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初堂记
宋尤文简公尝爱孙兴公《遂初赋》,而以“遂初”名其堂,崇陵书扁赐之,在今无锡九龙山之下。公十四世孙质,字叔野,求其遗址而莫知所在,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堂,仍以“遂初”为扁,以书来求余记之。
按兴公尝隐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之志,故为此赋。其后涉历世途,违其夙好,为桓温所讥。文简公历仕三朝,受知人主,至老而不得去,而以“遂初”为况,若有不相当者。昔伊尹、傅说、吕望之徒,起于胥靡耕钓,以辅相商、周之主,终其身无复隐处之思。古之志得道行者,固如此也。惟召公告老,而周公留之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当时君臣之际可知矣。后之君子,非复昔人之遭会,而义不容于不仕。及其已至贵显,或未必尽其用,而势不能以遽去。然其中之所谓介然者,终不肯随世俗而移易,虽三公之位,万钟之禄,固其心不能一日安也。则其高世遐举之志,宜其时见于言语文字之间,而有不能自已者。当宋皇祐、治平之时,欧阳公位登两府,际遇不为不隆矣,今读其《思颍》之诗,《归田》之录,而知公之不安其位也。况南渡之后,虽孝宗之英毅,光宗之总揽,远不能望盛宋之治,而崇陵末年,疾病恍惚,宫闱戚畹,干预朝政,时事有不可胜道者矣。虽然,二公之言已行于朝廷,当世之人主不可谓不知之,而终不能默默以自安。盖君子之志如此。
公殁至今四百年,而叔野能修复其旧,遗构宛然。无锡,南方士大夫入都孔道,过之者登其堂,犹或能想见公之仪刑。而读余之言,其亦不能无概于中也已。
寿母堂记
正德间,吾昆山许登仕能孝养其母,其母赵孺人者,年九十,因名其堂曰“寿母”,黄博士应龙为记。登仕之孙,今吏科右给事中子云,在京师迎养太孺人于邸第,而“寿母”之堂,其扁已撤。于是给事之子汝愚,仍其旧名,请予复为之记,且以致之京师云。
惟许氏世居县之马鞍山阳娄江上,有田园租入之饶,而以衣冠世其家。尝延乡先生沈通理为师,时叶文庄公与张宪副节之兄弟皆未第,往来其家。自洪武至今,其故居无改,而此堂之建,计亦在始初卜宅之时。盖吾县虽二百年无兵火,而故家旧族,鲜有能常厥居者,如许氏盖不多见矣。堂之名,特以时易,今又且再,而皆以寿母,则今之太孺人,复当如前者之寿考期颐。而给事虽不及登仕君耕田畜牧,朝夕游嬉,不出门闾之外,然身在日月之际,而无失晨昏之礼,母子之乐不减前人,此尤世之所难得者。
昔晋献文子成室,张老颂之,君子以为善颂祷。而《斯干》之诗,为新宫赋也。其词称兄弟之好,与生男女之祥,而其盛及于室家君王,然未有言及其母者。独《緌宫》之诗云:“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鲁侯燕喜,令妻寿母。”是诗之颂侈矣,而不忘寿母。鲁之为礼义之国固如此。夫相宅作室,实家国子孙盛衰隆替之所系。今许氏之堂,奉百年之母者再世,可谓盛且久矣。而以“寿母”为名,则张老、《斯干》之祝,盖有所根柢,是宜书之以告吾乡之人也。
卅有堂记
沈大中以善书名里中,里中人争客大中。大中往来荆溪、云阳,富人延之教子。其言杨少师事甚详。性独好书,及为歌诗,意洒然不俗也。卜筑于城东南,取昌黎韩子“辛勤三十年,乃有此屋庐”之语,名其堂曰“卅有”。夫其视世之捷取巧得,倏然而至者,大中不为拙邪?其视世之贪多穷取,缺然日有所冀者,大中不为固邪?呜呼,彼徒为物累者也。天下之物,其可以为吾有者,皆足以为累。歉于其未有而求之,盈于其既有而不餍,夫惟其求之之心生,则不餍之意至。苟能不至于求也,故当其无有,不知其无有;一旦有之,亦适吾适而已矣。兹其所以能为有者也。
大中之居,本吾从高祖之南园。弘治、正德间,从高祖以富侠雄一时,宾朋杂沓,觞咏其中,蛾眉翠黛,花木掩映,夜深人静,环溪之间,弦歌相应也。鞠为草莽几年矣,最后乃归于大中。夫有无之际,其孰能知之哉?纯甫吴先生雅善大中,为之请记。予观斯堂之名,有足慨者,遂为书之。
容春堂记
兵溪先生为令清漳之上,与监郡者不合,例得移官,即拂衣以归。占园田于县之西小虞浦,去县治二里所。盖自太湖东,吴淞江蜿蜒入海,江之南北,散为诸浦如百足,而小虞浦最近县,乘舟往来,一日可数十回。园有堂,启北牖,则马鞍山如在檐际间。植四时之花木,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自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昔孔子与其门人讲道于沂水之滨,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悠然自适。天下之乐,无以易于此。夫子使二三子言志,乃皆舍目前之近,而驰心于冠冕佩玉之间,曾点独能当此时而道此景,故夫子喟然叹之。盖以春者众人之所同,而能知之者惟点也。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渊明可以语此矣。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
余之曾大父,与兵溪之考思南公,成化甲午同举于乡。是岁,王文恪公为举首。而曾大父终城武令,思南公至郡太守。余与兵溪同年生,而兵溪先举于乡者九年。庚戌岁,同试南宫。兵溪就官广平,甫三载,已倦游,而余至今犹系六馆之籍。故为此记,非独以两家世契,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之际,盖有感云。
自生堂记
予友盛徵伯,与余少相善。而吴纯甫先生与予为忘年友,徵伯游其门,与顾给事伯刚等辈四五人,尤为同学相好。数十年间,纯甫既谢世,诸公相继登科第,徵伯独连蹇不遇。为人亢直负气,不肯少干于人,用是日以贫困。去岁,倭夷犯昆山,徵伯家在东南门,所藏诰命,及先礼部篇籍之遗,悉毁于兵,屋庐荡然。予既力不足以振之,独伯刚笃故人之义,馆之齐门之内,所以赈恤之甚厚。
始,礼部官留都,无事,喜方书。徵伯少皆诵习,年长多病,方益精。其女婿郑生,传薛氏带下医,擅名于时。徵伯兼得其书,故于医学博通。尝授徒海上,方数里之内,无病死者。徵伯不为药剂,但书方与之。其人辄瘉,来谢。予家有病者,徵伯辄疗之。或病而徵伯不在,多死。今年,徵伯居齐门,所疗甚众。一妇人已死,徵伯为汤灌之,便觉身动,能举手至胸,须臾病良愈。郡人皆以为神。徵伯亦喜,自负曰:“吾不复授徒矣,将以是行于世。”因诵扁鹊之语云:“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起之耳。”遂以“自生”名其堂。
予一日过郡城,徵伯语以其故。嗟夫,越人之言,吾少时与徵伯相戏,谓治天下者当如是耳。予是时年少放诞,慨然以古皋、夔自命,徵伯复时时诵古文词,称说纯甫之言。今皆穷老无所遇,余方驰骛不止,徵伯乃能于读书之暇,用其术以活人,此余之所叹也。遂书之以为其堂记。
可斋记
余友陈敦书,为屋于郡城之隅,而扁之曰“可斋”。嘉靖四十一年春,敦书与余同试春官,数来过余,命之为斋记。
念昔与敦书同举于乡,考官张文隐公以孔子命题,余一时之论,殆未能尽,尝欲为敦书质之。孟子曰:“孔子,圣之时也。”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者也。孟子所谓“可”者,言孔子因时应变,而不滞云耳。圣贤之于天下,非能为一定之迹,遭时之所宜,而亦不容不异。孔子之圣,于春秋之世,亦必有以自处者,非谓仕止久速,泛无所适,而特任其所之。余谓孔子既出而不隐,则可以仕,可以久者,孔子之心。特其不可以仕,不得已而止;不可以久,不得已而速耳。速与止,非孔子之心。孔子所自处者,仕与久也,故自谓异于逸民,而“无可无不可”。“无可无不可”者,乃圣人出而应世,与物委蛇之道,非谓其不可而隐也。天佑下民,作之君师,自尧、舜、三代,圣人无不在位者,孔子之自待可知矣。要之,伯夷、伊尹、柳下惠此三子者,伊尹于孔子为近。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自亳入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孔子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十四年而反鲁,其任天下何以异哉?但世无成汤,则伊尹必不能如孔子之出,此其所以不及孔子者。孔子盖自以文王之文在兹,有不容已,而自大贤以下,若曾闵之徒,则固未尝使之仕也。其于逸民,亦无讥焉。呜呼,士生于后世,苟非圣人,则可与不可之间,宜知所审矣。敦书以予言有发《论语》《孟子》之义,请书以览观焉。
耐斋记
万安刘先生,来教昆山学。学有三先生,而先生所居称东斋。先是,两斋之衙,皆在讲堂东偏,近乃徙之西,颇为深远清緌。先生至,则扁其居曰“耐斋”。予尝访先生于斋中,于时秋风飒然,黄叶满庭,户外无履迹,独一卒衣皂衣承迎左右,为进茗浆。因坐语久之。先生曰:“吾为是官,秩卑而禄微,月费廪米三石,具鈍粥,养妻子,常不给,为耐贫;上官行县,吾于职事无所辖,往往率诸生郊迎,至则随令、丞、簿拜趋唯诺,为耐辱;久任之法不行,官无崇卑,率以期月迁徙速化,而吾官常不迁,为耐久。有是三耐,吾是以名吾斋。”予既别去,一日,使弟子沈孝来求斋记。
昔孟子论士不为道,至于为贫而仕,惟抱关击柝为宜。夫舍学者之职业,而为抱关击柝,盖亦有甚不得已者矣。惟近代学官与书院山长之设,以待夫士之有道而不任职者。盖为贫与为道,兼行而不悖,此其法足以优天下之学士,为特愈于前世也,故当时号博士官为清高。虽然,求为清高,而其间容有不能耐者。夫使其不能耐,则虽博士官不可为矣。使其能耐,如孟子所谓抱关击柝可也。扬雄有言,非夷、齐而是柳下惠。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士之立身,各有所处。夫使其能耐,虽至于大臣宰相可也。因书其说,使孝归而质之先生云。
双鹤轩记
余往年游金陵,识张氏诸贤于鸡鸣山。余鄙率,知称人之字,不知张君之号为鹤洲也。余家去华亭一舍,往往识其贤士大夫于数千里之外,而居家未尝相往来,岂九峰三泖能隔绝人如此耶?故人陆宗道来,致张君之意,求记所谓“双鹤轩”者。
华亭故产鹤,土人于海上捕取养之,上海下沙有鹤巢村,所产鹤号为仙品。故秀州之地与水,多以鹤名。而张君初自号鹤洲,一夕,梦东坡先生语之云:“子名鹤洲,不如双鹤之祥。”其意若望张氏当踵前世科名显于世者。东坡尝称,鹤之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而梦中之意,乃若为张氏切切于世俗之荣名者。坡公以文字变幻,要不可测度,如为《王氏三槐堂铭》谓:“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年之后,如持左裦,交手相付。”则其于今之“双鹤”云者,亦必有说矣,恨不得从张君亲质之。
初,君之考举进士,至都宪,而君以太学上舍,屡试不第。选调陕西都司幕官,未几投劾归。今其子孙彬彬然,邦家之秀,鹤梦之符,庶其在是。抑张君乃能感坡公于梦寐之间,亦岂易得者。公尝云:“延州来季子、张子房,皆不死者也。”愚于公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