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荷型花的“放角”有渐、急、缓等形式,过去所说的“团瓣”里的圆头形,如今大都归到荷型中去了,这当然是要取决于捧瓣的是否有兜或舌瓣的形态。我们从引归的“培仙”的外瓣来看,不仅是“大头荷形”,而应当说是“大圆头荷形”。“翠鸾”的三瓣也是圆头。这是相似之二;其三,“培仙”的捧是“轻蚕蛾兜”;“翠鸾”的捧是“软浅兜”,从捧心雄性化程度来讲,两种都具有相对较弱的特点,也就是说虽然有“兜”的存在,但兜的前缘仅是“微白边”的形式;其四,我们再看它们的舌,“培仙”的舌为“留海舌”;“翠鸾”的舌为“大圆舌”。“留海舌”可分为留海舌、大留海舌、小留海舌,“培仙”的“舌较一品约大五分之一”,显然是一种“大留海舌”(许霁楼说是阔刘海舌)。“大圆舌”:短圆阔大,舌瓣宽度等于或大于中宫直径。中裂片的长宽比例接近,舌前端下垂,舌前沿微微向后翻,但不卷;“大留海舌”:舌瓣下垂部酷似女士发形中的前刘海。舌瓣中裂片短圆,宽度几近中宫的直径。这两种舌形都离不开“短圆”而形大的特点,在实践中很多中间的形态,有时也确实难能分清。根据上述四点花品相似之处,以至于很多兰着或艺兰人将其归为一种,想必也是一种根据吧。从花品上看,又有什么差异呢?其一,“翠鸾”外三瓣,虽是“圆头”,却是“长脚圆头”收根放角处较窄一些;“培仙”是“大圆头荷形”,其瓣的后半部收根极好;其二,“培仙”的“轻蚕蛾兜”与“翠鸾”的“软浅兜捧心”相比较,虽然雄蕊化的程度都很弱,但“轻蚕蛾兜”明显要高于“软浅兜”,“轻蚕蛾兜”是属于“蚕蛾兜”中一种较轻的类型,“蚕蛾兜”是梅、水仙类艺兰中较为标准的一种捧型,这是“浅兜”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其三,“大留海舌”与“大圆舌”虽然都具有圆的概念,其相似也是与其他舌形相对而言,终究是两种不同的类型,“翠鸾”的舌相比“培仙”略宽一些;其四,从《兰华谱》的记载情况来看“培仙”的叶姿为阔叶中垂形;“翠鸾”的叶姿为中细半垂形;其五,“培仙”的花色为绿色,排铃紧密;“翠鸾”的花色鲜翠,排铃疏朗;其六,它们的产地不同,“培仙”是清光绪甲申年(1884年),孙培仙于新昌宝山的采兰篓中发现的;“翠鸾”是在苏州发现的。我们现在能够比较的大概如此了,“培仙”早己引归,“翠鸾”至今末见露面,但愿不要绝尘而去。说到这里我还是认为《兰蕙小史》的记载无误,“培仙”与“翠鸾”是两个不同的品种。
《兰蕙同心录》在“培仙”后留有词一首,较长,此处略去。
9、绿蕙荷形水仙“叠翠”
《兰蕙小史》:“光绪庚寅春,出严州七里滩西口。紧边,厚肉,五瓣全脱,舌上红点与一品相仿。为杭州邵芝岩手植,时下以此为最。今归九峰阁。”“光绪庚寅春”是1890年春;严州在哪儿?严州就是现在的建德梅城,历史上建制较早,据史料记载:“唐武德四年(621),复遂安郡为睦州;在桐庐置严州。分金华复置建德县,属严州。”七里滩可能在梅城北面的富春江流域,现在称之“七里泷”;《兰蕙小史》上有吴恩元拍的“叠翠”照片,并留有吴恩元的手迹:“清光绪庚寅落山新绿蕙也,杭城邵芝岩植,时下以此为最。民国辛酉三月,淳白摄影并志。”当时邵芝岩是杭州官巷口开毛笔庄的,杭州城里很有名气的富商,他一生酷爱兰蕙,建“粲花室”,广蓄名兰,自号“粲花室主”。春兰“奇种绿云”、“翠盖荷”便是他选育的,还有蕙花中的“端梅”(有争议)、“赤蜂巧”、“粲花梅”、“仙蝶”、“碧莲”等等。《兰蕙小史》上说:“杭州邵芝岩与许同好,事必躬亲,而年也相若。”许是指许霁楼〔也指邵〕,七十余岁了也“于兰蕙之浇灌、翻种,尚不假手于人也。”这也正是我们养兰人之习惯吧。书归正传,“叠翠”在当时蕙花中“以此为最”;“大一品”“绿蕙荷花水仙之冠”,这两句话都出在《兰蕙同心录》,记载这两品最早的也是《兰蕙同心录》。历史上老一辈艺兰人在花品的认定上,与现代兰人往往有所不同,《第一香笔记》把水仙排在荷瓣、梅瓣的前面;《兰言述略》中水仙还是排在荷瓣的前面。这也是兰艺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即使按照现在艺兰人的观点,“荷形水仙”也是冠中之冠,例如春兰“龙字”,与“宋梅”共称“国兰双璧”,“四大天王”、“四大名兰”中“龙字”也占有一席之地。“叠翠”的叶、花品与“大一品”相左右,是有道理的,这在将在下面还要谈到。
自1923年的《兰蕙小史》以后,一直到八十年代,五十余年中所出的兰着及很多着名兰家也都没有提到此种,包括1929年冯子才的《续兰蕙同心录》、五十年代的《佚名兰蕙图谱》、沈渊如的《兰花》、王叔平的《五十年艺兰经验谈》、诸友仁《兰花》等。日本的《兰华谱》记有此种,但后来的《九华兰铭花集》、《中国春兰铭鉴》等都没有提到此品。日本没有“叠翠”吗?有的,九十年代国内引种“大一品”中便发现了“叠翠”,在日本“叠翠”己经混进“大一品”中去了。“大一品”数量远远超过“叠翠”,流传较广,因此在兰界里影响很深,所以现在爱蕙之人,言必“大一品”。哪么“叠翠”与“大一品”有何不同呢?还有“培仙”,三种都是绿蕙荷形水仙,在此三品的区分和认定上,常常使艺兰人困惑。《兰蕙宝鉴》中有“叠翠”与“大一品”的相比较。我下面将“叠翠”、“大一品”、“培仙”列在一起,从花品上寻求出些微差别,但愿能对兰友们从理性上有所帮助,不过这仅是一种愿望。
从外三瓣来看“培仙”是“大头荷形”,较“大一品”更圆大一些,而“叠翠”比“大一品”还要小一些。三品虽然平肩、收根放角,“大一品”更标准,“培仙”属于“圆头荷型”,“叠翠”放角长一些,显得外瓣较狭长;从捧上看,“大一品”是“软蚕蛾捧”,显得圆整光洁,“叠翠”的捧是“轻蚕蛾捧”,“培仙”的捧虽然也是“轻蚕蛾捧”,但属于“软捧微兜”,有兜,封白边也极轻;“大一品”是“大如意舌”而不后卷,但开久舌面下挂;“培仙”的舌属于“留海舌”,“舌较一品约大五分之一”;“叠翠”的舌虽然“如大一品”,但瓣端后卷,有人称其为“大铺舌”。总体上看“叠翠”花形端正,但较小一些。虽然此三品都是“绿蕙荷形水仙”,但是“大一品”、“叠翠”按照“五门八式”应归入“巧种门”中,“培仙”应入“官种门”中,按照古人的品级来论,“大一品”、“叠翠”应在“培仙”之上。如上也仅仅是我个人体会而己。
《兰蕙同心录》留下“叠翠”诗一首:
重峦深处碧云低,秀毓芳茎伍草萋;
自出山来异凡品,声华应与鼎钟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