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书友提出4、5节有点脱节,实际上4节是支线,以后还有交代,否则一旦说开去了,这本书怕是二百万字也收不到,而且淡化主线,咱们继续王八之道。罗嗦几句,抱歉。
————————————————————————————————————————————
却说刘封归国后,开始部署军队,准备对魏国的粮仓河东进行袭击,这次大战之后,如果能顺利拿下河东,洛阳便在掌握之中了。
“战国时,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家各自成国。赵简子尊礼不称王,其子胡更立名号为王,自此便丧失臣纲,三家纷纷称王。”讲学的正是蜀中名士秦宓。因为他得罪刘备,被废为庶人,而刘封把他请到关中讲学。刘封特请他到府里来讲《战国策》。
这些书籍是刘封当年从王桀那里抄录得来,虽然王桀不太愿意,但是刘封责难道:“君之书得于蔡中郎,岂能以己私而把学问带进棺材?”
虽然蔡邕在正统的士大夫眼里被认为是没风骨的柔媚之臣,但是单说为中国文化保存根脉,蔡邕远比王允之流贡献巨大得多,如果没有他和曹操,汉代许多的书籍都将流失,珍贵的文化将绝传。
对于赵武灵王,刘封心里一直比较推崇,虽然这位英雄晚年的确也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但是也可看出他是个重感情的人物。胡服骑射,让赵国成为了战国中武力最强的国家,东胡和秦一直拿它没有太多办法,也让赵国名将倍出。
“赵主父虽然自乱法统最后饿死,但是他着胡服习骑射的勇气可嘉,武功卓越,把一个危若累卵的国家带入七雄的行列,也是非常之人。”刘封说道,秦宓一副不以为然地样子,口中说道:“赵主父的教训,君主们都引以为戒的。”
“子敕,你还是说说魏文侯吧。”刘封打住了和秦宓来讨论赵武灵王这个在封建社会争议很大的人物。
秦宓说起了魏文侯这个君主中的明主,那就不同了,当然他说的是魏文侯尊崇卜夏和段干木等人,还有那个雨天狩猎的著名故事,那可是和尾生一样著名的古代道德故事。当然还顺带进了一句“国之险在德不在险”的进言。总之,只要高举孔孟墨的教化大旗,就能把国家带到兴盛。
刘封也不作声,不过秦宓也能看得出来,刘封对魏文侯的霸业更感兴趣。刘封拿着西汉初年大学者刘向编纂的《战国策》认真地指着《魏策》说道:“文侯乃雄主,时魏与齐、楚争强,列国莫敢拂其锋芒。为何过了两世,魏国就衰落了呢?”
众人沉默了。
“魏国的问题就出在文侯的接班人武侯身上。”刘封说道。
“魏国为什么在文侯的时候就强大,因为文侯不是一个抱残守缺的人,他清楚地知道国家的强大不能依靠那些所谓的贵族,这些人是国家的蛀虫,在国家太平的时候,不思进取,盘剥百姓蚕食民心,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他们就只知道自己的利益。魏国为什么强盛。”刘封在纸上写了两个字“变法”。
“正是李悝为魏相国,实行了变法,改“世卿世禄”制度为凭功论赏。废井田行实行税亩,实行了“尽地力之效”。严格法律,创设《法经》整治国内秩序。如此国家才强盛。可惜到了武侯时任用世家子弟,废除了平人晋升的希望,法纪松散,军备松弛。虽然有吴起这样的将才,却因为嫌弃其道德上的一点瑕疵而把这样的人送给对手(吴起从魏国跑到楚国,并带领楚国军队第一次打过了黄河,连端魏国十余城)。上天不是没给魏国希望,而公孙鞅却也在魏国呆不下去,跑到了秦。秦的变法和李悝之法大同小异而富强,虽然车裂商君,但是一直奉行商君之法,终于成为强国。”刘封侃侃而谈。
“君上观书与我等大有不同。”虽然在座都不是迂腐之辈,但是东汉一直是经学的黄金时代,所谓以名教治天下,像刘封这样赤裸裸地谈利益的人还是非常少。好在这也是一个尚通达的时代,对那些奇怪行为大家虽然可以接受,但是从骨子里是不接受的。只好由沈友出言了,反正刘封经常暴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论,他都习惯了。
这个魏王从襄阳回来后一不去田猎,二也不过问政事,除了每次“休沐”出去骑马外,几乎就是闭门读书,还请了长安太学的五经博士到府里搞经筵,倒不拘束对方是不是纯儒,黄老也好,名法也好,还是儒学大师甚至是朱杨这样的极端的学派,刘封也一样请来。虽然都不太搞得懂刘封想什么,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绝对不是无的放矢的人。
孔学(在战国时代诸子都可称儒,直到后来才专用为孔孟一系)原本只是诸子百家的一家,其主要的价值观念就是恢复和维护旧礼制,所谓“法先王”,主张道德教化。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上书把儒学和“天命”糅合,融合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儒学顺应了当时统治者的胃口。成为了公务员考试的主选教材。后来王莽开设新朝,变乱五经,又结合了图谶学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更是假谶纬...剩余内容请长按扫描二维码或下载丁香书院APP继续免费看:

前往下载:https://www.kanbaapp.com/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