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时间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在工具本体到心理本体的行程中,时间也由客观的空间化派生出主观的情感化,即时间不只是供计算的钟表数字(人在群体活动中的生物——生理——生活
——社会的参照系统),而成为某种情感的强力绵延。在情感中,空间化的时间停止了,时间成为超时间,与俄罗斯东正教圣像文化强调苦难即拯救,不是走向光明而是走入黑暗才永恒得救,从而如陀斯妥也夫斯基残酷地折磨心灵相反,中国重视的,似乎更在这心灵的超时间中得到“天乐‘他永恒。在基督教,空间化的时间终止在上帝怀抱,那是既非理性又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体验。在中国,空间化的时间终止在人的怀抱,那是既融化理性又不排除日常感情的情感体验。你看那宋元山水画,那就是这种。已境。精神、”天乐’助物态化,显现是一种情感的时间即超时间。中国画论之所以将“逸品”放在“神品”之上,正因为前者标志着这种超时间的人生境界,它不只超脱精神、意象、兴趣、道德,而是生的超脱韵味。那高山流水,茂林修竹,那茅屋半间,行人几个;它超脱可计量的空间化的具体时间,毋需回影,没有晨昏,但又仍有四时景象,这景象体现着人际关怀、天地情爱,它指向的是一种生活境界,和人生归宿,这才是“境(人生境界)生象(美术图景)外”,“得其园中”。
前人说“禅而无禅便是诗,诗而无诗禅声然”;“以禅作诗,即
落道理,不独非诗,并非禅矣”;陶潜、王维之所以比寒山、拾得、比宋明理学家们的诗似乎更使人“闻道”、“悟禅”,就因为“本体”
已融化在此情感中。此诗此请即是真如。“以禅作诗”便是以一个玄虚的“本体”框架硬加在现象之上,它与感情始终两极。可见,如前所说,“请本体”恰是无本体,是以现象为体。这才是真正的“体用不二”。熊十力讲“大海水印此一一区”,但又无端构建
“辟、翁”的自然宇宙论。其实“大海水”并非那思辨的天体、道体、心体、性体以及‘“辟翁”等等,那“一一沤”也并非那万事万物的心性现象,它们乃种种具体的人生情感,而“大海水”即因融化理性于其中而使它们成为“本体”者也。
一切均消逝而去,唯艺术长存。艺术使人体验艺术中的时
间,从而超时间。在此体验中,情感混灭,消化了分、定、位、所(空间化的时间),既超越了此时此地日常生活的时间,却又与此时此地的日常时间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人们在废墟、古城、图腾柱、峨特教堂、古窟佛像、青铜礼器……这些在当时有关宗教、道德、功刊等时间性的实用物前,所感受、领悟、体验的恰好是对人类总体存在的非实用非功利非道德的超时间的情感确认,常表现为对时间的无限感欢,这也就是人对自己存在的“本体”把握。一切情深意真的作品都如此。不是“如何活”和“为什么活”,而是“活”在对人生、对历史、对自然宇宙(自己生存的环境)的情感的交会、沟通、融地、合一之中相作用(行动)的主体,而是混灭了主客体之分的审美本体,或“天地境界”。久历史地生活在与他人共在的空间化的时间中,却让这些空间化的时间经验进入美术凝冻,它便超时间而永恒存在,而使后来者的人性情感愈增丰足,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这就是变易中的不易。“不易”并不在别处,就在这人生情感之中。《华夏美学》说:“日影尽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生活、人生、机缘、际遇,本都是这么无情、短促、偶然和有限,或稍纵即逝,或失之交臂;当人回顾时,却已成为永远的遗憾……不正是从这里,使人更深刻地感受永恒本体的谜么?它给你的启悟不正是人生的目的(无目的)、存在的意义(无意义)么?
人沉沦在日常生活中,奔走忙碌于衣食住行、名位利禄,早
已把这一切丢失遗忘,已经失去那敏锐的感受能力,很难得去发现和领略这目的性的永恒本体了。也许,只在吟诗、作画、听音乐的片刻中;也许,只在观赏大自然的俄顷或久长中,能获得“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妙悟境界?……
永恒是无时间性的存在,它曾经是巴曼尼得的“不动的一”,
是《易经》的流变,是庄周的“至人”,在这里,却只是如此平凡却又如此神妙的“摹然回首”。……任何自然和人事又都是时空的存在。所谓无时间、超时间或宇宙间(时空)之前之外,都只有诗和哲学的意义。……它不关涉真正的自然、人世,而只建设心理的主体。
这“心理主体”不也就是“本体”所在么?传统经常是从感性
到理性,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则从理性(人类、历史、必然)始,以感性(个体、偶然、。心理)终。“春且住,见说得天涯芳草无归路。”既然归已无路,那就停留、执着、眷恋在这情感中,并以此为“终极关怀”吧。这就是归路、归依、归宿。因为已经没有在此情感之外的“道体”、“心体”、Being或上帝了。“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暮,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言断路绝,无可寻觅了。呈现在如此美妙的超时间的美术中的神秘经验,既非思辨理性,又非生物情欲,仍然是某种理欲交融的审美境界,就让这种审美情感去引领你“启真”、“储善”(见拙作《主体性提纲》),去体认宇宙、自然的诸多秘密吧。这是没有人格神、没有本体现象两个世界之分的审美的、艺术的、情感的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