕道作别,不料五鼓已亡,尚未殓也”。
  41同注39。
  42《随园女弟子诗选》卷一孙云凤‘随园先生再游天台归,招集湖楼送别,分得归字’自注“王梦楼年伯呼先生为前辈”。卷三孙云鹤‘随园先生再游天台归,招集湖楼送别,分韵得临字’自注“时梦楼年伯在座作书”。
  43同注19。
  44同注36。
  46同注36。
  46合山究前揭论文,138页。不过,‘西园雅集图’不是苏东坡所作,而是李公麟。
  47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二‘随园女弟子湖楼请业图’。
  48蒋敦复《随园轶事》‘图画有存有亡’。
  49同注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