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丧了国都,折了太子,只能栖居于僻远的辽东一隅,对于秦国已经构不成威胁。秦国的主攻目标,转移到了楚国和魏国身上。
楚国和魏国的实力远非燕国可比,同时,由于唇齿相依的地缘关系,两个国家联合起来的可能性较大。而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集中主力部队进攻其中一个国家,同时,派出另一支轻装部队对另一个国家骚扰、牵制。当然,尉缭的黑金政策也在有条不紊的运行着。
秦王政二十二年,经过精心的研究和准备后,嬴政派出了两路大军去完成战略任务。一路大军以李信为将,蒙恬为副,领兵20万,作为主力部队直取楚国。另一路大军以王贲为将,兵袭魏国,以断绝魏挽救楚的念想。
此次大军出征的效果显著,三个月过后,嬴政收到了捷报:魏国全部拿下。嬴政听完战报后吃了一惊。因为这次出征的主攻目标是楚国,而王贲的任务是牵制魏国,没想到王贲竟然凭着为数不多的兵力直接把魏国拿下了。
想至此,嬴政不禁哈哈大笑:好,好,不管哪边的取得捷报都可喜可贺。有王贲这等福将,不但王室家族脸上有光,更是我大秦的荣耀。
那么,王贲究竟是如何灭亡魏国的呢?在知晓事情的始末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魏国是怎样衰落的。
魏国的祖先是西周初期的大贵族毕公高。公元前661年,晋献公以魏封毕万,故而有了魏国这个名字。后来赵、魏、韩三家分晋,魏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个新兴国家。
魏国是战国时代变法最早、取得成果最大的国家,因此才出现了战国初期魏文侯独霸中原的风光局面。
可惜的是魏国没能像秦国那样保住变法的成果。魏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他与魏国的腐败政治势力相结合,打击革新派,谋求私利,使魏国一度没落。
到了魏惠王时期,在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的打击下,魏国不得不把都城从靠近秦国的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到东方的大粱(今河南省开封市)。从而结束了独霸中原的辉煌历史。
到秦王政准备灭掉魏国之时,魏国的领土已由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地区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内”地区的“拥土千里”,龟缩为仅有大梁及其附近的几十座城邑。
然而,魏国的实力不容忽视。魏国地处中原地带,有着交通发达,物产丰富的优越地理条件。不足之处也正在于此,由于没有天险可守,故而缺少足够的军事屏障。鉴于此,魏国通过加强城防来弥补这一缺陷。魏都大梁的城墙坚不可破,稳固如山。城墙依托护城河、吊桥、岗楼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架起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我们再说王贲,王贲是王翦的儿子,他继承了王室家族勇猛善战的基因,正在一步步的向父亲的高度发起冲击。王贲初次在历史上露面就一鸣惊人,那是王翦进攻燕国的时候,王贲接到嬴政的命令,领兵进攻楚国。在王贲的统领之下,接连攻克了楚国的十多座城池,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正当人们对王贲的功绩大加赞赏的时候,王贲马上就要再创奇迹。
王贲接到秦王的命令后,带领部队马不停蹄的赶往魏国。王贲这个人不但胆子大,而且非常有谋略。他知道自己的任务是牵制魏国,本着擒贼先擒王的思路,只有突袭魏国的都城大梁,才能起到最有效的牵制效果。思路虽然好,但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王贲必须有过硬的军事素质,否则就是去送死。
在楚国战场初试锋芒后,王贲收获了足够的信心,然而,坚不可摧的大梁城也让他认识了什么是天高地厚。
上文已经提到,大梁城作为魏都已有138年的历史,经过数代经营,城垣异常坚固。魏人须贾曾夸耀说:“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
王贲的确尝到了苦头,眼见大梁近在咫尺,可是就无法逾越那道城墙。这样拖下去势必对秦军不利,毕竟是远离本土作战,后勤和兵源补给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王贲心里那叫一个急。
偏偏天公不作美,下去了瓢泼的大雨,有个王贲的进攻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为了防止营地被雨水冲湮,王贲不得不率领部队到黄河上游驻扎。
几天来,王贲都冒雨站在黄河岸边的高地上,凝视着雨雾中岿然不动的大梁城,思考着破城之计。大梁城在地形上先天不足。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地处黄河之滨,黄河洪流,就在离城数里之处轰隆而过,而大梁城的地势,远低于黄河的河床高度,从大梁城仰望黄河,还真会让人产生“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错觉。
王贲的脑中突然一亮,他不禁高声喊道:真是天助我也!然后下令兵士筑坝蓄黄河水。
眼见河水被蓄起几丈高,之后又被引入大梁城。一时间,河水肆虐,直奔大梁,洪水过处,城墙倒塌,人流淹没,可怜大梁百姓,能逃过这一难者寥寥无几。
魏王假实在无法忍受在房顶上过日子的生活了,派遣使臣,请求投降。
大梁城破之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原来,在魏国王室成员投降后,惟独不见了魏王假的幼子。王贲下令搜索,有得公子的人重赏。
藏匿公子的人,是公子的乳母。有人对乳母说:“得公子者赏甚重,乳母当知公子处而言之。”乳母答道,“我不知其处,虽知之,死则死,不可以言也。”于是偷偷带公子逃入沼泽之中。
被秦军发现后,围而射之。乳母知道已是无处可逃,伊只是将小公子紧紧抱在怀里,用自己的身体,为小公子挡住锋利的箭镞。乳母身中十二箭,昏倒在地,犹不忘将小公子压在身下,以免他为箭所伤。目睹此情此景,弓箭手也都心中惨然,不忍再射。嬴政听闻此事,也是大为感慨,不但赦免了乳母之罪,还把她的兄弟封为大夫。可见,嬴政非常敬佩有情有义的人。
魏国的中枢沦陷,魏王受降,魏国成了一盘散沙。王贲率众扫平魏地,设置三川郡。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次战争有如下记载:“二十二年(前225),王贲去攻打魏国,引汴河的水灌大梁城,大梁城墙塌坏,魏王假请求投降,秦军取得了魏国的全部土地。”取得如此辉煌战果的一次战役,司马迁为何如此惜墨,只用了聊聊几十字来描述?
王贲这种有伤天和的做法,让大梁城的无辜百姓活者寥寥,信奉儒家的司马迁怎么愿意给他歌功颂德呢。
至此,魏国彻底灭亡。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魏国之败首先归咎于内政不修,其中人才的流失是最为严重的因素之一。
我们看一下魏国错失了多少人才?
秦孝公的首辅商鞅、秦昭王的丞相范雎都是由于不得志于魏国,而流亡到秦国的。秦王嬴政时期的尉缭也是魏国人。魏国国内的王室宗亲信陵君无忌也无法为国家大展其才,能臣良弼得不到重用。
国王昏庸至此,国家想不灭亡都很难啊。
王贲在魏国的战场上大获全胜,秦帝国的有一个未来的将星正在冉冉升起。那么,同为年轻一代的李信,在楚国的战场上又会有何惊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