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有无数细丝(一)此痰脉也,气过指下,似觉拖带粘涎,宛然中有无数细丝,此心包络,与肺胃之有痰也,必有嘈杂恼侬,呼吸不利之证。
(二)若平人常见此脉,且兼洪弦,又贪厚味,多房室,身肥、项短、时觉骨节不便,胸膈不舒,眼目少神,梦寐不安,久必有类中风证,此脉形势,介在滑濇之间,而实不可以滑濇名也。痰多气弱,故其形似滑,而其势甚濇也。
(三)王叔和:以系水交驰为死脉,真阳尽,而脉中津液,悉化为痰也。系水者,悬水多股,即无数细丝,其丝忽断忽续而不聚,故遂主死矣。
(四)又有风驰脉,其气冲指而过,如大风驰骤状,此血虚而痰火相抟也,宜补血化痰主之。
脉有变易无定(一)虚损久病,脉象早晚不一,时迟时数,时大时小,甚至起坐之间,举手换诊,亦有改变,此由元气不能自主,或痰饮尸疰所为。
(二)易思兰曰:久病气虚,早晚脉同,虽危可疗。
(三)韩飞霞曰:重大之病,一日三脉多变,难治沉苛。日日脉不移,亦难治。
(四)脉经曰:左手寸口,乍大乍小,朝来浮大,暮夜沉伏,住来无常者,榆叶枯落而死,(五)慎柔曰:痨瘵脉,酉戌时洪盛,寅卯时细弱者,阳气虚陷也,忌用苦寒,当助阳以复其寅卯之位,微加泻阴火而已,此皆虚劳鬼疰之类。
(六)此外更见有两种:
一种妇人,初孕一二月内脉来忽大忽小,忽如病危,忽如无病,其证亦时而逼急欲死,时而舒畅如常也,一种血虚内躁之体,火灼于内,湿闭于外,阴阳升降失度,腠理开合不时,心常懊侬,身常瘾疹,上下往来,游移无定,其脉或寸大尺小,或寸小尺大,或左盛右弱,或右盛左弱,长短浮沉,逐日变易,连日诊之,无一同象,凡遇此脉,即宜细心察神审证,或是燥火内燔,或巳尸气内伏,一当养阴宣阳,一当理血杀虫也。
(七)大抵脉象无定,在困病,为阴阳之不交,在平人,为血气之不和,当求所以不交不和之故而治之。
脉有起伏中途变易旧说脉之浮沉不同者,不过浮大沉小,浮小沉大,浮滑沉濇,浮濇沉滑而已。未有于起伏之间,察其中途变易者也,近来诊视,曾见有两种脉:
(一)一种其气之初起,一、自沉分而至于中也,滑而踊跃有势,二、及至中分,忽然衰弱无力,缓缓而上至于浮,形加泥浆,三、其返也,亦自浮缓缓而下于中,由中至沉滑而有势,轻按重按,指下总是如此,四、其证身体困倦,终日昏迷,似寐非寐,心中惊惕,恶闻人声,目畏光明,面带微热,四肢微冷,不饥不欲食,但口渴索饮不止,五、此卫湿营热,风燥在肺,痰热在胃也。身中伏有湿邪,而又吸受亢燥之新邪也,以:
防风、果本、通卫阳,驱表湿。
紫苑、白薇、杏仁、蒌皮,宣泄肺中浊气。
焦查、竹茹、段石膏、段瓦楞子,降涤胃中热痰。
兼以自芍清肝。
天竹黄清心而神清气爽,身健胃开矣。
(二)一种脉气正与此相反,一、其初起:自沉而中也,艰濇少力,由中而浮也,躁疾如跃。
二、其返也:亦由浮而疾下于中,由中而沉,迟弱无势,轻按重按,指下总是如此,其人嗜好洋烟,饮食不强,阴痿不起,此表分病而里有痰饮。又上虚热,下虚寒也,治法当疏中温下。
三、此二脉者,皆古书所未言也,岂真古人未见此脉哉,见之而词不能达,徒以浮滑沉濇,浮数沉迟了之,不知浮沉之间,迟数不能有二,滑濇各自不同,与此之起伏中变者迥别也,故凡着医案,于脉证曲折处,必不惮反复犘绘,方能开发后学也。
外诊撮要(一)目色主五脏,面色主六府,舌苔主辨表里寒热,血气存亡者也,前人分气与色为二,又分光与色为二,其说甚精,具在外诊简摩中。
(二)灵枢五色篇:论面色有所起所向,凡色起处,必紧而深厚,所向处必渐浅而锐,故曰: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察其起于何部,便知病处何藏,所向何部,便知病人何藏,以此参考病证,决其吉凶。
(三)凡察面色,以初见而乍视之为准,又须兼正面侧面并看之,须知粗老与枯燥不同,明润与浮焰不同,大抵面色不怕浓浊,而怕夭薄,不怕满面,而怕一线。
(四)凡察面色,以初起如粟如珠如丝者为真,又须察其色深连肉里,若满面滞晦者,气也,光也,虽甚枯暗,常主病而不主死,以其肉里色犹润焉。
(五)脉有真藏,色亦有真藏,凡黄色深重,如土堆于皮面,或绕眉目,或绕颧鼻,或绕唇口,皆大凶。
(六)鬓前两太阳下,及耳前,为福德部,忽滞晦者,将病也。
常滞晦者,肾与膀胱阳气不足也。又主身世偃蹇,忽明而浮焰者,凶也。
渐明者,久病将愈也。
常明者,主康强安乐。
常赤者,主有血分燥热病,又主劳碌风波。
又两鬓匀圆,性情宽厚有福,细长下垂,多机心也。
(七)面色:
以天中为主,赤色黑色为最忌,若见如粟如豆,即凶。
他部有色应之,其祸更速,孕妇赤色,主产厄,平人男妇,并主兵厄火厄。
(八)面目色:宜相生,忌相克,病人面色生目色,其愈速。
目色生面色,其愈迟。
目色克面色,其死迟。
面色克目色,其死速。
凡病日加剧,而面色愈见光焰,目光愈似有神,胜于平日者凶。
(九)面色散漫,主病而已,若入窍为入门户井灶,主凶。
千金方言之甚详,入窍者,即入眉目鼻孔口吻也,凡面色两部,色并起,渐见相连者凶。
(十)凡久患湿痰困重人,脾湿肝郁,山根下,多见一横道滞暗,若内含微赤者,伏热也,色虽深重,不死。
旁连目胞下及两颧,即凶。
(一一)凡绕鼻准两迎香紫黯,而鼻准两颧与唇,俱光浮似肿者,下体有杨梅疮也,不治。
(一二)凡面色:
起于内部而外行者,内部渐开,主病散,故满面色虽恶,而印堂山根鼻准明润深厚者,虽困无危。
起于外部而内行者,主病深为凶,自下上行过颧,自上下行过目,皆凶。
(一三)又内经谓:
男子左为逆,右为从。
女子右为逆,左为从。
(一四)凡察目旧以四白为忌,其实不然,久病胞肉消瘦,能无露白乎,当以黑睛为主,瞳人紧敛,边际分明,神光内涵者,寿相也,虽困无危。
瞳人暴大及缩小,边际散漫,神光昏浊,皆忌。
小儿初生,瞳人宽大者夭。
白晴黄者,湿热也。
青睛黄者,湿热甚也,亦主血虚,黑睛黄者,肾虚也。
黄甚者,皆为疸累历痈疽。
有赤脉贯瞳子,不治。
平人白睛,常多赤脉者,主有大风波。
天中及两眉两颧,有赤色应之,即发。
(一五)凡察舌,须分舌苔舌质,舌苔虽恶,舌质如常,胃气浊恶而己,苔从舌里生出,刮之不能全净者,气血尚能交纽,为有根也。
一、凡舌苔,以匀薄有根为吉,二、白而厚者,湿中有热也,三、忽厚忽薄者,在轻病,为肺气有权,在困病,为肾气将熄,四、边厚中薄,或中道无苔者,阴虚血虚也。
五、中道一线深陷,极窄如隙者,胃痿也。
六、舌根高起,累累如豆,中路人字纹深广者,胃有积也。
七、舌上星点赤而鼓起者,胃热也。
八、在两旁,主肝热,在尖,主心热。
九、淡而陷下者,胃虚也。在小儿为有滞有虫,十、望似有苔,一刮即净,全无苔迹者,血虚也。
十一、一片厚苔,或黄或白,如湿粉所涂,两边不能渐匀渐薄者,胃绝也。
(一六)黑苔者,血瘀也,灰苔者,血瘀而挟痰水也。
妇人伤寒时病,最易生黑苔,不得遽以为凶。
旧法,黑苔以芒刺燥烈,湿润细腻分寒热,历诊瘀血,苔黑,虽内热,而不遽起刺,有烟瘾人,苔易燥刺,而非必内有真热,不过肺胃津伤耳。
凡见灰黑二苔,总宜兼用行血,其证寒热甚者,必神昏谵语,无寒热者,必胸肋有一块结热,内烦而夜不安眠也,若僵缩言语不利,或身重不能转侧,又一边不能眠,乃凶。
舌枯晦而起剌者,血燥热极也,虽结黑壳,犹有生者。
光平如镜,乃凶。
亦有平人,胃中夙有冷痰瘀血,舌上常见一块,光平如镜,临诊宜详问之,又凡有痞积及心胃气疼者,病时,舌苔多见怪异,妇科尤甚。
凡久病,齿光无垢者凶,齿枯黄,似垢非垢,或虽有垢,而一即卸净而全无者,皆肾气将绝也,唇青,黯淡无华也。
人中满,宽纵不能起棱也,唇吻反,两吮下垂,如弓反也,凡察耳,宜与面目同色,若不同者,视其好恶,辨其生克以决之,耳轮忽枯如尘垢者,凶也。平人面色苍润,而耳轮常焦黑而不枯者,反为肾气充实之相。
凡身瘦肉削,而筋与骨紧附,皮与肉紧着者,及皮肤虽枯燥白屑,而未跌结起栗者,无虑也,若筋骨相离,皮肉相离宽纵如颓囊者,皮上如淋豆累手,身虽热无汗,但背心心窠额上准上有汗者,手掌食指大指后露骨者,目胞四围深陷如削者,项后大筋正中深陷如坑者,并大忌之,大筋两旁陷者,常也。正中不陷,无妨。盖肌肉脂膏,消瘦可也。
筋络腠理枯缩废弛,不可也。
形养于血,色生于血,病重血浊,病久血虚,形色相应常也,血乱血散,血枯血死,形色不相应,非常之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