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石(水飞,六两)、甘草(炙六钱,生四钱)为散,清水调服二三钱。发散温病、热病,加葱白五七茎,香豉四合,水煎温服。老人、虚人及病后伤津,小便不利,禁用此方。加葱豉煎服,则兼散表邪。加吴茱萸,则治白痢。加红曲,则治血痢。加炮姜,则兼消饮食。加朱砂,则兼退心火。加青黛,则散肝火。加薄荷,则清肺热。加石膏,则除胃热。其入通圣、双解、解毒等方,随证配合,未遑枚举。
凉膈散、治温热时行,表里实热,及心火亢盛,目赤便秘,胃热发斑。
大黄(酒浸,二两)、芒硝(一两)、连翘(一两)、黄芩(一两)、甘草(炙,六钱)山栀(八钱)、薄荷(七钱)为散,每服四五钱,加竹叶十五片,水煎温,日三夜二服,得下热退为度。(世本无竹叶,有姜一片,枣一枚,葱一茎。)硝黄得枳朴之重着,则下热承之而顺下;得芩栀翘薄之轻扬,则上热抑之而下清。此承气、凉膈之所攸分也。用甘草者,即调胃承气之义也。《局方》专主温热时行,故用竹叶。若治感冒之证,从世本用葱白姜枣可也。
咳嗽、麻疹干咳连声不断,是火邪凌烁肺金所致。然咳则毛窍开而麻易出。故未出之先最喜咳甚,发透其咳自己。若出尽及没后而咳仍不止者,清咽滋肺汤(方见前)。咳嗽多痰,去麦冬,加橘皮、茯苓。其有感触风寒,咳嗽烦闷,呕逆清水,眼赤咽痛,口舌生疮者,甘桔汤加芩连。没后见者,人参白虎汤去知母易麦冬,以滋化之。
甘桔汤、治麻疹咽痛,口舌生疮。
甘草、桔梗、山豆根、玄参、鼠粘子、荆芥(等分)、麦门冬(倍用)水煎,温服。
人参白虎汤、治热病舌干大渴,发热背寒。
人参(一钱)、石膏(八钱,生用,碎)、知母(三钱)、粳米(半合)、甘草(一钱,炙)水煎,温,分三服,一日尽饮之。
汗、麻发之际,常宜微汗,微汗则肌腠疏豁而邪易透。不可复用升发,升发恐汗大泄,不无亡阳之虑。其有隐陷不透之坏证,用权升发得大汗而解者,此特语其变也。若壮热无汗而皮肤干燥者,必风寒壅滞难出,多成内攻之候,或腹胀痛,或发喘促,宜与葛根解肌汤(方见前)。冬月越脾、三拗选用,但不可过剂。亦有因热极火郁,皮肤干燥而难出者,必致唇舌燥裂,二便秘涩,壮热昏沉,或身体胀痛,喘促痰鸣,无论何时,急宜白虎汤(方见前)加玄参、牛蒡、芥、栀、竹叶之类。大抵麻证常以微汗为顺,若始终无汗,虽没后不无余咎。其治总不逾上法也。
越脾汤、治风水恶寒,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麻黄(去节)、甘草(炙)、石膏、生姜、大枣水煎,温服。
三拗汤、治风寒伤肺而咳,误行敛肺而壅嗽喘急。
麻黄(不去节)、甘草(生)、杏仁(连皮尖)更加荆芥、桔梗,名加味三拗汤。
嚏、麻疹初起而多嚏者,是内火因风邪激搏而然。正出时有嚏者,其候必轻。如没后尚有嚏者,邪热尽解,可无余患矣。如嚏而多涕者,浊壅得泄,肺气自清,最为吉兆。若无嚏而鼻塞不通,必有风邪留滞,宜辛凉之剂以透达者。
呕吐、麻之初起,吐泻交作者顺,干霍乱者逆,欲吐不吐者危。呕吐是胃中热邪不得发泄而作,葛根解肌汤(方见前)。正出及正没时见者,消毒饮(方见前)加枳实、黄连。多痰者更加贝母、栝蒌根。若没后而呕者,脾胃虚而热滞也,石斛清胃散。其有呕而吐蛔者,胃中痰热胶固,虫无所养而上窜也,能食即定。如蛔出多而不能食,为胃败不治。
石斛清胃散、治麻后呕吐,胃虚不食热滞。
石斛、茯苓、橘皮、生姜(一片)、葱白(一茎)水煎,温服。血热者加紫草、连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