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诊总按不同脉有单诊总按不同者,或单诊强,总按弱也,或单诊弱,总按强也,或单诊细,总按大也,或单诊大,总按细也,(一)凡单按弱,总按强者,
此必其脉弦滑,一指单按,气行自畅,无所搏激,三指总按,则所按之部位大,气行不畅,而搏激矣,此脉本强,而总按更强于单按也,(二)单按强,总按弱者,此必其脉气本弱,但食指较灵,单指按下较显,各中二指较木,总按即不显其振指也,此脉本弱,而总按更弱于单按也,(三)单按细,总按大者,是其脉体弦细,而两旁有晕也,总按指下部位大,而晕亦鼓而脉指矣,(四)单按大,总按细者,必其人血虚气燥,脉体细弱,而两旁之晕较盛也,食指灵而晕能应指名中二指木,而晕不能应指矣,(五)更有单按浮,总按沉,单按沉,总按浮者,其浮即晕也,抑或脉体本弱,轻按气无所搏,力不能鼓,重按气乃搏鼓也,又有医者,操作用力,指尖动脉盛大,与所诊之脉气相击,而亦见盛大者,又有医者,久行久立,指头气满,皮肤膹起,因与脉力相隔,而不显者,此皆极琐细之处,前人所不言,
而所关正非浅鲜也,大抵单诊总按,而指下显判大小强弱之有余不足者,其有余总属假象,在无病之人,固为正气衰微,即有病之人,亦正气不能鼓载其邪,使邪气不能全露其形于指下,而微露此几希也,当以正虚邪实例治之,固不得重于用攻,亦不得以为邪气轻微,专于用补也,即如总按大单诊细者,其细多是指下梗梗如弦,起伏不大,其中气之怯弱可知,单诊大,总按细者,其细多是指下驶疾,累累似滑,是气力不足于上充,而勉强上争也,其中气之竭蹶,更可知矣,强弱亦如是也,总是禀赋薄弱,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气血困惫,胸中窄狭,动作乏力,乃多见之,是因虚生实,清浊混处,气郁不舒之象也。
脉有两侧(一)脉要精微论曰: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侯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王冰云:两傍,两尺外侧也。
李中梓曰:内外二字,诸家皆说两侧,此必脉形扁阔,或有两条,否则于义不通矣,观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上三爻为外卦,下三爻为内卦,则上下之为内外,不昭然乎。
一、故内者,每部之后半部也。
二、外者,每部之前半部也。
(二)李氏之解经,诚新颖矣;然脉实有两侧诊法,非扁阔与两条之谓也。
凡指平按脉上,其形如此,及侧指于内侧拍之,而其形如彼,及侧指于外侧拍之,而其形又如彼矣,此可以脉之缓急滑濇,察病之虚实寒热。
内侧主里。外侧主表。只可取以与正脉合参,不能专恃此以决病,亦不能加正脉之分二十八脉,各有主病也。
一、每诊正脉微弱,侧诊弦而兼滑,则知有痰饮矣。其微弱乃气虚,又为痰饮所困耳。
二、又如外侧见弦,内恻见滑,便是表寒里热,与浮弦沉滑同断,余仿此。
顷读韩氏医通有云:左寸指法,按如六菽之重。在指顶为阴,属心。在指节为阳,属小肠。余部仿此,此即两侧诊法也。但不言侧指内,侧指外,而言指顶指节,似从正面平按,未免蹈李氏扁阔两条之谓耳。
脉有头本(一)?内经曰:脉之动也,阳气前至,阴气后至。
辨脉曰:脉来头小本大者,名曰覆,病在表也。
一、上微头小者,则汗出。
二、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
三、盖脉之来也,自筋骨之分,而上于皮肤之际,乍击于指,此阳气之前至也,谓之头。
四、既应于指,而脉尚未去,横度指下,此阴气之后至也,谓之本,五、有来之初势有力,而旋即衰弱,不见脉气之横趋者,此头大本小也,六、有来之初势不甚有力,而旋见脉气涌涌续上者,此头小本大也。
(二)脉如曰:
动前脉盛,气有余。
动前脉衰,气不足。
应后脉盛,血有余。
应后脉衰,血不足。
此正与头本之义相发明,故头本者,就脉来之际分前后,以别阴阳气血,非谓来为头,去为本也,旧说有指为寸尺,指为浮沉者,皆未合云。
脉有动摇(一)此所谓动摇,是脉之本象,非如紧脉之因病而见也,(二)扁鹊曰:
少阳之脉,动摇六分,正月二月王。
太阳之脉,动摇九分,三月四月王。
阳明之脉,动摇三分,其至跳,五月六月王。
少阴之脉,动摇六分,七月八月王。
太阴之脉,动摇九分,九月十月王。
厥阴之脉,动摇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王。
此动摇之本于自然者也,夫常脉之动摇,人人所共有,亦人人所必有,必有动摇,而后见其气来之盛也,须于指下脉来应指初回之际,细审之,自见矣。
(三)泰西有审脉表,凡脉之起,而将落未落旋转之际,必有振撼之迹,此气之嘘力大盛,与吸力两相激荡之势也。
(四)若紧脉,热为寒束。其动摇,即在脉势初起之始,乃热力与寒相搏,脉形挺亘,故动摇之势益显,世遂以动摇专属之紧矣,更有:
湿热痰盛,气郁而摇者,或不畅也,有肾热内沸,气喘而摇者,气不静也,有命火脱泄,气怯而摇者,气已无根,如人之力弱而举重也。
脉有俯仰(一)平人之脉,寸浮尺沉,关脉在中,诊时,食指略轻,名指略重,此常法也。
若所谓俯仰者,或寸沉尺浮,是前俯后仰也,或寸更浮,尺更沉,是前仰后俯也。
此三部之俯仰也。
又有一部二部,前后相为俯仰,此皆常有之事。
脉经曰:
从少阴斜至太阳者,阴维也,(尺沉寸浮)。动苦肌肉痹痒,僵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从少阳斜至厥阴者,阴维也,(尺浮寸沉),动苦癫痫,肌肉淫痹,汗出恶风,前后俯仰之专脉也。
二维有病,即见其脉,其实夺常诊脉,多用此法,以审气之升降强弱,奚必二维哉。
又内经阴阳结斜,多阴少阳,其义亦可通,此谓尺寸脉紧濇而倾斜,前仰后俯,浮少沉多,所谓肝肾并沉为石水也,扁鹊曰:不俯不仰,不低不昂,此为平脉,此俯仰二字所本也。
脉有内曲外曲(一)脉要精微论曰: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
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所谓外者,脉外近臂前廉,手阳明大肠脉之部也。
所谓内者,脉内近大筋手厥阴心包脉之部也。
是脉形之弓曲,或外赢,或内朒也,一、寒结之则脉形内曲。
二、热鼓之则脉形外曲。
三、与小儿诊三关脉纹内外之法,其义同。
(二)阴阳别论曰: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向来注者,罔知斜曲之义,夫:
结者,坚而濇也。
斜者,如弓之曲也。
多阴少阳者,谓其斜之弓曲向内,近于少阴,而远于肠明也。
石水少腹肿,是为单腹胀,即心腹寒积之类也。
(三)张石顽诊赵明远曰:左手三部,弦大而坚,从人迎斜内向寸,是为三阳经满溢入阳维之脉也,当有颠仆不仁之虞。
所谓:
斜内向寸者,必先外越,乃折而内向上寸也。
三阳满溢,即内经身热之类也。
(四)脉经曰:
从尺邪入阳明者,大风寒热也。(大风厉风,亦曰寒热。详见风论)邪入少阴者。
女子漏下赤白,男子溺血,阴痿不起,引少腹疼,是正气虚则内曲,邪气实则外曲也。
(五)扁鹊脉法曰:
外句者,久澼也。
内卷者,十日以还,是又以内曲外曲,分食积之新久也。
大抵脉之曲者,皆因于积,而又中气虚也。
偏于热多则外撑,偏于寒多则内倚。
(六)尝诊一妇,病胃脘痛,过服泄气之剂,右脉内倚,藏于筋下,左手弦劲,问之曰左腹素有块也,用温元补中二剂,而脉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