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作为再现艺术的戏剧现代戏剧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与民主革命进程密切相关,其美学品格也受到政治要求的规范,注重以现实主义方法反映人民革命的历史与现实,揭示本质与规律,教育与鼓舞人民齐心协力建设新生活。戏剧是工具,它的主要价值就表现在再现生活、教化民众、统一意志上,戏剧常常不是依循戏剧自身的艺术规律去发展,而是按政治尺度去适应新时代,它要收回探索的锋芒、削平个性的棱角、填平可能使大多数普通观众发生审美障碍的技巧上的、精神内涵上的深沟巨壑,使之成为简明易懂的大众艺术。但是政治在限制和规范戏剧的同时也给了戏剧以强大的外部推力,使它成为公众文化生活和社会政治进程中举足轻重的因素,从而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在30年间,尤其是17年间,戏剧的各种品类、样式以各种姿态不择地而出,数量不小。虽然大部分作品只是昙花一现,但也出现了少数有特点的作品。极少数作品甚至已接近戏剧艺术的颠峰状态,成为使后人难以企及的范本,比如《茶馆》。
(1)舞台新风貌在限制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戏剧家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就。王炼的《枯木逢春》场景富于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胡可《槐树庄》以人立戏,人物形象个性化;张海默的《洞箫横吹》以一支特别的洞箫为核心结构全篇,构思颇具匠心;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洋溢着生活的激情和欢乐;白刃的《兵临城下》情节曲折,富于传奇色彩;沈西蒙等的《霓虹灯下的哨兵》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技巧的运用也很娴熟;独幕剧《刘莲英》、《赵小兰》、《妇女代表》也都各有特色;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曹禺的《胆剑篇》、《王昭君》,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对历史剧进行了探索;湖北省实验歌剧院的《洪湖赤卫队》则是新歌剧的重要创获,其色彩鲜明、风味醇厚的音乐语言三十年后依然魅力无穷。
(2)老舍与《茶馆》
17年话剧,老舍的《茶馆》一枝独秀,从整个20世纪中国戏剧史来看,它也是当之无愧的典范。《茶馆》出自老舍之手,正是题中应有之义。老舍20年代即已在大学任教职,并以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享誉文坛,30年代的《骆驼祥子》已列入世界文学名着之林,此后又写过十几部剧本,在对人情世态的洞悉、艺术语言的锤炼和戏剧特性的把握上,积蕴深厚。
《茶馆》以裕泰茶馆的兴衰为线索,通过清末、民初、抗战胜利后三个历史片断,描写北京的社会风情,从中透露出现代中国历史变迁的轨迹。全剧只有三幕,但写了50年的历史进程。三个场面之间相隔20余年,没有贯穿事件,没有推进情节的动力线,但它却像一幅世态图卷,丰富而完整。这种图卷式或串珠式的结构方式,散点透视式的观照方式深得中国艺术的精髓,对于以欧洲文化为母体的话剧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个创造性发展。
《茶馆》在不大的篇幅里写了近80个人物,在有限的时空中处理众多的人物,却能做到主次分明,各司其职。主要人物自壮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并由同一人扮演父子,一般人物则呼之来挥之去,所以作者能从容地将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老板王利发,茶客松二爷、常四爷、秦仲义、刘麻子等等。沈处长上场只说了一个字:“好(蒿)!”
也已形神俱在。
《茶馆》的台词艺术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地步,往往三五句话就把一个人写得神气活现。比如第一幕开场,二德子在茶馆里要打人,一直静坐在角落里独饮的马五爷发话了:
马五爷(并未起立)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
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马五爷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常四爷(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马五爷只说了三句话,但他的个性与气派已显露无遗。
4.文学的多元共生时代70年代末期,随着社会动荡的结束,文学的主体性开始复苏,文学的自由探索、自由表现、张扬个性的特质逐步显露。文学的基本主题是表现人,人的存在状态,人在社会生活及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现实处境、前途及命运,具有人本主义色彩。文学的国际意识和人类意识迅速觉醒,介入世界当代文学主潮,置身世界文明整体的意识,与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学对话的意识,为中国当代文学争取国际地位的意识大大增强。文学的价值判断逐步脱离实用主义的单功能标准,具有了国际参照意识。这种相对自由的、开放的精神氛围,使各种文学思潮、流派、方法、技巧都得以在中国文坛一展丰采,从现实主义的复归,到现代主义诸流派的大举登陆,直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弥散,10余年间,中国文学将整个20世纪西方文学历程演练了一遍,90年代的中国文学在观念上已与西方文学大体同步。文学视点的非焦点化,文学形态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极化,审美趣味的多样化已成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