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砭薄俗详认婚姻
话说婚姻不自由,乃是我们中国家庭黑暗的一种情形,也可说是我们中国家庭不能发达的主要原因。这种并不是在下做书的人所发明的,现在凡是开通些人物,没有一人反对这话的。
在下做书的把这话引在这里,无非是人云亦云,把这话评论说说罢了。因为婚姻乃是家庭的起点,便是夫妇幸福或悲痛的关键。假便婚姻和谐,夫妇的意见相同,没有丝毫芥蒂,那才是夫妇的幸福,便可得一良好家庭;假使反过来说,婚姻出于强迫,夫妇的感情当然不能亲密,夫妇间当然也毫无幸福可言,更何从得家庭良好的结果?照这样说起来,婚姻这桩事情,无论对于男子或是女子,都有密切的关系。倘婚姻的自由权,给人家剥夺得干干净净,那么,前途的生机,前途的幸福,都完全消灭了。好象宣告了死刑似的,虽还没曾绑到法场,肉体上还不曾经着剧烈的苦痛,但是精神上所受的刺激,比着肉体的苦痛,更是难受。所以从古以来,往往有甲男爱着乙女,乙女也慕着甲男,竟因阻力横生,不能达到目的,遂殉情而死。照春秋责备贤者的眼光,评判这种情形,当然一死轻于鸿毛,未免太不值得。但是事到临关,总觉得生机已灭,幸福已绝,即使保留这颗麻木不仁的残躯,以似觉毫无生趣了。有一般比较的达观男子,遇到这种婚姻阻力的事情,虽不致把生命孤注一掷,去做情海冤魂,但总因精神上不很舒服,也便消极起来,处处抱着悲观的眼光,别人以为畏避的,他偏要去试一试,因为他对于自己的前途,本看作无关重要,对于自己的生命,更觉得可怜的哩!
在下说到这里,奉劝世界上做父母长辈的人,对于子弟们的婚姻,虽不可过于放任,但千万不可出于强迫,总要确定一种意见。婚姻的自由权,做父母长辈的人,能够替子弟们的幸福,细察起来,能有几人?莫说平民家拘守向来的积习,牢不可破,不肯为子弟们开一线生路,便是那皇帝家,也是黑幕重重,真有所谓说不得的哩。看官们或许要暗笑在下说出这话,未免言之过甚。因为贵为天子,三宫六院,粉黛成群,要怎样便能怎样,难道婚姻也无自由之权吗?在下也明知这话说得太离奇,不过做书的现在引一桩故事出来,贡献给看官们参考参考。
说到这桩故事,也出要前清时代,在下在正文末开场以前,先把这事简单的说一说:原来同治皇帝因为自己所心爱的皇后,不能得他生母皇太后的乐意,美潢姻缘,常留缺憾。他生母皇太后却给他作主,强迫他另爱了一名贵妃,这种爱情,既系强迫而来,当然毫无幸福可言。同治皇帝受此刺激,便留连花月,走马章台,直到后来,染了恶疾,一病不起。他生母皇太后只生他一个儿子,他既死掉,又没曾生得孙子,传氏无人,只得嗣了他人之子,聊胜于无。可惜好好的一个家庭,竟落得这个场,推起原因,都是婚姻不自由所致的。在下现在提起这事,也关实替他们痛惜!闲话表过,请看正文。
二、辅幼主两宫垂帘
话说咸丰年间,南省有太平天国余孽作乱,北省有捻匪作乱,天下纷扰,民不聊生。那咸丰皇帝又是耽情声色,毫无振作的精神,幸而天不绝满,满家气运,不致因此而绝,生了几员名将奇臣,出来给满家尽力平乱。直到咸丰末年,四方才得安宁。但因咸丰皇帝生平好色,身体非常羸弱,只生得一名皇子,名唤载淳。咸丰帝本有三宫皇后,只因正宫皇后久已死掉,东宫乃是慈安后,西宫乃是慈禧后,载淳便是慈禧所生。那慈禧后生性非常诚恳,载淳虽不是她亲生的,她却很是爱护。那慈禧后却是阴险狠毒,名义上对待慈安虽很恭谨,实际上却是别有阴谋。那年正是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年才三十一岁。六月那天,咸丰皇帝同了两宫皇后和皇子载淳都到热河行宫避暑,偶然感受风寒,久病积弱之躯,竟致一病不起。两宫皇后忙的携同皇子载淳回到京城,便由载淳嗣位,改元同治,便尊慈安后和慈禧后为皇太后。这时同治皇帝才八岁,因为幼龄登位难知大事,所以一切军国大事,由两宫皇太后代为办理。遇到王公大臣们入朝面奏的时候,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另有宗室大臣肃顺和文详两人,在朝辅政。那文详原是不学无术的蠢夫,浑浑噩噩,不过随班吃饭而已。惟有肃顺乃有咸丰皇帝的旧臣,咸丰年间,他权势已是很盛,到现在嗣皇登全,年龄幼小,心欺两宫皇太后乃是女流之辈,他因此便有非分之想,按下不提。
且说同治皇帝登位以后,究是小孩子家,不知国家大事究竟是什么,成天的不过在南书房读书罢了。那同治皇帝原是天资非常聪明的人,读书过目不忘,师傅沈桂芬异常惊异。但是聪明人都有一种通病,聪明人都不肯用功。沈桂芬时常进谏,同治皇帝孩子脾气,听得谏语,便时常嘻皮笑脸着。沈桂芬到也把他没法摆布。
有一天,正在讲读《论语》,同治皇帝听得不耐烦,呼呼地睡着了。沈桂芬见了这般情形,心想有了这样的好天姿,却不肯尽力用功,未免暴殄天下,便惊醒了他,婉言进谏。那同治皇帝听着,反笑道:我倦欲眠,不如咱们都去睡一睡吧!
沈桂芬听他这话,忙把脑袋在地上乱碰,哭谏道:现在陛下致力诗书之时,万恳陛下不要荒怠学业才是。沈桂芬一面说话,一面又只管哭着。同治皇帝看他模样着实好笑,便取过一本《论语》,指着《论语》上刊着君子不器的一句,却把器字的下半两个口字掩着,对了沈桂芬微微的念道:君子不哭。沈桂芬听见他恶谑得到也有趣,心想这孩子究是聪明的,不觉破涕为笑的奏道:臣之哭谏,原是臣的一片愚诚,伏恳陛下圣鉴。同治皇帝眼见沈桂芬诚恳的态度,也不觉感动了心理,从此便肯用功读书。
过了一年,同治皇帝知识渐开,也渐渐听得肃顺专权跋扈的情形。他年龄虽小,却已知道肃顺不好人,所以在玩耍的时候,常把小铁刀照准泥人的脑袋砍着,说着:杀肃顺!杀肃顺!两宫皇太后见同治皇帝竟有这般胆识,心中暗暗称奇,后来风声传到肃顺耳朵中间,肃顺不觉大惊,便处处留意同治皇帝的颜色。恰巧那同治皇帝异常乖巧,见了肃顺之面,却不露出丝毫破绽,并且对于肃顺,更放出一种非常亲热的模样。
肃顺才得放心,以为小孩玩耍的话是不可据为深信的。却不知同治皇帝年纪虽只九岁,事无大小都已明白了。又隔了半年光景,肃顺被仇人的子侄奏参大逆不道,同治皇帝禀明两宫皇太后,竟下了一道严旨,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把肃顺定了斩罪,绑赴法场正法。自从此事发生,满朝的王公大臣们,都知道同治皇帝是个英明有为的贤君了。
三、演武艺草菅人命
话说肃顺奉旨正法以后,朝内辅政大臣只有文祥一人。因为文祥不很干练,两宫皇太后便命恭亲王奕,同朝辅政。那恭亲王乃是咸丰皇帝的胞弟,便是同治皇帝的胞叔,到也是个正直之人。所以朝内自从肃顺正法,恭王辅政以后,便日有起色,渐渐的振作起来。天下四方的人民,也以为上有明君,下有贤臣,从此天下可望太平了。
忽忽又过了几年,同治皇帝学业日见进步,两宫皇太后便命不必再去读书。这时同治皇帝只有十四五岁,论起来正当求学年龄,只因两宫皇太后膝下只此一子,恐怕读书多费及脑筋,碍了他的身躯,所以撤废学业,宁愿同治皇帝成天的闲逛。这种家庭教育,原是贻误子弟的,也是我们中国家庭腐败的主因。
大多数做父母的人,都有这种奇怪的心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这种情形乃是父母爱护子弟的好处,实则非但不是爱护子弟,简直是害了子弟。
话休烦絮。且表同治皇帝出了南书房,不再念书,少年人谁不爱动?成天的闷着,怎能过去?当初同治皇帝念收的时候,天天埋首于典籍之中,又和沈桂芬等一般通儒硕彦,厮混在一处,耳所闻的乃是些圣贤之言,目所见的又是些礼义之行,非但光阴过得很快,学行也着实受益非浅。现在同治皇帝弃掉学业,也不致力诗书,沈桂芬等也从此疏远着了,成天的所厮混的人,都是些内监宫婢。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那般宫监们竟天的职业,无非是摇船抬轿和一切侍候应役罢了。
恰巧那慈禧太后最喜听戏,那般宫监们能够唱几句昆、戈、皮簧、梆子腔的,个个粉墨登场起来。同治皇帝对于戏曲,本是茫然不知,因只生性好动,便喜欢看那武戏。时常见着武戏的场子,?b斗掼跳式样层出不穷,非常赞叹,益发的爱看。但因唱戏的时候乃有一定的,这种唱戏的全仅又都是慈禧太后所执掌的,同治皇帝素来有些惧怕慈禧太后的,怎敢在太后面前说出爱看?b斗掼跳的话?因此他在观戏之余,私自命宫监仿演,但是这种?b斗掼跳的手段姿势,必须身体灵活,年龄幼小,才得旋据如意;但是年龄大些,或者身体蠢些,便不能强演。
同治皇帝又因戏班中宫监能演这种把戏的,都是慈禧太后的私人,不敢便命这班宫监扮演,只得命别的宫监仿着演来,可怜那班宫监们都没有习过武行把戏,个个不敢尝试,同治皇帝道:天下的事情,哪一桩是学不会的,他们能够?b斗掼跳,岂是生而便会的?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又言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难道你们就不能仿演吗?即使一时不能立刻成功,何不习练几天,缓日再演哩。宫监们听着,怎敢说出半个不字。同治皇帝便亲自教授宫监们仿演。因为宫监们年龄都不很小,身体不很灵活,同治皇帝想得一法,用板凳置在地上,命宫监横卧在上面,亲手去按住宫监的肚子,使他圜转起来,好象连环似的。那班身体软弱的宫监,虽觉得肋骨酸痛,但也不致立刻送掉性命,惟有那班身体较僵的宫监,哪里能够圆转如意。同治皇帝又不管三七二十一,强迫着他们,用手强教他们仿演,于是宫监们经了这种说不出的苦,每天竟要死掉许多。那没曾死掉的,也有伤了肋的,也有断了骨的;那般能够不死不伤学会这套把戏的,不过百中之一。但是宫内人数众多,宫监们死伤的虽是很多,学会的也不很少,那学得精的人,?b斗能连翻几十个,铮铮地落在地上有异响,却继续弗息,同治皇帝见了大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