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先祖,并非等闲之辈,他之所以闻名,是因为荆轲刺秦以后,年轻气盛的他,曾带几千士兵追杀燕太子丹,迫使燕王喜杀太子丹以苟且偷安。嬴政得知得太子丹人头的是李信,对他的忠诚和坚忍果敢的战斗作风大为赞赏,认为李信有勇有才。
  出于对年轻将领的偏爱,嬴政选定李信作为灭楚的统帅。在此之前,考虑到楚国这块大骨头较为难啃,嬴政在进兵前,征询了李信和王翦伐楚所需的兵力这一问题。
  李信的回答是20万。
  王翦的回答是60万。
  嬴政听后轻蔑地笑王翦说:王老将军老矣,就让年轻人来独步天下吧!
  于是,李信就这样当上了伐楚的统帅。李信的20万大军能否消灭楚国,我们暂且不论,看一看楚国的过去和现在,我们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楚国与赵、魏、韩、齐等国不同,它不是战国初期新兴的国家。它的历史很悠久是华夏族的一个分支。但因其很早就迁徙于长江流域,与当地的蛮夷文化相融合,这使楚人长期以来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各方面与中原诸国都存在着鲜明的差异。
  楚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优越,春秋时期,乘天下大乱之机,楚国才登上时代的舞台,成为一方强国。
  战国时代,楚在七国中,疆域最大,但战国初期,由于魏、赵等国相继推行变法,使楚国屡屡兵败于三晋。此时正巧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吴起从魏流亡到楚国,他协助楚悼王(前401年——前381年在位)开始变法。其改革的重点集中在打击楚国的贵族势力,尽全力建立官僚政治上。结果严重地触犯了楚国贵族的切身利益。等楚悼王一死,宗室大臣发动宫廷政变,吴起被杀,变法也就此终结。楚国依然是血缘贵族的天下,社会依然是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楚国政治从此江河日下。
  楚国自公元前278年被白起攻破鄢、郢之后,迁都淮阳,收兵自保,50年间,国势曾一度有所恢复。公元前253年,五国联军共秦失利,楚考烈王又急忙迁都寿春,企图避开秦国兵锋。秦国伐楚时,楚国依然是一个南方大国,占有今天的河南省东南部、山东南部、湖北东部、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省,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
  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幽王的同母弟犹,即位为哀王,但仅两个多月,就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徒杀掉了。负刍成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离析。
  在李信攻打楚国之前,公元前226年,王翦之子王贲曾率兵攻楚,结束了楚国50年不被进攻的历史,夺取楚国十余座城池,可见楚国的确兵弱将寡。但是,李信还是低估了楚国的力量,要彻底消灭楚国,并非易事。
  李信作为一个刚刚走红的年轻将领,难免有点心高气傲,那么,轻敌冒进在所难免。李信领兵后,分兵两路,他自己率领10万大军攻打平舆(今河南平舆县北),蒙恬率领10万大军攻打寝(今河南沈丘),二人相约在城父会师(今河南襄城)。一路上势如破竹,连破鄢城、郢城。
  面对轻而易举的胜利,李信没有进行应有的反思和总结,为什么在军事重镇没有遭到楚军顽强的抵抗?事实上,李信根本就没有遭遇楚军的主力部队。
  李信确认为这是楚军怯战,正是自己大发神威的时刻,于是,他没有让部队进行应有的休整,而是马不停蹄地向城父的方向杀去。
  殊不知,楚军已经挖好了陷阱,等着李信往里跳呢。
  原来,楚王负刍得到战报后,以项燕为将军,领兵20万迎敌。项燕的家族世代为楚将,从小就没少听长辈们谈论排兵布阵之法,所以,他还是有一定谋略的。
  项燕探知李信大军正从申城开来,决定在寿春以北、淮河北岸的荆楚山地一带迎敌,并且命令副将屈定在山地周围埋伏下七处伏兵。
  此时,李信的大军正匆匆赶来,与项燕主力遭遇,两军交战在一起。正当李信与楚军杀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忽然听得四面八方喊杀声震天,山包后,树林中,田野里,到处都是楚兵,李信方才明白:上鬼子当了。
  可是,李信明白的太晚了,10万秦军已经处于楚军的包围圈中。唯今之计,杀出一条血路突围才是上策。无奈之下,李信重新组织兵力,顺着来的方向就突围,好不容易打开了一个缺口,李信带领秦军慌忙逃命。项燕的大军是穷追不舍,整整追了三天三夜。这一个来回下来,七个都尉为国捐躯,李信带领的10万大军所剩无几。
  蒙恬这边得知李信兵败的消息后,赶紧将兵力退守到赵国边境。李信伐楚以失败而告终。
  秦王得知李信大败而归,怒气冲天,削去了李信的官爵和封地。李信兵败,看来拿下楚国这块硬骨头还得老将王翦出马不可。
  嬴政不用王翦之计后,王翦较为失意,他向嬴政递交了辞职信,回老家养老去了。自此,王翦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优哉游哉,不亦说乎。但是,王翦心里清楚,终有一天,嬴政还是会来找他的,因为他不相信李信的20万大军能够拿下楚国。久经沙场的王翦眼中可不揉沙子,他知道李信这个人年轻气盛,如今又仰仗秦王的宠幸,必定轻敌冒进,早晚有这小子吃亏的时候。
  果不其然,当嬴政得到李信兵败的消息的时候,消息也传到了王翦这里。接到消息后,王翦马上告诉下人:马上大扫除,有贵客来访。
  不一会的功夫,嬴政的王驾如约般来到了王翦家中。
  此时我们不仅看出王翦对嬴政的了解,同时,也显示了嬴政知错就改的领袖风范。嬴政贵为秦王,万人皆仰之,一向凌驾于众人之上,“伸”则易如反掌,“屈”则谈何容易,但是嬴政却做到了,关键时刻,他顾全大局,敢于承担责任,甘愿放下秦王的架子,俯首向臣子认错,这不得不令后人折服。
  嬴政到了王翦住处,诚恳的说明来意,意欲请王翦大将帅军攻打楚国。
  王翦给嬴政装起了糊涂:李将军的大军还没有消灭楚国?
  嬴政说:都怪本王他日不听老臣之言,才落得如今这个局面,今日还得请老前辈亲自出马了。
  王翦说:要我出师,还是非得六十万军队方可!
  嬴政的用人原则是用人不疑。爽快的答应了。
  “六十万大军”这几乎是秦朝全国的兵力,嬴政能把如此多的兵权交给王翦,可见秦王对王翦的信任了。
  王翦见秦王已经给足了自己面子,也作出保证:为大王效劳,老臣万死不辞。
  “士为知己者死”。有了秦王的屈驾亲临,诚心道歉和信任器重,才会有王翦的冰释前怨,感动于君王屈驾亲临,老当益壮,花甲之年仍然重新挂帅,出击赵国,甘脑涂地的为“知己者”冲杀战场,真是可歌可泣。
  清朝人刘开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就是说人无完人,允许人犯错,但能及时准确的认识错误,纠正错误,则会让人敬仰佩服。嬴政屈身请王翦,调动了王翦的主观积极性,嬴政的过人之处可见一斑。
  嬴政屈尊请王翦帅军,这其中体现了秦王多少的智能,自不必说,只需分析一下当时各国形势即可。其一,强敌兵力雄厚,少将李信战败,大敌当前,非老将出马不可,秦王心明如镜;其二,自己语伤重臣,带着不满情绪的开国功臣怎肯挂帅。王者的尊严和统一大计孰重孰轻,秦王早已斟酌权衡,秦王做出了亲自登门谢罪的大举,解开了王翦心里的疙瘩,甘愿带兵出征。
  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人杰”,嬴政看清战局,深谙大臣的心理,关键时刻弃小利而顾大局,这体现的是智者的气度。
  君仁臣义,上下团结配合,何忧楚国不灭矣。
  再说嬴政见老将军王翦被自己的诚意打动后,大为高兴,马上车载王翦入朝,即日拜为大将军,倾全国之兵,组成60万大军,交付王翦,任用蒙武为副将。
  出师之日,嬴政亲自到霸上送行。这可是倾国之兵啊,话句话说,嬴政把自己的老本都赌在了王翦的身上,用人不疑,这是嬴政作为一位领袖所具备的超人品质。经过一番誓师动员后,王翦的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前线。
  楚国得知王翦把秦国所有的兵都带来了,也把国内的五十万兵士全部调来抗秦。楚王负刍心里明白,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次大决战了。他任命大将项燕领兵20余万,副将景骐领兵20余万兵与王翦的大军对峙。这可是楚国的全部家当,项燕想借上次会战赢得的士气,一鼓作气击破秦军。双方集结着一百万多万兵士在前线,方圆几十里全是营寨,场面甚为壮观。
  两军拉开阵势,就等着冲锋的号角了。两军将士等待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血战。
  哪知道,王翦并没有按照常理分兵数处,多线进攻,而是将六十万大军聚于一处,陈兵边境,坚壁而守。
  楚军饱含着保家卫国的热情,开赴前线,士气正高。项燕见此情景,马上传令:骂阵!然而,王翦任由楚军叫骂挑衅,只是岿然不动。楚军战既不能,退又不敢,只得与秦军对峙僵持。
  王翦传令将士:任何人不得出战,让士卒充分休息。他还时常到前线慰问战士,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就这样几个月过去了。楚军方面没有办法,只能陪着王翦在郊外野营。
  这下两国的首脑都坐不住了,几十万大军一天得消耗多少粮草。嬴政心中焦急,便欲遣使前往,催促王翦出战。尉缭谏道,不可。嬴政问其故。尉缭道:李信所以伐楚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轻敌冒进。王翦深谋远虑,他这样做一定有其深意,大王万万不可在此时破坏了王翦的计划。嬴政一想有道理,还是耐心的等待吧。
  比嬴政更为焦急的是楚王负刍,他认为项燕过于胆怯,否则为什么裹足不前?负刍的身边可没有像尉缭这样的高人指点,于是他多次派遣特使催促项燕全线出击。迫于楚王负刍的压力,项燕不得不改变计划,发起主动进攻,与秦军死拼硬打。
  但秦军守备森严,根本无法攻破他们的营垒。无论你怎么疯狂进攻,秦军就是按兵不动,以逸待劳。项燕无可奈何,只好收兵东归,准备再与秦军对峙。
  楚军开始前阵变后阵,执行撤退任务。尽管项燕一再强调撤退时一定要有条不紊,保持完整的阵型,但他的士兵还是军纪涣散。
  王翦等得就是楚军调动,暴露软肋的时刻,他命令大军全线出击。楚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霎时间,数十万楚军淹没于秦军的刀光剑影之下,楚军如倾斜的洪水般纷纷逃命,王翦乘胜追击,楚军的主力伤亡过半。经此一役,楚国已是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组织有效的反击。
  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一路打下淮南、淮北,直打到楚国都城寿春,副将景骐被逼得自杀,楚王负刍也当了秦国的俘虏。
  项燕逃跑后,率领剩余人马渡过长江,在淮南拥立了一个楚王的后裔,叫昌文君,准备死守江南。王翦听到项燕和昌平君逃到江南,就命令蒙恬造船,又训练了一队水兵,接着渡过长江,攻打楚军残部。楚军到江南立足未稳,就被秦军赶到追杀,一败再败,昌平君在混战中阵亡。项燕见大势难挽,自杀身亡。楚国最后的力量消耗殆尽。
  公元前222年,王翦最后又降服了越君,因为楚国的南部是越族人居住的地方,算是彻底平定了楚地。秦国在楚地设立了三个郡,楚国彻底灭亡了。
  王翦王翦确实帅才,秦始皇统一中国,王翦功不可没。但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名将,主要是因为嬴政慧眼识英才。倘若他生活在赵国的亡国之君赵迁那里,恐怕就不会这么幸运,也可能会像李牧一样被秘密处决。
  所以,人才的作用要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得有一个条件:他必须得到他的上级大胆授权与坚定支持。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善待犯错的部将,这是嬴政能够统一天下最可贵的个人品质之一。
  嬴政二十五年春,秦国再次大兴兵。
  王贲和李信出师向东,攻燕辽东,兵渡鸭绿江,围平壤城破之,虏燕王喜,燕国亡。还而攻代,破之,俘虏代王赵嘉,代亡。
  至此,秦已先后平了韩、赵、魏、楚、燕五国,普天之下,只剩齐国尚未解决。嬴政志得意满,提前开始庆祝统一,传令天下大酺。
  大酺,天下欢乐大饮酒也。一时间,中国大地,飘满酒香,且尽一杯酒,不醉不罢休。从咸阳到大梁,从新郑到蓟城,从邯郸到郢城,曾经的敌人,都已成了秦国共同的臣民,沐浴着同一轮日月,尊奉着同一位君王。我是嬴政,是你们的王,是你们的主宰。痛饮吧,我的子民,欢乐吧,我的子民。而接下来,在我的引领之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走入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开创亘古未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