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初见疹标尚未出透,失于清解,误用芩热之剂以致毒蕴于胃,口鼻出气腥臭,必生牙疳,宜用化毒清表汤加石膏二钱;若已出透速收速散,身热不退,余毒流注大肠里急后重,红白相兼已成痢证,宜用清热导滞汤。
若其人素禀虚弱,当出疹之际过于发散,出透之后过用寒凉,解毒以致虚弱之极,骨瘦神疲,面无红色,且不能多食,食多即吐,急用香砂六君子汤去半夏加麦冬以补之。种种坏证不可不慎。
上海强氏按云:若非脾胃虚弱,少食吐食,而但本原虚损,朝凉暮热,咳嗽痰多,将成骨立者,俗名痧劳,恐补脾碍肺,香砂惟恐不宜。
疹之出也,出三日而始尽。每日出二次,子时出者巳时散,午时出者亥时散,经三日而出,六次出透,稠密无缝,方为吉兆,昔人有云痘喜稀疏,疹宜稠密,虽如漆疮,通红一片,亦不足为虑。
若甫弥月及至半岁一岁之间,时值天气炎热,或出奶疹痧疹风瘾等疹,不在正疹之列,亦不由于胎毒而致,可以母须用药,(德按:可用葱白三寸泡汤服之)其疹自散,此类内因变蒸,外感风热而出,乃皮肤小恙,常见出一次,又出一次及有连出不已者,无关利害,倘要用药微用疏风清热之剂,一服即愈。凡出疹发热三日见标者为顺,迟至五六日不见标者为逆,神气清爽者为顺,昏沉者为逆。病家知禁忌者逆可以变顺,不知禁忌者顺亦变逆,当于出疹之家明言之,防于未然,一体告戒。
朱氏《痘疹定论》
出疹家有四大忌属性:一忌荤腥煎炒疹初出时以至出净之日,俱忌食荤腥即素菜亦忌煎炒,恐荤腥煎炒能助胃火,昔人云:荤痘素疹。诚哉是言也。
二忌恣食生冷米粥疹初出时以至出透之日,未免口渴烦躁,想饮冷水不妨少与饮些,以解其烦渴,然不可多饮,若土产荸荠甜秋梨甘蔗汁及柿饼有霜者亦不妨间与食之,虽生吃无妨,切不可与米饮粥汤,及糕饼糖饴面食枝圆蜜饯之类,食之恐助毒火。倘觉饥饿则用开水煮饭,滞小半钟调匀稀薄,温服少食,淡食为宜。
三忌风寒当出疹之时必须谨避风寒,若不避忌,风寒外束,疹即收回,要其再出甚为难矣,慎之慎之。
四忌房帏厌秽人家生儿产女当出疹之时,各宜小心加意,谨慎洁净内外,勿使秽污恶浊气息触犯出疹之人,一或犯之多致不救。
朱氏《痘疹定论》
医疹家有三大忌属性:一忌骤用寒凉当疹初出之时,虽有身热烦躁,口渴等证,即以宣毒发表汤少加酒炒黄芩三五分以清之,切不可遽投黄连黄柏栀子等大寒之药,恐冰其毒而内伏,疹不得外出矣,后虽设法宣表而疹终不得出,可不畏哉。
二忌误用辛热疹初出时或有呕吐之证,(德按:王太仆曰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入反出是无火也)医家必用苍术二陈平胃丁香砂仁暖胃,或手足稍冷,必用桂枝肉桂温其手足,殊不知作呕吐者火热蒸于胃也,今反以辛温之味攻之,是抱薪而救火也。至于手足稍作冷者,热极似寒之象,俟疹出透而手足自然温和。医不明此反以桂枝可达四支之末,肉桂可以温经回阳,误之又误,陷人性命可不惧哉。
三忌遽用补涩疹初出时多有泻而不止者,其毒火亦因泻而减,此殊无妨。倘或泄泻过甚,则用加味四苓散一服立愈,切不可用参术诃蔻补涩之剂以图速止。医家不思肺与大肠为表里,风邪热毒伤肺犯胃,火性急速下行,乃曰吾于清解药中兼用些参术诃蔻,分两又少何碍于事,一服不见立效,且曰分两轻之故耳,于是多加分两再服,而疹忽变证矣,重则腹胀喘满而不可救,轻则变为休息痢,缠绵不已,终归夭命。不可慎哉。
若麻疹出净之后,泻黄红色,乃内有伏热,仍宜加味四苓散服之可也,且不可专用补涩。记之慎之。
加味四苓散猪苓(七分)、赤苓(六分)、泽泻(八分)、木通(七分)、黄芩(五分,酒炒)、黄连(二分,酒炒)、牛蒡子(五分,炒香研细)、车前子(七分,炒)灯心五十寸同煎服。
初发热,欲出未出时,宜用宣毒发表汤(今以半岁男女为式看其年之小大,随证加减)。
升麻(三分)、干葛(八分)、防风(五分)、桔梗(五分)、薄荷(三分)、前胡(六分)、连翘(六分,去心)、枳壳(六分,麸炒)、荆芥穗(五分)、牛蒡子(六分,炒研)、木通(六分)、生甘草(三分,去皮)淡竹叶(一钱),同煎服。
天气大热加酒炒黄芩五分,天气严寒加炒麻黄二分或三分。
麻疹已出面红肿太甚宜用化毒清表汤。
前胡(六分)、干葛(七分)、知母(七分)、连翘(七分,去心)、元参(一钱)、桔梗(六分)、黄连(三分,酒炒)黄芩(五分,酒炒)、薄荷(三分)、栀子(五分,炒黑)、木通(六分)、防风(三分,不用亦可)、牛蒡子(七分,炒研)、天花粉(八分)、地骨皮(八分)、生甘草(三分)淡竹叶一钱,灯心五十寸为引,同煎服。
若口渴加麦门冬去心一钱,石膏一钱五分,大便秘涩可加酒炒大黄七分。
疹已出透身热未全退,毒瓦斯流注而成痢者,宜用清热导滞汤。
黄连(五分,酒炒)、黄芩(七分,酒炒)、白芍(七分,酒炒)、枳壳(五分,麸炒)、青皮(五分)山楂(一钱,去核炒)、槟榔(五分)、浓朴(五分,姜汁炒)、当归(五分)、陈皮(五分)、生甘草(三分)、连翘(八分,去心)、牛蒡子(八分,炒研)(德按:倪涵初治痢方有木香二分,无连翘牛蒡子)淡竹叶一钱,灯心五十寸为引,同煎服。
若红多加红花三分酒炒,地榆五分,桃仁去皮尖炒五分,秘涩甚者,里急后重之极加酒炒大黄八分。
以上三方聂氏手定,但其中变化相时看证,或加减一二味药,又或斟酌分两,或稍加减一二分,投之即得应效。
内廷订方总以十三味,为式,只可少决不可多,如满十三味则将淡竹叶、石膏入于药引之内更觉妥当。予每看疹看其证候,相其时日,闻气听声,观形察色,然后参之以脉,始用宣毒发表汤表之,继以化毒清表汤清之,总遵此二方加减逐日变化,若麻疹未透则前葛荆防为必用之药,既透则前葛荆防为可去之剂,气喘除升麻不用,便秘蒸大黄必需,疹色干焦生地归尾要用,若还紫黑红花紫草宜加,咳嗽气急清肺饮除肺热,口疮口臭败毒散清胃利咽,成方在此活法由人。麻疹已出透齐,用生犀角磨汁和服大能解毒。
凡疹后咳嗽气粗宜清肺饮。
桑白皮(五分,炙)、地骨皮(五分)、麦门冬(一钱,去心)、柴胡(六分)、元参(八分)、桔梗(七分)、陈皮(三分)、黄芩(七分,酒炒)、石膏(一钱,、)、天花粉(八分)、生地黄(一钱)、木通(七分)、生甘草(三分)灯心淡竹叶为引煎,再磨羚羊角汁和服。
如肺热亟去陈皮加丹皮五分,连翘(去心)六分,牛蒡子(炒研)六分凡疹后口臭口疮唇烂,兼之咽喉疼痛宜败毒散。
生地黄(一钱五分)、丹皮(七分)、柴胡(七分)、桔梗(八分)、薄荷(五分)、连翘(八分,去心)、牛蒡子(八分,炒研)、黄柏(五分,蜜水炒)、天花粉(八分)、黄芩(七分,酒炒)、元参(八分)、赤芍药(五分)、金银花(八分)、生甘草(三分,去皮)石膏一钱,淡竹叶一钱,灯心五十寸为引同煎,再用生犀角磨汁和服,以上清肺饮败毒散二方,予每调出疹,因时设法,想理度情用之,辄有效验,敢以鄙见续于聂氏之后。
张氏《侣山堂类辨》
疹论(古名疹今名)属性:张氏隐庵曰:痘乃先天之毒,疹属后天之邪。先天之止有水火,后天始备五行。产下发声吮乳肇自后天,是以发声之时,口中有毒即咽下而归于阳明。故、之毒瓦斯发于阳明,上达于肺,出于皮毛,肺主气而外合皮毛。是以痘毒走于血分,而气以化之为顺。、毒走于气分,而血以和之为顺。若走于血分而见云头紫赤斑者逆也,、乃气分之毒更速于痘,若停留于胃则烂牙龈,阻滞在肺则为鼻扇喘急,发表疏里清热解毒,事在良医之临证妙用者也。夫气为阳,血为阴,痘乃精血中毒。故应四时之生长收藏,以合地支之数。、乃气分之毒,是以一日三烹,三而三之,以应阳九之终。痘发于阴,故宜头面稀疏,不喜独见阳位,、发于阳,故喜大烹头面,不宜惟在心胸。此人之阴阳血气应天地自然之道也。治、主方。
葛根、荆芥、防风、杏仁、牛蒡子、甘草、桔梗、陈橘皮上方用泉水煎服。再随四时之气而加减用之。如寒闭者宜麻黄,热闭者宜石膏,食闭者宜枳朴山楂,热甚者加黄芩黄连,毒甚者加白花地丁西河柳,渴者加知母,喘者倍杏仁。盖痘疹有血气之分,而用药亦宜分别。肺主气而心主血,故清痘之热毒宜以连为君,而芩为佐;清、之热毒,以芩为君而连佐之。又如金银花花开黄白,藤名忍冬,能启阴气而解痘、之热毒,盖黄走血,而白走气也。若夫白花地丁又专于、证者也。此用药之大关目,学人引伸触类微妙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