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节三年,宣帝刚刚正式亲政后。有感于官吏们舞文弄法的现象日益严重,就决心对汉朝的刑狱体制做了重大修正。
  宣帝在廷尉府中设立了廷尉平这一官职,共四人,秩六百石。
  这四个人是干什么的呢?代表中央政府行使对各郡国司法事务的监督权和最高裁判权。
  不仅如此,每年年末到秋后各种重大案件汇集到廷尉进行最终审理时,汉宣帝还捋起袖子直接参与案件判决。而且,宣帝在判案期间不但直接住在工作场所,更是斋戒以示重视。
  设置廷尉平,只是汉宣帝完善刑狱制度的第一步。
  次年,也就是地节四年,宣帝继续完善他对地方司法的控制。诏令各郡、国将本地因受刑或病饿而死的囚犯的详细信息呈报朝廷。由丞相、御史对地方官员在刑狱方面的作为进行考评,排出等级后奏报汉宣帝。
  这样一来,地方官员的前途和其刑狱断案水平直接挂钩,而且上头又有各种监督和考评。宣帝这些措施可谓抓到了地方官员的要害,效果自然是立竿见影。史书称“狱刑号为平矣。”
  在元康二年,宣帝再一次发诏书重申了对于刑狱的重要性和刑狱事务处理不当的官员的处罚:“狱者,万民之命。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矣。今则不然。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贰端,深浅不平,奏不如实,上亦亡由知,四方黎民将何仰哉!二千石各察官属,勿用此人。”明令各郡守长官对于玩弄文法、不公平判决的官员不予录用。
  五凤四年,宣帝派出了包括丞相、御史掾在内的二十四人的中央考察团巡游郡县。在宣帝给考察团的任务单中,举冤狱又作为第一要务高居榜首。
  终宣帝一朝,他始终对刑狱之事十分重视。除了完善制度、对掌管刑狱的官员进行监督之外,宣帝还经常赦免刑狱,以身作则地饯行他对民用刑以宽的理念。
  由于宣帝的各种举措,他在位的这二十余年即便不是中国历史上刑狱判决最公正的时期,也应该是最公正的时期之一。
  也许,这正得益于我们的汉宣帝早年与监狱的渊源。
  一两个良吏的出现说明不了太大的问题,毕竟全帝国行政系统那么多个官员,一个焦裕禄那样的好官都不产出的几率也很小。
  但是如果良吏成批出现的时候,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吏治卓有成效。
  班固老先生在《汉书。循吏传》里面列出了六个人。所谓循吏,就是熟悉律法外加依法办事外加克己奉公外加爱民如子外加清正廉洁的官员。
  也就是说,终西汉一朝二百年,班固先生认为称得上循吏的只有六人。
  其中四人出自宣帝朝:王成,黄霸,朱邑和龚遂治理出众而得以名闻天下。
  还不止这样,地方官中最难当的当属三辅地区的三个行政长官: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
  其中最难当的当属京兆尹,其次是左冯翊和右扶风。
  什么?你问难在哪里?
  你就想想那片地区都住些什么人吧。皇帝的七大姑八大姨,当朝权贵宠臣,基本都全了。
  汉朝那会的权贵也不像现在的高级干部们,可选的居住地很多,冬天往南飞过冬,夏天往北追避暑,或者没事定居个巴黎纽约多伦多什么的。
  基本上汉朝那会的重要领导们都愿意在京城呆着。毕竟别的城市不管是看公共设施还是产品之丰富都不能望长安之项背。
  有了这帮大爷们在,你想想京兆尹的日子们能好过吗?这些还不是最难的,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有个鸡毛蒜皮大小的过失处理不好,立马就有人给夸大个十倍八倍的报告给皇帝了。
  啊?昨天判输官司的那小子他大姨的表哥的三姐夫家的侄女是皇上最近比较宠的妃子的婢女?怎么不早说!!
  这句话纯属玩笑,不厚道地拿京兆尹们的尴尬境地开个玩笑。
  就连班固老先生自己都说:“,在京兆尹的位置上连试用期都没过,就给打发走了。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班固老先生上面的那段话之后就还跟着一句:“唯广汉及敞为久任职。”说的是两个当过京兆尹的人,分别是赵广汉和张敞。
  汉朝京城的百姓还有一句民谣称赞历任出众的京兆尹,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这里面的赵张,也是指这两位。三王在后文中也会提到。
  这两位在汉朝历届京兆尹中排名前二的人,恰恰也出在宣帝朝。
  这还没完,在排名第二难当的地方长官左冯翊和右扶风的人选中,宣帝朝也有数人入选最佳阵容。分别是任左冯翊的尹翁归和韩延寿以及任右扶风的疏广和陈万年。
  怎么样,有点晕了吧?不过别担心。区区在下罗列这么些人只是想说明宣帝朝确实是良吏多多,并不打算把他们的事迹都写出来。理由是篇幅有限而人太多。
  不过对于出现这么多良吏的原因,区区在下还是很有兴趣螳臂当车自不量力地稍微分析一下。
  经过缜密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只有一个:汉宣帝。
  宣帝出身民间,深知民间疾苦。等压在他头上的霍光一去世,宣帝立刻开始亲政。四个字:励精图治。
  他每天勤于政事。五天召开一次全体朝臣们参加的大会,要求这帮人自丞相以下全都就自己负责的事务进行提出改善的意见。完事把他们陈述的意见分别下达有关部门试行,看看到底是金点子还是歪主意。
  有了这个勤于政务且赏罚分明的皇帝,各中央机构之间配合得那叫一个严丝合缝,行政效率那是相当的高!夹在这样的一种制度和氛围中,就是想偷奸耍滑想敷衍了事也很难。所以,制度还是很重要啊!
  宣帝尤其重视地方最高长官的任命。对于所有将出任州刺史、郡守和封国国相的人,一律叫来谈心:“XX啊,你要出任太守了。有什么打算吗?”
  XX:“臣打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宣帝:“要老百姓能没有叹息仇怨地安居家乡,就靠为政清明,诉讼公平。要达成朕的这一要求,就要靠你们这些优秀的郡太守和封国丞相!千万不要辜负了党国,不对应该是朝廷的厚望!”
  XX如果觉得面试完了从此天高宣帝远,可就错了。宣帝会命人把他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全部都记录下来,到年底的时候看看丫到底是不是说到做到。如果言行不一…后果很严重。
  而对于治理出众的太守们,宣帝是一方面从精神鼓励:发奖状;另一方面物质鼓励,加官进爵给黄金;真正做到了精神物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对于其中治理成绩别出众的,将在中央部门高级官员出缺的时候,给予坐直升飞机直接调入中央政府的待遇。
  有了这样良好的激励和惩罚体制,宣帝朝的良吏多多自然就不难理解了。诸多良吏,区区在下决定挑一个冒尖的出来说说。黄霸。
  黄霸的事迹,恰好可以从宣帝继位开始说起。宣帝继位以前,霍大佬奉行武帝用法严苛的做法,所以官员们用法大多走的严酷路线。而时任的河南太守丞淮阳人黄霸却以为政宽和著称于世,这一点我们的宣帝在当老百姓时候就有所耳闻。
  所以宣帝前脚继位,后脚就把黄霸调任了廷尉正。要说黄霸也挺给宣帝长面子,漂亮地判决了不少疑难案件。朝中大臣们心说这个人不错,断案公平。宣帝看他干得还不错,就提拔他做了丞相长史。
  本来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的话,黄霸的前途是大大的好。但是人有旦夕祸福,一个小小的意外却险些要了廷尉丞黄霸的命。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本始二年武帝的茂盛功德。所以下诏让博士们商量弄个更好的出来。
  这本来是极简单的一件事情,照着皇帝意思重新修订礼乐就是了。可是偏偏就有人死脑筋,而且这个人还是有些来头。
  他是上官皇太后的老师,负责给霍光的外孙女讲述《尚书》,拜为长信少府,封关内侯的宣帝朝大儒夏侯胜。
  夏侯胜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而他的好大喜功和穷奢极欲使得汉朝损失大量军士,国家财力枯竭,天下虚耗,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恢复过来,武帝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大臣们急了:“夏侯胜你慎言,这可是皇上的诏命!”
  夏侯胜大义凛然地说:“皇帝的诏书也不行!身为人臣,应当直言正论,岂能阿意顺指。老汉我话已出口,虽死不悔!”
  这下大臣们就不再和他废话,直接上书弹劾他非议皇帝诏书、诋毁先帝的大逆不道。同时,由于黄霸也坚持原则不肯联名上奏,大臣们顺道把黄霸也捎在一起弹劾了。
  夏侯胜和黄霸的关系由此拉近了——成为了诏狱的狱友。由于头上顶着个大逆不道的罪,两人基本上也就是属于等着被杀的命了。
  谁知道黄霸还很好学,不肯放弃这个向当世大儒学习的机会,请求夏侯胜向他讲述《尚书》。
  夏侯胜说:“哥们,咱们没几天活头了,你还张罗着学这个干什么?”
  黄霸说,子曾经曰过:“朝闻道,夕死可以。”夏侯胜一听:孺子可教。于是就答应了黄霸的请求开始向他传授《尚书》。
  估计宣帝是忘了这对难兄难弟,黄霸于是跟着夏侯胜在监狱里面学了两年的尚书。直到本始四年一场大地震才让宣帝记起来了这对难兄难弟,把他们俩从狱中释放。并任命夏侯胜为谏大夫、给事中,黄霸为扬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