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清才胜曹植——柳大书法家喜赋三步诗
  ————————————
  人们往往把那些才思敏捷,下笔即成好文章的才子比作曹植,这是因为,据说面对兄长皇帝的百般刁难,曹氏能“七步成诗”的缘故。明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就把这事演绎得有声有色,但其中所咏诗句与有关专书所载却颇多出入,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而宋时佚名《漫叟诗话》所记的四句诗,亦即世人哄传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它其实也并非原样,这是我们在追溯事物本源时所不可不知的。因为最早而且较为可靠的说法,应该是南朝宋时刘义庆《世说新语》所记载的五言六句诗,①而不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这五言四句诗。
  我们知道,这一干传说所记载着的曹植敏捷作诗故事,端的是历史久远,影响很大。所以,大凡要比喻那些才思敏捷者时,人们首先想到并请将出来的就非七步成诗的曹植不可。
  然而,据正史记载,唐代却有一位比诗才已极为敏捷的曹植还要敏捷的诗人——事实上,说他是大书法家更为妥当些;况且,现在人们知道他就是以著名的“颜筋柳骨”扬名后世的。这口诀里的“颜筋”,固然是指唐代极有骨气的颜真卿;而“柳骨”,就是跟他同朝代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了。
  京兆华原人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是名臣柳公绰的弟弟。他在12岁时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还以一种极为遒劲流美和饶有疏荡之气的书法韵度为人激赏。后来他进士及第了,官任右拾遗、侍书学士等,最后累封到河东郡公,太子少师,太子太保。一天,穆宗问公权道:“写字用笔有什么诀窍?”公权回答说:“心正则笔正。”皇帝知道,柳公权这是用一种极为巧妙的委婉手段对他进行规谏呢;因为当时皇帝做事颇为荒谬,所以他听了柳这话后不觉既为惭愧,又很佩服;当然,他也很是敬重柳的为人了。
  但除了这类不凡事迹外,柳还擅长撰写诗文,而且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构思并创作出颇为可观的作品来,则似乎不大为一般人所了解了。
  当时,柳公权跟随文宗在未央宫里观赏景致,并随时应答一些事务。文宗忽然说起他有一桩喜事儿,公权忙问有何喜事。文宗笑答:“眼看冬天就要临近了,朕给边境将士刚刚把冬衣赏赐完,就要给他们赏赐春衣了。”公权一听,这果然是一件大好之事,因为这对于边境地区的安宁将会起到一定的人心安抚作用。作为关心国家大事的柳,对此自然很高兴,于是他连忙向皇帝道喜称贺。
  而爱好文学的文宗则一脸嘻笑着说:“至于祝贺朕嘛,爱卿这次应当用诗歌才对!”当时在场的所有漂亮宫女也在一旁起哄,尖声说,柳学士您是该写诗祝贺祝贺皇上这大喜事儿的呀!公权看了她们一眼,和蔼地报以一笑;当即口占了一首五言绝句,道是: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②
  宫女们见柳在赋成此诗时,丝毫不见有什么困难;当时遂一再惊叹地尖叫着:“哇噻,柳学士您真是太厉害了呀!”
  见此场景,文宗也不觉大为高兴,对着宫女们笑了笑;同时,他又略微低着头,对柳刚刚赋写的诗句细细品味了一番,然后点点头,便深深地感叹道:“想当年曹植七步成诗,被世人称为奇事一桩;而爱卿却能在三步之内成诗,你这不就比那个曹子建还要高明得多吗?!”面对皇帝的极度赏识,公权急忙俯身下拜,口称:“谢主龙恩!但微臣不才,岂敢跟前贤比试?”
  诚然,柳是否果真在三步之内成诗,我们现在且不用去管它,但至少可以肯定,他这极度敏捷的诗才是明摆着的。而要做到这一步,那他就非得要下苦工夫不可;事实上,史载柳公权读书习字确实是极为用功的。这难道还不足以给我们这故事之外的许多启示么?!
  按:①《世说新语·文学》所载曹植此诗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同“燃”。②此诗见诸《旧唐书》,而《新唐书》实则未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