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类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六)白术(四两)、甘草(二两)、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附术并力,则逐水之功愈大。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
此即前桂枝附子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观此条知桂枝能通小便,故五苓散用之。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附子能劫阴气。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湿则身重。不呕不渴,湿而兼寒。脉浮虚而涩者,内外之阳俱虚。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白术生肠胃之津液。
理中汤类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七)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温三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此亦阳虚而动肾水之症。即真武症之轻者,故其法亦仿真武之意。
理中汤类芍药甘草附子汤(八)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三服。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加芍药,即有和阴之意,亦邪之甚轻者。
理中汤类桂枝人参汤(九)桂枝(四两,别切)、甘草(四两,炙)、白术人参干姜(各三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取三升,桂独后煮,欲其于治里症药中,越出于表,以散其邪也。去渣,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下之太早又多。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邪陷入里。心下痞硬,邪在上焦,犹属半表。表宜桂枝。里宜余四味。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必数下之后,而现虚症,故虽协热而仍用温补。

杂法方类赤石脂禹余粮汤(一)《论》中有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疑即此为丸。
赤石脂(碎)、禹余粮(碎,各一斤)、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二石同煎,方中绝少。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一误再误。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也,此利在下焦,下药太过,则大肠受伤。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以涩治脱。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分其清浊,则便自坚。
杂法方类炙甘草汤(二)又名复脉汤。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麦门冬(半斤,去心)阿胶(二两)、麻仁(半斤)、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结代,脉来缓而时一止复来,曰“结”;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曰:“代”。几动一息亦曰:“代”。皆气血两虚而经隧不通,阴阳不交之故。心动悸,心主脉,脉之止息,皆心气不宁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