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
  汉阳戴喻让诗,有奇气,出吾乡陈星斋先生门下。有《临漳曲》云:“暮云深,霸桥逝;水天横,歌台废。玉龙金凤已千年,古瓦还镌‘铜雀’字。卖履分香儿女情,读书射猎英雄气。如何横槊对东风?老年想作乔家婿。”末二句,老瞒在九泉亦当笑倒。又,《咏雪》云:“未添庾岭三分白,预借章台一月花。”
  三五
  邵子湘作《韵略》,以“江”、“阳”为必不可通。余读《史记·龟笑传》、韩昌黎《此日足可惜》及李翱《祭韩公》诸篇,“江”、“阳”皆通。犹以为彼固合“东”、“青”、“庚”而通之甚广,未足据也。及读岑嘉州《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一篇云:“常爱张仪楼,西山正相当。车马隘百井,里闩盘三江。”此短篇五古也,唐人用韵甚严,何滥通乃尔?因而广考之,方知子湘之陋。《尚书》:“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戴记》:“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此“六经”通“江”、“阳”之证也。《孔雀东南飞》云:“东家第三郎,窈窕世无双。”樊毅《西岳碑》云:“其德休明,则有祯祥。荒淫臊秽,笃灾必降。”《柳敏碑》云:“山陵元室,建斯邦兮;不饬不凋,陨履霜兮。”《三国志》杨戏《蜀君臣赞》云:“保据河江,家破军亡。”《晋语》云:“二陆三张,中兴过江。”《宋书·大社之祝》曰:“地德普施,惠存无疆。乃建大社,以保万邦。”汉《紫玉歌》云:“一日失雄,三年感伤。虽有众鸟,不为匹双。”苟最《正德舞歌》云:“焕炳其章,光乎万邦。”庾信《柳遐墓铭》云:“起兹礼数,峻此戎章。长离宛宛,刷羽凌江。”《吴越春秋·河梁歌》云:“诸侯怖惧皆恐惶,声传海内威远邦。”吕温《昭陵功臣赞》云:“经纶八方,晏海澄江。”李翰《裴晏射虎赞》云:“弧矢之说,以威四方。群虎既夷,狄人来降。”此汉、唐乐府通“江”、“阳”之证也。至宋诸大家,尤不胜屈指。
  三六
  余作骈体文,押曹丕“丕”字为上声,为人所嗤。不知“丕”与“不”通,又与“负背”通,不止“攀悲切”也。《书》曰:“是有丕子之责于天。”《史记》作“负字”。《索隐》引郑氏曰:“丕读为负。”《石经》、《尚书》亦作“负子”。惟今之韵书,捃摭浅漏,未经收拾。沈存中笑香山押“饿殍”为夫。又笑杜牧之《杜秋》诗“厌饫不能饴”,误饴糖之饴,作饮啖用。不知杜牧之用“饴”字,本东汉《童谣》:“饴我大豆烹芋魁。”又,晋《盛彦传》:“婢使蛴螬炙饴之。”香山之押“殍”作平声,本《唐韵》“敷”字下收“殍”,作“抚俱切”。犹之今平韵不收“纠”字,而嵇康《琴赋》亦竟作平声押也。
  三七
  《玉台新咏》实《国风》之正宗,然有不可学者。如湘东王《春日》,一句用两“新”字。鲍泉、沈约有诗八首;以五言一首为题。如“秋衰悲落桐”之类,反复千言,殊觉可憎。为唐人试帖赋得题所自仿也。
  三八
  人无酒德,而贪杯勺,最为可憎。有某太守在随园赏海棠,醉后,竟弛下衣,溲于庭中。余次日寄诗戏之云:“客是当年夷射姑,不教虎子挈花奴。但惊羸者此阳也,谁令军中有布乎?头秃公然帻似屋,心长空有腹如瓠。平生雅抱时苗癖,日缚衣冠射酒徒。”
  二九
  年家子龚友,青年好学,来诵其《白门小住》云:“秋生黄叶声中雨,人在清溪水上楼。”余为叹赏。临别,忽向余正色云:“友不好名,先生切勿以友诗告人。”余雅不喜,曰:“此子矜情作态,局面太小。”已而竟不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