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在新任太守殷仲文府上小住,对于漂亮的男子,桓玄还是比较喜欢的,当然,他不是肤浅的人,文墨也很重要。
  只是,陶渊明在这里住着不舒服,一天,他向桓玄献上自己的一首诗,一看题目《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於于规林》,还是写今年的诗,难道是歌颂自己的,桓玄自恋地想,又看内容: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守穷湖。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馀。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不是歌颂自己的,而且,牢骚味浓重,不禁问道:“渊兄何意?”虽然暗暗猜到他的意思,但他还是想让他自己说。
  陶渊明不语,继续看着桓玄,说道:“桓公大才,怎么会看不出?“
  桓玄抚额,说道:“我准了,我二三日后便回南郡,到时你自行至南郡即可,我准的假期不长,半月足矣。“
  陶行礼道谢,桓玄又问:“你这为什么急着回家?“
  “至荆州时,家信传来拙荆怀孕消息,我估摸着日子,也差不多时候了,想回家看看。“陶说得极有人情味。
  “恭喜渊兄做父亲了!几年后带卿孩儿让我瞧瞧。“桓玄说道。
  “这已经是我第五个孩儿了,前四个都是儿子,真期待这会是个女儿。“陶悠悠说道。
  桓玄似乎被打击到了,自己才只有一个儿子,加上女儿也才三个,是不是弱爆了?考虑是不是该广纳妻妾了,陶也才比自己大四岁,用极为羡慕的语调说道:“陶兄好福气。“
  陶渊明苦笑,说道:“桓公莫开玩笑,下官家运多舛,而立丧贤妻,犬子非懒即苯。”
  桓玄沉默了,似乎想起有人提过,陶第一任妻子王氏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去世,留下一个儿子,可能是跟着陶渊明劳作,不堪苦力而亡,现在的妻子翟氏,他真心不舍得再让她累着了,才出官挣钱。
  陶渊明又感叹道:“桓公自小在华门,自是不理解小民之苦。”
  “如此,我就准渊兄一月假期。”桓玄说道。陶渊明无语,这个长官还真是小气,但还是得说:“多谢桓公。“
  桓玄皱眉,说道:“渊兄为何总称呼我桓公或者南郡?太见外了,以后不在正式场合就直接叫灵宝就行。“陶笑着称是。
  很快,陶渊明也暂时离开桓玄了。就在陶离开的那个下午,殷仲文拿来一份官府的文书让桓玄看,他只看了一眼,眼前立刻发黑了,那里只有一则消息:
  五月丙寅,散骑常侍、卫将军、东亭侯王卒
  努力让自己清醒过来,眼中已尽是泪水,虽然已经做好了准备,但真的发生时,还是觉得难以接受。
  故人离世,徒留哀歌,当夜桓玄悲伤之气难解,啸歌过后,举笔写文,也不知从何下手,鬼使神差,竟然给司马道子写了一篇悼念王的哀辞:
  神情朗悟,经史明彻,浪荡之美,公私所寄。虽逼嫌谤,才用不尽;然君子在朝,弘益自多。时事艰难,忽尔丧失,叹惧之深,岂但浪荡相悼而已!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虽赖明公神鉴,亦识会居之故也。卒以寿终,殆无所哀。但情发去来,置之未易耳。
  这信笺的词调虽有才用不尽的哀叹,但更多的是对的赞美,甚至是对他可以寿终的庆幸,隐隐之中,有对道子的感激,能让王在朝的感激。
  经过这次建康之旅,桓玄对司马道子有了另一种自己也说不出的看法,王卒后,最想诉说的人竟不是王谧,而是司马。接着,他又写了一封寄给刘柳,虽然刘柳这人很少回他的信。
  第二日,桓玄离开新安,仲文送行三十里。
  又是无心赏景,桓玄恍恍惚惚间就到了南郡,这次,他没有提前告知家里自己到达的时间,临近渡口,却看见妻子、大女儿和昙亨在岸边等待。
  桓玄好奇,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心有灵犀,刚下行船,就听见女儿的叫声:“母亲快看!父亲来了!“
  桓玄汗颜,至于这么兴奋吗?走到妻子面前,才发现她的神情更恍惚,不发一言,他伸手摸摸她的脸,问道:“怎么了?“
  下一刻,刘清就投入丈夫怀中,带着哭腔,说道:“玄郎总算回来了……“
  桓玄还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只能轻拍她的背安慰。
  回到家中,当卞范之把一个朝廷的信息递给他看时,他总算明白为什么妻子会在岸边等待自己,又这么失神了。原来,就在桓玄离开会稽几天后,孙恩就进攻那里了。谢琰兵败,后部将张猛背叛,被他杀死,和他一起戍守两个儿子,谢肇和谢峻都被害身亡。
  他们以为他还在会稽,非常担心,而桓玄,也在想那边的若云怎么样了,灵运应该已经走出会稽,应该没事了。
  这次,桓玄依旧准备上书,请求讨伐孙恩,范之、冯该都阻止,他们认为刚刚得到荆州,人心不定,不宜出讨外地。而且,他们还报告一件事,就是军中有仲堪旧部阴谋叛乱,其党羽以被软禁,就等桓玄下令处置。他下令处决主谋,其余的……桓玄犹豫了,他问幕僚,是应该来一场彻底的大肃杀还是留着这些人,依旧无人敢回答他的话。
  他指名问王腾之,腾之回答不宜大动,应以安抚为主,桓玄纳其言。
  唯一让他欣慰的就是江州一直安安稳稳,哥哥修来家书,也不提及大事,倒是特意说请他照顾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桓玄的侄子浚,于是,他就把他接到家里,和昙亨一起读书。
  而会稽一带,桓玄该感慨自己派出的间谍太无能了,竟然没有只言片语的消息传来,或许,他们已经死于混战了。
  此时,万盖又提出去会稽,潜进孙恩内部,桓玄懒得劝他,对他说如果仙期同意,他就不反对。半天后,万回来说仙期同意了,他二天后就要动身了。桓玄睁着眼睛呆了半天,就出去找仙期了。
  桓玄问他怎么就答应了,他不是很在意这个远房的外甥吗?
  仙期放下手中的账本,对桓玄说道:“他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已经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你难道放心让他在贼窝里周旋?“
  “他自小经商,走南闯北,什么人没打过交道?“
  桓玄不再说话,转身出去。
  果然,两日后,万盖悄然离开,桓玄没来得及送他,这个外表风轻云淡,看上去只会计较的商贾青年,原来也有这么热血的一面。
  又过几日,陶渊明也回来了,桓玄问他家中情况,他回答母子平安。儿子刚出生就让他到远方赴任,桓玄感到惭愧,问陶要不要把家眷接到荆州,他回答在江州住惯了,自己以后常回去看看就好。
  桓玄笑说他妻子贤惠,陶渊明倒是毫不客气地点点头,说道:“拙荆为庐山隐士法赐之妹,修养甚好。“
  “隐士?“桓玄暗想,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野,相较之下,还是自己的舅氏刘柳比较强,不禁笑了。陶看他笑得暧昧,说道:“法赐清高不理俗务,料是不肯出山,我劝灵宝还是不要打他主意了。“
  桓玄见他会错意,也不解释,只是点点头,道:“我没事也不会逼隐士出山。“
  不久,终于传来三吴一带的消息,这次朝廷又震惊了,派出冠军将军桓不才、辅国将军孙无终、宁朔将军高雅之击退孙恩,孙也不和他们接触,又退回海上。孙恩出去一次就扰乱一次,就这样让他退到海中不是长久之计。
  还有一则不算大的事,就是为了防止民众再相应孙恩,吴兴太守庾桓一口气又杀了几千平常百姓,这样做只能让民心更加背离。桓玄叹口气,合上竹简,救民于水火,他自问能做到吗?
  抛开国家大事,桓玄家中小事还是照旧,自和两个姐夫交往过后,桓玄又打起第三个姐夫的主意。
  本来桓玄也无意打扰他,只是这个姐夫最近要到荆州的新安任太守,他觉得不见见实在可惜,就修书叫这姐夫顺路过来看看。
  这个姐夫名叫王裕之,字敬弘,琅琊王氏,曾祖王是开过丞相王导的从弟,到他这里算是比较远的王氏外族。如今的王氏已不复当年,这姐夫这个时候到荆州任太守,说起来还不如自己年轻的时候。
  可能是桓玄邀请的语气不对,只是这人也有趣,船行到巴陵之时,对左右说:“灵宝要见的不过是自己的姐姐,我让他们姐弟团聚,就不做桓氏赘婿了。“
  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妻子送往桓玄处,这举动让他不知所措了,这姐夫为了躲避他,连自己的妻子都不要了?行事太不够意思了。
  这个姐姐,也是在父亲桓温在世时就出嫁的,自己也就在父亲去世时匆匆看过一眼,长什么样都忘了,如果没有这一层血缘关系,还真和路人差不多。不过,能见到自己的姐姐,桓玄还是有点兴奋,这还是他第一个见到的姐姐,在王愉处的姐姐早逝,仲文处也没见到,倒是这个王裕之自觉。
  家姐来的那天,桓玄和刘清亲自出门相迎,他还有几分愧疚,好像是自己拆散他们夫妻,刘清却说如果王裕之这样就能抛弃妻子,那留在那人身边也没意思,还不如回娘家。
  姐姐小名川,也年近四十,依旧有她的风姿,也不负为桓氏女子。对于被丈夫独自遣回娘家,她好像也不太在意,大大方方地在这里住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