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结束了,却有许多话要向读者交流。小说原名《闻鸡起舞》后在网络上改名《化蝶》。《闻鸡起舞》突出的是主人公厉志的人生,《化蝶》刚是他思想的转变。关于刘琨的一生,我觉得有必要向青年作者作一个介绍。可以说大侠刘琨的人生用四个成语概括。
一、闻鸡起舞——青年刘琨的理想缩影
与无极历史人物有关的五个成语,其中有四个源于刘琨,首当“闻鸡起舞”。
据史料记载:刘琨二十岁时与祖逖同为“司州主簿”(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管文书簿籍的官吏)。祖逖自幼性格豁达坦荡,轻财好侠,常散谷帛救济贫困之人,很受人们尊重。刘琨两人意气相投,对于当时内忧外患的国家危局抱着共同的看法,也怀着共同的报国决心。两人夜间同睡一床,经常谈到深夜。有一天,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意思是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不这样想,这是在催促咱们起床练剑啊。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
闻鸡起舞因此成为被世人传颂的成语。
青年刘琨才华横溢,文武双全,与祖逖夜半起舞,铿锵论剑,奠定了他将来报效国家的基础。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是夜半起舞呢?原因在于,此时的鸡叫,并非雄鸡唱白,而是荒鸡乱叫。所谓荒鸡,就是说鸡不守规则,在不该鸣叫的时候叫唤,半夜鸡叫,打扰人睡觉,所以有人说是“恶声”,犯兵戈之象,而他们却对此提出来新的见解,这说明当时刘琨祖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
说刘琨才华出众,绝非虚言。青年刘琨虽说没有给我们留下众多的作品,但从两个侧面就可以看出他在京都洛阳的地位,一是当时洛阳有一句名言:洛中奕奕,庆孙越石。越石就是刘琨的字,庆孙是他哥哥刘舆的字。可见他兄弟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另一个证明就是,他兄弟两个同时是二十四友中的成员。
二十四友集中了洛阳最著名的才子,就像现在的文学沙龙,包括:陆机、左思这些在文学史上辉煌灿烂的明星。领军人物是贾谧、潘岳、石祟三人。这三人各有特点:贾谧是皇后贾南凤的侄子,十分得宠,有权。潘岳号称第一大才子,有才有貌。石祟富可敌国,有钱。刘琨在他们中间,算是个青年分子。他能进到这个圈子里,就说明了他在当时上流社会的影响。但刘琨不同于石祟、潘岳、贾谧三人。
石祟靠在南方当官,短期内聚敛了大量财富而出名。他在历史上有三个亮点,一是娶了江南第一美女绿珠。二是在洛阳金水河畔建了座比皇宫还富丽堂皇的庄园——金谷园。三是敢与皇帝的舅舅王恺斗富,生活十分奢侈。在一次跟王恺斗富时,竟毫不在乎的把一棵价值连城的珊瑚树砸烂。王恺家用糖水洗锅,石祟便命厨房的人把蜡烛当柴火烧。王恺在洛阳到他家的路上建起四十里的屏障,石祟用比紫丝贵重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从金谷园直通洛阳。
潘岳是洛阳第一美男,容貌瑰伟,传说他年轻时候出洛阳,妇人们都争饱眼福。潘岳非常专情于他老婆,恐怕生出非议来,竟不敢在街市上行走,有事出门,只得坐了车子。谁想一些妇人究竟放他不过,大家不约而同,预先买了果子放在袖中,等他车子经过,就一齐抛掷出来,做个半爱半恨之意。潘岳的诗赋在二十四友中首屈一指,可惜他陷入谋杀太子的政治活动,惹来杀身之祸。
贾谧是在晋武帝称帝时立了大功的贾允的外孙。贾允只有两个女儿,长女贾南凤嫁给了晋惠帝,贾谧是二女贾午的儿子,过继给贾家。贾谧是有政治野心的,是贾南凤集团的主要人物,直接参与了谋害太子的活动。
青年刘琨虽说和这些人做朋友,但不参与他们的政治活动,只是落了个嗜声色的名头。刘琨对音乐颇有研究,不仅汉族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对胡人的胡笳也有很高造诣,可以说是当时洛阳最有名的音乐家之一。西晋时期是个华丽的时代,讲究生活享受,而不求进取。年轻的刘琨也无疑受到了这种影响,他能做到洁身自好,非常难能可贵。倒如:当时服五石散在贵族当中盛行,五石散包括: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石散相当于现在的摇头丸,是有一定治病功能的毒品。能让人上瘾,精神失常,刘琨对此是敬而远之。
刘琨虽说有闻鸡起舞精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公元291年,西晋统治集团间的矛盾激化,八王之乱开始了。二十四友中的贾谧、石祟、潘岳和陆机陆云兄弟等先后被杀。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政局变幻无常,另一方面是刘琨兄弟能够官运亨通,受到诸王的普遍器重。其实刘琨并没有什么“护身符”,能够让他立身的正是他的才华和正直。当然,刘琨同样没有跳出作为人臣的宿命,不可避免地卷入到诸王的纷争中,打打杀杀,随波逐流,致使他的青年时期没有大的作为。
把刘琨放到历史环境中去看待,青年刘琨的确是一个有头脑,有志向的大才子。既非生来就是怀有雄心壮志的英雄,也不是像一些人贬低的那种纨绔子弟。闻鸡起舞正是他青年生活的缩影,是他励志的精神依托,是留给后世青年立志报国、及时奋发的宝贵遗产。
二、枕戈待旦——通向并州的坎坷之路
枕戈待旦一语首次出现在刘琨的《给亲故书》中,刘琨说: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耳。
书信写给谁的,已无法考证,但是他表达的含意却是那样的真实。戈是指古代的一种兵器;旦是说早晨。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时刻准备作战。
公元306年,长达十几年的八王之乱终于结束,而此时,刘琨已经整整三十六岁。他对这场骨肉相残的争斗,早已厌倦,盼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始终激励着他冲出被诸王利用的怪圈。次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临。由于司马氏各王自乱,匈奴人刘渊自称汉王,接下来自立为汉帝,致使并州大部落入胡人之手,陷入极度混乱中。这时晋王朝实力大不如从前,摄政王司马越希望能有力挽狂澜的将才为其江山出力。于是刘琨在哥哥刘舆的推荐下,出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匈奴中郎将。
刺史在当时也算是封疆大吏了,可是司马越实际上只给了他一顶官帽子。一切要刘琨自己去拼搏,去从胡人的口中夺。他面对的敌人当然就是刘渊。
刘渊何人呢?南匈奴的左贤王。因为在汉朝时有与匈奴和亲的习惯,刘邦的宗女嫁给他的祖上为妻,故此世袭刘姓。刘渊自幼生长在中原,武艺高强,在匈奴中威望很高,看到司马氏族自相残杀,他便乘机回到左国(今天的山西省离石一带),起兵自称汉王,以后又称帝。史称五胡乱中华,就是从他这开始的。他的儿子刘聪和大将石勒,在历史上都很有名,一个在刘渊死后夺取了帝位,一个当了后赵的皇帝,所以说非常厉害。前并州刺史司马腾,被刘渊打的落荒而逃。那司马腾是谁呢,司马越的亲弟弟,试想他都打不过刘渊,让刘琨去吃这个烫山芋,刘琨能好受吗。但是刘琨无所畏惧,明知山有虎,偏要虎山行。就带着新招募的约一千人的队伍出发了。
京都洛阳离并州府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近千里地,中途要经过胡兵割据的许多地方,其艰难险阻可想而知。只是他作为文学家,具有浪漫主义情怀,毫不气馁,在穿越波澜壮阔的黄河时,他剑指河水:“不消灭胡虏,有如大江!”路经板桥,刘琨以千人的队伍,打败了刘渊大将刘景率领的万余名胡兵的堵截。他后来在写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臣自涉州疆,目睹困乏,流离四散,十不存二,扶老携幼,不绝于路。死亡委危,白骨横野。哀呼之声,感伤和气。辄以少击众,冒险而进。群胡数万,周匝四山,动足遇掠,开目睹寇……如此危险的时刻,刘琨怎么能睡上一个安稳觉?他枕戈待旦,随时随地地准备武器与敌决战,成了家常便饭。
刘琨带领着招募来的这点人马,跋山涉水,冲破匈奴汉帝刘渊部的重重障碍,于永嘉元年(公元307)三月转战到了晋阳。这时,经历了战乱和饥馑洗劫之后,并州已经剩下不到两万户,而晋阳仅是一座空城“府寺焚毁,僵尸蔽地,其有存者,饥羸无复人色,荆棘成林,豺狼满道”(《晋书·刘琨传》)。即便如此,刘渊的部众还常常来骚扰抢掠。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刘琨率领军民,剪除荆棘,收葬枯骸,安抚百姓,招徕流民,一面加强军事防御,一面抓紧生产自救。老百姓携带着武器下地耕耨,士兵在周围警惕地守卫。
这其中,最令人敬仰的是,作为临危受命的将军,他造府朝,建市狱,为晋阳古城写下最为光辉的一笔。晋阳城是春秋末年赵鞅的家臣董安于建造的,历经了800余年的沧桑巨变,再加上风雨剥蚀、战火熏烤,形同西晋王朝的一处破院。董安于当年建造的晋阳城,虽然为赵国的奠基发挥过重要作用,却也不过“城周四里”。此小城、危城,又如何能抵挡得了匈奴人?刘琨便决定扩建晋阳城,想构筑起晋阳百姓的一处安乐窝。于是,一座新的晋阳城便在汾河岸边拔地而起。“城周二十七里”,比起原来的老城扩大了许多倍。就这样,农人复耕,商贾得市。“一日之中归者数千”,逃亡的百姓也纷纷回来了,“鸡犬之声复相接矣”。
刘琨还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抒写出了著名的《扶风歌》: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君子道微矣,夫子故有穷。唯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镇守并州十年间,刘琨面对强敌,几乎天天是打打杀杀的日子。围绕晋阳城,多次和匈奴人开展拉锯战。正如他在上表中写道的:“勒据襄国,与臣隔山,寇骑朝发,夕及臣城……”此形势下,他如何不“枕戈待旦”?
总结刘琨的一生,如果说闻鸡起舞飘扬着他青春的旗帜,而枕戈待旦则是他人格价值的核心。从他抗击匈奴汉帝刘渊的实践看,枕戈待旦也同时是对他生命战歌的生动写照。
三、先吾着鞭——建功立业的艰难岁月
青年时的刘琨和祖逖闻鸡起舞,被世人传为佳话,可是不久他们就分手了,刘琨加入到二十四友文学社团中,祖逖在齐王手下做事。接下来八王之乱开始,二人分别事于不同的王爷。史评,青年祖逖轻财重义,有宏大的志向。刘琨虽然才高八斗,却受到了当时奢侈风气的影响。但是面对动乱的时局,刘琨的态度是,在不断进取中寻找实现自己抱负的途径,他先后加入到赵王的团队,赵王被杀后,又能够与齐王、成都王等合作,最后在东海王执政时,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踏上了去并州的道路。比刘琨长5岁的祖逖坚持数年后,也就是到八王之乱后期,对同室操戈的晋王朝极其失望,由于京城洛阳局势危机,他随着南迁避难的人们来到江南镇江,借母亲有病的理由,守门不出。
由于两人在实现个人抱负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因此,刘琨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刘琨坚守晋阳,成为北方抗击匈奴的中坚力量,在晋朝的皇帝被俘,洛阳失陷的形势下,刘琨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幽州的王浚被刘聪大将石勒击败后,并州实际上处于领导北方抗击匈奴的中心位置。当然,刘琨以孤弱之旅对抗正在处在上升中的匈奴势力,所遭遇到的艰难困苦是难以想象的。即是如此,他坚持到了十余载,中间许多以少胜多的故事,流传到至今。有一次,匈奴五万大军围攻晋阳,刘琨仅靠数千人的队伍,守了一个多月。就在敌人疲惫之时,刘琨乘夜登上城楼,对着敌人吹起了胡笳。胡笳是古代匈奴民族的一种乐器,与现在的笛子相似,当时非常流行。刘琨长于吹胡笳,创作出了著名的胡笳五弄,即五首曲子。胡笳五弄反映的是边塞生活,凄婉动听,悲怆感人,能引起戍守边塞者思乡之情。刘琨趁着月光,发出幽幽的琴声,一下子打动了匈奴士兵,瓦解了他们攻城的意志,保住了晋阳城,创造了音乐史上的奇迹。
在河北涞源,还流传着刘琨巧胜石勒的故事。石勒是后赵的创立者,当时依附于刘渊,英勇善战。石勒率领十万兵马,企图从侧翼进攻晋阳。刘琨带兵数万前往阻击。当刘琨率部赶到拒马河边的时候,石勒也攻打到拒马河对岸二十余里的地方。刘琨深知石勒的实力,一路上不断思谋良策,一看到了水流湍急,河面宽阔的拒马河,心中一动:这不就是一道阻挡敌兵的天然屏障吗?当下,他便下令大军在河岸布防,多备滚石檑木。兵马布置妥当,刘琨心中又想:这道河虽然能阻挡石勒一阵,给他造成些伤亡,但他仗着人多,硬冲过来了怎么办?到那时,他强我弱,还是胜少败多啊!刘琨领着几个贴身卫士,信马由缰顺河察看地形。绞尽脑汁,却是一筹莫展。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天空中乌云翻滚,看样子要下雨。刘琨一行人打马急行,路过一片树林,只见一个放牛人把一条长绳绕在了几棵大树上,然后,他把牛群赶进这个绳子做的牛圈里,那绳子正好挡在牛的脖子下边,牛只好乖乖地呆在里边了。看到这个情景,刘琨心中豁然开朗,把腿一拍,大叫一声:“对,就这么办!”
刘琨返到大帐,立即传令,一部分军士到河上游阻住水流,使水面降低,另一部分士卒,赶制绳索、铁蒺藜,然后在河中打上木桩,横攻坚八拴上了无数条带铁蒺藜的绊马索。石勒带领兵马到了河对岸。他遥望对面刘琨的兵马少于他,先自胜三分,加上一路上势如破竹,所向无敌,所以便不把刘琨放在眼里。见河面风平浪静,河水不深,便不让军卒休息,马队在前,步兵在后,摆开长蛇阵,要一鼓作气,杀到对岸。哪料想,石勒的马队刚到河中间,只听刘琨阵中一声惊天动地炮响,上游雷鸣般涌来一股巨大的水流,霎时间,骑兵只露脑袋,步兵冲走无数,骑兵再往回返时,那马却怎么也走不回来了。原来,刘琨在河中布置的铁蒺藜、绊马索,近靠石勒这边河岸,稍低一点,经水一冲,陡然高了起来。再加上刚冲时,战马劲头足,难以抵挡,往回退时,乱了阵脚,战马光转磨,就是回不去。石勒眼睁睁看着他骁勇善战的骑兵全军覆没,不由大叫一声,吐了口鲜血,从马上栽了下来。众兵将见主帅落马,慌忙退兵三十里。后来,终因过不了这条河,只得怏怏而回了。这条由涞山发源的涞河,被改成了英雄的名字——拒马河。
燕赵自古多慷慨激昂之士,刘琨祖逖就是他们其中的代表。史称,祖逖常怀收复之心。在刘琨被害的318年,祖逖组织起北伐队伍,横渡长江,挥师北上,与石勒战斗了数年,很可能是受到了刘琨“先吾着鞭”的激励。刘琨“先吾着鞭”、争先奋进的事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燕赵儿女。
四、多难兴邦——英雄末路的心灵绝响
多难兴邦,最早来源于《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其意思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多灾多难的非常时期,往往会激起人民发愤图强,团结一致,战胜困难,因而使国家强盛起来。
东晋后期可谓是多灾多难。八王之乱中的王爷,几乎一个不拉的被杀,最后的胜利者司马越也在战乱中暴病而亡,更可悲的是公元313年,洛阳失陷晋怀帝被刘聪俘获。事过三年,在长安即位三年的晋愍帝又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公元316年12月,又饿又渴的西晋皇帝司马邺哭着对麴允说:“今穷厄如此,外无救援,当忍耻出降,以活士民。”年仅十七岁的晋愍帝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只能依礼做足全套投降仪式,乘羊车、肉袒(露出左臂,割除袍袖),衔璧(口中衔玉璧),舆梓(车上拉着棺木)出东门降。
刘琨得此噩耗,复仇心切,与石勒决战于太行山,致使败于石勒。刘琨在只剩下千余人的情况下,来到幽州与段匹磾结为联盟,以图再战。刘琨父母妻子被害,失去经营了十年的并州,心情可想而知,可以说他是在自身饱受战争伤害的时刻,仍保持着昂扬的斗志。
可是再看大伤元气的晋王室,只有左丞相司马睿镇守建康(今南京),还有点实力。只是他缺少刘琨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敢于亮剑的精神,眼看中原广大地区沦陷,百姓遭殃,却稳坐江南,缩手缩脚。刘琨对此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他别无选择,只能把振兴中华的希望寄托在司马睿身上,于是亲自写好《劝进表》,遣温峤去建康送上。他劝司马睿继任帝位,把国家大事勇敢地担当起来。鼓励他发愤图强,不要怕困难。刘琨在《劝进表》中写道: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意思是说:国家接连遭到这么多的危难,使朝廷深深忧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能从危难中获取教训,奋起救危赴难,那么坏事也许就可以变成好事。“多难”反倒可以激励我们复兴晋朝,巩固邦国;“深忧”也可使皇上认清形势,痛下决心。“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从这两句话,后来就演化出“多难兴邦”这句成语。
这样,司马睿就在那时当上了东晋的第一代皇帝,即晋元帝。可是晋元帝到底没有北伐的决心,刘琨终被杀害,祖逖也忧愤而死。东晋偏安东南的局面一直继续了一百多年。
但“多难兴邦”这句成语却流传了下来。历代的爱国志士,每当国家遭遇困难忧患的时候,往往用这句成语来自励和激励别人。
《闻鸡起舞》终于要与读者见面了,但是我心里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从创作到出版,历时三载,一直压在我的心头,此时此刻,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对于刘琨,史学界的评价素有差异,但他仍然被许多人视为英雄。我认为,一个有缺点的英雄人物,才是真实的,也符合艺术的真实。我所给予读者的,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个真实的刘琨。刘琨是我的家乡无极人,我对他祟敬的同时,更有几分偏爱。作为无极的作者,我感到有责任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传承做一点贡献。而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以刘琨为主人公的小说出现,于是产生了创作刘琨艺术形象,弘扬“闻鸡起舞”精神的想法。
此题材受到了河北省民俗协会会长袁学俊老师的重视,多次鼓励要把“大将刘琨”搞出来。石家庄市文联周喜俊主席则要求把《闻鸡起舞》打造成艺术精品。但刘琨生前距今已近1700年,资料较少,我感觉难度很大;刘琨是个文学家、音乐家,对作者知识面的要求又很高,所以迟迟没有动笔,只是在逐步地积累资料。直到2007年初夏,我下定决心写《闻鸡起舞》。没想到进展顺利,仅三个月就拿出了初稿。当时我非常兴奋,感谢网络,正是由于互联网,大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查阅了上百万字的资料,也才有了刘琨小说的问世。我没想到的是,后续修改却异常麻烦,在后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修改了十几稿。因为作品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多,情节复杂,需要扩展或者精细雕琢的地方就会有很大空间。同时在把握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上,也需要好好斟酌,处理得当。我体会到,创作历史小说,实际上就是学习丰富历史知识的过程。由此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收获了许多。
《闻鸡起舞》融入了部分武侠言情内容,以增强可读性,可以说是我小说创作的一个新起点,特别是语言文字上有了新的突破。我爱读金镛的武侠小说,一直也想将其引人入胜的情节放到现代小说中来,却没有成功。这次在《闻鸡起舞》中,我作了些尝试,力图塑造出一个侠义的刘琨形象。这是我首次涉足历史和武侠题材,虽说感觉欣慰,但毛病肯定不少,请读者批评指正。
在小说的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田永清将军的推荐,刘琨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双牛先生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刘志敏、刘书轩先生积极热情地支持,还有一些在修改校对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的朋友,在这里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闻鸡起舞》付梓之际,时逢石家庄市征集童谣作品,遂作《无极有刘琨》,谨此表达对英雄的敬仰。
无极有刘琨,西晋大将军;
朋友是祖逖,两人情谊深;
夜半闻鸡声,舞剑立雄心。
刘琨好文章,诗歌铸剑魂;
笛子吹得神,城楼退敌军;
一心保国家,美名传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