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者泻之。
言蓄热下焦,则承气、抵当之类泻之,皆随病所在攻之。
伤寒无汗,表病里和,则麻黄汤汗之,或天水散之类亦佳。
身热、恶寒、无汗,脉浮紧而数。
表不解,半入于里,半尚在表者,小柴胡汤主之,或天水、凉膈二药各一服,协议服之尤佳。表里之热势俱甚者,大柴胡汤微下之,更甚者,大承气汤下之。
表虽未罢而里证已甚,若不下之,则表热更入于里,而里热危极,宜以大柴胡、大承气下之,双除表里之热,则免使但下里热,而下后表热乘虚又入于里,而生结胸及痞诸病之类也。
表热多,里热少,天水一、凉膈半,以和解也。
煎凉膈半服,调天水一服。上下同法。
里热多、表热少,未可下之者,凉膈一、天水半调之。势更甚者,小承气汤下之。表证罢,但有里证者,热传于里也,调胃承气汤下之,但除里热也。凡此诸可下之(言大柴胡、三承气诸下证),通宜三乙承气下之,善能开发峻效,而使之无表热入里而成结胸及痞之众病也。
发汗不解,下证前后别无异证者,通宜凉膈散调之,以退其热,便无热甚危极也。除此之外,远胜小柴胡汤,两感仿此而已。
但随表里微甚而以调之。两感谓一日太阳与少阴两证俱见,二日阳明与太阴、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前六经之证是也。
伤风自汗,表病里和者,桂枝汤解肌。
无汗为伤寒,不可服桂枝汤。
有汗为伤风,不可服麻黄汤。
半在表、半在里(脉在肌肉而半入于里),白虎汤和解之。病在里,脉当沉也,大承气汤下之。一法无问风寒暑湿,有汗无汗,但有可下诸证,或表里两证俱不见,而病日深,但目睛不了了者(昏昧不精明),或腹满实痛者,或烦渴、或谵妄、或狂躁、喘满者,或蓄热极深而将死者,通宜大承气汤下之,或三乙承气汤下之尤良。伤寒,大发汗,汗出不解,反无汗,脉尚浮者,苍术白虎汤再解之。
或中暑、大汗自出、脉虚弱、头痛、口干、倦怠、烦躁、或时恶寒、或畏日气、无问表里,通宜白虎汤;或里热甚,腹满而脉沉可下者,宜大承气汤,或三乙承气汤尤妙。伤寒表热极甚,身疼、头疼不可忍,或眩,或呕,里有微热,不可发汗、吐下,拟以小柴胡、天水、凉膈之类和解,恐不能退其热势之甚者。
表热势甚,而里已有热,发表未开,则阳热暴甚,故不宜汗之。表热势甚,若吐下之,则表之热大乘虚而入,反成结胸等证,则危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