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创作上,还是在表演上,考虑多快好省,不乱讲排场。譬如说,一个人清唱,而有七八个人伴奏,似乎人就太多了,不经济。我不是说这个形式一定不好,不过拿多快好省来衡量,就不太合理。假如一个人唱,八个人伴奏,然后打锣的站起来唱了,这个唱的人,又去打锣了,九个人都能唱、能伴奏,我就佩服了。这九个人是多面手嘛!当然,我这是外行话,可能说的不对。我就觉得韩起祥同志,一个人唱,自己奏几件乐器,腿上还绑着乐器,才真够劲!此外,有的曲种已经有了戏曲的雏形,应当考虑怎么样改革。拿二人转说吧,我很喜爱它。演员化了装,有歌、有舞,我想它应归到戏曲里边去。这不是什么结论,不过是我个人的意见。它已经具有戏曲的形式,假如往那边发展,有利于二人转。二人转往往由一个人演唱三四个人的事。这很好。假若两个人出来能唱五六个人的事,那也很好。这是我们最精炼的一个剧种。我想它的发展,不是变成多少场的大戏,而是要保存这一个人能唱三个人、三个人能唱九个人的传统。这最合乎多快好省的原则。使它算作曲艺显然有不太合适的地方。算作曲艺,它吃了亏。在唱腔上只有那么个上下句,单调了些。假如它往戏曲里走,它即可以大胆丰富腔调。现在他站在曲艺里,难免因陋就简。我也想到:一个人分扮三个人物,若能三个人物各唱一腔,各唱一个牌子,岂不更能代表三个人物么?不知我说的有点道理没有,请考虑一下;反之,我们定要说它是曲艺,而且减掉化装与舞蹈,不是越来越简单了么?不是发展,反是简化了么?
关于曲剧的问题,在小组会上有过讨论。这个问题不要看的太死板。北京搞了曲剧,因为有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条件。它是用单弦的各种牌子做基础的,因为牌子多,感情都有不同的牌子来配备。它有这个条件,我觉得它这个发展是可以的。假如它只有一个上下句的腔调,就不利于这么发展了。北京的曲剧也有缺点,它利用了各种牌子,一个老太太出来唱什么牌子,一个人生气的时候唱什么牌子,它能适当地配备,这很好。但是它还没有充分发挥了曲艺的特点。它慢慢与别种戏曲没有足够的区别了。得化装,化装学谁呢?学话剧。还有的地方它须有话白,话白又不是学话剧,便是学戏曲。这样子慢慢搞下去,它的曲艺的气氛就越来越少了。人家唱《刘巧儿》,它也唱《刘巧儿》,得跟着人家走。这值得研究,应想一些主意。叫曲剧,是曲剧,与众不同。比如说:是否可以有时候,大家都不做戏,都站在那儿,充分发挥音乐的能力和歌唱的能力,像大合唱呢?是一大幕里没有一句对白,统统是歌唱,充分发挥曲艺的长处呢?我一时想不出好主意来,让这个戏种不让人家一听了说是评剧的另一种,或是什么戏的一支流,而要搞得非常突出,说这是独立的一个剧种,曲剧!至于没有这样条件的曲种,当然用不着朝这戏曲路上走。
咱们的这次会,开的不容易,我们要尽量多拿出问题来讨论。让咱们的大会完了,气势还不完;别一哄而过,叫社会上不再注意我们了。我们要继续在报刊上发表我们的意见,讨论这些问题。我们的意见不一定都对,拿出来叫大家讨论,让社会不也知道我们有许多问题,要求群众给我们好的意见。让我们不断地改进,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