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使)上,原本及诸本并有(武昌军节使)五字。今按:《新唐书?方镇表》元和元年:(罢奉义军节度使,升鄂岳观察使为武昌军节度使,增领安黄二州。)是(武昌军节度使)之名,始得于元和元年。方顺宗时,尚无其名,《实录》误。据《旧唐书?顺宗纪》,韩皐外放之职衔,为(鄂岳沔蔪都团练观察使)。《旧唐书》本传作(鄂州刺史,岳鄂蔪沔等州观察使)。《册府元龟》卷九四三同。且(节度使)一名,已囊括支度、营田、观察等使职衔在内。如《实录》原文作(武昌军节度使),则其上不应有(鄂岳观察)字样。是此处(武昌军节使)五字当为衍文。今删。
(94)(商),文本作(啇)。
(95)(乃),文本注云:(一作《仍》。)(一入),文本作(至)。
(96)
(为)字,原本及诸本均作(不沾)。朱熹云:(今按,此数句重复不可读。疑因后来修改,已增新字,而不去旧文。)今按:《册府元龟》卷四八○载王叔文事,其文字与《实录》略同:(初,叔文欲依前带翰林学士,内官俱文珍等恶其专擅,削去翰林之职。叔文见制书,大惊,谓人曰:《叔文须时至此商量公事,若不带此院职事,即无因而至矣。》其党散骑常侍王伾即疏请,不从,再疏,乃许三五日一入翰林,竟去学士之名。与归登同日赐紫,内出象笏赐登,而叔文为文珍等所恶,独不得赐,繇此始惧。)持此与《实录》对勘,(不沾)二字作(为),即语意通畅,此当为韩氏原文。
(97)(此),文本作(是)。
(98)(得),魏本作(德)。今按:《旧传》作(峘荷晏之举。)《新传》作(峘内德举)。方成珪《笺正》:(王惺斋云:《得》当作《德》,诸本并误。)
(99)文本无(已)字。
(100)(杜),文本讹作(仕)。
(101)朱熹云:(《即》,或作《则》。)文本(即)作(则)。
(102)(杖),文本讹作(杜)。
(103)文本无(述睿)二字。注云:(一本不重述睿字。)长告,朱熹云:(《告》,或作《者》。长告,谓长假也。)
(104)(参),祝、文、魏本并作(叅)。
(105)怏怏:祝本讹作(映怏)。
(106)(袜),朱熹云:(或无《袜》字,又或作《秣》,非是。)祝、文、魏本并无(袜)字。今按:(袜首),即(抹头),亦作(抹额)。(袜)、(抹)字通。
(107)(鞫),魏本作(鞠)。
(108)(修),文本作(修)。
(109)(答),祝、文、魏本并作(荅)。
(110)(己亥),诸本并作(乙亥)。朱熹云:(《乙》,或作《己》。)今按:贞元二十一年六月戊戍朔,无乙亥,《实录》误。
(111)文本(不)上多一(云)字。
(112)
(支),原本及诸本并作(节)。(节度副使),两唐书本传及《通鉴》卷二三六作(支度副使)。今按《旧唐书?宪宗纪》:永贞元年十月(戊戍,以宰臣剑南安抚使袁滋检校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等使,以西川行军司马刘辟为给事中。)十二月(己酉,以新除给事中、西川行军司马刘辟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据此,知刘辟为节度副使,在永贞元年十二月。方六月时,辟仍为剑南支度副使。则此处(节)字,当为(支)字之讹。据改。
(113)(于)文本作(干)。
(114)(某),朱熹云:(《某》,或作《辟》。)
(115)(其),朱熹云:(《其》,疑当作《某》。)魏本作(某)。
(116)朱熹云:(《尚》下或有《以》字。)祝、文、魏本均有(以)字。
(117)朱熹云:(《士》,或作《贬》。今按:《士》上当别有《贬》字。)
(118)文本无(书)字。(骑)上多一(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