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王御史对此问题有何看法?你倒是不妨说说看。”
  正感觉下不了台的宋帝,一见王道挺身而出,手执笏板,上前奏报,高兴不已,尽管是尽力地掩饰自己了,眉角眼梢也还是带出了那么一丝丝的笑色,当即就是发问道。
  王道的这次奏报,意义非凡,就像是一盘棋,下到了焦灼之态,绞尽脑汁,也是无法走下一步,恰在此时,一个棋子忽然掉落,无巧不巧,偏偏就落在了某个点上。
  犹如春风解冻,一下子,就盘活了局面。
  厥功甚伟呀!
  宋帝满心喜悦,都是忍不住要夸赞王道了。
  但是,他不能这么做。
  不但如此,他还需要表现出不悦之色。
  因为,刘明擅权,威胁到的是他的皇权,这也正是他需要追究刘明擅权之罪的原因所在。
  而如此一来,王道上奏,说是刘明并未擅权,这是什么意思?
  岂不是等同于阻止他维护皇权的威严?
  出于自然的反应,宋帝也是不能高兴嘛!
  尽管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表面上的一切,只不过是他在表演,但是,就算是表演吧,那不也得演得像一点吗?
  所以,宋帝就在努力地做出不悦之色。
  尽管他那溢出在眼角眉梢的喜色,已是掩饰不住他的内心活动,话语中透出的清朗之音,也无不是出卖了他,但他还是只管用力地表演着。
  别说,还挺敬业!
  “哼,自寻死路。”
  对于王道的作为,张昌自然是看不惯的了,当即就是冷哼一声,一脸的愤怒,都是恨不得冲上去,暴打王道一顿了。
  就他的心愿来说,当然是希望王道的这种作为,能够触动宋帝的逆鳞。
  最好是宋帝恼怒之下,把这家伙给杀了,那才解恨呢!
  所以,他才骂王道是自寻死路。
  “可恶!”
  七皇子更是对王道的作为怀恨在心,咬牙切齿地骂道。
  赵干城的反应,此时已不再是立场鲜明地站在七皇子一边,他是七皇子一边儿的,应该跟七皇子共进退,同喜怒,对那自己找事的王道恨得咬牙切齿。
  所有这些都没错。
  可是,他又是分明知道,刘明这一次,可是在为他们和他们的家族而努力争取。
  争取什么?
  自然是争取宽大处理了。
  虽然同时也是在为韦寂及其家族,李琰及其家族而争取宽大处理,但是,他们赵家毕竟也在其中,属于是刘明的帮助之列呀!
  更何况,刘明的这种争取的成功与否,那可是直接关系着他们赵家两三百口亲族人等的生死存亡啊!
  在这个时候,他怎么还敢向往常那般,对刘明恨得像是不共戴天呢?
  当然,他也不能表现出对刘明的赞同与支持,因为这样的话,在七皇子看来,这是跟背叛投敌没有区别的。
  他不想被七皇子如此误会。
  所以,他只能是垂下头去,不做任何表态。
  但尽管如此,就内心深处的渴望来说,他却是希望刘明能赢得宋帝的赞同。
  王道的上奏能说动宋帝。
  因为唯有如此,他的那些族人,才有希望能够获救。
  “王御史这下怕是危险了,一语不慎,只怕是……丢官去职都是轻的,一个弄不好,就会有牢狱之灾,再严重点儿,可能被……杀头啊!”
  群臣对于王道的作为,基本上就是认为,这下子他算是死定了。
  皇权至上,这谁不懂?
  刘明擅权处置三大家族这事儿,本来是没有什么的,但是,如今牵扯到擅权一事,可就不那么简单了。
  宋帝显然这是把刘明的擅权看作了是对皇权的冒犯。
  因此,打击刘明,已是必然之事。
  这都看不懂吗?
  别人都装聋作哑,你还真以为别人那是傻吗?
  就你聪明,非要发声掺和一下,小心小命儿不保。
  “希望你能说到点子上。”
  宋帝看王道似乎是看破了局面,要不然,也是不敢擅自发声,不过,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这却又是不敢肯定的事情了。
  也许王道就只是看透了一点儿,而没有看透全部呢?
  这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如果真就是王道并没有看透全部,那么,接下来,王道必然是不能把话说到点子上。
  如此一来,只怕还是需要耗费些时间精力,来解决问题。
  不过,这也是那时候的事情了。
  现在就看王道能不能说到点子上了。
  “王御史应该是能够说到点子上。”
  而在同时,刘明也是在心里想道,只不过,不同于宋帝的心里打鼓,刘明对于王道的认识,显然是更深刻一层,他基本上可以断定,王道是猜到了那个点。
  哪个点呢?
  其实就是六个字“临机专断之权”。
  这是当初刘明去万年县时,宋帝赋予刘明的一项特权。
  由于是在朝堂上,当众赋予的,所以群臣皆是听到了宋帝的话,并且意识到,宋帝是把这临机专断之权,交给了刘明。
  什么是临机专断之权呢?
  一句话说白了,就是宋帝交给刘明的特权。
  特权在手,特事特办。
  在万年县,无论刘明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不必请示,可以临机专断地去做。
  就是生杀予夺,那也皆是由刘明自行决断。
  这样一个特权的存在,对于刘明在万年县做事,可谓是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效力堪称惊人。
  比如在处置盗贼闹事,一夜之间杀死杀伤许多万年县百姓之时,刘明就是当机立断,一下子逮捕了三十多个盗贼,并将之审判之后,游街示众,然后,砍头了事。
  这就是一次堪称完美的临机专断之权的行使的范例。
  要是没有这个临机专断之权,刘明就不能随意惩处那么多盗贼了,哪怕就是证据确凿,完全应该将他们砍头处死,那也不能擅自行使这等杀伐之权。
  首先必须要上报刑部,哪怕就是刑部知道这是太子刘明主审的案件,非同小可,不得妨碍,因而,不做滞留,马上就飞报入宫,交给宋帝裁夺,这个过程,最短也是得要耗费个十天八天的。
  若是如此的话,当时那种情况,万年县的局面不乱了才怪。
  正是因为刘明有了这等一个临机专断的权利,所以刘明才能迅速审判,果断施刑,就以快刀斩乱麻之势,迅速平息了事件。
  并将那些盗贼给震慑住了,不敢再乱来闹事。
  这才有了刘明治理万年县成功的基础。
  而如今,再提临机专断之权,就是还有一个极其巨大的作用。
  那就是堵宋帝的嘴。
  既然是宋帝赋予了刘明临机专断之权,那么,刘明在万年县无论怎么做事,那都是无可非议的。
  更不存在什么擅权之事。
  既然擅权之事都是不存在,那么好了,如今又怎么能够以擅权行事治刘明的罪呢?
  这事的关窍就在这里了。
  对此,宋帝清楚,刘明也清楚,然而二人却是都不方便主动提起这个关窍。
  这就需要他人,在这紧要时刻,来提起这关窍之事。
  如此,刘明便可以脱罪了。
  “皇上,事情是明摆着的,当初太子爷去万年县时,您曾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儿,赋予太子爷临机专断之权,以便于太子行事。太子既有您赋予的临机专断之权,那么,太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那不都是在合法的范围之内吗?因此,何来擅权行事之说呢?”
  王道此话一出,可谓是震惊朝堂,一下子就让群臣想到了这件事情,故而所有人皆是意识到,对嘛,刘明是有临机专断之权的,无论怎么做事,那都是毫不为过的。
  更不会有什么擅权行事之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