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不取传统小说的全知叙述角度,将叙述者“我”的作用限制到最小范围,并且尽量避免作者流露褒贬和评论的倾向。主要靠对话、回忆、内心独白、靠客观的场面描写来展示人物命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不和盘托出,只写出最有暗示性的一鳞半爪,而大量的空白处则由读者靠自己的想象去联接填补。有时候则只叙述人物梦魔和幻觉中的情形,其真实内涵由读者根据上下文去猜测。
放弃了全知叙述角度,作品对读者的依赖程度大大加强了,读者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在想象中参与事件,方能窥见全貌,领略其精神要义。
6.科塔萨尔与“反小说”
胡利奥·科塔萨尔(1914~1984)生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4岁时随父母回到祖国阿根廷。他在大学读过一年文学和哲学就当了中学教师,一面读书一面写作,后来在大学讲过一段法国文学,从1951年起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译员。
科塔萨尔早年深受唯美主义影响,写过一些华丽而空洞的诗,后来师法博尔赫斯,作品呈现浓厚的虚幻神秘色彩。195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角斗士》,引起文坛注目。其中《角斗士》写一个敏感的女孩梦见自己变成了类似老虎的怪物,她又在一座迷宫式的屋子里与怪物相遇,无法摆脱。《被侵占的房子》写两兄弟住在一座结构复杂、门廊交错的屋子里,渐渐受到威胁:
一些无形的闯入者占了房子,堵死回廊,封闭门窗,他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最后竟无处立脚了。50年代后期,他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已不满足于单纯表现迷宫中的精神游戏,作品中写实成份增加。1960年出版长篇小说《彩票》,作品在迷幻的情境中溶入了厚重的社会内容,既充满想象力又颇能发人深思。
《彩票》写的是一次神秘的航行。一群买彩票中奖的人被邀请乘远洋巨轮去航行,他们高高兴兴地上了船,渐渐地都感受到了一种异样的气氛:船开往哪里?没人知道;船长在哪里?也没人知道。一伙年青人说他们打听到了船长的下落:他正生着病,就在船尾躲着。许多人要去找船长,却发现通往船尾的路都堵死了。于是大伙都挖空心思想办法通过障碍,结果有些人到达了船尾,更多的人则滞留原处。这些到达船尾的人发现了什么?轮船最后开向何处,作者未作交待。有人问及科塔萨尔时,他说他也不知道。作者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身份的一群人集中起来,由一个偶然的机会将他们置于同一生存处境中,无非是要检测一下,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坎坷、迷惘,各人将有何作为。各人都在进行探索,但途径和结果却大不一样。
代表他创作最高成就的是196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踢石戏》。小说写一群阿根廷青年,对国内生活感到厌倦,而向往西方社会的花花世界,于是移居巴黎。置身于这个国际大都会,他们徘徊于灯红酒绿之间,却感到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将自己溶入这个社会,孤独感窒息着每个人。况且,他们逐渐发现,在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欧洲,许多人生活得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快乐,对外来人更非乐土,于是他们告别巴黎,回到了祖国。书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折射着作者本人的内心矛盾:国内生活、本土文化不能令人满意,但国外的现代化都市也不是自己的栖身之地,绕树三匝,不免彷徨迷惘。
《踢石戏》是长篇小说,但各个章节之间没有直接联系,都可独立成章,合在一起又明显是一个整体。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述、结构方法,时间和空间顺序经过重新排列组合,情节跳跃式发展,只给出事件发展的片断和零碎场面,而将大量的内容储存在叙述的缝隙中,由读者根据已有的线索去发掘。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提供的是半成品,最后一道工序则只给出图样,由读者去加工完成,作品呈现出接受美学的所谓“召唤结构”。立体主义画派的拼贴手法也被作者用于小说构思中,新闻报道,述评等文献性资料常被用作拼贴材料。前期小说中的迷幻色彩在这里得到进一步渲染,整部作品所要营造的就是一座社会迷宫,每个人都置身其中,但找不到合适的位置。作者所要描述的,是在迷宫中盲目摸索的众生相。
科塔萨尔的《踢石戏》发表后,评论界一致称之曰“反小说”,认为它全面背弃了传统小说的观念和手法。科塔萨尔自己说,从美学角度说,他也许越写越糟,但他很高兴,“因为我越来越接近我认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描写的对象。从某种意义说,这似乎很像自杀,但自杀总比充当活僵尸要好。
也许有人会想,一个作家竟然要拆毁他的写作工具,这岂不荒唐。可是要知道这样的工具已经显得陈旧啦。所以我愿意从零开始,重新武装自己。”看来他是刻意求新,创立一种最适宜反映拉美现实生活的新形式。
7.富恩斯特——世界主义者眼中的民族现实卡洛斯·富恩斯特(1928~)是墨西哥小说家。他生长在一个外交官家庭,从小就接触多种外语,并曾在美洲大陆和欧洲许多国家游历。语言的优势和广博的见闻使他视野开阔,也增加了他作为作家的使命感。欧美国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研究层出不穷的新成就,使他备感拉丁美洲国家的落后,经济状况更是形成鲜明的对照。他说:“我活着就是为了写作。要写豪富和贫困、奋斗与消沉、爱情与仇恨”,富恩斯特与前辈作家的一个明显不同是:作为一个世界主义者,他更多地师法欧洲文学大师们的手段,更倾向于以欧洲人的眼光来观察和解释拉美人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作品在欧洲广泛流传,对欧美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富恩斯特的成名作是1959年发表的《最明净的地区》。此后还发表过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中短篇小说,如《好良心》(1959),《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1962),《换皮》(1967),《遥远的家族》(1980),另有一部戏剧集《原始的君主》(1971)和两部文学论着:《西班牙美洲新小说》和《两个门户的房子》(1970)。
《最明净的地区》是他的代表作,他自称是一部“墨西哥现代社会的总结”。作者以首都墨西哥为背景,展示了从民主革命到50年"m.kanbaapp点com"代墨西哥社会的历史和现状。长达30年的独裁统治结束了,墨西哥面临着重大的历史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