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是世界上开发较晚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都相对滞后,当代数十年间又灾祸不断,战乱频繁,但非洲有独特的地理和文化,并且以各种方式与西方社会保持着联系。非洲的作家往往能以世界性眼光审视非洲的现实,发现这块土地上的最具个性的特质,在艺术表现上既不拘泥于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也不生吞活剥西方文学的程式,而是用宏取精,自辟蹊径,他们以独创的精神产品丰富了当代世界文学宝库。从1986至1991年,先后有三名非洲作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非洲文学后来居上,已成为当代文学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2.战后派文学战后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在1946年至1950年间最活跃,此后则日见消歇。战后派作家都是《近代文学》(1946年创刊)同人,主要有中村真一郎、野间宏、椎名麟三、梅崎春生、花田清辉、加藤周一等人,一般称之为第一批战后派。这些人全部经历过战争磨难,当他们从东南亚的椰林荒岛和中国大陆的平原山岗死里逃生回到祖国时,“大日本帝国”已化为一片废墟。
他们开始以新的眼光来看这个帝国的过去和现在,并以自己的作品对这场战争进行展示和剖析。因此战后派作家有几个特点:(1)他们都是战争的亲身经历者,遭遇过生死劫难;(2)都以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为题材;(3)他们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持否定态度,对战争的野蛮、残酷和荒诞进行揭露和嘲弄,用写实手法再现血腥的战争场面。
在第一批战后派之后登上文坛的有安部公房、岛尾敏雄、大冈升平、三岛由纪夫、堀田善卫、井上光晴等人。他们在选择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同第一批战后派有一致的地方,被称为第二批战后派。
战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有以下几位:
椎名麟三(1911~1977),原名大坪升。当过学徒、厨师和售票员,参加过日本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他以中篇小说《深夜的酒宴》引起文坛注目。主人公是个孤独冷漠的男子,住在一所由仓库改建的房子里,靠摆小摊过活。周围都是贫病交加的人,在他看来,生活“真是无聊透了”,“既没有回忆,也没有光明的前途,有的只是一堆难堪”。他幻想着世界能大变一下,变成“极乐净土”,但他这点衷曲只能透露给四邻所不齿的妓女加代,他所能做的则是醉卧在被他看做母猪一样的加代的床上。作品重在以形象表述自己的哲学,在心理刻划、矛盾的展开与冲突方面较以前日本的“私小说”、“心境小说”更具力度。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在浊流中》(1947)、《深尾正治的手记》(1948)、《永远的序章》(1948)几个短篇和《这一天前》
(1949)、《红色的孤独者》(1951)、《邂逅》(1952)、《美女》(1955)几部中篇。另有长篇小说《在自由的那一方》(1953—1954)。他受萨特影响很深,是日本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
梅崎春生(1915~1965)的短篇《樱岛》(1963)写一个应征入伍的知识分子,他在阳光明媚的樱岛忍受战争与死亡的威胁,对生的留恋与对死的恐惧使他黯然神伤,忽然传来战争结束的消息,不禁流下了眼泪。他的小说还有《日落》(1947)、《发疯的风筝》(1963)、《幻仙》(1965)等。)的五部曲长篇小说《在死影下》(1946—1947)以意识流手法写牧歌式田园生活和城市的灯红酒绿背后的死亡阴影和主人公的惶恐不安与消沉。多年以后的《夏》继续写人对死亡的恐惧。
花田清辉(1909~1974)以犀利的文艺批评享誉文坛,是“前卫艺术家”
的代表。他作有剧本《小偷论语》(1958)、《爆裂弹记》(1962)和小说《平家的故事》(1967)等。
野间宏(1915~1991)是战后派文学的最卓越代表。他的反战小说在战后初期独步一时。
中篇小说《阴暗的图画》(1946)写进步青年在民主运动中的奋斗,遭受挫折后的苦闷和失意,背景贯穿战前、战时和战后初期,作品的时间与空间则主要集中在暮秋时节的一个晚上。其结构和象征手法别具一格。
短篇小说《脸上的红月亮》(1947)写从战场归来的士兵的精神创伤。
主人公北山年夫从情人仓子脸上的一粒红斑联想到战场上的红月亮,想到自己对死难战友应负的责任而深深负疚,于是和她分手。
在小说《崩溃感觉》(1948)中,战争梦魔般的阴影不仅笼罩了日常生活,而且深深刻入人的生理感觉和心理活动中,使人“感觉崩溃”。《真空地带》(1951)把日本法西斯军队比做丧失了人情人性的“真空地带”,是严峻的现实主义笔法。
野间宏的代表作是1949年动笔、1971年最后出齐的五卷本长篇小说《青年之环》。这部200万字的宏篇巨制视野开阔、气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错综复杂,中心人物是矢花正行和大道出泉两个革命青年,前者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从事民主运动,后者则信奉“腐败哲学”,处于腐败的时代,以腐败的肉体在腐败中求生,又在腐败中毁灭,他最后自杀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