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森(1934~)在25岁时以其长篇小说《对雅各布的种种揣测》(1959)而一鸣惊人。有人称其为“伟大的文学事件”,因为这是一部“非亚里士多德小说”,如同布莱希特戏剧强调观众的参与一样,这部小说要求读者从不同叙事层次上自己作出判断;有人认为这是“一件伟大的政治事件”,因为它处理的是国家分裂后对人们造成的影响。作者本人就是在小说出版的当年从东德移居西德的。
小说写东德火车调度员雅各布被火车压死了,是自杀、他杀,还是由于不慎?无法断定。小说第一句话是“但是,雅各布总是横穿铁轨”,似乎表示他有不慎撞车的可能,但他又是经验丰富十分可靠的铁路职工。他的死因成了一个谜,了解雅各布的人提出种种“揣测”,由交谈、内心独白和直接叙述编织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最后,第三人称叙事者对种种揣测作了总结,但仍未解开这个谜。小说采用了侦探小说的结构,但只提供案情,侦探则由读者来充当,读者只能自己从这迷雾般的揣测中去发现真相。
通过人们的揣测、回忆,以雅各布为中心形成一张人物关系网,这张网笼罩了东德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雅各布的面貌也在其中渐趋清晰。他有高尚的人品,对生活执着而敏感,他和恋人分处于东德和西德,受着情敌的搔扰和间谍机关的控制,“他在西部感到陌生,在东部感到不再是家乡。”东西部的对峙给他造成了难以忍受的精神重负。雅各布的死因无法确定,但小说表现出的意向却是不难体味的,就是德国的政治现实必须改变。
五、美国文学1.概述当代美国文学是在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背景中演进的。多元化的艺术格局和艺术探索及由此而来的流派纷呈,新人辈出的局面,使它成为整个美国文学史中又一高潮。
二次大战没有殃及美国本土,反倒缓和了国内矛盾、刺激了经济,加之大批科学家流亡入境,更使美国的科学技术如虎添翼。战争结束时,在全世界四百多亿美元的黄金储备中,美国即握有三百五十亿之巨,两颗原子弹爆炸,更显示了其武力上孤峰独据的地位。以125亿美元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则标志着美国已处于西方世界盟主的地位。
但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丰裕社会并未给美国人带来自在与安宁,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政治猜疑和迫害,朝鲜战争的阴影,整个冷战时期的紧张与恐惧感使人人自危。公众以小心谨慎、顺应时尚、以物质享受为满足的处世原则,使文学艺术出现了战后“沉默的十年”。斯隆·威尔逊的《穿灰法兰绒套服的人》(1955)写这种无个性的“组织人”,无追求的庸人,充分体现了这个精神上没有光彩的时代。虽然作品本身很平庸,却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50年代中期以后,冷战的紧张气氛有所缓和,郁闷多时的一批青年逆子终于按捺不住愤懑,发出了野性的“嚎叫”,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但他们正是对精神上业已“垮掉”的现状看不上眼,这才投袂而起的。60年代的猪湾事件,古巴导弹危机,尤其是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使美国社会处于长期动荡之中,总统肯尼迪遇刺,黑人暴动,学生造反,市民反战示威,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小说开始流行。70年代以后,随着越战的结束,美苏、美中关系的解冻,国际国内局势趋于缓和,公众对政治性社会活动的激情减退。但种族、阶级、阶层的矛盾,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生活瞬息万变造成的困惑依然存在,女权运动也不时掀起一个个小高潮。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中,美国文学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从1949年至1993年,在40年中有7位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除福克纳、海明威、纳博科夫、沃伦等文坛老将外,又涌现了契弗、马拉默德、贝娄、梅勒,卡波特、奥康纳、斯泰伦、阿瑟·密勒、田纳西·威廉斯、阿尔比、金斯伯格、托妮·莫里斯、巴思、巴塞尔姆、海勒、厄普代克、罗斯、品钦、欧茨等一大批新人。南方文学继续活跃,“垮掉派”、“黑色幽默”、黑人文学、自白派诗、犹太文学、战争小说异彩纷呈。在多方面的自由探索中,有的作家更关注经验世界的问题,如现实社会中的暴力、凶杀、吸毒、家庭解体、生态恶化、种族、性别、阶级的冲突及由此引起的精神恐慌、孤独、压抑、无所适从、人格分裂等等;有的作家更关心超验世界的问题,他们的眼光越过现实社会的具体矛盾,从形而上学角度去思考人类的基本处境,探求终极真理,诸如人类的局限,人类的前途,生存与毁灭,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文明进展的二律背反等都是他们作品的基本主题。
60年代以后另一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是非虚构小说的兴起。当时文坛有一种流行的看法:现实主义方法已经显得僵化,小说要继续生存,必须另辟蹊径,而新闻界对不带个人感情、纯客观的写作原则也感到厌烦。于是作家为使作品更具真实感,开始用新闻体写小说,记者则用文学手法来加强新闻报道的艺术魅力。在这两股力量推动下,非虚构小说勃然兴起。杜鲁门·卡波特的《凶杀》(1965)是开山之作。至80年代,乔纳森·科尔曼的《奉母之命》(1985)和香娜·亚历山大的《胡桃夹子:金钱、疯狂、谋杀——一个家庭像册》,分别从不同角度对70年代末的同一件凶杀案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艺术表现,追求“事实俱在、铁证如山”的效果。这两部作品得到评论界一致好评,并很快成为畅销书。公众对真实感的追求,现实中生活节奏的加快,戏剧性事件的层出不穷,都使非虚构文学备受青睐。
2.金斯伯格、施奈德与“垮掉派”诗战后最初十余年,在欧美国家最活跃的是所谓“垮掉的一代”。这是一批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青年人,战争创伤的隐痛,冷战给和平生活带来的紧张的政治气氛,社会动荡,生活无保障,前途渺茫,这一切使一代年青人陷入难以自拔的幻灭之中,绝望使他们无所畏惧地走上反抗社会的道路,形成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在德国他们被称为“重返家园的一代”,在英国叫做“愤怒的青年”,美国则是“垮掉的一代”。这些人的反抗方式是自戕式的,如东方习俗中以自杀在仇敌家的门槛上来惩罚仇敌一样,“垮掉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