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种范围广大的经济问题不是我所欲讨论的对象,我们的题目只是:此时此地个人能有什么作为去觅取幸福。当我们涉及今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的心理纠葛时,难题就近了。而这类心理纠葛实是民主主义所引起的难题的一部分。从前有主人和奴隶之分:主人决定应做之事,在大体上是喜欢他们的奴隶的,既然奴隶能够供给他们幸福。奴隶可能憎恨他们的主人,不过这种例子并不象民主理论所臆想的那末普遍。但即使他们恨主人,主人可并不觉察,无论如何主人是快乐的。民主理论获得大众拥护的时候,所有这些情形就不同了:一向服从的奴隶不再服从了;一向对自己的权利深信不疑的主人,变得迟疑不决了。摩擦于以发生,双方都失去了幸福。我并不把这些说话来攻击民主主义,因为上述的纠纷在任何重要的过渡时代都免不了。但在过渡尚在进行的期间,对妨害社会幸福的事实掉首不顾,确是毫无用处的。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变更,是民主思想普遍蔓延的一个特殊的例子。父母不敢再相信自己真有权利反对儿女,儿女不再觉得应当尊敬父母。服从的德性从前是天经地义,现在变得陈腐了,而这是应当的。精神分析使有教育的父母惴惴不安,唯恐不由自主的伤害了孩子。假如他们亲吻孩子,可能种下奥地帕斯症结;假如不亲吻,可能引起孩子的妒火。假如他们命令孩子做什么事情,可能种下犯罪意识;不命令吧,孩子又要习染父母认为不良的习惯。当他们看见幼儿吮吸大拇指时,他们引伸出无数可怕的解释,但他们彷徨失措,不知怎样去阻止他。素来威势十足的父母身分,变得畏怯、不安,充满着良心上的疑惑。古老的、单纯的快乐丧失了,同时:由于单身女子的获得自由,女子在决意做母亲的时光,得准备比从前作更多的牺牲。在这等情形之下,审慎周详的母亲对子女要求太少,任意使性的母亲对子女要求太多。前者抑压着情爱而变得羞怯;后者想为那不得不割弃的欢乐在儿女身上找补偿。在前一种情形内,儿女闹着情爱的饥荒;在后一种情形内,儿女的情爱受着过度的刺激。总而言之,在无论何种情势之下,总没有家庭在最完满的情状中所能提供的,单纯而自然的幸福。
看到了这些烦恼以后,还能对生产率的低落感到惊异么?在全部人口上生产率降低的程度,已显示不久人口将要趋于减缩,但富裕阶级早已超过这个程度,不独一个国家如此,并且实际上所有最文明的国家都是如此。关于富裕阶级的生产率,没有多少统计可以应用,但从我们上面提及的约翰·爱林的著作内,可以征引两件事实。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二年间,斯托克霍姆的职业妇女的生产量,只及全部人口生产量的三分之一;而美国惠斯莱大学的四千毕业生中,在一八九六至一九一三年间生产的儿童总数不过三千,但为阻止现在的人口减缩,应当有毫无天殇的八千儿童。毫无疑问,白人的文明有一个奇怪的特征,就是越是吸收这种文明的男女,越是不生育。最文明的人最不生育,最不文明的人最多生育;两者之间还有许多等级。现在西方各国最聪明的一部分人正在死亡的路上。不到多少年以后,全部的西方民族要大为减少,除非从文明较逊的地域内移民去补充。而一当移民获得了所在国的文明时,也要比较减少生育。具有这种特征的文明显然是不稳固的;除非这文明能在数量上繁殖,它迟早要被另一种文明所替代,而在此替代的文明里面,做父母的冲动一定保存得相当强烈,足以阻止人口减退。
在西方每个国家内,世俗的道学家们竭力用着激励和感伤性来对付这个问题。一方面,他们说儿女的数量是上帝的意志,所以每对夫妇的责任是尽量生育,不问生下来的子女将来能否享有健康与幸福。另一方面,教士们唱着高调,颂扬母性的圣洁的欢乐,以为一个患病与贫苦的大家庭是幸福之源。政府再来谆谆劝告,说相当数量的炮灰是必要的,因为倘没有充分的人口留下来给毁灭,所有这些精巧奇妙的毁灭械器又如何能有适当的运用?奇怪的是,当父母的即使承认这些论据可应用于旁人,但一朝应用到自己身上时就装聋了。教士和爱国主义者的心理学完全走错了路。教士只有能用地狱之火来威吓人的时候才会成功,但现在只剩少数人把这威吓当真了。一切不到这个程度的威吓,决计不能在一件如是属于私人性质的事情上控制人的行为。至于政府,它的论据实在太残酷了。人们曾同意由别人去供给炮灰,但决不高兴想到自己的儿子将来派此用场。因此,政府所能采取的唯一的办法,是保留穷人的愚昧,但这种努力,据统计所示,除了西方各国最落后的地方以外,遭受完全的失败。很少男人或女人会抱着公共责任的念头而生育子女,即使真有什么公共责任存在。当男女生育时,或是因为相信子女能增加他们的幸福,或是因为不知道怎样避免生育。这后面的理由至今还有很大的作用,但它的力量已经在很快的减退下去。教会也好,政府也好,不论它们如何措置,总不能阻止这减退的继续。所以倘白种人要存活下去,就得使做父母这件事重新能予父母以幸福。
当一个人丢开了现下的环境,来单独观察人类天性时,我想一定能发见做父母这件事,在心理上是能够使人获得最大而最持久的幸福的。当然,这在女人方面比在男人方面更其真切,但对男人的真切,也远过于现代化多数人士所想象的程度。天伦之乐是现代以前的全部文学所公认的。希古巴对于儿女要比对丈夫关切得多;玛克特夫对儿女也比对妻子更重视。在《旧约》里,男女双方都极热心的要传留后裔;在中国和日本,这种精神一直保持到今日。大家说这种欲望是由祖先崇拜来的。但我认为事实正相反,就是祖先崇拜是人类重视血统延续的反映。和我们前此所述的职业妇女相反,生男育女的冲动一定非常强烈,否则决没有人肯作必要的牺牲去满足生育冲动。以我个人来说,我觉得做父母的快乐大于我所曾经历的任何快乐。我相信,当环境诱使男人或女人割弃这种快乐时,必然留下一种非常深刻的需要不曾满足,而这又产生一种愤懑与骚乱,其原因往往无法知道。要在此世幸福,尤其在青春消逝之后,一个人必须觉得自己不单单是一个岁月无多的孤立的人,而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它是从最初的细胞出发,一直奔向不可知的@远的前程的。这若当作一种用固定的字句来申说的有意识的情操,那末它当然是极端文明而智慧的世界观,但若当作一种渺茫的本能的情绪,那末它是原始的,自然的,正和极端文明相反。一个人而能有什么伟大卓越的成就,使他留名于千秋万世之后的,自然能靠着他的工作来满足生命持续的感觉;但那般并无奇材异能的男女,唯一的安慰就只有凭藉儿女一法。凡是让生育冲动萎缩的人,已把自己和生命的长流分离,而且冒着生命枯涸之险。对他们,除非特别超脱之辈,死亡就是结束一切。在他们以后的世界与他们不复关涉,因此他们觉得所作所为都是一片空虚而无足重轻。对于有着儿孙,并且用自然的情爱爱着他们的男女,将来是重要的,不但在伦理上或幻想上觉得重要,抑且自然地本能地觉得重要。且若一个人能把兴趣扩张到自身之外,定还能把他的兴致扩张到更远。如亚伯拉罕那样,他将快慰地想到他的种子将来是去承受福地的,即使要等多少代以后才能实现;他将因这种念头而感到满足。而且由于这等感觉,他才不致再有空虚之感把他所有的情绪变得迟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