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伦威尔的共和政体改变了这一切。国家有计划地自身担负起由海军保护贸易的责任,其范围是前所未有的。正如科贝特指出,这就必然在海军思想中提出一种新的战略观念,即必须控制贸易航线。控制贸易航线必须具备两个战略要素:(1)一支机动的海军;(2)靠近航线的港口,用为作战基地供海军驻泊。海军初次到达没有本国港口的海域时,只得依赖友好国家的港口,如杜威于1898年寄泊于香港直到宣战为止;但这种依赖既不方便又不稳定,这就导致必须直接获取港口。为了保护英国航运,英国海军进入地中海,经过数年之久几经辗转到达了直布罗陀、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等地;最终又到达苏伊士、亚丁及其以远地区。顺便提一下英国还曾一度占领了丹吉尔;后来又一度占领了科西嘉;并几度长期占领了梅诺卡岛。
于是,当1652年战争爆发时,荷兰同英国除在本土海域驻有主力舰队外,双方在地中海都驻有海军分舰队。英国海军分舰队司令部设在托斯卡纳的主要港口里窝那;托斯卡纳大公认为,他的领地成为英国贸易的商场和中心有利于他的统治。战争开始时,地中海的荷兰海军大部集中于土伦港外,其原因直至今日我们还无法确知。英国对待法西两个交战国,表面上保持和平相处,但在他们之间克伦威尔当时的政策却倾向于西班牙;这就成为促成西班牙属地厄尔巴岛的隆贡港对英国友好开放的原因。马扎然统治的法国就不像西班牙当时那样乐于承认将其国王斩首的那样一个共和政体。但不久两国都开始企图得到克伦威尔的支援。
有一点大家必须特别注意,那就是在当时条件下地中海和北海所产生的问题,今日又在这些条件下再次出现在英国面前,而且就其要求的一致性而言,这也正是美国所面临的大西洋和太平洋问题。这是一种颇为有趣的情况,我们现在看到英国海军将其85%以上的战列舰恰好集中在克伦威尔执政初期英国海军必须坚守的地方;而且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即靠近英国本土海岸兴起了一个新的海洋强国。1566年以前,构成今日荷兰的各省全都是西班牙的属地。在其后的四十年里,即伊丽莎白统治的整个时期,它们进行斗争获得独立,主要是由于英国的援助,在斗争过程中其贸易和海军实力也随之发展起来。在克伦威尔就任护国公时,荷兰商船的数量已大大超过英国,这两支海军在开战之初,实际上可以说是势均力敌。这些情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两支海军的暂时部署,对于1652至1654年第一次英荷战争的冲突进程具有重要影响,这次战争恰好发生在法西战争的同时。这些虽然不是惟一的因素,但却是首要的因素。荷兰共和政体的政治结构是一个松散的各怀猜忌的省际联盟,这同军事效率所需的行政和组织的统一相互抵触,与此同时,克伦威尔的强烈军事观念却使英国海军在精神上和形式上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军事组织。然而,战争总是降福于奉行集中的一方。
冲突开始时,荷兰在地中海的兵力总数处于优势。英国的总兵力处于劣势而又分散。一部分随其指挥官驻泊于里窝那港;另一分舰队则远在地中海东部担任护航。我不想一一详细指出数支英国分遣队的运动。我们只要说荷兰指挥官恰好置身于它们之间,就足以说明问题;他首先对里窝那港(见图6,形势1,a)实行监视,或通常称为封锁;然后在内线进行明智的运动借以隐蔽其位置和意图,同时却又总是保持其中央位置,即位于两支英国分遣队之间。结果,按惯例得到若干艘较强商船增援的英国地中海东部分遣队,被迫于厄尔巴岛之外接受战斗(见图6,形势1,b)。由于处于明显劣势,该分遣队遭到痛击而避入隆贡港,损失军舰一艘;这艘军舰后来于里窝那的中立海域又被驻泊在该处的英舰夺回,并在隆贡港重新归队。这次战斗发生于1652年8月28日。
图6地中海英荷海战形势图1652-53年
荷兰舰队继续游弋于厄尔巴岛与里窝那之间,保持其位置优势。然而,两名英国指挥官仍能互通消息并做出安排,一定要设法会合,待厄尔巴岛的舰船修复之后再战。英政府对里窝那的指挥官不满,而将指挥权移交给厄尔巴岛的一名指挥官,该指挥官对于他所能预料的每一意外事件都一一作了慎重的指示。然而,不论是兵力和位置的对比形势都对他不利;而其对手又是荷兰的优秀海员并据有中央位置。未能预料的事情——偶然事件终于发生了,最终的结局是里窝那的分舰队被迫单独作战遭到痛击,全队除一艘军舰外全部被俘(见图6,形势2,c)。此事发生于1653年3月初,即首次战斗之后的六个月。于是新任总司令除率领厄尔巴岛的舰船退出海峡之外别无他策。他只得如此(图6,形势2,d),英国放弃了地中海,从此在战争期间再也未能返回。
当时,即在第一次战斗之后,有关的两名英国军官和共和政体派驻在里窝那的外交代表,为了坚守和维护国家荣誉都曾写信迫切要求本国政府派遣援军;政府曾经同意照办。北海和海峡的早期战争事件,总的看来对英国有利,当时英国兵力雄厚;但在1652年8月于普利茅斯港外的一次遭遇战时,在条件相同情况下,大体上双方兵力相等,结果对双方舰队来说不分胜负(图7,形势1,a)。事实上,荷兰舰队司令勒伊特在这次战斗中未损失一艘军舰和商船,成功地率领一支护航队为其打开了一条通路;而英国人则退入港内再未出动,胜利可以说是属于荷兰。勒伊特目睹其所护送的船队全部进入大西洋,而后率领一些返航的商船驶回海峡,同舰队司令德威思所统率的主力舰队会合(见图7,形势1,b)。会合之后,随之于1652年9月28日发生了肯特之战(图7,形势1,c)。荷兰人在舰船数量和质量上均处于劣势;然而,双方力量为六十八对六十四,接近相等,这就不由使人想起,荷兰人在地中海的巨大优势乃是处其在决定性中央战场于劣势这一高昂代价而换得的。
图7荷兰英国北海及海峡1652-53年