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文明古国印度,它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梵文的意思是“月亮”。
美好的名字不一定能产生美好的文化。早期的印度文明产生于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文化是一个分布范围非常广大的文明,这一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终彻底消失。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黑海附近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吠陀文化,而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而至今仍然影响印度的种姓制度就植根于这个文化背景。
种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西方国家也称这种制度为卡斯特制度,印度本土称之为瓦尔纳制度。印度瓦尔纳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这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这种种姓制度的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后来,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种姓日益增多,制度也日益复杂,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不可接触者”或称“践民”,印度人称之为“旃荼罗”。
印度是个重视神话传说而不重视历史的民族。古印度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在记录上往往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很难确切地指明它的年代。印度造纸术的应用也比中国晚得多,之前很多的著作写在贝叶上。而且他们也注重口耳相传,师徒授受,不重文字,这些都造成了研究印度古代史的一大难关——史料的真伪辨别问题。
我们先从佛教的启教者释迦牟尼说起,他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大概生于公元前1027年,他的父亲是净饭王,为印度刹帝利阶级,母亲为摩耶夫人,在他出生七日后母亲即过世,由姨母瞿昙弥抚养成人。七岁开始接受学业培养,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释迦牟尼从出生时就成为太子,他从小过着优渥舒适的生活。十六岁时,释迦牟尼就娶了天臂城主之女即他的表妹耶输陀罗为妃,并与她生有一子罗睺罗。但是释迦牟尼最终还是在29岁(还有两种说法:一曰19岁,一曰25岁)那年出了家。
阿育王又称无忧王,约公元前304年—前232年在位,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他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这位前期嗜杀如命的君王,却在后来有一天突然醒悟过来,立地成佛。
可惜和亚历山大大帝一样,在阿育王去世后,孔雀帝国马上就分裂了。佛教、婆罗门教及其他来源的文献关于他的继承者的说法互相矛盾。实际可能是同时有多个国王在位,瓜分了帝国。
佛教的说法是他的续任者为鸠那罗,他是阿育王的太子,鸠那罗长得非常英俊,特别是那双眼睛,炯炯有神,神采飞扬。阿育王的王后,即鸠那罗的继母微妙落起多,是一位艳丽风骚,工于心计的美女,估计她和阿育王的年龄差比较大,很有可能她的年纪和鸠那罗相当。这位美女爱上了这位继子,她迷恋于鸠那罗的眼睛,逼迫这位继子与自己恋爱,可鸠那罗不从,王后发怒,发誓一定要获取那双眼睛。后来,太子奉命出征平息动乱,而阿育王忽染沉疴,遍求名医,却没有办法治愈。阿育王连忙传令大臣速召太子还朝。王后说不慌,自己可以治愈大王的病痛,但是求大王让自己当七天的国王作为报酬。阿育王答应下来,王后旋即伪诏命人去取鸠那罗的双目。鸠那罗遵诏自抉双目,交给使者。后来,太子扮成了艺人回到王宫中,揭穿了王后的恶行,于是王后被处以极刑。
印度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但是从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人与希腊人就次第入侵了印度,这种入侵一直持续到近代历史,印度欧洲列强瓜分殖民地。所以说印度的历史是不停地被外族人入侵的历史也不为过。
印度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