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章第三十二
老君曰: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魚在水中,水在魚中。道去人死,水乾魚終。
道無乎不在,萬物職職,何莫由斯道也,況於人乎!《莊子》曰:行於萬物者道,道不遠人,人自遠道爾。其猶魚之在水也,魚失水則死,人失道豈存哉。
故聖人自知返歸未生,捐棄驕奢,絕除憂思。是故形隱神留,天下歸焉。
聖人復以自知遊乎物之初,外觀無物,內觀無心,驕奢憂思,內外兩忘,故鍊氣成形,鍊神合道,不期民之歸而自歸。《道經》曰:執大象,天下往。
無為無事,國實民富,保道蓄常,是謂玄同。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則復乎至幽,得其所一而同焉故也,道之真常,無異於此。
有國章第三十三
老君曰:有國者,其根深也。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天地覆載,萬物蓄養,金玉重寶,不積留也。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
夫外天地者,有天地。
道之大全,生天生地,則天地之表,蓋有大天地者,誠能知天地與我並生而外之,則天地雖大,不出吾之度內矣。
外其身者,而壽命存也。
外死生,遺禍福,而神未嘗有所困,故與天地並,而莫知其極。《道經》曰:外其身而身存。
是以君子善人之所不善。
不善者吾亦善之。
喜人之所不喜。
得之則喜,失之則憂,人之常情也。君子於失得勿恤,而所喜者在道,何憂哉!故其可喜也,終無已。
樂人之所不樂。
天樂天,聖樂聖,《莊子》曰: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
為人之所不為。
欲得人所不得,修人所不為。
信人之所不信。
至信之人可以感物,商丘開信,偽物猶不逆,況彼我皆誠哉。
行人之所不行,是以道德備矣。
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如上數者,皆人之所不能行,而君子能行之,故積善成德,德兼於道,而道德咸備。
皆有章第三十四
老君曰:道非獨在我,萬物皆有之。萬物不自知,道自居之。
道無乎不在,萬物之所共由也,豈獨智者有之,瓦礫梯牌咸與有焉。道行於萬物,而物不自知也,道不違物,物自違道爾。
眾人皆得神而生,不自知神自生也。君有德施於百姓,百姓不自知受君之德也。
神妙萬物而為言,物得是以生焉,百姓日用而不知,猶受君之德而不知,皆日我自然,謂帝力何有於我也。
是故聖人藏神於內,魄不出也。守其母,其子全,民熾盛,保其國也。玄虛積充,受命長也。
《道經》曰:載營魄。蓋魂陽而動,魄陰而止,聖人以神御氣,以魂制魄,故神常載魄而不滯於魄,尚何動出之有。神為氣母,氣為神子,守其母而子全,自然之理也。猶之民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氣為命之元。氣全則命永存也,《經》曰:得微妙氣化。《莊子》曰: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元虛之氣配義與道,充塞四體,無是餒也,元虛厥躬,則壽敝天地,無有終時,不難致矣。
人能圖知天地萬物,而不自知其所由生,反命歸本,是大不知也。
自券之內無適非本,自券之外皆其末也。世之人逐末忘本,敝精神於賽淺,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皆能役思慮以知之,不能反求諸己復以自知,道在邇而求諸遠,人皆日予知,是大不知也。
治身章第三十五
老君曰:治身之道,先隱天地,靜居萬物之始。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所謂隱天地者,非伏其身而不見也,深根寧極隱於是焉。萬物之始,即天地之始也,無名天地之始,能歸其根以居之,其於治身也何有。混元謂仲尼曰:吾遊於物之初,正此意也。
夫聖人通玄元,混氣思以守其身。
天一在藏,資元氣以立始,天五在府,資沖氣以成終,或清而快,或濁而遲,周流於一身,而為有生之本者,是氣也。妙而難名,混而不離,唯聖人然後能通之,通之然後能守之,不知善持養,則昔之充者今或餒,昔之純者今或散,欲守而勿失不可得矣。關尹謂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為純氣之守,其有得於此乎!
俗人以情愛貪欲以守其身。此兩者同有物而守其身,其道德各異焉。
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然所守在道,則守而不失,所守以妄,則莫之能守。抱元專氣,通於道也,道無時而盡,情愛貴欲逐於妄也,豈可長保哉,此兩者同有物以守其身,則物與物何足以相遠。蓋氣虛而待物者也,而合乎混冥,則物物而非物矣,物物而非物,即不物之物也,不物之物,唯獨智者能明之。由於獨智入自聖門,由於情欲入自禽門,其守身則同,其所以守身則異。
道德章第三十六
老君曰:道德天地,水火萬物,高山深淵,各有所歸。
自道而降,墮於域中,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自有形以至無形,自有情以至無情,芸芸職職,各從其類,自然之理也。
夫道非欲為虛,虛自歸之;
唯道集虛。
德非欲於神,神自歸之二,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易》白:顯道神德行。
天非欲於清,清自歸之;地非欲於濁,濁自歸之;
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
濕非欲於水,水自歸之;燥非欲於火,火自歸之;
水流濕,火就燥。
萬物非欲見於形,形自見之。
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既已為物矣,未免乎有形之累也。
高山大澤非欲於飛鳥虎狼,飛鳥虎狼自來歸之;深淵河海非欲於魚鼇蛟龍,魚鼇蛟龍自來歸之。
積土成山,禽獸群焉,積水成淵,魚鼇生焉。《莊子》曰:長於水而安於水,生於陵而安於陵。
人能虛空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由此觀之,物性豈非自然哉。
道常無為,損之又視,以至於無為,道將為汝居矣。《素問》曰:虛元恬淡,真氣從之。
善惡章第三十七
老君曰:百姓行善者,我不知也;行惡者,我不知也;行忠信者,我不知也。是以積善善氣至,積惡惡氣至。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惡兩忘,付之自爾,不善者亦善之,不信者亦信之,善惡誕信冥於一政,將擇焉而不得,夫豈護該然分別而務求知哉!然視履考祥,積善積惡,殃慶各以其類,至若影響,然顧人所行何如爾。
是故聖人言,我懷天下之始,復守天下之母,而萬物益宗,以活其身。
天下之始,所謂無丰天地之始也,天下之母,所謂有名萬物之母也,兩者異名,同謂之道。道之所在,萬物宗之,可以保身蓋優為矣,莊子所謂至樂活身,唯無為觀存是已。夫以混元之聖,猶不自居,取聖人之言以為證,此其所以聖益聖也。
吾意常不知,安能知彼行善惡焉。
知之淺矣,不知深矣,知之外矣,不知內矣,則不知乃真知,而知乃不知也。然則不知彼而自知,玆其所以為大知歟。
積善神明輔成,天道猶祐於善人。
積善無已,則神之聽之,介爾景福,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德經》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寂意章第三十八
老君曰:吾道淡泊寂,意死者生,靜而復命也。
淡則不與物交,泊則靜止不流,道之真也。體道者在於形如槁木,心若死灰,內靜其意,歸於寂定,而無以生為,故爾以其不自生,故形生而不敝,皆復命之常也。
生生積浸潤,滋汋留滯,玄冒沾洽,元氣包之,其根蓋深。乃四固,中無心,故能致萬物精華。無極之物,自然來歸之,以其空虛無欲故也。
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生生者道也,悟道以頓,一息而神,行道以漸,在於真積力久焉。誠能積而不已,浸潤以成,則精全神王,腎水澤而兩氣滋,康泉玉英,周流無礙,孰有壅闆之息哉!夫然,故天一玄妙之氣覆冒形軀,靈液流暢,灌溉五官四肢百體,元氣包括,根深而蒂固,心虛而腹實也,萬物之精華,不期至而自至矣。古之人能腹天氣傳精神者,蓋得於此。
戒示章第三十九
老君曰:喜,吾重告爾,古先生者,吾之身也。今將返神,還乎無名。
無名天地之始,還乎無名,所謂遊乎太初也。
絕身滅有,綿綿常存。
外其身而身存。
吾今逝矣,亦返一原。
太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一之原,太初之先是也。太初之先,則亦不可得矣,返乎此,則體盡無窮而遊無映,所謂主之以太一也,太一則一之原也。仲尼謂混元曰:向者先生形體掘於槁木,似遺物離人而立於獨也,其有見於此乎。
忽焉不見,斯須,館舍光炎,五色玄黃。喜出中庭叩頭曰:願神人復一見,授以一要,得以守元。即仰睹懸身坐空中,去地數十丈。其狀金人,存亡恍惚,老少無常。
聖人周盡一體,形充空虛,故神妙不測,存亡自在,超忽變化,不可名狀。
(老君)曰:吾重誡爾,爾其守焉。除垢止念,靜心守一。眾垢除,萬事畢,吾道之要也。誠竟復隱。喜不知所之,泣涕追慕,退官託疾,棄念守一,萬事畢矣。
《傳》曰:通於一而萬事畢。一者何也?精之數也,天得是以清,地得是以寧,物得是以生,誠能守而勿失,則復乎天下之至精矣。然而垢念未忘,雖欲守之,有不可得叉也。遣息眾累,一毫莫嬰,妄念不起,靈臺有持,如鎰之明,而塵垢不止,以是抱而不脫,天下之能事畢矣,此聖人所以貴精也。昔廣成子修身千二百歲,而形未嘗衰,蓋得乎此。混元謂南榮越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正與此同。
此句之下,《西昇經集註》尚有二句:『故絕聖棄智,歸元知也』。
『而不敢為』,《西昇經集註》作『而不敢有為』。
『受命』,《西昇經集註》作『壽命』。
『人能圖知』,《西昇經集註》作『人能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