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碑憔悴宛笃,若花蕊漂流,幼女捐躯于波间。东方朔赞遒逸潇洒,令人作天际真人想。黄庭经象飞天仙人,乐毅论象端人正士不得意。
昔人谓洛神赋象凌波神。考赵吴兴孟頫谓所得之陈集贤者十三行,仅二百五十字,系晋麻纸,字画神逸,墨彩飞动,为天下法书冠。又谓宣和书谱所藏末有柳公权跋语者,其行字笔意皆同,而小乏韵,且系唐硬黄纸,定以为临本无疑。
东坡云:唐太宗购晋人书,自二王以下仅千轴。兰亭以玉匣葬昭陵,世无复见,其馀皆在秘府。至武后时,为张易之兄弟所窃,后遂流落人间,在王涯、赵延赏家。涯败,为军人所劫,剥去金玉轴而弃其书。余尝于李都尉玮处见晋人数帖,皆有小印涯字,意其为王氏物也。
山谷云:右军尝戏为龙爪书,今不复见。余观瘗鹤铭,势若飞动,岂其遗法耶?欧阳公以鲁公书宋文贞碑得瘗鹤铭法,详观其用笔意,审如公说。
佛遗教经一卷,不知何世何人书。或曰右军羲之书。此书在楷法中,小不及乐毅论耳。清劲方重,盖度越萧子云数等。顷见京断崖中瘗鹤铭,大字,右军书,其胜处乃不可名貌。以此观之,良非右军笔画也。若瘗鹤碑断为右军书,端使人不疑。如欧、薛、颜、柳数公书,最为端劲,然才得瘗鹤铭仿佛尔。惟鲁公宋开府碑瘦健清拔,在四五间。
智永真草千文,崔氏所藏真迹,薛嗣昌刻之长安漕司者。翻本尚完好,但太瘦生耳。
今世惟欧阳醴泉铭多旧本,当是宋人好临仿其书,而石坚致耐拓耳。
人传怀仁圣教序为借内府右军书集成者,不知集与习通,乃怀仁习右军之字而书,非拘拘集凑也。若使集凑,则三五字已不免补缀之痕,彼其锋芒映带,章法掩抑,又何奇也!且其墨迹久藏项氏,近归武陵杨修龄侍御,其字备极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龙象、兰亭之羽翼哉!
淳化帖,宋太宗搜访古人墨迹,于淳化中命侍书王着用枣木板摹刻十卷于秘阁,各卷尾篆书题云: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摹勒上石。上有银锭纹,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拓打,手摹之而不污。亲王大臣则赐一本。摹刻虽近肥俗,然深得古意,不见古迹,得此足矣。但人间罕得,今世人所有,皆转相传摹者。
绛帖,淳化之子,尚书潘师旦用淳化阁帖增入别帖,重摹刻廿卷于绛州。北纸北墨,极有精神,在淳化阁帖之次。其石比淳化帖本高二字,骨法清劲,足正王着肉胜之失。然驳马露骨,人未免羸瘦之憾。
潭帖,淳化之子,宝月大师摹。风韵和雅,血肉停匀,但形势俱圆,乏峭健之气。庆历间僧希白重摹本亦佳。绍兴间第三次重摹者,失真矣。
大清楼帖,大观间奉旨以御府所藏真迹重刻于太清楼,较淳化帖有数帖多寡不同。其中有兰亭帖,蔡京摹刻,京沉酣富贵,恣意粗率,笔偏手纵,非复古意,赖刻手精工,犹胜他帖耳。卷尾题云: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上石。太清楼续阁帖,刘焘摹刻,工夫精致,亚于淳化。肥而多骨,求备于王着,乃失之粗硬,遂少风韵。
戏鱼堂帖,元佑间刘次庄以淳化阁帖十卷,摹刻于临江,卷尾除去篆题而增释文,颇为有骨格者。淡墨拓尤佳,在潭帖之次。
黔江帖,秦子明于长沙借宝月古法帖摹刻。石载入黔江绍圣院,乃潭人汤正臣父子刻石。
东库本,世传潘氏子析居,法帖石分为二。其后绛州公库乃得上十卷,绛守重刻下十卷,足为一部,名东库本。其家亦复重刻上十卷,足为一部。于是绛州有公私二本。靖康兵火,石并不存,金虏重摹者,盖天渊矣。
鼎帖廿卷,绍兴廿一年武陵丞赵铚与子濬编次者也,较诸帖增益最多。中间有右军黄庭,他本所无。石硬而刻手不精,虽博而乏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