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品第一
  以此二偈叹佛下第二次明释八不。开为二。第一青目释八不。第二龙树自释八不。就初为二。第一总释两偈意。第二别释二偈。初问答释第二偈。从不生者以下释初偈。以此二偈者标二偈也。叹佛略说第一义者释二偈意也。龙树所以标二偈在论初者。有二种意。一为叹佛。二明第一义。叹佛者叹能说之人也。明第一义谛辩所说之法也。在义虽多唯有人法。故标斯二。又叹佛者明教用也。辩第一义者明教体也。教用谓显正破邪。教体即八不中道。又叹佛明二智中道。辩第一义明二谛中道。又叹佛明说教意。辩第一义正明说教也。二谛二智有二种之母。若二谛生二智即二谛为生母。二智为子。故璎珞经佛母品二谛为母也。若二智说二谛即二智为能说。二谛为所说二智为说母。智度论以波若望佛具二种因。即是二母。波若望佛能生于佛。即是生母。佛说波若佛是说母。然斯言有离有合。若合而言之二偈俱叹佛。初偈叹佛法身。法身即是中道。故涅槃经以中道为佛。后偈叹佛应身。谓应身能为众生演说于教。又初之一偈明二身体。法身则俱离假实生灭。应身则不生而生。非灭而灭。离实生灭。故一八不具真应两身。后偈叹佛能为众生说此二身。灭诸戏论令一切众生得佛二身。故二偈俱叹佛也。二偈俱第一者初偈法第一。次偈人第一。初偈教体第一。次偈教用第一。又初偈明谛第一。
  次偈明智第一。正意初偈明中道。后偈明正观及经。此并明佛之中观经也。佛因中发观观辩于心演之于口。故云经也。若离而言之初偈正明第一义。次偈正明叹佛。问初偈具明三种中道。何故偏言正明第一义耶。答三种中道并是第一。以其最上莫过故称第一。深有所以目之为义。故偈中云。诸说中第一。则知。不偏主真谛。又云。八不虽具明二谛但第一义谛为本。故略明第一义。是以观十二因缘品初云。上以闻摩诃衍入第一义。今欲闻谷闻法入第一义。故诸佛虽依二谛说法意在第一义谛。又此八不正是第一义悉檀。故名第一。智度论释第一义悉檀。而引中论八不。故知。八不是第一义悉檀。问第一义悉檀是何等法。答南方云。是真谛顽境。北土称实相。亦是无知。今明不尔。智度论云。缘是一边。观是一边。因是一边。果是一边。乃至中偏虚实并是二边。第一义悉檀非缘非观非因非果。乃至非虚非实。故论云一切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无名相中为众生故强名相说。随义目之对三悉檀故名第一义。待偏称中。形虚为实。能发观智称之为境。生观智之果。是故名因。故波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也。问何故偏明第一义悉檀耶。答三悉檀可破可坏。第一义不可破不可坏。今欲明究竟不可破不可坏。最上无过法。故明第一义悉檀也。又第一义悉檀是本。由第一义悉檀故发如实观。故有三世佛。为众生如实而说。故有十二部经及八万法藏。今欲令末世众生弃末寻本。是故偏明第一义悉檀也。师又云。此非世谛之第一义。乃是中道第一义耳。故仁王经云。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所以明中道第一义者。虽牒八不明二谛。为欲开不二道。若不为开不二之道。诸佛终不说于二道。以道未曾真俗故名为第一。问曰诸法无量者第二偏释后偈。所以知初问答释后偈者答曰。略以八事破。以八不破不八戏论。故偈云。善灭诸戏论。破即灭也。此释定宜用之。就初前问后答。问从第二偈上半生。上云。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问意云。戏论诸法无量。如外道九十六内学五百论师。何故但说八事便能灭耶。此问凡有二意。一者将法以征不。法既无量。不亦应然。如病多故药亦应多。二者将不以征法。若不唯有八法亦应然。今何故法多不小耶。若法多不少。则破病不尽申教未圆。又有此问来者法门无量。云何止取汝所解八事。欲释一切大乘经耶。答曰法虽无量者。第二释法多而不少意也。在法虽多略说八事。则病无不破。教无不申也。总破之言亦是偈云。善灭诸戏论。诸是不一之名故也。不生者下第二次释初偈。即是释八不文。此文有二义故来。一者释上总破一切法。以无生无灭故余六事亦无。则二不遍破一切法。况复八不耶。二为释八不文故来。就文为二周解释。山中旧云。前周就第一义门释。后周就世谛门释。所以就二谛释者。诸佛说法常依二谛。八不既是佛说。亦是二谛。故就二谛门释也。前释第一义。后释世谛者。第一义为本。世谛为末。故前释其本。次释其末也。问何以知。前为第一义。后为世谛。答后云。世间现见故则知。是世谛。后既是世谛。则知。前是第一义谛。山中大学士道安法师处余年十九听之。彼人云。前第一义谛借生以显无生。故举诸论师生以明无生。次世谛则借无生以显生。故云后次万物无生也。举万物无生欲显成因缘生也。问上云。真谛破假生。俗谛破实生。若尔前破诸论义师计生。应是破假生后方是破实生也。答真谛则假实俱绝具破二生。诸论师则假实俱立。故破诸论师计生。则是明真谛中道也。初既假实双破。后则但破于实义。亦无失也。师又云。诸论师所计生于如来即是第一义。如经云。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第一义谛。又二周释八不。同破一切有所得人颠倒定执。同申佛二谛中道。但初周总释。约为三根人作四对释之。后周别据一现事以解释之。所以为异也。又初周直释。后周证释。
  证释者外人闻初释不生而不信受。故举即目眼之事以显释之。故是证释也。又初周直明即事不生。次周明本来不生。故后文据劫初明不生及以不来出等。兴皇有学士云。初周破诸论师实生明不生。就世谛门释。次周始得从性起假息假明于真谛。故后就真谛门释。就初作四对释之。即为四别。初对为二。前正释不生不灭。次明摄法。就初文二。前释不生。次例明不灭。释不生为二。初牒不生章门。次释章门。不生者标章门也。诸论师下第二释章门也。就文为二。前释生次释不生。释生为二。初总明诸论师所计。次别出九计。问此论破迷大乘义。大乘人亦禀八不。云何乃明其计生耶。答彼虽言学大乘但作二谛定解。谓世谛自有生真谛自无生。佛只说生者无生。而彼谓生异无生。故须破之也。有所得人明生与无生。望无所得义并皆是生。是故破生也。又有所得人不知无生生。而作世谛生义不成。是故今破生也。又小乘论师执诸法决定有生。不信大乘无生。则障八不无生。今欲破于小乘障申八不无生。是故破生。生病既去则无生不留。故五句一无所依。问今申佛八不二谛中道。云何破诸论师生辩真谛中道耶。答此可两望之。若就佛二谛中道。则明因缘生即是不生。故名第一义中道。即显非是异生而有不生。即生者不生。故名不生。若就破迷教之病。则破诸论师计生义不成。不生自属外人。然后始得明因缘生即是不生。名为第一义也。师又云。佛只破众生横计生。故名无生。即名此为第一义。何处离此生别有第一义。论主今只申佛破生之教。故申第一义耳。亦言。破病故申教。亦可即是申此破故名申教也。问诸论师有几种迷耶。答诸论师不知生无生。故迷第一义谛。亦不知无生生。故迷于世谛。问今列诸论师。与前八谬何异。答前八谬是外道所计。为佛所破。今诸论师是内道学。为龙树所破。或谓因果一。或谓因果异者第二别列九计。就此文虽正破是内迷。今具明内外所立。以此论正破内傍破外故也。僧佉人谓因果一体。卫世人执因果异体。勒沙婆明亦一亦异。亦一犹是属一。亦异犹是异。若提子明非一非异。非一犹是异。非异犹是一。故此中但列二家。则具含四执。佛法内根本二部。一大众部谓因果一。故变种子为牙。转少为老。二上座部明无转变义。故种灭于前牙生于后。少灭于前老生于后。则是因果异义。毗昙同上座部义。成实同大众部执也。或谓因中有果或谓因中无果者僧佉明一。一犹是有。
  卫世辩异异犹是无。上座明二世有。即是因中有果。大众明二世无。即是因中无果。毗昙同上座。成实同僧祇。若言成实不同二世有无者是义不然。成实论文唯有二世有无两品。故知。破有立无同僧祇义也。或谓自体生他生共生者问自他之外既有共生。一异有无何不尔耶。答互文现意也。外道计自性能生众生。众生若灭还归自性。自性即是世性。此是从众生种类还生众生。外物亦尔。佛法中如毗昙从性大生事大。成实从理大生事大。并是从自性生义也。他生者十二门论云。有外道。谓我自作五阴苦名为自生。或云自在天作名为他生。毗昙人立所作因因果。一法生时万法不障。万法生时一法不障。亦是从他生义。成实云。学习顽境生于灵智亦是他生。又二世有义有果性。是自体生。二世无无有果性。一向假缘是他生义。共生者外道尼揵子计。未有天地万物。前有一男女。共和合生于众生。数人云。八相相扶共起。则展转相生。成实云。四微和合有柱。五阴和合成人也。并共生义。或谓有生无生者有人言。此是犹结上七计。七计不同不出有无。故总结也。今谓不然。此文称于或谓。则是别计。非结上也。次解云。有即是有因。无是无因。众计既多不可具举。是以最后以有因无因域之。亦不同此释。破如前也。今明可有两义。一者上七计明法体。此两执辩生相。如萨婆多及毗婆阇婆提计法体外别有生相。故言有生。无生者僧祇及即法沙门部明法体外无别有生相。故言无生也。又有生者计生相是有为。如数论也。无生者计生相是无为。如毗婆阇婆提也。二者上明果有无义。今明因有无。或谓因是有法。以有为因能生诸法。因是无法。以无为因能生诸法。故异有因无因。无因乃是无有于因。今明以无为因也。问此是谁义。答内外法中具有此执。外道中有二师。如服水外道。计水能生一切万物。即是从有生也。口力外道计太虚能生四大。四大能生药草。药草能生众生。此从无生也。佛法中亦有此计。如琛法师计诸法本来是无从无生有。即是无生也。地论人计本有佛性。从此能生万物违顺等用。谓从有生。又释。以世谛为体。
  真谛为义也。即有生也。真谛为体世谛为义。谓无生也。如是等说生相皆不然者第二释不义。又开三别。一总非。二指后。三结成不义。总非有三意。一明夫论无生者生宛然而无生。亦无生宛然而生。外人既不识生无生。岂识无生生。故生义不成。二者外人既不识无生生。颠倒横计有性实生。世谛之中亦无此生。故云不然。三者此之九计自相是非。如计一者破异执异者破一。则知。一异并是虚妄。故皆不成。问佛破八计生辩无生。龙树破九计亦明无生。与佛何异。答经云。四依出世当知如佛。以同悟无生故无异也。而开师弟子不同者佛说无生。论主申无生。是故异也。是事后当广说者第二指后破。即是释无生义。通而为论二十五品并是明无生。所以知然者破三相品云。求生相不可得。故名无生。次破住灭云。当知住法即是无生。灭义亦尔。故知求一切法不可得。即一切法并无生。若别而为言。自他共三计指龙树释八不偈破。因中有果无果指四缘偈破。因果一异指因果品破。有生无生指三相品破。生相决定不可得者第三结成不义。二谛中决定无实性之生。故云决定不可得。问如此生相云何不可得。答今且寄近事以晓远旨。就此中略破九家。若因果一则因自生因。果自生果。米自生米。饭自生饭。若异者米饭无有两体。云何得异。若饭异米而饭从米生。饭亦异土应从土生。若米异饭而生饭。土亦异饭何不生饭。若米中已有饭。饭中已有不净食不净物也。若米中无饭。虽复用米终不成饭。又米中无饭而生饭者。亦无衣物何不生衣物。若饭还从饭自体生。则不从米生。
  若米是饭他而饭从米生。米中无饭自体。待谁为他耶。若饭从饭体生。复从米生则二俱有过。若言饭从本无生者。则转无作有。若以有为因从有生者。有因复从谁生。是故九计决定不成。问外云决定有生。此是有生见。论主言决定无生。应是无生见也。答论主怀中未曾生无生。但为外人言决定有。求彼决定有无所有。故言决定无生耳。不灭者此第二破灭。若例上者亦应出诸论师种种计灭相。如九家不异。但生义已出不待烦文。此文意非是别破于灭。但明生无故即是无灭。凡有三意一相待破生有故灭有。生无故灭无。二者当有生时未有灭用。生义若废则无生可灭。三者以生类灭。无生计生既是虚妄。无灭计灭义亦同然。以无生无灭故余六事亦无下第二次明摄法。摄法者非是别破六事。但明以无生故即无有六。故摄六在无生之中。都是为显无生义。所以明无生义者。欲显八不无法不穷无言不尽。但明无生一句。尚无法不穷无言不尽。况具明八不耶。即是释上总破一切法也。问云何无生灭即无六事。答二义。一者生灭是有为。既无有为亦无无为。有为无为无故一切法毕竟空。二者因果相生此是世谛。世谛无故真谛亦无。二谛无故二智亦无。故一切法空便无六事也。问曰不生不灭。以总破一切法者。第二次释不常不断。前问次答。问有四意。不生不灭已总破一切法者此牒前也。何故复说六事者此问后也。前问疑不太少。今问疑不太多。前问见所不多嫌能不太少。即是见病多疑药少。今问论主以无生无灭故余六则无。见少药能治多病嫌不太多。若然者前问答明不不少。此一问答明不非多。即是折中说也。二者以后难前。今明不生不灭已足。而更说六者。前八事虽足亦应更说。若前八事为足不更说者今二事以足。不更说六也。三者若言不生不灭足不应更说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