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汉朝建立直到宣帝年间,汉朝东方、南方和西方的小国就从来没有消停过。东边有乌桓、朝鲜,西方有羌族部落大小一二百个,巴蜀南方有夜郎国、滇国等百八十个部落。东南方则有南越、闽越、东越、东瓯等几个国家。时不时弄出点摩擦什么的。
  经武帝一朝,东边的朝鲜和东南方的闽粤诸国以及巴蜀以南的各国都已经设立郡县,纳入汉朝版图;乌桓则被驱逐出东北五郡和长城以外的地区。
  与游牧民族的军事冲突似乎总是华夏历史的组成部分,到宣帝朝时也不例外。
  神爵元年,光禄大夫、骑都尉义渠安国急报羌人反叛。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先看看宣帝时,羌人聚集区是怎么个态势。
  武帝时,开辟河西四郡。将河西走廊牢牢地控制在汉朝手中,由此截断了羌族部落和匈奴的联系。并将总惹事的羌族驱逐到湟水以南的地区居住。
  为什么把他们赶到南岸呢?因为北岸是适于耕种的盆地,而北岸则是以山谷为主,不适宜农耕。
  宣帝继位以后,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去巡视羌族部落。羌人先灵部落首领对义渠安国说希望朝廷能够允许丫们时常北渡湟水,到没有耕地的地方去放牧。
  义渠安国表示同意,并且奏闻朝廷。
  结果,从此以后羌族部落没事就强行北渡湟水。周围郡县如果加以阻止,羌人们就说汉使同意的,你们靠边站。
  朝中有位大臣看到义渠安国的奏章。气得胡子发颤,立刻上书宣帝弹劾义渠安国:“奉使不敬,引寇生心”。
  这个人可是个老资格——时任后将军赵充国。
  赵充国为什么会反对这件事情应这么强烈呢?因为他是个和少数民族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经验丰富的老将,明白义渠安国这个糊涂蛋的这种做法纯粹是在给边境安全埋下火种。
  先看看《汉书》中对赵充国的评价:“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
  下面晒晒赵充国在此之前的军事生涯,您就知道这几句评价没有一句不是落在实处。
  早在武帝朝天汉二年时,赵充国就以副司马的身份和贰师将军李广利进攻匈奴。当时汉军不利,被匈奴团团包围。
  汉军疲惫不堪,又没有粮草,伤亡很严重。
  关键时刻,赵充国率领百余名壮士组成敢死队,作前锋冲击匈奴的包围圈,一举打通出路。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紧随其后,冲出了包围圈。是役,赵充国全身受创二十余处,其骁勇善战令人叹为观止。
  李广利向汉武帝上书表扬了赵充国的功劳。
  汉武帝于是在行宫接见赵充国,令赵充国脱去衣服,查看了赵充国的伤口。大为感叹他的骁勇,随后就任命他为中郎,后迁升为车骑将军长史。
  昭帝元凤元年。
  同年冬天,匈奴四队人马共计二万骑骚扰汉朝边界。赵充国率军迎击,斩获匈奴九千余人,并生擒匈奴西祁王。再次以军功升迁。升为后将军,兼任水衡都尉。
  昭帝死后,赵充国因为拥立宣帝有功,被封为营平侯。
  宣帝本始二年。回来后仍为后将军,兼提升为少府。
  三朝元老,战功卓著,用在赵充国身上恰如其分。
  宣帝看到了赵充国的奏章当然十分重视,立刻下诏招义渠安国回长安并严辞谴责了他,然后下旨仍然不许羌人随意渡湟水。
  可是口子已经开了,再缝上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先零遂部落和其他羌族部落首领达成和解并交换人质,大家结盟一起去湟水北岸放羊。
  你汉朝不是不让我们过去吗?我们自己打过去!同时,羌族还派人去和匈奴联络,想要让匈奴作为外援协助他们。
  消息传到汉朝,宣帝觉得事情有点失控了,就召见赵充国询问他对此事的看法。
  赵充国分析道:羌人之所以之前闹不出太大的动静,是因为他们部落之间矛盾冲突比较多。不用大汉收拾,他们自己掐来掐去就把自己玩死了。而武帝朝的时候西羌以先零部落为首的叛乱,也是他们先解决了内部矛盾,然后合力与汉朝抗衡,我大汉花了五六年时间才将此次叛乱平息。匈奴和羌人一直眉来眼去,勾搭成奸。近年来,大汉在西域对匈奴的势力打压非常成功,眼下羌人又蠢蠢欲动,恐怕匈奴人又要和他们勾结。这样一来羌人叛乱的整个影响必然扩大,大汉需要事先准备。
  赵充国果然眼光独到,不到一个月。就传来了羌人首领派使者到匈奴去借兵,企图进攻鄯善和敦煌,以达到隔断汉朝和西域的通路的目的。
  看到这个消息,赵充国又上书汉宣帝:
  种种情况表明匈奴已经和羌人取得联系。因此才会出现羌族部落和解结盟的情况,等到秋天马肥之后,必然生事。朝廷应当立刻派遣汉使巡视边塞防御状况,做好军事准备。同时设法瓦解羌族的同盟,恢复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具体方法就是揭漏先零的阴谋于其他部落,并准备好敕令赦免不参与叛乱的羌族部落和首领。
  孙子曾经曰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赵充国的对策可谓是瓦解羌人叛乱的上上策。宣帝当然立刻准奏,并责令丞相府和御史府选定人员立刻派往羌族地区。
  如果这次出行的汉使能够充分领略赵充国的战略意图,并有足够的才干实现这个战略的话,羌族叛乱在萌芽阶段就被平息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换句话说,这个汉使的人员十分关键。
  换句话说,这个汉使的人员十分关键。
  收到诏令,丞相魏相寻思,派谁去呢。后来想,义渠安国刚从那边回来,熟悉情况,还是派他去吧。赵充国力阻未遂,义渠安国又成了钦差。
  世界上有两种情况下,事情会产生及其严重的后果。
  一种是聪明人想把事情做坏;另一种是笨蛋想把事情做好。
  而且通常情况下,后一种的造成的局势恐怕更加难以收拾。
  义渠安国由于渡河事件受到皇帝严厉批评,这次肯定是想把这件事情做得漂漂亮亮的。
  不幸的是,看来他的脑袋是在算不上聪明。
  义渠安国意气风发地奔到羌地。因为上次渡河的事情,估计义渠安国心里那口恶气可不小:“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看我这次怎么收拾你们这帮蛮子!”
  他首先招集了先零部落的首领级土豪三十来人,以狡黠不服居心叵测为名全部斩首。然后调集边防军袭击羌人,不分青红皂白斩了人家一千多个首级。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羌族各个部落,包括一些已经归顺汉朝的先零部落酋长全部都怒了:杀几个土豪倒也罢了?为什么屠戮无辜的羌人?
  于是羌族首领们集体背叛,攻打汉朝的城邑杀伤汉朝官吏。义渠安国当时正以骑都尉的身份率领骑兵三千在浩亹防备羌人,首当其冲遭到了羌人的进攻。
  饶是汉朝骑兵战斗力强,可是三千骑兵再加上一个智商和情商都不怎么样的将领要挡住几万羌人无异于痴人说梦。
  义渠安国眼看打不过,二话不说,转身就跑。一路上丢盔弃甲,辎重兵器丢失无数。
  义渠安国哪里还顾得了这些,逃命要紧,一口气跑到令居。一边关了城门死守不出,一面飞速上书朝廷,请求援兵。就是本节开头的那一幕。
  从义渠安国的表现看,他做光禄大夫和骑都尉有点浪费了。
  应该让他主管全汉朝的烽火台,当个烽火都尉什么的最合适。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羌族叛乱这件事情整个的处理过程来看丫最大的才能应该是四处纵火。
  事已至此,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派人去平叛了。
  伐谋和伐交不成,只好降一个层次,伐兵了。
  提一句,这一年是宣帝神爵元年,赵充国已经是七十五岁的高龄了。宣帝想派他去,又觉得他年龄是在有点老,所以犹豫不决。
  宣帝又不太好意思自己去问赵充国,就派丙吉去问赵充国谁为平叛将领比较合适。
  老将回答的很干脆:“除了老臣,当世不做第二人想。”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壮哉后将军!
  宣帝还是不放心,又派人问赵充国:“将军看下一步羌人会做何行动?如果将军出征,要带多少军马?”
  赵充国回禀:“百闻不如一见。用兵之事不可以凭空推测。请陛下恩准我火速驰往金城,再根据实际情况拟定破敌方略。羌戎小夷,胆敢背叛朝廷,逆天行事,灭亡不久。请陛下将此事交给老臣处理,不必担忧。”
  宣帝这才打消了顾虑,笑着答应了赵充国的请战要求。
  长话短说。赵充国到达金城后,等待军队集结。等骑兵达到万名的时候,才准备渡黄河。
  赵充国行军谨慎和周密。他担心军队直接渡河容易遭到羌军的截击。便在安排了三名军校官带领所部骑兵趁着夜色轻装过河,在对岸摆好阵势。以作渡河大军的桥头堡。
  等先头部队安顿完毕,赵充国命令主力部队依次迅速渡河。
  这样,到天明时一万骑兵已经悉数渡过黄河。
  汉军刚刚扎好营寨,就有百名左右的骑兵过来打探情况。营中的汉军将领自然是请求出寨迎战。
  赵充国仍然是小心为上,说道:“我军刚刚连夜渡河,士兵们很疲惫,不能急驰追击敌人。况且这些先头的羌人骑兵应该是精锐,不易歼灭,也可能是羌人的诱兵。我们的目标是要消灭敌人的主力,不可贪图小胜而因小失大!”所以下令不可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