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高平之战,后周军队大败北汉军队,柴荣获得了极大的收获。
郭威是公元954年正月驾崩的,其后他的养子柴荣继位,北汉和契丹是什么时候入侵的呢,是954年的二月,前后相差不到一个月,也就是说柴荣是在刚刚继位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面对北汉和契丹的入侵,他就御驾亲征了。
这个可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想要御驾亲征也不是柴荣自己一个人说的算的,还是要和大臣们商量一下的,柴荣自己是想御驾亲征的,但是却是遭到了老臣冯道的极力反对。
支持御驾亲征的不一定是忠臣,反对御驾亲征的也不一定是奸臣。
这个冯道可不是一般人,他可是经历了五代十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
柴荣想要御驾亲征就说了这样一句话。
“唐初,天下初定,天下草寇蜂起,并是太宗亲平之”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唐初的时候,天下才刚刚安定,草寇到处都是,但是都是太宗皇帝亲自领兵去平定的。
这个就是告诉了冯道我要学习太宗皇帝,亲自领兵上前线去,我还要平定天下的草寇,现在的草寇就可以理解为北汉、南唐、后蜀等等割据势力。
柴荣说这句话,是把自己拿来和太宗皇帝相提并论了,这个就不好了,冯道觉得这个柴荣才是一个三十三岁的年轻人,还是刚刚继位,就把自己的身份抬得那么高,有些过头了。
“陛下未可比唐太宗”
这一句话那可就像是炸弹一样,轰隆一声,直接就在柴荣的脑子里面爆炸了,好你个冯道,不要以为你是老臣我就不敢把你怎么样,把我惹恼了,照样办了你。
对啊,像唐太宗那样的人是不多,但是有像你冯道这样有能力的人可是不少,不让我亲征也就算了,竟然还说出这种话,于是,一声令下就把冯道的官给撸了。
其实,这个里面最关键的不是冯道的几句话,而是冯道的立场,为什么不让柴荣御驾亲征呢?
最简单的就是柴荣刚刚继位对朝中的政治势力还没有完全的把握,就更加不要说什么控制了,要是在这次出征的时候,京城里面要是出点乱子,有那些居心叵测的人从中作祟,那柴荣的处境可是相当危险的。
还有一点就是军心的问题,现在柴荣刚刚继位,又没有在继位之前搞出点什么大动作所以现在的情况是禁军中的一部分将领对柴荣还处于观望期,还是非常敏感的时期,这样的没有完全对军队有一种掌控力的君王带着军队出征,要是打胜了还是好的,要是不胜,君王是很容易失去对军队的控制权的,大家都知道,一旦君王失去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所以也是非常危险的。
这就是冯道极力的劝阻柴荣不要亲征的原因,要知道,冯道只是反对柴荣亲征,并不是反对柴荣派兵出征。
亲征最大的阻碍被移除了,因为冯道被罢官了嘛,回家种地去了,那么,接下来,柴荣亲征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柴荣将军队兵分三路,左路军,中路军和右路军,浩浩荡荡的就开到了高平,在那里和北汉、契丹的军队相遇了,接下来就是高平之战了。
高平之战右路军的不战自溃,给了柴荣极大的冲击,他意识到了一点,将不用命,士不能战。
这个弱点是军队的致命伤,我们说柴荣的志向是很大的,他是准备用十年统一天下的,这样的军队能帮助柴荣赢得天下吗,甚至连自保都是有困难的,所以柴荣决定整军。
只有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柴荣的伟大蓝图才有可能实现,所以这对于柴荣来讲是人生之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
他将这一步交给谁了呢,就是在高平之战中立下战功,帮助后周打败北汉的赵匡胤。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后汉军队的军制,后汉的军队分为禁军和牙军,禁军大家都知道是属于中央管理的中央军队,牙军就是地方军队,像什么节度使的军队就是属于牙军,而在禁军之中又分为侍卫司和殿前司,侍卫司的最高行政长官叫都指挥使,底下还有马军指挥使、步军指挥使等等,殿前司的最高长官叫都点检,下面还有副都点检、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总共是五级。
禁军中间侍卫司和殿前司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旗鼓相当,实际上在这个时候,侍卫司的实力要大于殿前司,所以,这次柴荣派殿前司的赵匡胤去负责整军这个意图还是相当明显的了。
赵匡胤领了皇命,那就要办事了呀,这个时候这个赵匡胤可就有点想法了,整军这么好的机会,可是不能放过的,什么好机会,这正是培养自己势力的最好机会了。
这个就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明着是为皇上办事,说我要整顿军队,把那些年老体弱的全部裁掉,回家种地去吧,这裁掉的可不一定都是一些年老体弱,像什么不服赵匡胤的肯定也是给裁掉了,裁员了当然还要补充兵员啊,怎么补充,赵匡胤就去亲自挑选那些前来新征入伍的人,看见那力气大的,年轻的,身材魁梧的就往殿前司这边塞,把那些挑下来稍微差点的就给安排到侍卫司,不仅如此,在老兵上,赵匡胤也还是要插一手的,他直接又去侍卫司的军营里面去挑选士兵,把侍卫司能打仗的,勇猛的那些人直接给调到殿前司去,两边来一个互换,这样,在赵匡胤的一番整治下,禁军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侍卫司和殿前司的军事实力开始持平,甚至,天平已经开始向殿前司倾斜了。
在这一番脱胎换骨之后,赵匡胤已经算是完成了柴荣交给他的任务,于是,就去交旨。
柴荣当然还是要视察一下赵匡胤整军的结果的,看到这面貌一新的禁军,柴荣心里是由衷的高兴啊,这样一来,中央禁军可以相互牵制,而且军队的质量一下从“多”变成“精”,这样一来,整军的目的是实现了,对于在这次整军中立下功劳的赵匡胤,柴荣也是不吝啬,立马将赵匡胤升为殿前都虞侯,全称叫做中央禁军殿前司都虞侯,这是殿前司的五把手。
在这次整军之中赵匡胤的收获还是非常的大的,官职升了,从一个普通将军升到了五把手,并且已经成为了柴荣逐渐开始信任的人,还有就是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派系,要想想在整军之中,赵匡胤是有着决定的人事任命权和调配权的,于是赵匡胤为了巩固自己在军中的地位,他需要安插一批和自己关系密切,或者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人去担当军中的职务,不可能给他们太高的职务,也就是一些中下级军官,这一次赵匡胤是安排了一批。
在中央禁军,真正的高级将领只有十个,侍卫司五个,殿前司五个,其他的都是中下级军官,军队军官的人数就是金字塔形的,越往上人数越少,往下人数越多,但是,真正能和士兵们朝夕相处的还是那些中下级的军官,他们和士兵的感情是最深的,士兵可以不卖都点检的面子,但是不会不卖百夫长的面子的,都点检自己能见到几次?有的甚至一辈子没有见过,就象现在有几个人亲眼见到过军委副主席的,我相信没有几个,更何况还是在那个战争年代,有的到战场上死了,就更见不着了。
上有皇帝的信任,下面还有那些人给他摇旗呐喊,中间自己再努努力,这样的一个蓝图就出现了。
赵匡胤的这个举措给他日后做皇帝也是铺平了道路,要知道这个殿前司在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时候可是立下了大功的,当然了,这个是后话,在这里先不提。
赵匡胤通过这次整军成为了殿前司的都虞侯,进入了禁军的高级将领行列,得到了禁军的指挥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这是让赵匡胤从不起眼的小人物到叱诧风云的一代帝王的第一步,就像是一道阶梯,赵匡胤已经跨上了台阶,只等着继续往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