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类聚卷三九引作“天子为起,住入,太常住车曰:”皇帝为群公起。“天子坐,方前进”。
(五二)宋书礼志作“永平七年”。又后汉书明帝纪、皇后纪均作“
七年”。孙辑舍宋书而从通典,失考。
(五三)宋书礼志“旗”上引有“龙”字。
(五四)宋书礼志引有“妻”字。
(五五)御览卷七七三有两引,皆无“说云”二字。又类聚卷七一引无“毛诗”以下十三字。
(五六)影宋本御览卷七七三“青龙居”作“青安车”。
(五七)汉书景帝纪载中元六年五月诏曰:“令长吏二千石车朱两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疑御览“朱两”下脱“轓”字,“六百石朱”下脱“左”字。
(五八)唐类函“鸡翅”作“鸡翘”。续汉志亦曰:民或以为鸾旗为鸡翘。孙辑从陈本,非。
(五九)续汉志补注实引作汉官卤簿图。
(六十)史记孝文本纪索隐引有“奉引”二字。
(六一)史记留侯世家索隐曰:“属车即副车,而奉车郎御而从后。”据此则奉车郎所御乃副车,与孙案异。又续汉志曰:“奉车都尉,
掌御乘舆车。”或“都尉”下脱“御”字亦未可知。
(六二)诸本后汉书杨秉传注均有“罕”字,孙氏自误。
(六三)后汉书光武帝纪注“郎”作“为”,御览卷六八十“旄头”上亦有“为”字。又御览卷六八十引无“为前”二字,而后汉书光武
帝纪注此二字引作“先”。疑此句当作“被发先驱”。
(六四)水经注引作汉官序。
(六五)初学记所引实本宋书乐志,“菰”原作“箛”,据以正。
(六六)职官分纪卷二十引作“鸿胪主簿驾四马”。
(六七)后汉书法雄传注即作“千石”。
(六八)“张宗传注”系“法雄传注”之误。
(六九)初学记无服食部,有器物部,然无此引。又书钞卷一二七衣冠部有此引,孙辑脱注。
(七十)类聚衣冠部、服饰部均无此引。
(七一)影宋本御览卷八九“乃使”引作“乃始”,是。
(七二)“使”原误作“从”,据御览卷六八二引改。又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文亦作“使”。
(七三)按除“赐王侯书”汉旧仪作“赐诸侯王书”外,余皆同。
(七四)汉旧仪“各从”作“各服”。
(七五)据文选册魏公九锡文注补“虎”字。
(七六)据文选目录补“公”字。
(七七)史记孝文本纪索隐引作汉旧仪,孙辑引误。
(七八)孔本书钞、俞本唐类函此引标目均作“虎纽”。
(七九)据书钞仪饰部、御览仪式部引补“者”字。
(八十)续汉志补注引作汉官。
(八一)初学记卷二六引与此同,作汉旧仪。
(八二)诸本后汉书蔡邕传注“六百石”上均有“秩”字,故据补。
(八三)孔本书钞卷一三一引作“?三尺”。
(八四)书钞卷一三一、初学记卷二六“绿”均引作“缘”。
(八五)孔本书钞卷一三一仍作“绛地”,不误。
(八六)孔本书钞卷一三一引无“赤圭”二字。初学记卷二六作“赤采”。
(八七)孔本书钞卷一三一“侯绶”下引有“三采”二字。初学记卷二六引有“三采”,但置“绀”字下。又书钞“二丈八尺”作“一丈八尺”。
(八八)孔本书钞卷一三一作“二采”,且上有“紫绶”二字,与续汉志同。
(八九)“公主、封君同”原误作“公主同封君”,据孔本书钞卷一三一、初学记卷二六引改。
(九十)初学记卷二六引作“长丈八尺”。
(九一)初学记卷二六曰:四百丞尉、三百长相、二百、百石为黄绶。疑书钞有脱文。
(九二)据孔本书钞卷一三一补两个“一”字。续汉志亦作“五首成一文,文采纯为一圭”。
(九三)隋书礼仪志作汉官之文。
(九四)据续汉天文志补“二”字。
(九五)文选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引有“比周者”三字。
(九六)文选东京赋注“为邻”下引“贪求之德”四字。
(九七)“若”原作“如”,文选东京赋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均作“若”,故据改。
(九八)御览卷四九六引作“仕宦不止车生耳”,与孙辑迥异。不详孙氏所据为何本。
汉官仪佚文一卷
里谚曰:“仕宦不止车生耳。”诗纪补
俊按:汉官仪有孙氏星衍辑本。杜氏古谣谚三十二录之,复据诗纪补采出此条,以补孙氏所未及。今祗据杜氏本录之,凡孙氏已采者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